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百八十 皇帝被整不会了(1 / 1)江湖无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建虏挥兵来攻,欲一举破城,臣督师抵挡,杀伤甚众……

此战得胜,皆因陛下厚待将士,将士舍身报恩……”

皇帝嘴角微翘,随即隐没,淡定地说道:“杨肇基打的不错,让内阁议一议,赐子爵。”

“是,奴婢立刻派人通传。”

“别急。”皇帝说道:“按照时间,王梦尹该到李朝了吧?”

“李朝素来恭顺,又饱受建虏蹂躏,必不违逆皇爷旨意,王少卿此去,定然顺利。”王永庆答道。

“善财难舍啊。”皇帝看向路上的移民,道:“一百万石粮食,不仅够朕养京营,还能迁徙百姓。

李朝存粮被掏空,秋税未齐,开城要一百万石,江华岛也要百万石,他李倧有那么大本事?”

“皇爷……”王永庆犹豫片刻,道:“既如此,为何还要那么多?”

“苦张永新还是苦你,你自己选一个。”皇帝说道。

王永庆没有丝毫犹豫,说道:“我和永新一起长大,又一起入了皇爷潜邸,若是非要吃苦,奴婢宁愿自己吃苦。”

皇帝翻了个白眼,道:“那你去巡视各税关呗。”

“巡视倒是无所谓,只是永新粗手粗脚,怕是照顾不好皇爷。”王永庆很诚恳。

皇帝给了他一脚,道:“遣使告诉李朝,辽南战事顺遂,让他们派人实地看看,好坚定他们抵抗建虏的信心。”

“奴婢立刻去办。”王永庆转身安排快骑。

李若琳咬着笔头,龇牙咧嘴,显得很是纠结。

就刚刚对话,怎么记啊?

肯定不能是“皇帝图谋李朝”,必须是“李朝仰慕王化,三请内附”,按照这個结果反推的话……

李若琳奋笔疾书:帝忧心建虏肆虐李朝百姓,再次遣使抚慰……

纯属于睁着眼睛瞎写。

皇帝站在后面看了,点了点头,道:“不错,很真实。”

李若琳一个激灵回过神来,道:“臣如实记录陛下言行,当为后世表率。”

“嗯。”皇帝点点头,道:“以后写两本,不刊印的如实记,不能把太子和诸王骗了,另一本要刊印的,按你手上的来。”

卧槽卧槽,学到了学到了,跟着皇帝果然大有收获!

李若琳心悦诚服地拜下。

等皇帝离开李书记,巩永固劝道:“陛下,出来半月有余,该回京了,不然左辅又要催促了。”

“下次把七姐带上。”皇帝一句话把驸马堵住,道:“走,再去看一个点就回去。”

其实没什么好看的。

东厂、都察院、户部、内宦交叉巡视,各中转点都是严格按照规定做事,皇帝也挑不出毛病。

非要说毛病,那只能是伙食不好。

这是皇帝的问题,变不出粮食来嘛,下面的人无能为力。

十余骑往前走了三二里,就见路边有个尼姑庵,门口挤满了人。

“走,看看。”皇帝马鞭一指,带头走了过去。

一个小吏,十多个衙役,被数百百姓堵在门外。

“朝廷法度,开庙纳税,这观音庵香火旺盛,岂能免税?

今夏大旱,尔等未曾歉收,可不是这神仙保佑,而是因为朝廷开了两条渠。

你们有人做工了吧?吃的喝的用的,哪样不花钱?

不收税,怎么修水利?还是说你们打算继续服徭役?”

典吏有理有据,然而百姓可不管。

“收税就去大户家啊,怎么敢得罪观音娘娘呢。”

“这是横征暴敛。”

“好不容易下雨了,神灵生气,以后的日子可没法过。”

“观音庵求子最灵验,岂容你们撒野。”

听出来了,典吏这是来收税的,却被百姓阻拦。

刁民才不管是不是朝廷法度,反正就是拦着不让进。

皇帝眼睛一转,把马缰递给王永庆,站到了人多的一边。

其实双方早看到了皇帝一群人,不过紧靠官道,来往商旅众多,倒也没在意。

见他站到对面,典吏有些紧张。

京畿地界,一块石头扔出去能砸到四条狗六个官,别是什么有来头。

百姓看到皇帝站自己,更有底气了。

正义之举,路人都支持。

特别是其中的大娘小娘,频频把目光打量皇帝。

俊俏!

这要是做女婿(相公),这辈子就值了。

好在大家处在对峙中,没人围着皇帝啰嗦。

这不行,咱要打入群众内部的,怎么能不了解群众诉求呢。

皇帝左右一看,扭头向旁边一个中年妇女拱手行礼,低声道:“姐姐怎么称呼?”

大娘立刻堆出满脸笑容,道:“老身蔡陈氏,公子可曾婚配?我家有个孙女,年方十二……”

“在下已经娶妻了。”皇帝连忙打断对方,又问道:“这观音庵很灵验?”

“可灵验了!”蔡大娘眉飞色舞地说道:“后堂祈祷一夜,只要心诚,必定有后……”

到底是谁的孩子?皇帝不屑。

但随着蔡大娘滔滔不绝,皇帝发现自己肤浅了。

后堂禁止男人入内,而且十年来,未曾发现本庵有男子潜入。

家里的媳妇独自留在后堂,是个男人都不放心,自然是小心防备。

“生出来的孩子跟父母一样嘛?”皇帝问道。

“倒也不全部是,有些跟大主持颇为相像,这都是心诚的,菩萨赐福呢。”蔡大娘满脸虔诚。

“怕不是男扮女装吧?”

“真不是。”蔡大娘眉飞色舞地说道:“四五年前,上任知县老爷无子,听说观音庵的事,怀疑庵里藏了男人,公开查验性别,嗨,那场面,全城人都来了……”

再狂热的粉丝碰到大瓜,都是忍不住八卦之心。

但是蔡大娘的话,把皇帝给整不会了。

这尼姑庵要是真有这个本事,还要科学做什么?

太不科学了。

皇帝转移话题,问道:“官府收多少税?”

“五十两。”

“看这庙宇的规模,不算多吧?”皇帝说道。

红墙绿瓦,光前门就有五间,往里五六重,有一座高塔,站在外面都能看到香雾缭绕。

规模庞大,香火旺盛,估计还有许多田产,五十两真不算多。

“确实不算多,但是狗官要庵里的小尼姑还俗!”蔡大娘很气。

人出家,又愿意花钱买度牒,凭什么让人还俗?

法律有规定的。

太祖时规定不满四十禁止出家,建文时成了五十九,不过这条律法执行松弛。

男多女少。

如今京营那么多光棍汉,小娘皮还出家?

严格执法。

三十以下严禁出家。

这就激化了官民矛盾,导致本县官府难以对观音庵收税。

还不好强制执行。

女人,永远都是麻烦,正要磕着碰着,大喊一声非礼,有理也没礼。

所以皇帝看了半天热闹,最终看着典吏衙役们悻悻而退。

百姓团结起来,确实能让官府无能为力。

“公子,天色将黑,不如去老身家用些便饭?不是老身自夸,咱家那孙女调的一手好羹汤,绝不叫公子失望。”蔡大娘盛情邀请。

“不了,如今京畿治安大好,连夜赶路也无妨。”皇帝说道。

“这确实。”蔡大娘说道:“皇帝是真的好,把京畿打理的井井有条,不要说盗贼,泼皮无赖都少了许多呢。”

皇帝忍不住说道:“皇帝勤政爱民,你们怎么还反对皇帝收税呢?”

“皇帝好是好,却被狗官们蒙蔽,不然观音庵这样的,肯定得夸奖。”蔡大娘理所当然地说道。

功劳都是皇帝的,黑锅都是当官的,百姓们如此朴实无华的世界观,是皇帝随意拿捏官员的最大底气。

诸人纷纷,皇帝翻身上马。

王永庆凑上来,道:“皇爷,奴婢总感觉怪怪的。”

“让刑部和锦衣卫一起查查看,悄悄的,别搞出大动静来。”皇帝点头说道。

动静太大,没问题就是助长观音庵名望,有问题搞的就是数百户人家,都不是皇帝想看到的。

抵达中转点时,天色已黑。

数百个火堆旁,或坐或躺着大片的移民,旁边有军兵来往巡逻。

听到马蹄声,军兵们立刻举起了刀枪火铳。

待看清皇帝面容,排长闻韬脸色一喜,当即就要拜下。

“别惊动百姓。”皇帝跳下马,道:“大家辛苦了,怎么样,坚持得住吧?”

“陛下放心,没问题。”闻韬说道:“大部队已经通过,再有几天就可以收队了。”

“伤寒的多不多?”皇帝问道。

“火堆彻夜不歇,又有汤药,伤寒的不多。”闻韬回道。

相比四部监察,其实皇帝更信任京营兵的监察。

亲军,不是嘴上亲,而是身体心理全部亲。

假如京营兵都开始瞒着皇帝,就该考虑提桶跑路了。

“对了,陛下,最近粥里加了肉。”闻韬忽然说道。

“这不是好事嘛?”

“是老鼠肉,陛下说鼠类有疫毒,臣担心出问题。”闻韬说道。

“有肉就行,管他什么肉,老鼠肉再差还能比人肉差?”旁边一个移民忍不住说道。

“你是何人?”皇帝问道。

“小民孙小大拜见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孙小大叩头。

“起来说话。”皇帝扶起孙小大,在火边坐了,拉起了家常。

哪里人,可是预备兵,路上怎么样,官府表现如何……

第一次与移民这么详细的谈话,对官府组织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听说孙家二十口没了五个的时候,皇帝不由叹息,道:“朕办事不力,让你们受苦了。”

“不怪陛下,老天爷不下雨,就陕北那情况,谁都没办法。”孙小大说道。

皇帝拍了拍孙小大,道:“入了京营养好身体,朕期待你的表现。”

“臣拼了这条命也不教陛下失望。”孙小大激动莫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