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田岛。
张煌言和他手下的部队,终于得到了确切的消息,先是振奋,而后却是浓浓的失望。
“已经打到南京啦,怎么就半途而废?”
“太可惜了,这么好的机会。打下南京,可就是震动天下,四方响应,复明大业可成。”
“真是鼠目寸光,只顾着抢掠湖广,却没有成大事的雄心壮志。”
张煌言听着手下的议论,严峻肃正的神情并没有多少改变,只是目光闪动。然后轻轻摇头,转身走向自己的住所。
作为少有的具备大局眼光的南明文臣,张煌言并不认为川东明军只是贼寇本色,光知道抢掠,不知道光复南京的战略意义。
“到底还是实力不济,根基亦不稳,才耀武南京后,主动撤退。这位三太子殿下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还能够保持清醒,倒是让人高看一眼。”
张煌言可不象别人那般乐观,认为攻克南京,便是反清复明大业的转折点。
对于四方响应,他也是见过,那是在随郑成功入长江攻南京的那一役。可最后又如何,还不是转眼间灰飞烟灭。
“还是自己的实力太弱,否则,冲进长江口,与川东明军会合一处,强似过在这孤岛上苦苦支撑。”
张煌言走进屋内,看着桌上的地图,思索着下一步的行动。
复明大业又燃起了希望,张尚书自然不会再解散部队。哪怕部队弱小,也是一分抗清的力量,也能给清廷制造点小麻烦。
“清军在长江上的水师几乎丧失一空,为了弥补江防力量,恐怕会调闽浙或两广水师前来。如此一来,闽浙两广沿海,清军的力量会被削弱。”
张煌言微皱起了眉头,认为南田岛恐怕也不会安全,他必须要率部转移它处了。
但此时,由于郑经的猜疑和滥杀,郑家军队内讧分裂,在清廷及荷兰舰队的进攻下,郑家已经失去了金、厦两地。
从张煌言的心里,又绝不肯去投郑经。他的目光在沿海上搜寻,看到了鸡笼岛,思索半晌,摇了摇头,最后停留在广西和安南。
当时,在这片地区活动的有一支舰队,由原郑成功的部将杨彦迪率领。
康熙元年,杨彦迪率部占据广西防城县的江山半岛,活跃于钦州、防城港一带,成为海盗般的存在,并自称杨王。
尽管杨彥迪接受了郑经的封号,为礼武镇总兵,但事实上却还是独立的人马。
而在钦州一带活动的还有郑成功活着的时候,任命的高、廉、雷三州总兵陈上川。
康熙三年,陈上川率部驾船奔袭钦州,打败尾追的清兵,占据了钦州湾,并不时巡航南海,出入东京、广南及高棉之港口,以保护郑氏航商。
张煌言垂下眼帘,思虑着与这两支抗清武装联合的可能性。虽然杨彥迪和陈上川在名义上都是郑家的部将,但实际上却是比较独立。
而从实力上,杨、陈两部与张煌言所部相差不大,被吞并的可能性较小。
“只是到了钦州海面,怕是与川东明军建立联络更加困难。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只能留有用之身,日后再竭忠报效了。”
张煌言思虑已定,决定也来一次战略转移,一切以能长期坚持为第一要务,一定要活下去,等到大明兴复、扫除腥膻的那一天。
………………
黄立一路急行,只在巴东和巫山稍作停留,进行了军事上的布署和安排。
要控扼三峡出口,兴山就不能完全放弃,这是之前就交代给李来享和郝摇旗的。他们留了一营人马在茅麓山,承担巴东的北面防御和预警。
在横跨长江的巴东,黄立决定再留两营人马,分驻两岸。有水师配合,可保证水路畅通。
重庆水师肯定是要回去的,沿长江保卫泸州、江津等地,才能令人放心。
另两支水师则要轮换巡航,能到洞庭湖更好,至少也要到夷陵的南津关,控制住整个三峡。
只要能在长江上保持压力,清廷不管是增兵,还是造船建水师,能用来攻打川东的资源,就不会很多。
经过出击湖广的大肆抢掠,明军得到了极大的扩充。黄立初步估计,能达到十余万之众。
而从各座城池搬回来的大小火炮,就有上千门。尽管很多都会作为原料使用,依然能有数百门堪用。
当然,新兵太多,部队需要整合,需要训练。即便采取以老带新的办法,也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才能达到令人放心的标准。
总而言之,川东明军的实力已经爆涨到了令清廷不得不全力应付的程度。而要全力进攻川东,清廷需要时间来准备。
清廷现在最倚仗的,就是云贵的吴三桂的人马。如果能够提前遏制住吴三桂,黄立希望能有一年半载的平稳发展期。
自古以来,欲兴王霸之业,深根固本是必须的阶段。无论是汉高祖刘邦,还是汉光武帝刘秀,都是最好的例子。
楚汉相争,汉高祖虽屡次战败,但有关中基地,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兵员、粮草物资,最终还是击败了霸王项羽;
汉光武帝也是一样,依仗着河内的根基,奋战数年,最终剪除了群雄。
没有根基,就如沙滩上的楼阁,经不起失败的摧磨;根基牢固,挨上两拳,顶多是晃两下,还能挺身再战。
显然,川东的经营日短,根本称不上稳固。这也是黄立的心病之一,不是屡战屡胜能够解决的问题。
经过十几天的航行,黄立终于抵达了重庆。并没有声张,他趁夜才悄悄地进入城内。
大都督府、政务衙门都已经得到通报,齐聚一堂,等着凯旋而归的太子殿下。
“会议连夜召开,辛苦诸位啦!”黄立只是简单的洗漱,便出现在王府的议事大厅,精神却还好,脸上带着笑。
“拜见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以刘体纯、毛寿登为首,众人齐齐下拜。
久未见黄立,只听闻不断传回的捷报,再次相见,众人都十分激动、兴奋。
这才是他们最大的依靠和希望,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反清复明大业重现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