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也在今日的见闻录完。
众人在稍后的心绪平坦之中,于林内略微休息一夜之后。
何师兄再次回来,便径直带着众人去往了梁城靠北边的位置。
那里,是一座山,名为‘鹭山’距离山下学堂也不算远。
算是夹在泠城与山下学堂的中间方位。
但说是离山下学堂很近,只有三百里之遥。
实则没有人来接引之中,哪怕是从山下学堂的入口穿行过去,那也不会进入山下学堂里面。
可以说,在方道士愈发精妙的术法下,还有更为重要的宁郃布置中。
山下学堂与其说是尚在天界东州吴朝,不如说是已经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之内。
这也使得如今的鹭山与附近,虽然偶尔有人上下,也有一些小村与小县存在,甚至他们还经常来山下学堂的入口这里打猎,但却无一人知道山下学堂的存在。
这也是百年时间过去,曾经关于‘山中有仙’的传闻,早就随岁月消散了。
当然,要是问一些长寿百余岁的老人,那些老人还是能从模糊的记忆中回忆起来一些的。
而如今,这曾经荒芜的鹭山中,不仅在人口的爆发中,开辟出了小县、小村与良田。
并且在这高约三百丈的山头上,还有一座这两年才盖起来的寺庙。
庙中还有一位光头的和善男子,自称为‘僧’,拜的是‘佛’。
尤其这佛,还与这男子十成相似。
这自己拜自己的稀奇,自然也成了附近百姓茶前饭后的谈资。
可奇怪之中,也是有人上山去见过,也听过这稀奇的‘佛经。’
这两年下来,小和尚倒也在没动用术法之中,单凭经义,为六十二位拜入佛门的心诚之人,梯度出家。
至于他的十余位护法,则是回往了西州,为主寺带去涅槃佛道之法。
而也在今日上午。
何师兄也带着众人一边上山,一边望着稀疏上下山的行客,来到了这座看似有点简陋的寺庙之中。
只是此刻。
在前方百丈外的大殿之中,伴随着一阵阵传来的诵经声传来。
在哲丰明等人看不清的视野内。
何师兄只凭肉眼望去,就看到为首的一位慈祥青年,正在带一众弟子讲经义。
同时。
何师兄看到青年的时候,也是忽然心中一动,好似觉察到了什么。
但觉察归觉察,他也没有去打扰正在为凡尘之人讲经的小和尚。
相反。
何师兄是又带着众人下山,先在附近县中的集市里逛逛。
且在众人四周乱转,好奇这些小吃与小饰品的时候。
何师兄又看了看山顶,感觉刚才所见的那位青年,必然就是佛祖!
虽然当时他也没用术法,更没用界主法令,甚至青年也看着仿佛平常人,但他就是知道那青年十成十的就是自己所要找的人。
包括这种奇怪感觉,也是让他此刻生疑,不知问题出在了何处。
可当离开寺庙边界。
这般带着众人转了一圈,稍微放松了心里的奇怪之后。
他却又恍然一悟,明白了问题所在。
因为青年的气质,或者说是他那‘奇怪的慈祥气质’,自己只在师尊刚踏入化神,但未成界主之时见过。
这样的气息,就是化神,而且还是入道境的化神!
至于道境,何师兄也知道这是一种‘心性。’
但和寻常心性不一样的是,当修成道境的心性后,只要自己毫无遮掩之中,这种心性已经可以影响到自身的气质,让自身无意间就会散发出来一种说不上来的玄妙之感。
这种玄妙的心性与感觉,也能称之为‘向道之心。’
当然,未入道境的法修,也是可以化神,亦可以洞虚,甚至堪堪修炼到大乘境界。
但若是一开始就修得道境,那洞虚便是水到渠成,大乘也可期。
这些,都在五洲录中记载。
也即为法修在化神后的一种修炼之法,修心之法,以及法修洞虚圆满之后的必修之法。
尤其自身若是修成道心之后,这在飞升之地评选界主的时候,也是一个很大的加分项。
这件事,身为界主弟子的何师兄自然也知道。
但他却不知道一点。
那就是在天地初开之前的老五洲之中,那时元婴为首的时期,灵气稀薄的时代中,却不是化神与洞虚才修道境。
而是能得金丹者,必有求道之心!
只不过那时的修士们,都没有发觉,而是觉得修道修心很正常,所以就当成了常事。
就像是正常人活着就会自主呼吸一样。
这种事,还需要去有意识,且特意的去控制吗?
可恰恰就是修心成为常态。
使得宁郃那日的容法开悟一言,就轻易的将一
众四百余位元婴与金丹道友,尽皆点成容法之主。
说到底,还是他们的境界不像是今日,在无法迅速的提升中,无疑间已经修成了道心。
道心再升为容法之心,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只是听起来四百位有点多,感觉这道心也很容易生。
但五洲为无穷天地中的峰顶,五洲之中又有万万兆的生灵。
再经过那三千年的大浪淘沙,相当于常人四五十次的漫长一生后,最后也只有这么四百余位。
且观如今天界之中。
能生道心者,也只有小和尚。
山下学堂内的许道人还尚未。
已是洞虚圆满,被林道友经常训教的青龙王,亦是差上一丝。
当然,这也是山下学堂对许道人和放养差不多。
林道友也没有专门的去点青龙王的道心,而是想让他自己悟。
否则,身为宁郃学生的方道士,是足以点开许道人的道心。
更别说在数百位界主,与宁郃云鹤等人院外的青龙王。
这样的修炼资源和机遇,别说是超小和尚几条街,而是不知超了多少个世界。
可相比之下。
能自己悟道的小和尚,虽然也是承了大缘法,能跨越天地之隔去另外的世界内悟道。
但不得不说,其心性与悟性,也是上上之乘了。
而对于小和尚悟道的这件事情。
何师兄也听自己的师尊讲过一些,亦是亲眼见到了小和尚悟道之景。
毕竟他可是手持蓝星的界主法令,帮师尊代管,肯定要全面了解曾经黔凌一事的前后。
且也在众人这般随意乱逛时。
当日落西山后。
何师兄大致算了一下时间,又朝远处望了望,当看到那寺庙关门之后,才带着众人再次回往山寺。
但走在路上,或许马上就要见到传说中的佛祖,那位曾经在蓝星内显圣的‘大神仙。’
一时间众人是激动万分。
也可是见到众人这般。
何师兄是难得的提前开口道:“等见到佛祖,你等可知怎么称呼?”
“这”众人在激动与行走中忽然一顿,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
好在清风掌门算是人老为重,在激动与愣神之余,也不忘恭敬的向着接引仙者询问道:“前辈..等我们上去以后,见到佛祖的时候,是该怎么称呼佛祖是..向称呼前辈您一样,称为前辈?还是..佛祖?”
“前辈倒可。”何师兄点点头,随后又不知想到了什么,不由正言道:“最好还是称之佛祖。毕竟为开道之祖,不能以寻常修士称之。
哪怕是我为天地界主之徒。
比起开道之功士,还是要逊色于太多太多。”
何师兄说到这里,是摇了摇头,是感觉自己比不得佛祖,但心中却又全都是佩服。
‘不是寻常修士..?比前辈还要强..?’
众人听到此言后倒是又一愣。
因为他们去年见到的那位呼风唤雨,好似雷公般的‘大神仙’,在这位界主大人的弟子口中,也不过‘寻常修士’尔。
但这位佛祖,好像是不一般。
虽然‘开道之祖’这四个字,他们目前还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更不敢胡乱猜测,但在接引仙人的话语中,身为‘开道之祖’的人?好像在天界内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起码他们之前遇见阴司阴差、以及龟将军等‘小神仙’的时候,接引仙人也没有特意给他们说起什么称呼问题,甚至也没说让他们去见礼。
当然,天道弟子不算,那个是让他们连见都不让见,甚至接引仙者都毕恭毕敬的不敢过多打扰。
顿时,排在队伍
‘神仙?’何师兄看向了哲丰明。
也不知道蓝星之人,为什么这么在意‘神仙’这二字。
但要是仔细去说,法修中的化神,本身实力就雄厚无比,神识能蔓延万里之遥,已经堪比蓝星中所描绘的一些神仙。
且佛祖又身为开道者,功德很高,更有道心成。
再听自己师尊说过,这位佛还是七窍之人,保不准就有界主之封。
这几项叠加之中,好像是无论哪一条,在蓝星一些神话书籍内,都是可以称作‘真正的仙。’
于是,当面对哲丰明等人的好奇与即将见到佛祖的忐忑。
何师兄是点了点头道:“是神仙。”
‘神仙..’众人一听,一下子倒是更紧张了。
虽然他们之前就见过可以称之为神仙的阴司阴差,但哪有神话中所记载的西天佛祖位高?
而看到哲丰明等人紧张。
何师兄倒是没有再言说什么,就径直带着众人登山,走进后山中的一座大寺堂。
这座寺堂,正是小和尚的打坐清修之地。
何师兄来到这里的时候,就感知到了这股祥和的气息,
也像是佛祖专门指引他过来一样。
且等来到这里。
小和尚也从打坐中睁开双眼,起身向着何师兄打了一佛礼。
也能看出,不仅是何师兄敬重这位开道者。
小和尚,同样是更加敬重这位界主之徒。
毕竟小和尚得缘法的蓝星,是这两位师徒的。
这缘法之中,哪怕两人是
“道友,与你有缘者相见。”何师兄也是作辑回礼,随后又笑指众人,随即身影离去,准备先让和蓝星有缘的佛祖与众人聊。
等聊完之后,再说蓝星宇宙内的事。
且也在这时。
或许是小和尚带有一种亲和的气息,不由也让武僧等人渐渐的压下了一些激动。
但激动之后。
武僧身为佛门弟子,又见佛道之祖,倒是福至心灵般,一时言语成简,带有心诚的先拜见道:“蓝星弟子觉慧,拜见佛祖!”
“拜见佛祖..”哲丰明听到武僧的言语后,又当面对传说中的佛,亦是在下一息中接连拜下,其心诚之意,也是不弱于那位武僧。
毕竟眼前的这一位‘佛’,在接引仙者的话语中,可是真正的‘神仙!’
只是他们这一拜,包括武僧那一拜,都在一股柔和的佛光中于半空没有拜下去。
小和尚依旧是笑望着他们,觉得心已至即可。
而武僧虽然没有拜下去,但经佛祖的托扶之礼,又见佛祖果真如传说中那般仁善之时。
一时间,武僧是一副心已‘达道’的摸样,好似修得了心灵中的圆满,也好似完成了一个属于自身的大愿。
且也在稍后,武僧也感悟似的言道:“今日弟子有缘寻遇我佛,是为成道大圆满之福。”
他说着,双手合十,郑重向着佛祖一礼。
是把小和尚当成了‘道。’
且这般确实也是无错的。
因为小和尚确实为佛道开道之祖。
只是这一幕在小和尚看来,听来,却觉得自己是在开道的路上砥砺前行,途中以自己为师,以他人为师,以路上的道友为师,更以天地为师。
这才方称之为行道者,寻无上之道途。
这自己也是路上旅人,怎么也成道的终点了?
但此刻在武僧想来,佛祖便为他心目中的道。
寻到了佛祖,便是寻得了道。
毕竟在蓝星传法的佛祖,还不是道的话,那何称之为道?
只是,也当看到佛祖轻轻摇头,好似是否决自己的言语后。
武僧也是知道自己的心境太浅,境界太浅。
只到了,看山也只是山,还未到‘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境界。
所以佛祖可能是否认他的言语。
就像是半年前,他想要来见佛祖,接引仙者也摇头否认他一样。
于是在疑惑之中,他也再次行礼请教,道出了蓝星之中‘看山是山’的言论,希望佛祖能否为其解惑。
解惑,为何接引仙者不让自己以佛祖为道,且佛祖也不让自己以佛为道?
同时,哲丰明等人虽然不修佛法,但也知道修炼中属于心性的重要性。
如今当听到武僧提问传说中的佛祖。
他们也是抱有万分的求问之心,一同望向了佛祖。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上还是山,确实为妙言。”
小和尚先是赞同点头,可随后却向众人反问道:
“但若是此三言为一种心境,那你等是否想过,
“无穷天地?无上道玄?”众人听到这几词后,或者这几个更高的境界后,一时不太懂,随即又看向佛祖,想请佛祖再次点悟。
小和尚见了,也无厌烦众人愚钝,反而再次细心的解释道:“本僧因果善法,有缘悟佛修之道,为开道佛祖。
在伱等眼中,我已是道玄成,且也为道玄成,能观天下众生,能游无尽天地,能施展妙上灵法道玄。
也是两年前,本僧将道玄于无尽天地中赐下,众生今日才寻我之道。
你等为本僧道境中的天下众生,今日寻我之道,实则也无错。
但世间的开道者,如本僧般道玄成者不知几何之数。
且我等..以至天地界主、仙者..”
小和尚向天一礼,“其实也是在追寻法主所布下的万千之道。
或换而言之。
我等道成者,在你等心中为无上道玄。
但在无尽天地间,我等道玄成者,也不过只是法主道境中的芸芸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