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大帅应该学王莽
对于这次提前出洋考察宪政,滕毓藻仔细思量后认为,这应该是民众和部分官员经过这场抗击列强联军的现代战争,以及受到《大国崛起发行后的影响,提前催生出国内朝野强烈的要适应现代世界潮流的意识,这才有了提前萌生的如此紧迫的宪政思想。
而慈禧的反应,更在滕毓藻的意料之中。
原本的历史上,经过躲避八国联军的西狩逃亡后,慈禧心中就已经有了变法图强的想法,她甚至还在清末发起了一连串近乎于光绪当年主持失败的戊戌变法的维新。
只不过,关于宪政,她还是尽力在拖,也不知这一次她终于下决心派大臣出洋考察,又是受了什么刺激?
难道是慈禧意识到,如果再不做出改变,他滕毓藻做大后,有推翻满清朝廷的可能?这才想到通过宪政来保全皇位?
这个念头,是滕毓藻反复思量过的,尽管如此,滕毓藻还不准备现在就有什么动作,毕竟关外的战事还没结束,他滕毓藻暂时还腾不出手来。
这一次的五大臣出洋,同历史上有些不同,也许是时间提前的原因,并没有发生刺杀事件。
而在关于出洋的人员上,倒是很是经过朝野一番议论争吵后,才有了结果,当然,最终人选也同历史上有所不同。
去年初,被朝廷委派出洋考察西方政治体制的五人是,康熙六世孙镇国公载泽、山东布政使尚其亨、商部右丞绍英、户部侍郎戴鸿慈、两江总督端方。
由他们一行五人前往英、法、比利时、瑞典、丹麦、意大利、瑞士、荷兰、俄国、日本、美国、德国和奥地利考察。
而民间对于这次出洋考察宪政,同样十分关注,多数对此表示出极大期望。
但也有少数民间立宪派激进人物并不满意,如钱师爷聘任的《大公报主笔兼合伙人英敛之,就颇为冷静地指出,这一派员出洋考察的举动所存在的问题。
英敛之明确指出,“近者以势驱情迫,无可如何,朝野乃竞言立宪,政府遂有派大臣出洋之旨。”
“此一举也,各国注目其措施,各国评议其利弊,大都以此为改良政治之起点,中国之转弱为强、化危为安,或此是赖。但又群疑满腹,虑所遣之非人,未必能探取各国政治之精义,将有宝山空归之叹。”
并提出,希望以“侯官严又陵、丹徒马湘伯、南海何沃生、三水胡翼南”等人代替出访的五位大臣,以真正达到考察之实效。
这个英敛之,就是后世著名演员英达的太爷爷,虽然是正牌子满人,可却一向敢于直言,甚至敢于在报上痛批慈禧,这让慈禧及一众满清权贵颇为痛恨。
而英敛之提出的侯官严又陵、丹徒马湘伯、南海何沃生、三水胡翼南等人,也不是随意提出的,这些人都是现在民间很有影响力的民间在野人士。
侯官严又陵,就是严复,他是福建侯官人,字又陵。
严又陵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留学学习舰船,回国后为《福建水师学堂和《北洋水师学堂教习,现在《京师大学堂任译书局总办。
此人不仅学识渊博,思想也极为开放,《天演论就是他翻译发表的,被后世誉为清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国人”之一。
马相伯,原名马志德,字相伯,祖籍江苏丹阳。
此人是著名教育家,捐出全部家产创办了新式学堂《震旦学院,民国时期好几个著名高官都是他的学生。
而三水胡翼南,则是胡礼垣,他的号为翼南,是广东三水人,是香港著名商人、学者,现为香港文学会译员。
所谓何沃生,名叫何启,现为香港议政局议员,和胡礼垣合著《曾论书后、《新政论议、《新政始基、《康说书后、《新论安行、《劝学篇书后、《新政变通等七篇政论性文章,一向主张变法图强。
他还主张设议院,要民选议员,反对“官督商办”,主张发展私人工商业。
这几人都在民间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在实行宪政,以及个人声望上。
只不过,民意呼声虽然高涨,可此时也无法改变朝廷对人选的决定,五大臣出洋考察也就这样提上了日程。五大臣出国的路线,是由德国驻华公使代拟和安排的。
最初的考察计划是兵分两路,一路由载泽、绍英和尚其亨等组成,考察俄、美、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另一部分由端方和戴鸿慈等去考察英、德、法、比利时等国家,后担心考察视角不同,难以达成统一意见,才改为一处。
今年回来的出洋考察宪政的大臣们,刚一回国,就向慈禧陈述了实行立宪的种种好处。
五大臣举出的宪政好处有,可使“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但主张实行之期,要宽立年限。
一句话,就是想要借“立宪”之名缓和国内朝野矛盾,使满清皇位得以保全。
早就传出,经过载泽、端方等人力荐,慈禧对于采用日本宪政制度最感兴趣,只是还有些犹豫不定,所以一直拖到此时。
而这些,滕毓藻都是知晓的。
滕毓藻点点头,示意杨士骧继续说下去。
杨士骧接着说道,“我在翰林院的熟人告诉我,据说为了推行宪政,还要先成立资政院,为最终建立内阁预做筹备.”
见刘十九又有些急不可耐,杨士骧苦笑着结束铺垫忙转入正题。
“大帅!”
“目前看,似乎太后对于立宪有些急不可耐,我估计有三个原因,一个是大帅的权柄和实力越来越强,现在仅就军力上来说,咱们直军的实力并不比朝廷要弱。”
“第二是,现在朝野对实行宪政的呼声越来越高涨,朝廷应该是担心再拖延下去恐会生变。”
“这三吗”
杨士骧瞥了一眼低头不语的李玉林后,略一迟疑接着说道。
“太后应该很担心,一旦出现变故,爱新觉罗的皇位将无法保全。”
“而如果施行宪政,即便出现变故,也不过如日本那样更替内阁,于皇室无关。”
“所以,她在这个宪政问题上,不会再拖延,甚至还可能加速推行。”
杨士骧又笑着说道,“而一旦实行宪政,对于大帅就是个好机会!那时再动手也不迟。”
卫靖海有些迟疑地问道,“莲府先生,你的意思是想要大帅组阁?”
杨士骧摇头,狡黠地一笑道,“非也,一届内阁总理而已,那个位置也并不稳妥不说,权力也会收到很大限制,对于大帅来说就是一个鸡肋。”
“我的意思是说,一旦朝廷开始酝酿组阁,这个朝廷的根基就会动摇,许多国人甚至官员们,也就会认为,这个皇位和朝廷是可以不再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的,当然也不会再有能力决定他们的命运.”
“那时咱们再出手,把大帅推上位,就容易的多了。”
“而且,我也不赞成学赵匡胤,我倒是认为咱们应该让大帅学学王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