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4章 国运在崋!开府建衙!(1 / 1)灵灵吼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宋献策向刘升靠近了些,神神秘秘地道:“首领可知谶纬之言?”

果然啊。

刘升对宋献策的话毫不意外,便道:“自然知道,谶纬之言盛行于秦汉,此后历代皆有出现。

最早有记载的,如秦朝有天外陨石降落,上书‘始皇帝死而地分’,兆示秦朝二世而亡的结局。

近的吗,便是元朝末年,黄河挖出独眼石人一座,随后便有‘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民谣传出,开启了红巾军起义。”

宋献策听得满脸诧异,显然没想到刘升对谶言了解这么多。

但他很快反应过来,赞道:“首领真是见识广博——鄙人要进献的奇策正是一句谶纬民谣。”

“哦?说来听听。”刘升略露好奇之色。

他自然是不信谶纬之言的,但确实好奇宋献策会编出个什么。

他记得历史上宋献策给李自成的好像是“十八子,主神器”。

意思就是“姓李的要得天下”。

十分简单。

聊了两句,知道刘升见识广博,宋献策其实对他的谶纬之策已没什么信心。

但都走到这一步了,他必须得试试。

于是一咬牙道:“卯金刀,主神器。”

“哈哈···”

刘升是真忍不住,不得不笑出来。

他还以为宋献策能给出什么新鲜的谶言呢,没想到弄个跟李自成极度相似的。

见刘升发笑,宋献策很尴尬。

一旁安骏则脸色难看,心道:俺怎么就鬼迷心窍,把这個江湖骗子给送来了?待会儿肯定会被首领狠狠批评。

刘升注意到宋献策的脸色,便带着笑意道:“这谶言就是‘姓刘的得天下’的意思,可对?”

宋献策尴尬赔笑,“是。”

刘升摇头道,“这天下刘姓之人何其多也,便是现存的农民军首领中,恐怕都超过了五指之数。如此,这谶言又怎能让百姓知道要得天下的是我呢?”

宋献策强行解释道:“首领有所不知,这谶言就不能说得太明白,不然传出去不仅无益于义军,反而会让义军被朝廷针对啊。”

刘升还是摇头,“这个谶言太简陋了,宋先生还是换一个好点的,能联系到我全名的吧。”

其实刘升对谶言并不在乎,这么说纯粹是逗一逗宋献策。

宋献策则是一开始就想编个能关联刘升全名的,奈何他只能打听到义军首领姓刘,根本打听不到名字。

眼下临时编造,他如何能编出令人满意的民谣来?

他想了想,觉得一时间根本想不出好的。

又觉得不能这样随便更改谶言,会让刘升觉得谶言不值钱。

于是开始打别的主意。

很快他便想到一件事。

“首领,贵军可是一直对外宣称为‘华部义军’?”

“不错。”

“那这‘华部’具体是何意?”

刘升听了不禁看了宋献策一眼,道:“我神州大地之人对海外都自称华夏苗裔,所以我才取名华部,有囊括汉蛮各族统为华族、华人之意。”

宋献策没想到刘升竟有如此宏大的志向,不禁呆了一呆。

随即就激动起来——若能现在就追随这位,将来他宋献策说不能真能成为开国元勋,乃至名垂青史啊!

察觉到刘升对谶言其实并不在意后,宋献策便决定拿出点真本事。

他想了想,进一步试探道:“首领将来可是想以‘華’字立国?”

“不错。”

刘升点头——都造反了,这没什么好隐瞒的。

宋献策想了想,便道:“首领,其实‘華’字还有一土字头的异体字,曰‘崋’(四声)。

其意与‘華’字一样,却比之草字头的‘華’更符合国运五行更替之道。”

国运五行更替之说刘升也有所了解。

远的,如秦在北方,尚黑,为水徳;楚在南方,尚红,为火德。

楚人亡秦,刘邦则又胜项羽,便以水徳灭火,继承秦之水徳。

后来汉武帝曾要改为土德,王莽新朝也要认土德。等到东汉建立,为了与西汉区别,便认木德。

再说刘升所知的最后三个王朝。

蒙元原附属于金,被认为同属金德,灭了木德的宋。

明起自南方,以火德克金灭元。历史上清则认水徳,克火德灭明。

五行学说理论起来似乎头头是道,其实烂七八糟,统治者也没几个真正相信的,大都是借其宣传自身正统性罢了。

刘升考虑到如今民智未开,五行国运之说确有一点宣传作用,且他连谶言都听了,便不介意再听宋献策讲讲这个。

只见宋献策扳着手指道:“大明为火德,这是确定无疑的,火克木而生土,所以土德恰能承接大明。

另外,俺还听说关外建奴黄台吉已建国称帝,伪国号‘清’,明显是水徳。

華字木德,是承水徳而生,在水徳之后,不详;土德却能直接克水徳,孰优孰劣,显而易见。

因此,鄙人认为土字头的崋比華(二声),更适合义军未来之国号。”

刘升听完笑起来,“宋先生说的确有一定道理。”

他确实觉得“崋”字更好——放后世网络上还能规避河蟹大神呢。

通过这件事,刘升觉得宋献策或许没有大才,但确有几分急智,见识也有些。

且此人在历史上确曾为李自成出过几个有用的计策,勉强算个参谋型人才。

再加上他手下极度缺人,便准备将这位收下。

于是道:“我将开府建衙,自任大元帅。正好下属军务堂还缺一位参赞,宋先生可愿任此职。”

宋献策听了大喜过望,忙深揖道:“拜见大帅!”

“哈哈哈!”

刘升开心地笑起来——这还是头回有人叫他大帅呢,别说,感觉还不错。

···

十一月三十日。

刘升正式开府建衙,自任“豫楚兴华大元帅”。

开府之日,为了方便对之前几次战役中立功的将士进行奖赏、提拔,也为了进一步规范军队,刘升拿出了军衔制度。

几乎是照搬后世成熟的军衔体系。

士卒级别依次为:列兵、上等兵、下士、中士、上士。

中层军官依次为:少尉、中尉、上尉、大尉,少校、中校、上校、大校。

将军级别依次为:少将、中将、上将、大将。

元帅则分星,一星最低——为了避免无可提拔的局面,星数不设上限。

毕竟刘升将来可是要争霸全球的,手下将领有的是立功机会。

开府建衙的当天下午,刘升在汝阳城北大营中,给在汝阳的亲卫军、常备军将领当场授衔,不在场的则唱名授衔。

目前军衔最高的为红娘子与杨和庆,皆授大校军衔。

剩下两位团指挥彭有义、文宥,皆授上校军衔。

各副团长、团军政员视各自功劳,授少校或中校军衔。

各营指挥视功劳,授上尉或大尉军衔。

各营副、军政员视功劳,授中尉或上尉军衔。

各哨长、哨副、哨军政员,视功劳授少尉或中尉军衔。

伍长、什长、队长、队副,视功劳授下士至上士军衔。

一批立功突出的普通兵卒,也被授予下士或中士军衔。

凡参与过一次攻城战的,只要没违反军纪,皆为上等兵。

没参与过实战,刚加入常备军、亲卫军的,则为列兵。

此外,亲卫军兵卒最低也是下士军衔,将官军衔则比常备军同职务者普遍高出一阶。

因此这次授衔中,亲卫军四位营指挥李牛、赫连岳、沈万登、马金水皆被授予少校军衔。

各营营副、军政员则视功劳授予了上尉或大尉军衔。

掏出这套军衔制度后,刘升便顺理成章地让义军按军衔发放军饷。

在行政方面,暂时拟定了政事堂、军务堂、督察处、秘书处四大机构。

其中政事堂、军务堂都是华部之前就有的机构。

督察处则是督察所、督察局乃至将来督察厅的总部。

秘书处算是辅助刘升处理军政事务的私人幕僚团体。

后世人一听秘书,就想起了“有事秘书干,没事咋咋”的女秘书,又或是没什么存在感的官府男秘书,却不知秘书是个很正经且古老的职业。

早在汉朝便有同名机构和职位,如秘书监、秘书令、秘书丞。当然,那时的秘书跟后世秘书之意相差还是很大的。

但既然是已有的名目,刘升拿来用就不会显得突兀。

另外,暂定在政事堂下设立三处、十二司。

三处分别是:常务处、传讯处、勤务处。

十二司则是:财政司、税务司、人事司、民政司、尚礼司、审刑司、工事司、教育司、卫生司、交通司、兵役司、移民司。

对于将兵役归入民政范围,刘升是向李长文等人咨询并慎重考虑后决定的。

征兵说到底得看当地户数、人口——如果交给军方,就很难顾及地方实际情况,容易形成穷兵黩武的局面。

在通讯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前,想做到从中央到地方彻底的军政分离,很难。

强行学习后世,反而会弄得政体半身不遂。

···

葛文优带着十几人的随从,伪装成一个小商队,从汝阳北门进了城。

周王虽然名声好些,不那么吝啬,但只是相对其他藩王而言。

依刘升提出的十万石粮食保崇王一家一年性命,想要将崇王一家赎回来,花费的钱粮恐怕要以数十万来计。

哪怕是借,周王也没那么容易答应,毕竟崇王与他的亲戚关系已经很远了。

因此,李仙风秘密去了周王府几次,才磨得老周王勉强答应。

说勉强,是因为老周王说过,如果对方狮子大开口,要得太多,他便不会帮这个忙。

所以,葛文优此行任务十分之重。

为了多了解刘升的底细,他准备借着商队的掩护,先进城与张坚接洽,再正式拜访那“刘贼”。

进城后走了不过一百多步,葛文优便见很多人围在一处。

一位随从眺望了下,道:“似乎是贴了什么告示。”

告示?

葛文优心中一动,随即吩咐,“商队慢慢往前走,你们几个跟我过去看看。”

“是。”

进城前,葛文优已经通过外面的难民营、军营,以及城门守卫的表现,看出刘贼绝非寻常反贼、巨寇。

既得知其贴了告示,当然要了解一下。

再几个随从的帮助下,葛文优很快就通过人群,来到了较为靠里面的地方,看到了告示上的内容。

‘开府建衙?自任豫楚兴华大元帅?!’

看了告示的题目和开头,葛文优脸色就变了。

因为这份告示赫然是向百姓宣布,刘升开府建衙之事的。

如果再加上一份《讨明檄文》,昭告天下,那就是正儿八经的造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