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识时务者为俊杰
舟山。
“大王,弑君之罪无可赦,然牵连无辜,株连九族,乃至一省士绅,无论知与不知,皆一概而论,则旷古未有,更无律法可依。”
张家玉多少有些悲怆地跪伏在杨大王脚下。
他后面还有一大堆呢!
这些都是闽粤跑来凑份子的,虽然江南士绅惨遭重创,对他们来说利益上是好事,尤其是福建士绅,之前还因为海上贸易和浙东士绅差点开战,但现在后者几乎被团灭,至少短期内已经没人再和他们抢了。但问题是他们也怕浙江折腾完了,下一个轮到他们啊,再说大家都是士绅,斗归斗,本身还是一个阶层的,将心比心,看着江南士绅被刁民瓜分财产,他们感同身受,恍如自己的财产同样被那些狂躁的刁民一拥而上瓜分掉。
所以都跑到舟山,原本其实是准备去京城的,正好杨大王巡视至此。
找他就行了。
用不着再去打扰女皇陛下。
所以此刻杨丰面前一堆都算得上民族英雄的,陈子壮,陈邦彦全都在这里恳请求杨大王干涉江南之战,恢复江南和平,由朝廷派钦差彻查弑君案,有罪的该抄家就抄家,但不能让靖难军继续这样闹下去了。
“诸位,女皇陛下已经下旨,以康庙遗言原谅弑君者,为顾全大局故不再调查,诸位是要女皇陛下食言吗?”
杨丰说道。
“大王,康庙驾崩之时,下官就在身旁,何来遗言?”
张家玉都懵了。
崇祯有没有遗言他还不知道吗?
那就是死在他背上的,从被炮弹打塌的房屋砸晕,皇帝陛下到死就没清醒过来,他有什么遗言啊?
“托梦!”
杨大王一脸纯净地说道。
张家玉无言以对,毕竟这个他是真没法质疑。
“既然女皇陛下已下旨原谅那些弑君者,靖难军又何以进攻江南,岂不是违抗女皇陛下旨意?更何况以此灭半省士绅,洗劫其家产,瓜分其土地,如此行径与流寇何异?”
陈邦彦问道。
他还是很单纯的。
他是个大儒,以教书为主,并没做过官。
“岩野先生,你我皆圣贤弟子,今有忠君者报君父之仇,阻之可是圣贤之道?”
杨丰说道。
陈邦彦瞬间无言以对。
这件事的关键就在这里,靖难军是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而忠君无疑是儒家道德体系中最高尚的,可以说靖难军手段有些不妥,但不能否认他们的行为正义性。虽然的确还没明确定罪说弑君案就是元老会干的,但大家都知道肯定是,实际上现在随着士绅们内部消息的扩散,就连当时坚持进攻西江口的元老是哪些都已经清楚。所以靖难军的正义性,至少在儒家这个框里,是绝对正义的,最多可以批判他们滥杀无辜,但不能说他们是错的,说他们是错的,那就是否定儒家赖以受帝王尊崇的根本思想……
忠君。
当然,跳出儒家的框,这个就好办了。
比如方以智现在就根本不再以儒家思想来批判靖难军,他明明白白指出后者的真实目的,并以此来证明他那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
他鼓励这场战争。
打!
打出一个结果。
失败者就应该接受被强者支配的命运。
甚至他认为如果江南集团打赢,就应该北上讨伐山东。
但陈邦彦可没他那么疯,身为传统儒生的他也没法跳啊。
“康庙原谅他们,是康庙的仁慈,女皇陛下决定不再调查,是女皇陛下对康庙的孝心,可靖难军对江南的进攻也是他们的忠心,这无论哪个,我们都只能尊重,不能阻拦。至于江南士绅的抵抗,这个朝廷也不能阻拦,毕竟法律上来讲,女皇已经不再追究,但也不会帮他们,女皇只是不再追究,并不意味着赦免弑君者,他们依然有罪,只是不再追究他们的罪行,难得糊涂嘛,为了大局只能如此。但女皇也不可能阻挡一群为自己报杀父之仇的忠臣,她不参与就已经很是顾全大局了,如果还故意阻拦岂不是不孝?
既然已经这样,那我们也只能面对现实了。
至于战争中死的那些。”
杨大王顿了一下。
“时代的灰,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啊!”
他无奈地说道。
他都时代的灰了,张家玉这些人还怎么继续下去?
他们其实也明白,本质上就是杨丰和女皇勾结,前者和他背后的山东集团加上高杰要银子,后者只是嘴上说顾全大局,但想想就知道这杀父之仇是不可能不报的,女皇只是不自己出面,但可以纵容靖难军啊!
只要把仇人灭门就行,方式用不着在意。
现在想救江南士绅,唯一的选择就是其他各省齐心协力,全都出兵增援江南,也不用真参战,只要各省都做成实际行动,像江西一样,出兵介入,那么也就可以让靖难军罢手了。
但是……
这怎么可能。
指望士绅们齐心协力?
搞笑吗?
杨丰满意地看着他们的无奈,然后去巡视自己的产业去了。
他在这里可是有庞大的产业。
现在就连马口铁罐头都已经可以生产了,就是成本比较高,但这个是作为军粮生产,而军粮是朝廷采购,所以多少钱他说了算,贵也用,再说他又不是搞小罐头,都是一个个装五十斤的大罐子。
这东西成本其实比粮食低,使用更加方便,后者可没法打开直接吃。
再说一石大米热量都不一定有一个全是鲸肉的罐头高。
难吃?
那是没饿着。
当年开封围城时候一碗苍蝇幼虫三百文呢!
饿极了观音土都能吃,更何况是加足了盐香料的肥肉?
而且他还在以军粮名义在北方大量储备这样的罐头,在登州,旅顺这些地方以开凿山洞的方式,大量修建战略储备库,填进去一个个马口铁罐头,最大限度保存以备救灾。而其他容器的罐头则作为民用辐射各地,瓦罐,瓷罐,甚至玻璃罐,现在玻璃产量已经很大,包括防腐剂也大量使用,当然,不是他从现代弄的,那个的确偶尔也会弄到,但不可能支撑工业。
天然可以获得的防腐剂并不少,最廉价的竹叶就是抑菌的,所以煮鱼的水都是竹叶煮出来的,实际上对于那些廉价罐头都是连竹叶一起煮烂在里面。
又不是不能吃。
甚至山苍子油的效果和现代几乎无处不在的山梨酸钾相差无几。全都往里加呗!
管它有害无害,这年头也不在乎偶尔吃死几个。
“大王,末将真没想到,这东西里面这么大学问。”
郑成功感慨地看着面前规模庞大的水产加工产业。
真的规模庞大。
码头上堆满已经在船上完成初加工的海鱼,无数大锅在煤炭的炉火上煮着油炸过的海鱼,油也不是好油,都是反复反复再反复使用的黑油。致癌物严重超标?这年头能活到致癌物起效的人也没多少,实际上都是用豆油,杨大王不用菜籽油,就是用豆油并在北方大量鼓励开荒种大豆,然后再用榨油后的豆饼当肥料。这是大规模使用鸟粪前最优质的稻田肥料,对水稻增产效果明显,实际上一直到民国时候,鸟粪都依然没有完全取代来自东北的豆饼肥。
从清末开始辽西垦荒区的大豆就是江浙水稻产量的支撑。
所以实际上这个水产加工的产业链延伸开就更庞大了。
运煤的,运罐的,运油的……
装满各种材料的商船,同样挤满了一个个码头。
这些都是从长江,富春江两条水运线上汇聚,像湖广永州的山苍子油产业就正在靠着罐头产业兴旺,这种过去用量很少的药材,现在正被杨丰大量用在罐头里防腐。还有从南边海路过来的一艘艘海船,郑芝龙赶走荷兰人后,顺理成章的抢了后者建立的蔗产业,而杨丰的罐头需要大量蔗,同样需要大量香料,香料同样也是优质防腐剂,而香料也是郑家控制的,所以郑家现在是杨丰的最大生意伙伴。
当然,郑家也买他的罐头用于海上。
尤其是水果罐头。
这些罐头同样大幅延长了他们在海上的扩张范围。
甚至郑芝龙已经在准备派船直接前往美洲贸易。
明朝每年向美洲输出大量商品,从纺织品到铁钉,印第安人都穿明朝的麻布,但这些都是通过西班牙人,如果能直航美洲,无疑可以获得更大利润,更何况郑芝龙早就知道倭国人已经去过美洲的事。
“不是只有四书五经才是学问,真正的学问无处不在。
舟山为何是最大渔场?
这就是学问。
舟山这片岛屿为何出现在海上?
这也是学问。
你们的船为何能航行,这同样也是学问,你就没发现吗?你们的船并不是只有顺风才能航行,有时候抢风航行速度并不比顺风慢多少,除了正逆风,几乎所有情况下都能向前,无非就是航速快慢,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前面吹来的侧风,依然能推着船向前?”
杨丰说道。
郑成功立刻陷入迷茫。
的确,他也是在海上惯了的,当然清楚不是只有顺风才能向前。
后侧风能推着船走自然可以理解。
可前侧风呢?
“大王,小的倒是也觉着奇怪,小的过去经常爬桅杆,看着帆张满了,可在帆后面反而没什么风,在帆前面反而风更强,若是风吹着帆向前,那应该前面没风才对。”
郑成功身旁一个将领说道。
他们对于这场战争完全抱着幸灾乐祸地看戏心态,他们的任务也只是堵在沈廷扬的水师,别让后者出海袭扰孔孟骑士团的海运。不过沈廷扬也没空,他对面就是高杰的大军,一旦他的水师离开江阴,后者就从泰州直下江阴了,全靠他的水师才能保住长江防线,所以根本没能力抽身拦截海上。再说他也根本拦截不了,山东到舟山的海运都是那些拖网渔船,人家靠着倭奴发动机和风帆可比他灵活多了。
“这就是学问,能想明白这是为什么,你也配得上一个圣贤。”
杨丰说道。
“呃,末将只是个粗人,如何敢望圣贤。”
那将领一脸惊愕地说道。
杨大王只是微微一笑……
他要能搞懂伯努利效应,那的确可以配得上一个圣贤了。
至少这样的圣贤比扒灰公这样的含金量高多了。
而就在此时……
海宁。
当然,准确说是盐官。
海宁,硖石,平湖三座要塞连同后面嘉兴,共同组成浙江耆老会的铜墙铁壁,封堵控制海宁卫或者说海盐县城和澉浦,乍浦两个千户所城的靖难军,迫使后者只能困守一隅,不过靖难军的主攻目标一直是硖石,所以海宁遭受的损失并不大。
而现在……
这座城市一片战火。
现在更不会遭受损失了。
因为以查举人为首的海宁乡贤会乡贤们正恭迎王师。
“叛徒,你们这些背叛桑梓的叛徒!”
被五大绑的浙江团练统制,也是黄宗羲的弟弟黄宗炎,看着洞开的城门内,正列队而入的靖难军,带着满腔悲愤咆哮着。他是这里的守将,不过浙江团练主要守硖石,他就是指挥部和一个营在这里,主力还是乡贤会下属的新编团练和乡勇,然后他就在自己的指挥部被后者包围并缴械了。而他前面查举人和海宁的乡贤们一个个带着谄媚的笑容,举着锄奸讨逆,奉天靖难的小旗,恍如列队欢迎鬼子的汉奸般,恭迎靖难军的入城。在黄宗炎的咆哮中,一个全身板甲的将领骑马而入。
后者一直到了他面前。
“晦木兄,这叫识时务者为俊杰,把他带上,我要让他亲眼看着咱们攻破杭州。”
李之芳看着他得意地说道。
他后面扈从立刻上前,从团练手中接过了黄宗炎。
“走,去杭州,查举人,不对,应该是查包衣,女皇陛下的包衣奴才,哈哈哈……”
李之芳向查举人招手。
后者仿佛听不懂他的嘲讽,反而一脸得意地看了看两旁乡贤们。
“诸位,我等今日反正,当立殊功以为子孙,杭州逆党授首之时,我等时代簪缨之日!”
他喊道。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