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24章 咱们也学赵匡胤(1 / 1)爱喝啤酒的马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24章 咱们也学赵匡胤

徐世昌不在天津,他现在已经在关外建立了他的东三省总督府。

此时,徐世昌应该正在新民府周边在剿匪,同时整顿良莠不齐的地方武装。

所以,滕毓藻在天津的心腹文官,现在就只有杨士骧兄弟了。

其实,应该说滕毓藻还有一个勉强算得上是心腹的文官,那就是唐绍仪。

只是唐绍仪现在也已经身在上海,很快还会乘飞艇继续经广东、昆明飞往藏南,然后再改乘马匹去ls,最终和英国人谈判,否则唐绍仪也可以算上一个。

对于这些历史上跟随帮助袁世凯逼迫清廷退位的人,尤其是其后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诸如徐世昌、唐绍仪、蔡绍基等人,滕毓藻一向引为知己心腹。

其实,滕毓藻很清楚,绝大多数留美幼童,甚至也可以说是全部留美幼童们,对于这个愚昧的满清王朝都没有任何好感,只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带头反清,这些人不会有任何心理障碍,基本都会支持拥护。

至少在反清上,他们都会是滕毓藻的忠诚支持者!

杨士骧兄弟二人,此时也都一脸兴奋,深知滕毓藻心思的杨士骧并没有出声,只是含笑看着滕毓藻,他似乎一直在揣摩滕毓藻现在的心思。

杨士琦倒是立刻兴奋地搓着手说道,“大帅,我赞成几位将军的主张!”

没等滕毓藻表态,杨士琦继续说道,“如今,各省新军还并没有完全被陆军部所控制,许多省份新军只是名义上听从陆军部的军令,暗地里还和当地督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在只要大帅振臂一呼,未必所有省份新军都会站到朝廷一边,倒正是一个起事的好机会。”

随既又话锋一转说道,“只是在动手之前,咱们还要做些准备。”

杨士琦兴奋地说着,“朝廷不仅免去大帅的总督职位,如今又要不顾关外还有洋兵入侵,就急于解除大帅兵权,这固然有朝廷一直对大帅含有戒心的原因。”

“可这一次的动作,里面应该还应该有朝廷受到日本人、英国人压力的原因,目的就是阻止大帅参战,这件事咱们大可以多做一些文章。”

“先扇起舆论,让世人知道,朝廷为了顺从洋人,现在想要背信弃义,做鸟尽弓藏之事,从而引发世人愤慨,让大帅在舆论上占到上风,做到先发制人。”

“另外,如果有可能,咱们也可以多联系一下各省督抚和新军,和他们保持良好关系。”

杨士琦深吸口气说道,“待到时机成熟,咱们干脆也学学赵匡胤,也给大帅来一个黄袍加身!”

“那时,咱们也不求各省督抚和新军明确站到咱们一边,只要他们在初起时,能在大帅和朝廷之间保持中立也就可以了。”

杨士琦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如果要造反,舆论还是很重要的。

而且,如赵匡胤一般“被迫”黄袍加身,这对于迅速收拢朝野中那些对满清死忠的愚昧之徒,也会有一定收拢的效果,更利于很快稳定住各省局势,以免被列强所乘,出现割据势力,还要引发平定战乱的内战。

基于上述观点,滕毓藻认为,杨士琦所说,确实是一条稳妥路子,也是很可行的夺权途径。

“对!”

刘十九此时已经没了愤慨神色,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兴奋,听完杨士琦的话,不由击掌赞同,高声说道。“大帅,杏城先生这法子好,满清本就是外夷入侵,咱们推翻这个满人朝廷,夺回汉人江山本就占着大义,再用上杏城先生的法子,这就更妥当了。”

滕毓藻对杨士琦和刘十九的话不置可否,只是笑着对刘十九点点头,又看向杨士骧,他还是希望杨士骧能表个态。

造反虽然是迟早的事,可滕毓藻总还是想着在这个改朝换代的大时代背景下,能尽可能少引发动乱,平稳一些过渡,这才是他最希望见到的。

杨士骧目光再次在那些摩拳擦掌的将领们脸上扫了一圈,不由苦笑着对滕毓藻说道。

“大帅,你是知道的,造这个满人朝廷的反,我是绝对支持的!”

杨士骧很担心他接下来的话,会引来这些将军们的误解,所以在亮明他的观点前,先明确表示他支持造反的态度。

滕毓藻摆摆手道,“莲府不要有顾虑,虽然朝廷一再逼迫,可咱们也还没到非要马上就拼个鱼死网破的那个地步,今天咱们只是开诚布公地探讨一下应对朝廷逼迫的办法而已,你尽可畅所欲言。”

杨士骧点头,深深吸口气道,“大帅,既然如此那我就说了,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帅海涵!”

见杨士骧吞吞吐吐的样子,刘十九有些忍不住又要说话,却被吴佩孚乞求的眼神阻止住。

在吴佩孚看来,只要不反对造这个满清朝廷的反,不反对推举滕毓藻上位这两个大前提,那就一切都好商量,听听杨士骧如何说也没有什么问题。

“大帅。”

杨士骧斟酌着说道,“在我看来,朝廷这次整军和宪政,这两件事是连在一起的,所以我还是把朝廷这一次要实行宪政的事情先说一下。”

滕毓藻点头道,“对,宪政的事你先说一说,我倒是对朝廷的宪政章程很感兴趣。”

见滕毓藻不再在整军上纠结,杨士骧不由松了口气,笑着说道。

“大帅,你想必不会忘了五大臣出洋这件事吧?”

五大臣出洋,原本历史上明年年底才成行,可在如今的历史轨迹中,他们却是在光绪二十九年,也就是去年开春就出洋考察了。

经过抗击八国联军一役,朝野上下受到的触动都极大,皆深感欲强国、强兵非变法不可为,尤其是滕毓藻的《大国崛起的刊印发行,更让众多有识之士有了变法图强的依据。

在各地强学会和前锋军后援会的宣扬鼓动下,不仅民间呼吁变法的声音逐渐高涨,就是许多朝廷官员也纷纷上书建议实行宪政。

所有这些声音,都要比历史上强烈的多!

在这些建议实行宪政的官员中,尤以清廷驻外使节居多,国内的官员也很踊跃,不只有中低层官员上书建议实行宪政,高层官员呼吁实行宪政的也大有人在。

其中山东布政使尚其亨和顺天府丞李盛铎最为有名,他们在张之洞和周馥联名上书建议朝廷施行宪政后,就不断宣扬宪政的好处。

但是,对于宪政,朝廷勋贵反对者居多,对于张之洞和周馥两人,这些人不敢怎样,可对其他人就没有那么客气了,就比如李晟泽就被特意调任驻比利时公使.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