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不能倒!
虽未有后世那般厉害。
但是此时此刻,大明资本主义正在江南萌芽的阶段。
江南的巨商富豪们,已经很清楚的掌握了一些社会规律。
很懂得裹挟百姓搞以商逼政,还有已然明白官商勾连的重要性。
所以对付这税务一事,他们已经准备好了许多的手段。
就等着税务院出招!
朝廷有政策,下面也有对策。
官商斗,民斗官,官斗民……甚至民斗民,在这一块土地上经久不衰。
彼此斗也彼此挂钩,彼此相互依存。
基层的治理矛盾,永远是官僚机构直面人民群众还有商人们的矛盾。
……
五天的时间悄然过去。
这几日不断有人上奏疏上折子。
不是参刘伯温的,就是弹劾刘伯温。
甚至还有动税务院的折子。
从六部到监察部门,甚至到各地的一些十三道御史。
只要不是刘伯温的人,那都是不断有人冒出来,行使御史才有的特权。
也就是风闻奏事的权利。
不停的有人上奏参刘伯温。
还有反对税务院!
当然刘伯温的人,浙东集团不少的文臣们。
也都是开始行动,纷纷保自家领袖。
斥责对手——欲要逼宫!谋害忠良!
这个时候的老朱还未达到后面那般暴戾。
所以对于这些折子,全部都是留中不发。
甚至连一个阅都没有写上。
只是让太监将这些奏疏全部移送司礼监。
再令秉笔太监应付那群大臣们。
不给那群大臣们任何一点扮演直谏大臣的机会。
一整天一些大臣们,特别是都察院那帮。
呼天抢地的跟秉笔太监,甚至提督太监抱怨着。
“陛下不听臣谏言呀!”
“圣上,不听臣之言,悔之晚矣。”
“皇上,请恕老臣直言!”
“陛下,臣要弹劾刘伯温!”
都察院这帮子,多半都是淮西出身。
跟监察御史们还是不一样组成部分。
所以都察院这帮,一个个那都是跟刘伯温极其不对付的。
这也是当年朱元璋有意为之的安排,不管是六科给事中还是中央的都察院,基本安排的都是淮西勋贵们。
至于朝中和各地的监察御史,那大多数就是分配给了浙东的文官集团们。
这一种从外朝到内朝,甚至由地方到中央的制衡。
为的就是避免有一方欺上瞒下。
老朱可谓是钻营到了极点,极其的绝顶聪明。
对于这些在宫门外哭天喊地,一副要上吊的大臣们。
朱元璋理都不理,全然不管不问,全部交由给几个大监去处理。
李善长这段时日一直未动,因为他看得出来。
民间那些商贾们已经开始动了。
到时候足够刘伯温喝一壶。
根本不需要他出手!
如李善长预料之中的那样。
五天的时间悄然过去。
果不其然,来登记造册者少之又少。
这使得刘伯温第六日面对朱元璋的时候底气都不足了。
朱元璋并未责罚刘伯温,只是让刘伯温去解决问题。
刘伯温急忙告辞,就是匆匆忙忙直奔税务院。
发雷霆之怒,打算亲自上手。
一個个的让商户们登记造册!
登记造册者只占了少数,大多数虽然不清楚朝廷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但一想到朝廷要收自己钱,都是下意识的不愿意,大明朝抗税那简直是骨子里带的传统,没把刀架在这群商户们的脖子上,他们一个个都是“穷人”。
常言道: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这群商户们,仗着自己都是当地经营许久的老户。
别说你大明朝了,那蒙古人来了都得包税制。
甚至包税制包到最后,都收不到他们这些经商人的头上。
所以一个个那是打定了主意要——抗税!
主打的就是一个叛逆!
至于来登记的,都是一些贩夫走卒,小摊小贩那样的。
甚至连这些之中,也没有全来登记。
这样的一个抗税对于朝廷,对于国家来说肯定不是好事。
这风气从两宋开始就不好。
所以刘伯温一个头两个大。
但要解决问题,这个时候正是向朱元璋证明自己能力的时候。
才当右丞相,还兼任税务院,这可是莫大的殊荣。
什么叫人才?什么人才能服众?
——你能办成事,办成别人办不成的事,你就有价值,你就是人才,你就是服众的大拇哥!
所以刘伯温雷厉风行,领着自己的一千税兵,再去应天府拿着天子命令,再要了五百衙役兵丁,一共一千五百人,浩浩荡荡杀向繁华的金陵主城。
刘伯温也很清楚,一些不来登记的,其中是因为很多商户们,他们的生意见不得光,根本就不能登记。
而且从暗地里得到的情报来看,这群人已经有了金陵商会会长的提前通气。
大多数的商人们,腰杆子很硬,觉得朝廷法不责众,仗着人多势众。
所以心底里根本不惧王法!
刘伯温分析着眼前的一切,也就明白了!
——改革当用重典,不杀人不流血,就是混日子。
哪能是改革吗?那就是过家家!
一个早上,一个正午,刘伯温抓了一车一车的人,全部送往应天府。
那叫一个令市面上的商户们都不敢经营了。
甚至当街还处理了一个,暴力抗税还违抗抓捕的商人。
脑袋都悬在他商铺门口,以儆效尤,悬挂三天。
抓的都是无证经营,也就是没有批文经商的商户。
刘伯温狠辣手段,使得一些撑不住的商户们,纷纷就是抓紧登记,被抓的人中就有不少在牢房里面赶紧登记,签悔过书的!
刘伯温连税务院登记造册的官员都派去应天府大牢了。
就为了悔过的商户,老老实实登记造册。
登记了,你就没事。
不然就等着处罚吧!
洪武三年一大奇景,应天府大牢一群掌柜们,排着队在大牢里面进行办理“营业执照”。
自然也有硬骨头。
这些刘伯温就交给了应天府来处理。
有得是手段让你张嘴认错。
至于刘伯温,继续在街上查证抓人。
一时间,闹腾得是满城风雨。
一直到第二日,查到朝天宫附近,北桥门内的街区时。
刘伯温遇到了最大的一个难题!
就见一家茶庄,屋内正端坐着五个人品茶。
其中一人正是胡惟庸!
太常寺卿,中书参政。
而另外几人,也让刘伯温无比的熟悉。
特别是其中有一人,尤为让刘伯温生出几分迟疑。
就见此人二十七八左右。
是一个身材魁梧的青年。
正是那!
——大都督府佥事!
——太子妃的舅父。
——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