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爷爷的话,杨兴武顿时沉默了。
没想到他们祖辈还有这么悲惨的事情。
而爷爷的那句咱老百姓有口吃的就中,到哪不是活?
更是让他感慨万千。
一句简单的树挪死、人挪活,这短短的六个字,他们的祖辈就颠沛流离了近六百年。
爷爷说的那个大移民,他自然知道,历史课本上也有详细介绍,这次的移民被称为明初大移民,又称为大槐树移民,移民范围遍布北方各省。
元末明初,天下初定,山河四省除晋省外,其余三省十室九空,荒无人烟。
朱元璋下令进行大移民,从平阳、潞州、汾州等地,迁移民众进行移民,途径洪洞大槐树,办理手续,开始移民。
当时的政策是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
因为不愿忍受亲人离别之苦,许多人不愿移民,结果被官兵绑缚双手押送到了移民地。
路上在解决個人卫生问题时,因为绑缚双手无法进行,只能让官兵解开手,再去解决,慢慢的解手就有了上厕所的说法。
除此外还有小脚拇指的指甲两瓣的说法,因为很多移民不愿意离开故土,小脚拇指被挨个被劈了一刀,即便是逃跑被抓到后看脚趾就能区分是不是移民,这个说法流传很广。
前者是史书记载,后者是流传,他也弄不清小脚指的说法是对是错?
这次移民历经近半个世纪,移民达百万之巨,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也因为这次的移民,山河四省里的某些方言是通用的。
例如角落这个词,在他们这边的音译是“个牢里”,在女友赵晓雅家那边就是“个牢牢里”。
晋语方言特色是叠词,说完再加个“哇”字,听起来有些可爱,鲁语是倒装,他们这边是儿化音比较多。
北方方言大多比较好理解,或许也是基于此次移民带来的影响!
想到这里,杨兴武也算是明白了爷爷的良苦用心,无非是让他看开一点,别钻牛角尖儿。
“爷,恁放心,我记得你教我们几个的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大哥和小龙小虎他们我肯定会管的。”
杨兴武拍着胸脯向爷爷奶奶承诺道。
对于爷爷的话,杨兴武并未感到奇怪,这个时代人情味儿很足,兄友弟恭,并非说说而已。
如果说几十年后人们对扶弟魔闻之色变。
但在这个年代还有个说法,叫做啃老大。
老大大多数是指家里的长子或者家里最有出息的一个人,是一大家子人集全家之力供养出来的人才。
他们可以是工人,可以是大学生,还可以是军人,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城里人。
老大供养出来上班后,有了老大的工资支援,家里就会轻松不少。
老大是先甜后苦,其他几个兄弟姐妹则是先苦后甜。
等到几个兄弟姐妹陆续工作,老大的任务也算是圆满结束。
这是当下时代的主流,也算是小民们的智慧,大多数时候这种事情还是不错的。
但也有拎不清的父母,一直压榨老大,导致父母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的例子也不是没有。
这种情况大都是是家里偏心的太过厉害,对于这样的人,杨兴武只觉得他们咎由自取。
听到杨兴武的话,杨开山老怀大慰,坐在椅子笑的很是开心。
“好好好!”
一旁的杨冬来夫妇听后也很开心,有这样一个出息的侄子在,自己孩子以后倒是不发愁了。
看着爷爷高兴的样子,杨兴武问起了老家的事情。
杨开山听听到孙子的话,说起往事有些感慨。
“俺姊妹五个,我是老幺,上面还有两个哥,两个姐。”
“这么说我有两个大爷?两个姑奶?”
“是哩!”
“俺姊妹五个,当时大哥和二哥各带着一个姊妹跟着乡亲们去逃荒。
我跟着你太爷太奶一起走,当时你爹就和小红差不多。
你六指老师是狗头军师,指挥咱们一起往关中走,结果到了函谷关那边,秦省不让咱进,那段时间饿死了不少人。
好在常大家出现了,她在城外开设粥棚,赈济灾民。
等你以后有出息了也要记得这个恩情,以后遇见乞讨的戏曲人员,要钱的就打跑,要饭的就分他一口饭吃。”
杨开山说道这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听了父辈们的故事,他对于那个年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乡亲们最朴素的观念就是有恩报恩。
可惜爷爷的嘱托他是完不成了,豫剧这个剧种群众基础深厚,根本不缺观众。
即便到了现代,豫剧还有网友整活的《清早起来去拾粪》、《三堂会审伽利略》和《杰克逊吊孝》三大经典曲目。
相比其他剧种,豫剧的日子要好过很多。
爷爷嘴里说的常大家,全名常香玉,大家是尊称,她是豫剧常派的创始人,豫剧的一代宗师。
代表作《花木兰》,她也因一句: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
而去真正身体力行的去践行此事。
其一生功绩更是荣获新中国成立以来百位感动中国人物,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
小学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香玉剧社号》的课文,讲的就是这位常大家的故事。
常大家,年少成名。
9岁拜师学戏,12岁开始崭露头角,13岁《泗州城》连演3场,轰动汴梁,自此之后,常大家正式成为力能扛鼎的主演。
随后其在秦省创立“香玉剧社”,大饥荒爆发时,附近的灾民无法进入秦省避祸,常大家自掏腰包,开设粥棚,为同乡开一条活路,随后又为同乡们捐建了两所学校。
彼时的常大家不过25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不少人感其恩情,常香玉的名声也在这附近达到巅峰,更是万家生佛的人物。
建国后碰上立国之战,常大家在收音机听到前方战事吃紧,有心为国家出力的她带着整个剧团近60人,从长安,出发途径汴梁、义阳、长沙、武汉一路南下直到羊城,历时79天,一共筹得旧币15亿余元,购买了一架战机捐赠给前线,也因此把豫剧带向了全国。
此战机也因此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正是他学的那篇课文。
在学习完课文后,又听老师讲了这背后的故事,他才明白这背后的意义所在——共赴国难!
现在的常大家在省文化厅当顾问。
回忆着常大家的资料,杨兴武感叹着这大师的经历。
正是有了这些一个又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有了现在的社会。
来到这个时代,他深感荣幸!
杨开山看到孙子听进了自己的话,又问起了杨兴武回来的事情。
“你先前不是说不回来吗?这次咋回来了?遇见啥事了,跟家里人说说!”
“爷,我回来是拿钱来了!”
杨兴武把说完目露期待的看着杨开山。
杨开山听到孙子的话,没有犹豫,爽快地说道:
“就这事儿?咱家现在有钱了,要多少你说?”
“越多越好!”
“那是多少?”
“五百?一千?”
“不止!”
“两千?三千?”
杨开山说到这里,有些严肃起来。
“还不止,咋的也得一万多吧!”
“啥?”
“啥?”
听到杨兴武的话,一家人都被吓的不轻,一个个喊了出来。
杨开山听后,生怕自己听差了,又追问了一遍,得到同样的话后,有些沉默。
拿起桌边的旱烟叼在嘴里,拿出火柴划了几次都没点燃。
杨兴武看到后,连忙起身帮爷爷点烟。
点着烟后,杨开山抽了好几口这才压下心中的震惊。
杨开山吐出一个烟圈儿。
“你要这么多钱干啥?可别被人缺了!”
“爷,不是我在军训的时候发现了个事情……”
听到这话,杨开山心里担忧放下不少。
杨开山又抽了几口旱烟,这才说道:
“中,自打你上了大学后,你之前说的卖麦仁和玉米棒子的事情,家里赚了不少,今年你没让咱家卖,那些接着干的人,白费劲也没赚着多少钱。
你现在是越来越有出息了,你既然想干,我这个当爷的肯定得支持,老婆子找个时间拿上存折去一趟市里把钱取了给小武。
老大老二,你们的钱自己做主。”
“嗒,俺没问题,钱过两天拿给小武就行!”
杨春生听了儿子说法,看了看一身旁的大儿子,两人交谈几句,当即表态。
现在家里已经起了新房,今年不宜结婚,这些钱拿给小儿子正好。
在杨兴文看来,小弟去年只是随口说了几句话,家里就赚了不少钱,现在家里不但起了大房子,还有不少钱,现在小弟跑回来这么急着要钱,肯定是有了赚大钱本事儿!
在对待这事上他是最赞同的。
一旁的杨冬来跟媳妇儿说了几句话也连忙答应下来。
“俺也是!”
“老头子,这快存一年了,利息钱不少呢?现在取太亏了,小武你能不能等几天?”
刘翠花倒不是不想掏钱,去年卖玉米的钱,存进了银行,再过半个多月就满一年了,一年5.76%的利息,一千块就有57.6的利息,现在取只能按活期储蓄算利息,要少一大半的利息。
杨兴武听到这话盘算了一下,这确实是个问题,那点利息他是看不上,但是爷爷奶奶很是看重,特别是在存款快到期的情况下。
“奶,不中,现在拿不上的话,我到了学校,你让我嗒来回送花销也得这么多,汇款的话,损耗也不少,这样吧,过几天咱们去银行谈谈,到时看看能不能按半年息算一下,这样咱们也能少赔点儿!”
“那也只能这样了!”
刘翠花听后有些惋惜。
“奶,恁放心,等俺挣大钱了,过年给你们抱个大彩电回来!”
“净瞎花钱,一个大彩电一千多块,有那钱存起来多好。要买就买个黑白的吧!那个便宜。一千块存银行一年有57块6,够咱家花上小半年了。”
“奶,俺知道,肯定是挣大钱的时候买,挣的少肯定就不买。”
“这还差不多!”
“好了,你们几个算是能拿出来多少钱?不够了,小武你去你二爷和四爷还有你小姑家那边借!”
刘翠花听到这话从东屋翻出来一个存折,递给了杨兴武。
孙春妮回了自己屋也拿出来一个存折递给侄子。
杨兴武接过一看,爷爷奶奶那个存折上有一千一百多块,二婶这个存折上有两千六百多。
“咱家那个上面存了三千三!”
王招娣看到婆婆和弟媳给了儿子存折后,走到儿子身旁说了一下。
听到这话,杨兴武盘算了一下,这下就有了七千块钱,但肯定不能全拿走,自己取个整就行,给家里留下一千应急,自己再去问姑姑和两个舅舅一家借个一两千,再问两个爷爷借点,差不多有个一万五,这笔钱基本上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