返回第一百九十七章 三鬼征水西,移民至重庆(1 / 1)样样稀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月二十八,吴三桂统兵北上,经乌蒙(今昭通)东进毕节、七星关入黔;同时,贵州提督李本深统领贵州四镇兵出贵阳,向水西推进,对水西形成夹击之势……”

“吴之茂就任四川提督,率军前往建昌,似有进攻川东之意。”

军队已经准备完毕,第二天便要去攻打安庆。黄立却收到了重庆送来的急报,阅过之后,不禁沉吟起来。

他并不知道,因为安坤的装怂策略,吴三桂征讨水西的行动,已经比历史上晚了近一个月。

而且,清廷能够批准吴三桂征剿水西,还与他率军出击湖广有关。

为了让吴三桂能够尽快出兵攻打川东,清廷基本上满足了吴三桂所提出的要求。

一是任命吴三桂保举的吴之茂为四川提督,接替在巫山失陷的郑蛟麟;其次则是答应给钱给粮。

如此一来,吴三桂只要能够击败川东明军,占领四川,整个四川的兵权就等于落在了他的手中。

显然,出击湖广,纵横无敌,还干掉了禁旅八旗,使得清廷恨之入骨。不惜留下更大的隐患,而给了吴三桂足够的好处。

“现在已经是四月初六,出击湖广已经打了一個多月啦!”黄立有些感慨,但很快就做出了决定,传令召荆国公、塔天宝等将领前来议事。

安庆还是要打,但却不必他亲自前去。他要以最快的速度返回重庆,组织人马,前去援助水西。

这是从战略层面上的考虑,沿着长江再打下去,也不过是多攻下几座城池,多抢掠些人口物资。

既然不能长期占领,意义就不算太大。而川东是根基,不容有失。

且吴三桂敌意已显,借水西牵制或削弱其实力,就势在必行,是着眼于大局的手段。

“这样算下来,临国公和益国公率领的茅麓山部队,应该刚到川东没多久,还在休整训练。自己赶回去的话,差不多要十天半个月,也足够他们恢复了。”

“李岳比自己早那么四五天时间,能够给予临国公的部队一些指导,并提升武器装备。自己回去,也要准备几天,各部应该能够回复体力。”

“临国公所部应该有七八个营的兵力,再加上在纂江的三个营,李岳的火枪营,十个营的人马,也能够进军贵州,形成有力的牵制了。”

黄立思索着,谋划着,准备带胡茂祯的两个营,以及重庆舰队先回去,并带上数千俘虏,作为出征水西的辅兵。

荆国公王光兴、宜都侯塔天宝等人的到来,打断了黄立的思绪。他重新整理了思路,把计划的调整告诉了众人。

“殿下不去安庆了?”荆国公王光兴表示出惊讶,犹豫着说道:“安庆是江防重地,也是坚城一座。”

黄立笑了笑,说道:“对于破城,我会做出安排,只看你们愿不愿意去打。”

打到现在,收获已经超出预期数倍不止,完全可以收手。但已到嘴边的肉,不吃也说不过去。

宜都侯塔天宝就是这样的心理,他眨巴着眼睛想了想,说道:“靖国公那边还要七八天才能回来,闲着也是闲着,末将愿请缨出战,攻打安庆。”

兵力是足够的,江西绿营俘虏表现不错。在九江城下,把安徽绿营打得稀哩哗啦,完成了实习期的考验,可以编进部队。

而刚抓到的安徽绿营俘虏,正好作为前驱,明军攻打安庆的损失也不会大。

但黄立要带走两个营,攻打安庆便要谨慎,力保万无一失。或是等袁宗第率军返回,或是等阳城侯马腾云带援军赶到。

算时间的话,阳城侯马腾云来得会更快一些,差不多也就两三日的时间。

荆国公王光兴见黄立偏向于再战一场,塔天宝也颇为踊跃,便不再反对,请命守九江。

黄立又嘱咐了土营统领卢三畏一番,终于是安排已毕,才命众人散去。

………………

重庆。

十几天前,第一批人员和物资转运到了朝天门码头。

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载运移民、物资的船只便络绎不绝。尽管已经提前做了准备,可依然忙得政务衙门的官员脚打后脑勺。

登记造册,转运安置,成千上万的移民,都要如此办理。更有已经加入明军的家眷,还要进行另外的安置。

人手一下子紧张起来,政务衙门只好临时抓丁,从移民中挑选识文断字的,协助完成工作。

“哎呀,甭管男女啦,只要能干就成。”郑国元大步走进议事厅,抹着头上的汗水,急着说道:“两万多人分去一个县,县里就那么几个人,哪能忙得过来。”

毛寿登正在伏案记录入库的物资,闻听此言抬起头来,脸上还是犹豫迟疑的神情。

洪育鳌放下笔,看向毛寿登,微笑着说道:“郑大人此法可作权宜之计。殿下率将士们英勇奋战,才抢来了人口,不能妥善安置的话,却是咱们的失职。”

毛寿登也累得够呛,只是礼教道德所拘,还强撑着不肯改口。

听到洪育鳌提起殿下的辛苦,他无奈地苦笑了一声,勉为其难地点了点头,说道:“既是权宜之计,本官便暂且同意。”

郑国元发出畅快的笑声,转身又大步走了出去,风风火火的模样,令毛寿登和洪育鳌不由得相视而笑。

“听说有十数万,甚至更多的百姓迁来川东,这可是打牢根基的关键。不管是耕种,还是当兵,都是抗衡清廷的有利条件。”

洪育鳌缓缓说道:“大都督府已经同意,每县派驻五百官兵,再拔调百匹马,维持治安,并帮助百姓安家垦荒。”

毛寿登点了点头,说道:“政务官员的缺口,也要尽快解决。你觉得那些俘虏,可用否?”

俘虏不仅有绿营的官兵,还有清廷委任的地方官员和家眷,也被明军先行送了回来。

对于这些可称为汉奸的读书人,不到万不得已,毛寿登是真心不想用。在他心里,更多的是嫌弃和厌恶。

洪育鳌无奈地苦笑,他与毛寿登是一样的观感。可要经营川东,也确实没有那么多的政务人才。

“不如先作个文书,做些写写算算的工作。”洪育鳌思虑半晌,谨慎地说道:“如殿下所说,设个考验期,与那些俘虏一样,以观后效。”

毛寿登说道:“那就先拉出来用着,以后再说。”

洪育鳌继续说道:“虽然殿下看好内江,但此番移民太多,还是先沿江安置较好。”

沿江安置百姓,确实更加方便快捷,工作量会大大减少。

因为不光是要把百姓运到地方,还要不断地运输粮食物资,保证他们的日常生活。这种情况大概要在种完一季庄稼后,才会有所缓解。

陆路运输耗费太大,官府有些承受不起。

而要沿江安置百姓,就只有江津往南的长江西岸了。泸州、合江县,便是首选。

“泸州和合江,还有宜宾,已有少量驻军,再安置百姓,比较方便。”毛寿登表示同意,说道:“等殿下回来,本官向他解释。”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那些抢来的蔗农,先安排过去,让他们看看,泸州、合江能不能种甘蔗。”

其实,泸州与合江也能种甘蔗,只不过是黄立不太清楚,被内江等地的名声所误导。

“没想到白糖竟然有这么多的用处,不光是为了吃。”洪育鳌自嘲地笑了笑,说道:“若不是殿下提点,还真是孤陋寡闻了。”

只有提升到反清复明的高度,政务衙门才会重视甘蔗的种植,早日实现黄立制造大伊万的设想。

码头上,大批的百姓在排队等候,政务官员忙得满头大汗,可人手不够,每张桌子前都有上百人排队。

莺花和几个家庭的百姓坐在一起,不知道为何有官员把她们单独留下,心中不免有些忐忑。

“这就是重庆啊,可比武昌差远了。”莺花在武昌看到招民入川的告示,正心内徬徨无措,鬼使神差般地去了码头,等了两天,便坐上了去重庆的船。

或许想换个地方生活;或许想游山玩水来次免费旅游;或许就是一时冲动,瞎撞随波逐流。

反正,一路上停停走走,莺花倒真是领略了一番长江沿岸的风光。

特别是三峡的险峻,沿途的古迹传说,更是让她开了眼界。这全有赖于善谈的船夫,爱在这些移民面前炫耀。

“身上还有十几两银子,也不知道能用到几时?”莺花收回了目光,心中暗自叹息,不知道以后靠什么谋生。

旁边一个女子好奇地打量着孤身的莺花,她是随家眷过来的,不觉得孤单,对以后的生活也不太发愁。

莺花转过头,正好与这个女子对上目光,不约而同地都抱以礼貌地笑容。

“姐姐是自己一个人?”女子比较年轻,说话温温柔柔的,看起来象个有教养的小家碧玉。

莺花点了点头,不掩羡慕地看了女子旁边的家属,苦笑了一下。

女子长得一般,但气质不错,也挺善解人意。她以为莺花的家眷在战乱中失落,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不由得面露同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