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所言自然不是废话。
胡茂祯想从细节判断他是否可信,他自然也想通过这个军将对于各种事的反应判断其中是否有诈。
毕竟招降纳叛这种事情可不是话本里所说那么简单。
旁的都不提,投降的会考虑自己放下武器后会不会遭到报复,而受降的自然也是顾虑重重。
若是其中一方没能考虑周全,那最终的结果要么就如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要么就如曹操百万大军被一把火烧个干干净净。
说到底,这种事并无一定之规,到底如何判断也只能说存乎一心了。
“言归正传吧,胡总兵打算怎么做?”
“敢问大人是........”
胡茂祯到底也是老江湖,虽然他心中已觉得明军不可信,但该走的流程却一样都没有省下来。
在得知当面正是朱慈烺之后,他又是一番见礼,紧接着才将“自家大帅”准备配合王师内外夹击的想法说了出来。
按着正常情况来说,接下来便该是约定时间、制定计划,待商量妥当之后明国这边再是一堆封赏许诺,此事便算是谈完,胡茂祯也就可以顺利离营了。
可谁知他这边话音才落,却听那太子斩钉截铁的回了一句。
“不行。”
“啊?”
这样的回答不但出了胡茂祯所料,连常冠林与向仁生都差些没控制自己的表情。
待见这般情形,朱慈烺也不卖关子,随后便出言解释道:“坦白说,若非从越先生口中听过你们事,这一次本宫是万万不会给你们这個机会的。”
他并未挑明到底从越其杰口中获知何事,但此时说来大抵也就是高杰死后其部受了委屈的那些。
这话既表明了朱慈烺对取得此战胜利的信心,又说清了他为何会在占据绝对优势时还接受这些“叛贼”,听得本打算尽快了结此事的胡茂祯不由沉默了好一阵子。
“殿下仁厚。”
淡漠漠地说了一句,可胡茂祯于心中却多少有了些松动。
人这东西就是那么奇特,不管所做之事会引起何种后果,但若有人对其表示理解,并对他当时的处境流露出一些同情的话,那么..........
“别急着拍马屁,机会给了,但该怎么争取还得全靠你们自己。”
“请殿下明示。”
“我要鞑子的脑袋。”
短短几句话后,朱慈烺将自己的条件抛了出去。
只是他的话说得有些笼统,却让胡茂祯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殿下,您是.....要尼堪的脑袋?”
“不光。”
一问一答之间,他总算是明白了朱慈烺的想法。
所谓不光,指的便是不光要尼堪的脑袋,更包括了被围困在这里的所有鞑子。
这样的条件乍一听来似乎比只要一人脑袋苛刻许多,但胡茂祯原本的想法却因此而有了些转变。
尼堪是何人?
他不光是满清的固山贝勒,更是这路清军的最高统帅,若是能在万军之中取其首级,那么杀掉余下的军将兵卒还有什么难度吗?
所以在他看来杀掉尼堪和杀掉全部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
而太子将这事挑明,是不是多少代表着他的坦诚?
“你们毕竟降过一次,若不立下大功日后如何能在朝廷站稳脚跟?本宫又如何放心?”
坦诚!
听到这般解释之后,胡茂祯的第一反应并非想要驳斥,而是深以为然。
他非常清楚,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尼堪定无活命之理,而他只要反身投明,那不管是否对尼堪出过手,满人都会将这笔账算在他头上。
以此为基,朱慈烺的提醒就能算是充满善意了。
想通此节,胡茂祯倒也光棍,表明自己的身份后就直接朝朱慈烺请罪:“请殿下恕罪!”
此时虽距他认为“太子不可信”只过了柱香功夫,但他心中的想法却已与之前有了天壤之别。
说来也是可笑,若朱慈烺只让他领兵来降,那么胡茂祯不但会在心里好好掂量掂量,说不得还会与鞑子相互配合给明军狠狠来上一下。
可当他听到那有些苛刻的条件时,不但认为太子殿下待人坦诚,更是觉得理所应当。
这般转变旁人许会觉得离谱,但说到底,在胡茂祯眼里每样事务都有自己的价值,而被困于此处的他,正处在价值的低谷。
若是朱慈烺一上来便封官许爵,那肯定是怀着别的心思,否则谁又会在买东西时自愿付出高价呢?
既已打消了疑虑,胡茂祯也不再做什么试探,三言两语之后便直接离了明军大营。
“这......就完了?”
朱慈烺呆呆地问了一句,但无论常冠林或是向仁生都不知该如何应答。
胡茂祯伪装而来自然是心中存有疑虑的,但之后他主动坦白自己的身份却又明显是因为疑虑已被打消。
只是这疑虑到底是因何才打消的呢?
三人自是无法摸清其中缘由,但按胡茂祯所说,后天晚上他便会有所动作,届时再行询问也当是无碍了的。
且不提胡茂祯回营后如何施为,也不提朱慈烺打算怎样配合,但说此时的刘良佐在逃出生天所产生的庆幸过后已然有些惶恐不安了。
你道为何?
四万人马一道离的杭州大营,现在三万多被明军包了和囫囵,只余他领着五千安然无恙,除非他能将那班人马全都救出来,否则这天下之大却也无他容身之处了。
可这人哪是说救就能救的?
经过半个白日的探查,他现在基本已摸清了明军的布置,不说那布满河道的大小战船,便是那茫茫多的明军却也不是他这五千人马能够对付的。
如此情形当怎样应对?
寻常情况来说大抵也只能向杭州大营求援了,但作为大军先锋,他若只是求援而不做其他动作的话,无论此战结果怎样,他刘良佐又能有什么好果子吃?
所以,哪怕现在已经入夜好一阵子,但他仍在领兵北上,为的就是快些赶到鄂尔都被围之处。
他算得清楚,围困尼堪的当有大几万明军,再加上战船相助,他这点人马自然起不到什么作用。
可围困鄂尔都的却只有万余,里应外合之下说不得就能将这一路清军给救出来,到那时再拉上苏州的李成栋和吴胜兆,便是尼堪所部真的被全歼,这罪责也不会只落到他一人头上。
说白了,这会的刘良佐并不在乎尼堪是死是活,他所关心的只是如何多拉些人来分担责任罢了。
一夜疾行,其部斥候终于在临近午时发现了明军斥候的踪迹。
刘良佐心知距离鄂尔都的被围之处已然不远,在命令兵卒扎寨休息的同时却又派了使者往明军那里,而他自己则紧随其后,只等有了消息便亲自前去勾兑。
这便是他的聪明之处了。
当了半辈子的明军,自然知道因着出身不同,各人行事风格也有所不同,只要使者能探出对方是何人领兵,他自能看人下菜碟。
届时说不得破费些钱财也能起到拼死一战的效果。
“大帅,对面领兵的是吴淞总兵吴志葵。”
“他答应见面了吗?”
“答应了。”
老实讲,刘良佐对吴志葵也只是知道,远远谈不到有多了解,但同为大明官军出身,差当也差不到哪里。
所以在他想来,只要能付出足够的代价,当是有不小机会能让他解了鄂尔都的围困。
其后之事也无甚好说,终归也就是些安营扎寨、埋锅造饭的琐事。
待一切完毕,兵卒们也各自休息之后,刘良佐便离了军营赶去与吴志葵见面。
早先刘良佐还在杭州时,每与方国安见一次都得相互“问候”好一阵子,可当他与吴志葵见面时不光没有互骂,气氛还融洽得好似老友重逢一般,直叫人啧啧称奇。
“久闻刘镇帅大名,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
“吴总兵武举出身亦是当世猛将啊。”
一番不知是真情实意还是逢场作戏的问候之后,吴志葵只是满面笑意地看着对方,而刘良佐则在短暂地等待之后率先开口。
“老弟,可知此次我是为何而来?”
“平素镇帅军务繁忙自是不太可能来这小地方,若是小弟没有想错,当是为那三千鞑子而来的吧。”
“错了,错了。”
闻言,吴志葵不由愣了一下,若非为了那伙鞑子,他实在想不到这刘良佐还会为何事而来。
可看刘良佐否的干脆利落,倒让他一时间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想错了。
“我此行乃是为老弟送一场泼天的富贵。”
.......................
刘良佐话音落下,吴志葵满心无语。
都是千年的狐狸,有话直说便是,何必非要学着那帮文官演什么聊斋?
若真有什么泼天的富贵,你刘良佐不早就吃干抹净,还能留到我这里?
心中虽然鄙夷非常,但他在面上却还是带着微笑准备看看对方到底要怎么将戏演下去。
“老弟莫要怀疑,你这场富贵就落在鄂尔都身上。”
“他身上?”
“正是。”
待听到刘良佐的说辞,吴志葵的第一反应便是那一辆辆大车,可转念之间他却又否了自己的想法。
不管那些大车里到底装得什么,此时既在围困之中,那就是已落在他口中的肉。
这刘良佐好歹也是做到一镇之帅的人,总不至于傻到认为能拿这些东西换取什么。
“请镇帅明示。”
“哎呀,老弟,那鄂尔都在苏松转了这么一遭定已吃得满嘴流油,你现在把他杀了又能落什么好处?还不如让他拿钱赎买自己呢。”
话已说破,吴志葵自然明白了刘良佐的想法。
可此事行来却需担上不小的风险,若不考量妥当又怎能贸然行事?
“镇帅,并非小弟信不过您,只是我这里若放开了包围,那鄂尔都要是不愿给银子,便是您也挡不住啊。”
“这个好办,我派人进去与他分说,若他同意了,我便派人去苏州拿银子,他若不同意我们兄弟便一拍六二五,手底下见真章。”
“这............”
眼见对方沉吟半晌却是一言不发,刘良佐自然知道这是有了意动的表现,便也只是在一旁静静等待,可谁知过了柱香功夫,那吴志葵不但没有应承下来,反倒直接出言拒绝。
“镇帅好意小弟心领了,只是小弟于此事上要担的风险实在太大........”
“哎呀,老弟,你有什么顾虑就说出来,若真无法解决,那老哥我也不会强人所难,可要是有法解决的话,老弟你不是要白白错过这天大的富贵?”
闻言,吴志葵也不再矫情,一股脑便将心中所有疑虑说了出来。
他最担心的其实只有一点,就是怕鄂尔都脱困后反身咬他一口。
刘良佐到底在这种勾兑之事上经验丰富,不但对于此事表现出了充足的理解,并且在思量片刻之后给出了解决的方法。
“老弟,此事简单,只要里面答应下来我这里便后撤二十里,到时候你自可从容退走。
吴志葵这边在解决掉唯一的顾虑之后,立时便答应了下来,其后于价钱上又是一番商议,便刘良佐便让一名军将在明军监视下穿过包围圈入得鄂尔都的阵中。
对于援兵的到来,鄂尔都自然是万分欣喜的,他被围于此地已有了些时日,虽然粮草还能坚持好长一段时间,可说到底身在围困之中,军心士气却也跌到了低谷。
尽管如此,他对用钱赎买的事还是非常抵触。
其实当年他们与蒙古人作战时也常出现相互赎买的事,按说也当不至于如此抵触,可在他心中蒙古人到底还能算是半个自己人,哪怕被俘赎买倒也不是太过丢人。
可南人便不一样了,若自己真被从他们手中赎买回去,那岂不是一辈子的污点?更何况价格实在太高了些。
随后令人惊讶的事情便发生了,不但刘良佐派来的军将和鄂尔都手下的满人不断劝解,连吴志葵派来监视的人也跟着说了两句。
此时的鄂尔都对刘良佐已是恨极,若非他不敢直接对明军发起攻击,自己有怎会平白损了这么多银两?
一番权衡之后,鄂尔都最终应下了吴志葵的价码,几名军将也各自回营复命。
到了这时他才赶忙从泥泞之中翻出一个拇指大小的纸团,翻开之后却见上面模模糊糊写着几个字:里应外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