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五章 家书(1 / 1)躺平青年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咱们就试试看,先以俊才老家这边为课题,咱们先试着论证分析一番。

然后再把朝歌、东昌、顺德这三个地方作为备选方案。

这样一来的话,即便第一方案无法通过,第二方案也能做个补救措施。”

“不错,这样就挺好,双管齐下。”

“那就按这個办法来?”

“好!”

“没问题!”

六个人讨论了许久,终于做出了选择。

有了决定之后,六人开始分工合作,各自忙碌起来。

傍晚,忙活了一天的几人,正打算收拾东西去食堂吃饭。

突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

咚咚咚!

坐在门口的魏东升起身去开门。

“班长来了?快进来,有事儿?”

“没事儿,路过收发室的时候,看到了杨兴武的信,顺便就给拿过来了!”

刘跃华说着就把信放到桌子上。

“谢谢班长!”

“客气啥!”

刘跃华把信放在桌子上后,看到满桌子的资料,不由得感叹。

“你们可真用功,我得向你们学习。”

“班长太谦虚了,咱们专业谁不知道你用功,每天早上都去外语角背单词,我们还等着你期末把兴武比下去呢!”

“就是就是!”

“到时候看看,杨兴武会咋样?开学典礼上刚说完大话,就被人比下去,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哈哈!”

“好好,这个好,到时看他还嘚瑟不?”

刘跃华听到这话连忙摆了摆手。

“你们几个唯恐天下不乱是吧?兴武,你可别听他们瞎说!”

“班长,你放心,我知道的。”

刘跃华在218宿舍待了一会儿,跟众人聊了几句就离开了。

等到刘跃华走后,冯国良拿起桌上的信,递给旁边的杨兴武。

杨兴武伸手接过信封。

看到上面的字怔了一下。

连忙撕开信封,里面漏出了一沓信纸和几张大团结。

杨兴武把钱收好,数了数发现竟然有十张。

打开信一看娟秀的字体印入眼帘,看到这个字杨兴武很是熟悉,这是大妹杨小兰写的。

先前他写的笔记就是由大妹抄写的。

信里的内容写的很是口语化,也没有遵循写信的格式。

“小武,你在京城过的咋样?我跟你嗒都好,你爷和你奶、你二叔二婶也都好。

听人说京城比咱家冷,给你寄了一百块,你再买一件棉袄,你带的那件旧棉袄也小了,新棉花下来了,等你回来,再给你做一套棉袄棉裤。

出门在外别怕花钱,该吃吃该喝喝,家里现在有钱了,六亩玉米卖了两千多,收完玉米和红芋,再种完麦,就给你大哥起房子,新房子就在咱家西边的小坡上,走两步就到。

等你回家过年,就能住上新房了。

对了,跟你说个好事儿,咱庄今年就要通电了,那木桩子就是有点太气气(难闻)了。

以后家里就有电了,靠着水电站,咱们也能享受享受。

你在京城要好好的,吃好喝好,千万别怕花钱。”

王招娣絮絮叨叨说了一大堆,杨兴武读着信,想起母亲的叮嘱有些感慨。

读完一沓信,信里每个人都说了好多话。

全都是让他照顾好自己。

几个弟弟妹妹也在信里说会好好学习之类的。

杨兴武读着读着,感觉胸口堵了一下,不由得红了眼眶。

他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太流行写信,有事基本上都是打电话或者视频。

快节奏的生活,让他除了和父母之外的亲戚们渐行渐远,哪怕是小时候带大他的小姑和最疼爱他的大娘,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自己打个电话去拜年,这种事好像就成了例行公事一般。

有点像断亲,平时很少来往。

何况他们还不在一个城市,来往的自然更少。

亲戚亲戚,走动起来才叫亲戚,不走动自然连邻居都不如。

是以,在读到家里的信之后,他这才有些恍然,他好像已经偏离了太远太远。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他到了学校在给家里拍完电报后,也没想着给家里写封信汇报一下情况。

这倒不是他的疏忽,实在是他所处的时代电话已经普及,基本上很少写信了。

是以,在看到家里的来信时,他还愣了一下,打开信看着字里行间家人对自己的关心,不由得感慨万千。

对于这种写信这种事情,他第一次发现,原来文字里面也能承载着这些炽热的情感。

哪怕仅仅只是一个山野妇人对儿子的叮嘱和唠叨。

这一刻他或许才真正的理解了那句家书抵万金。

几位舍友,看到杨兴武情绪不佳,纷纷关心起来。

“咋啦这是?遇见难处了?说出来,哥几个给你想办法!”

“看着不像?信里面还有不少钱!”

“估计是想家了吧!”

“嗐,谁不是,离家一个月了,从小到大我还是一个人跑这么远。”

“想家的话,就往家写封信吧!半个月就到家了,也挺快的,有邮票吗?没有的话先用我的!”

张卫军说着,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外阜邮票递给杨兴武。

杨兴武接过之后,道了声谢

从抽屉里拿出几张信纸,开始给家里写信。

杨兴武拿起钢笔,刚想写信,他突然发现,此刻纵然有千言万语,临到下笔的时候,却突然不知道该写什么。

仔细端详了一下手里的英雄100,钢笔很好却写不出他的思念。

字斟句酌了许久,杨兴武写下几行字。

看着自己文绉绉的话,杨兴武一把扯下信纸,团成一个纸团,放回了抽屉里,打算当作草稿纸。

再次看着崭新的信纸,杨兴武提笔写下:

“娘,我是小武,我在学校一切都好,学校的饭真的很不错。

一个馒头才两分钱,一份肉菜才两毛钱。

学校一个月给我三十多的津贴,都赶上工人工资了,就是天天吃肉每个月都能剩下大半,以后别给我寄钱了,放在信里容易丢。

学校真的很大,同学和老师都挺好说话的。

我一切都好,你们别担心……”

杨兴武洋洋洒洒写了四五页纸,事无巨细地把最近在学校发生的趣事都分享给了家人。

信里杨兴武问候了一大家子后,又关心了一下弟弟妹妹们的学习情况,叮嘱父母和爷爷奶奶不要太过劳累。

写完之后,这才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空白信封,开始写地址,写完地址之后,这才把信纸叠好装进去,又往里放了三张照片,有自己在紫禁城和长城拍的照片,还有一张学校的照片。

杨兴武做完这一切后,最后在信封上贴上邮票。

邮票是张卫军给他的,这会儿寄信外阜八分,很是便宜,基本上半个月就能到家。

此刻车马很慢,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儿也很浓郁。

忙活完信的事情后,杨兴武这才喊上大家一起去食堂吃饭,路上把信投进了校园的绿色邮筒中。

……

10月8日,放秋假的第二天。

杨家庄的乡亲们陷入了秋收当中。

杨开山带着一大家子开始挖红薯。

三川市的秋收大体集中在每年的10月5日到15日左右。

开始陆续收获玉米、红薯、大豆、芝麻等农作物。

各学校也基本在这几天集中放秋收假。

杨兴文一铁锹铲下去,挖出来一大坨奇形怪状的红薯。

大的如小孩的脑袋一般大,小的就如小拇指一般粗细,说是红薯,不如说是红薯根好听一点儿。

杨兴文看到这个情况,又喜又怕。

喜的是粮食大丰收,怕的是,对于红芋(薯)这种作物,他实在是有些后怕的厉害。

这时候的红薯都是老品种,煮熟之后,皮都不用去,咬开之后就能看到满满的纤维质感。

吃一口,就得捶好几下胸口,还得时刻多喝水,不然一口气上不来就容易噎死。

是以,在面对这种食物的时候,他真的是又喜又怕。

灾荒年代,红薯养活了不少人,不少人吃红薯吃到吐,如果有可能的情况下,他宁愿吃玉米面也不愿意吃红薯,实在是吃够了,还容易放屁。

在杨家庄,红薯一般有三种吃法。

第一种就是直接吃,生吃、煮熟、烤熟等直接吃的方法;第二种是拿木工用的刨子,倒扣下来固定好后,拿上红薯开始刨,刨成红薯干后,再放在屋顶上晒干,撒上炉灰,冬天的时候熬汤喝。

晒干后的红薯干,熬成汤后的口感,就跟老抹布一样,咬不动撕不碎,很是锻炼牙口。

第三种吃法,是他比较喜欢吃的。

在冬月里把红薯做成粉丝,晒干后,包包子或者炖菜吃。

杨开山看着一家人忙碌的场景很是感慨。

“今儿个把红芋都刨出来,晾几天,把家里的地窖都收拾收拾,存进去吧!”

“好嘞!爷,今年要不多做点粉丝吧!”

杨兴文说着看着杨开山,实在是他吃红薯吃吐了。

杨开山知道孙子的想法,想了一下便摇头拒绝。

“不中,马上要给你起房子了,拿这些红薯做饭,全加进去都不一定够!”

杨兴文听到这话,有点忧虑。

“爷,这乡亲们会不会说咱?咱家现在日子好过了,还这么那啥?会不会被人嚼舌根?”

“不会,咱们要是都吃玉米面和白面才会把乡亲们都得罪呢,你还小,不懂这里面的弯弯道道。

你弟考上状元之后,咱家也算有头有脸的人了,如果提高了标准,以后乡亲们找人起房子,就会花更多的钱。

几十块对咱家不算啥,对于别的乡亲们得忙活好久。

这事儿你不用担心。

有我和你嗒在呢!”

杨兴文听到这话放心不少。

“那这样就不用挖地窖了吧?不是马上要起房子了?”

“起房子还得一个月,红芋冻坏了可不行,地窖还得挖。

刚好大白菜和白萝卜也熟了,到时候都放地窖里起房子的时候省的买菜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