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8章抢工期(1 / 1)无色非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5月21号,小满。

今早黎明时分,下了一阵小雨。

地面湿漉漉的。

地上的杂草挂着雨滴。

熊家院子里的大杨树吐出了一片片的绿叶,被细雨打湿,显得更是翠绿欲滴。

来工地的人很多。

因为今天是上大架子的日子。

首先,先把三角形的大架子立上墙头。

往上拉的时候,人多力量大,可立上去了就得木匠亲自上阵了。

他们要指挥大家,把大架子摆在合适的位置上,然后竖直立起来。

在墙头上用木方固定住。

第一个竖立起后,后面的就好办了。

依法炮制,大架子一个一個的竖好。

一上午的时间,也只竖起了2号猪舍的大架子。

时近中午,大家伙也饿了。

今天,熊家给大伙准备了午饭。

虽然简单,但是体现了主家的心意。

不仅有午饭,还每人给了一包香烟,当然是普通烟。

吃了午饭,歇息了一阵,史老二就招呼大伙儿继续开工。

一下午时间把3号4号两个猪舍的大架子也竖了起来。

架子之间由木条子拉扯住,防止他们倒了。

下工的时候,史老二宣布,明天早来,是上梁的重要日子,谁都不能迟到。

晚上,熊长禄亲自守夜,他怕这些大架子出什么意外。

熊贵清早早的就买好了几挂“十响一咕嘟”,就是为了上梁用的。

还买了红布。

他专门找到鞠行长,让他帮忙兑换了一百块钱的壹元硬币。

在80年的时候就发行了第二套硬币,有壹角、贰角、伍角和壹元四种硬币,可平时能见到的是壹角、贰角。

伍角只是偶尔能看到几枚。

至于壹元的硬币基本看不见。

只有到了九十年代才陆陆续续的看见壹元硬币。

史老二把红布绑在大梁上。

众人在统一的指挥下,开始往上吊大梁。

一栋猪舍需要好几根大梁,中间还要用铁杆螺丝连接。

这些超长的螺丝就是分场铁匠打造,由老潘他们勒出螺丝扣的。

根据史老二的指挥,在每个大架子的墙头上,都摆放上壹元的硬币,以示吉利。

把吊上去的大梁先连接两根,先固定好,再去连接另外两根。

在固定最后一组时,点燃鞭炮。

梁上的师傅就在噼啪的鞭炮声中,用斧头把“扒锔子”打进大梁里。

除了木匠师傅在房梁上忙活,其他人都站在地上看着。

等鞭炮炸完,红色的纸屑从空中飘落,硝烟消散了,大伙才又准备上第二栋的房梁。

今天,熊家连续上了三栋猪舍的房梁。

四个木匠师傅累得够呛。

熊长禄待他们从梁上下来,就一人塞了个红包。

二十块。

按史老二的意思,每人十块足够。

可熊贵清觉得不能少,只能多。

因为,接下来就是自家新房了。

房子暖不暖和跟木匠师傅关系很大。

尤其是棚顶。

但凡他们给你留个缝隙,就得冻死你。

房子一上梁,离完工就不远了。

当天晚上,熊家大排筵席。

所有人参与上梁的人都留下吃饭。

月朗星稀,熊家院子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这顿酒算是给出力上梁的一点补偿。

第二天就是木匠活了。

费师傅他们只有四个人,肯定忙不过来,史老二派给他们二十个帮手,一起干。

先上檩子。

跟大梁平行。

从西到东,把大架子拉住。

在大架子底部打横梁,铺木板。

在木板上铺锯末子。

这都是从木材厂买回来的。

锯末子的厚度在二十五到三十公分。

在锯末子上面再铺刨花。

原本电线是要走大架子里的。

可为了安全,史老二把电线移到了外面,一律走明线。

走明线是为了方便检修,也是为了防火!

处理了大架子里面,就开始处理外面了。

三角斜坡,先钉上板子。

然后是铺油毡纸。

在油毡纸外,钉上椽子。

椽子是跟檩子成九十度角的木方,根据屋瓦的宽度,来决定两根椽子之间的距离。

其实,椽子就是为了挂瓦准备的。

三栋猪舍全部完成这些工作,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

期间好在没有下雨,否则锯末子湿了就会发霉,也就不再保暖了。

木匠带着人忙乎屋顶的时候,瓦匠师傅也没闲着,他们开始抹墙。

先内后外。

内墙都是需要挂砂浆的,而外墙就不一定。

有的只需要把北墙挂上砂浆即可。

这些活,熊贵清帮不上啥忙,有啥事也是史老二找他。

他就是在工地四处看看。

猪舍这边进度奇快,菜园新房这边也不慢。

四面的砖墙已经起来了。

正在打圈梁。

这边太耗材料,熊贵清都有点心疼了。

不过,看着前面苗圃里种的小菜儿冒出头来,他也平衡了些,至少这些白捡的菜园子让他心情舒畅了。

旁边饲料地里的玉米已经长出一掌高了。

远远的绿油油的一片。

老潘带着人已经把暖气水管埋设进了四栋猪舍里。

他正准备横穿马路,单独铺设一根管子到菜园这边来。

就这些水暖器材,熊贵清就拉了好几车。

暖气片得要多少!

费师傅他们弄好了椽子,就下房安装门窗了。

而史老二他们瓦匠一部分人在室内打着水泥地,一部分人上房挂瓦。

挂瓦是有技巧的。

需要从屋檐处的椽子开始挂,一层一层的往上排。

最后前后的瓦片都集中到了房脊。

这里需要房脊专用的弧形瓦,把前后瓦片盖住。

弧形瓦的连接需要水泥。

如果人多,挂瓦一天即可完成。

现在所有工程都集中在了室内。

时间进入了六月,大部分人都去了菜园新房工地。

猪舍这边在吊棚。

吊棚的意思是在屋顶的下面还要做个顶。

东北叫天棚。

都是用木方和灰条子钉出来了一个平面。

这个活是木匠的。

他们弄完木活,就需要上灰了。

瓦匠师傅会拌专门的麻刀灰,用来抹天棚。

灰条子不能露出来。

标准就是平整。

门窗安装完毕后,瓦匠会去补灰,把一些漏洞填补起来。

老费带人给门窗上油漆。

刷好了油漆,他们就按照尺寸划玻璃。

干活就是打个时间差。

玻璃画好了,油漆也干透了,就可以安装玻璃了。

木匠师傅忙着自己的活儿,瓦匠师傅也不闲着。

他们给墙面屋顶刷白灰!

八十年代的房子,室内都是刷白灰的,也就是熟石灰。

一靠一身白的那种!

这些都弄完了,老潘的活就来了,他就要来安装上下水管暖气片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猪舍这边的活儿越来越少。

饲料间,库房已经完工,大烟囱也在前几天傲然挺立了。

18米高的烟囱,六层楼的高度,比分场办公室锅炉房的烟囱还要高些。

锅炉房的烟囱耸立在家属区的中心,而熊家的烟囱也屹立在三分场的东方。

猪舍只剩下些修修补补的小活,更多的是敞开门窗,让它们吹吹风,散散湿气。

6月10号。

在一场小雨之后,熊家的菜园新居上梁了。

今天来上梁的人,比猪舍上梁的时候只多不少。

猪舍毕竟是猪圈,不算正经房子。

可菜园这边不一样,这是熊家正儿八经的住房。

不仅是来了很多做工的,那些亲朋好友都来了。

何献超,于慧勇,于家毛家,潘家,能来的都来了。

还来了很多看热闹的!

分场的很多人都存了来见识一下的心思。

虽然没人明说,熊家是三分场的首富,可事实摆在这儿。

他家房子上梁,这热闹得看。

今天潘春梅也回来了。

这是未来的新房,她也很关注。

熊贵清和潘春梅站在院子中间,看着几十人上上下下,他俩伸不上手。

只有史老二和费师傅在指挥着。

熊长禄两口子陪着亲家,在一边看热闹。

熊贵清递给老爸和老潘一支烟,又给他们点上。

俩老头抽着烟,望着这个大院子,一脸的感慨。

“老熊啊,你们这个院子是真大,这地方选的,啧啧……”

“呵呵,我哪有这眼光啊!都是贵清的意思。”

在亲家面前说儿子的好,自己面子上也有光。

老潘吐了口烟圈,点着头,说道:“贵清真行,在咱们分场,找不出第二个了!”

他对这个女婿是太满意了。

你看看这些房子!

别人不知道,他还不知道吗?

那真是钱啊!

据他估算,已经十万出头了。

当然,大头是在新房这边,建的太大,也太厚实了。

当初,他就曾提过,不需要那么厚。

可女婿却说,结实点好,能住一辈子。

大架子上,费师傅在高喊,“往左,往左,再往左,好,再回来一点,好!”

兵兵乓乓一阵敲打。

史老二站在地上,指挥道:“再到后面几个人,拉住了!”

“一二,一二,好!”

现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常。

何献超和于慧勇从人群中退了出来。

“你俩就别去了,人手够了。”

“嘿嘿,伸把手的事。”

何献超拍拍手上的泥巴。

“抽烟,抽烟。”

熊贵清给两人点上烟。

潘春梅在一旁也说道:“你俩别去了,都没地方站了。”

“我们要是不伸把手,以后咋好意思来蹭饭?”

“你以前不是蹭的挺欢嘛!”

于慧勇没好气的揶揄了他一句。

“嘿嘿,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能一样?”

六月的微风吹拂,潘春梅已经一身裙装了。

只是她踩在一块砖头上,不敢去踩地上的泥巴。

“过几天把沙子拉过来铺上能好点。”

熊贵清看看潘春梅脚上的高跟鞋说道。

“没事,我就是忘换鞋了。”

潘春梅不想让熊贵清认为自己娇气。

两人转头四顾,新房里人声鼎沸,像赶集一般。

东边是两尺多高的玉米秧子,随风沙沙作响。

南边是一连串的几个菜园子,也是绿油油的一片。

四周绿柳摇荡,白杨耸立,家乡确实很美。

不过,看到近处,一地稀泥,没有硬化的地面,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也是常态。

家乡虽美,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正感慨间,噼噼啪啪的鞭炮就迅疾的炸响了。

一时间,红屑漫天,硝烟弥漫,刺鼻的硝烟味传来。

这是幸福的味道,这是生活的味道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