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三十五章 父子密谈,季秋的惊人构想!【求订!求月票!】(1 / 1)与东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朱元璋沉默了。

哪怕身为九五之尊,贵为天子。

朱元璋也从来不信什么所谓的“天命”,更不相信什么命中注定。

要是真有天命,宋元又岂会灭亡,还能轮到他一个和尚来当皇帝?

啥?

这就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属于是成皇之路上必备的考验?

这话听听就好。

古往今来,这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能吃苦的人。

但朱元璋,乃至于那些真正从底层亿万群众中,脱颖而出,足以左右时代潮流的“大气运者”,屈指可数。

是以,朱元璋心里一直都有一个“野心。”

说的伟光正的一些,那便是“为万世开太平。”

说的稍微自私一些,那便是让朱家江山,能够代代不易的传承下去。

妥妥的封建地主思想。

但对于这個时代的底层百姓来说。

明朝要是真的能够克服一切外力,永世不易的传承下去。

也称得上是一件造福天下的好事。

为此,朱元璋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气势,要将所有能够动摇大明江山的隐患,在洪武一朝彻底解决掉!

灭北元,定西南,平辽东,驱倭寇!

当然,还少不了的,就是要干掉朝中这些“忠良!”

还是那句话。

古往今来,草根皇帝,也就朱元璋这么一个。

抛开那些“得位不正”,通过阴谋诡计上位的皇帝,比如司马氏之外。

绝大部分皇帝,登基之前都有一个极其显赫的出身。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句绝美的唐诗,在朱元璋这等人看来,却是充满了无尽的悲凉。

尽管不愿意承认。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一统东南,有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他得到了东南大量士族阶级的承认与支持。

他麾下虽然有这个时代最杰出的统帅与军队,但却没有可以将他的意志,落实到基层的行政架构,以及与之配套的官员。

没有这些东西,当初的朱元璋,根本无法成为一路诸侯!

两百多年后,那个亲手葬送明朝的男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流寇’转变为“军阀”的必要条件。

稳定的根据地。

又或者说,是地方士族的支持。

问题又回到了原点。

获取士族支持→新朝代创立→士族逐渐壮大→为了利益开始刀剑相向,引发诸侯之乱/通过政治手段一统天下士族,架空皇帝或者取代皇帝。

这就是封建王朝的周期律。

朱元璋看到了这个未来,并且冒着天下大乱的风险,去尝试着改变这个未来。

封藩案,就是朱元璋对天下士族的一次清洗与震慑。

但朱元璋也非常清楚。

正如季秋所说的那样。

无论杀了多少官员,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只要官员所代表的“士族阶级”,依旧存在。

只需几十年的功夫,一切便又会回到原点,朝着“封建王朝周期律”所注定的深渊,缓缓滑落。

一直以来,朱元璋都在下意识的回避这个问题。

可当季秋将这个问题毫不掩饰的点破后,朱元璋这个横贯古今,独他一人的奇男子,心头忽然涌起了一股深深的无力感!

朱元璋本想叱责季秋几句。

但话到了嘴边,却变成了很是无奈的叹息。

“你这小子...”

“刚回来就给咱添堵是吧...”

“哪能呢!”

“干爹!我之所以提起这个问题,不就是想要帮您解决吗?”

“是吗?”

朱元璋笑了笑,心中却是无比苦涩。

这次的事情,不同于以往。

并不是靠着所谓的“奇思妙想”,就能够解决的。

因为这一次,站在季秋和朱元璋对立面的,是季秋曾经战胜无数困难,化不可能为可能的“法宝!”

人心,与大势!

在史书中,大势有很多种称呼。

气数...命运...

到了后世,渐渐演化出了一种充满科学气息,却又玄之又玄的称呼。

历史修正力。

但无论哪种称呼,都足以说明“大势”这两个字,那不可阻挡的宏伟“惯性”!

任何人想要逆大势而行事,最终只能落得一个粉身碎骨的结局!

季秋说是要帮朱元璋解决问题。

朱元璋却是根本不抱任何指望。

甚至在他看来,无论季秋想做什么,都不如指望朱家后世,多出几个真正的雄主,来的靠谱一些。

“干爹,瞧你这架势,像是不信俺?”

“......”

“今天这大喜的日子,别逼咱抽你。”

“有话赶紧说!”

“喔...”

“干爹,我觉得是时候对基层的吏员下手了。”

季秋声音不大。

但他的话语,却足以在整个大明,掀起一场滔天巨浪!

“当然,白白下手,肯定会招来莫大的阻力。”

“所以我才会提出给京官,乃至于吏员涨俸禄的建议,为接下来的广招吏员,进行铺垫。”

“你是说,要广招吏员?”

“正是!”

季秋点了点头,声音愈发激昂!

“干爹,为什么咱们明朝,乃至于历朝历代,都离不开各地士族?”

“因为需要他们治理地方,为国家征收赋税。”

“但,为什么一定是要这群人,来征收赋税?”

“答案很简单。”

“因为大明不可能将军队派到每一处土地。”

“而大明的每一处土地,都有各自的士族盘踞着。”

“说白了,天下士族的根基,除了他们那些敛财的手段,便在于他们对于所在地方,几代人甚至是十几代人所经营下来的掌控力与威信。”

“就算一个士族倒下,照样会有其他士族,在前者的尸首上屹立而起。”

“这种长时间的‘上下分治’,便是士族不断壮大的土壤。”

“士族不断壮大,朝廷愈来愈离不开地方上的士族,导致士族继续壮大,形成恶性循环!”

“当下层的权力,再也无法满足愈发庞大的士族胃口时。”

“大乱,随之而来!”

“所以说,士族之所以会尾大不掉,源自士族对于基层权力长时间的掌控!”

季秋的慷慨激昂的陈述,在乾清宫内反复回荡。

而他的眼中,闪烁着更是不符合他这个年纪的智慧与沧桑!

权力二字,自人类文明的诞生而诞生。

很难说清是权力造就了人类文明,还是人类文明造就了权力。

两者密不可分,相生相伴。

但正如山间的溪流。

当溪流停滞,就会腐化,最终摧毁掉一整个生态系统,并从中诞生出新的生态系统!

权力本身,并不可怕!

人类文明要发展下去,权力这个概念,势必一直存在下去。

但权力的停滞与腐化,终究会如同山间的溪流一般,吞噬山间生物曾经赖以生存的一切!

千百年来,王朝更迭。

浪花冲刷掉了一个个朝代,又将一个个朝代送上那至高的皇位。

在这一页又一页的史书中,在那波澜壮阔的史诗中。

权力的停滞与腐化,从未停下。

如今,季秋要打破这个循环!

正式对着天下士族,开战!

“所以,想要解决大明的问题,或者是士族的问题。”

“其根源,就在于斩断他们对于地方长时间的掌控!”

“或者说,遏制住他们野蛮生长的势头,不让权力的流动停下!”

说罢,季秋终于道出了自己的构想!

“干爹,请选拔吏员,安插到各地!”

“而吏员的权力,就类似于各地的乡贤。”

“名义上,这群人依旧是吏,要服从当地官员的管辖,并配合当地官员的工作。”

“但众吏之上,还有上吏。”

“若是对现有的官员裁定,政策等事项不满,吏员可对上吏反应。”

“当地官员便无权做出判罚!”

“若官员不满,则可向自己上官反应。”

“如此往复,直达皇帝,最终形成一套独立于现有官员体系之外的吏员体系!”

“而这些吏员,可以分担多种职责!”

“收税,征兵,徭役...”

“他们便是这天下政务的执行者,更是朝廷意志的践行者!”

说白了,季秋这就是要另起炉灶,从根源上架空由天下士族,所构建出来的文官行政体系!

在季秋的构划中,一旦这个吏员体系,正式铺开。

那么天下官员便只有行政权,而再无执行权!

并且从行政转化为执行的这个阶段,官员本身无法对吏员做出任何约束!

是阴奉阳违,还是老实照办,都在吏员的一念之间!

这便是各地士族,拿捏朝廷命官的手段。

你是朝廷委任的官员,又如何?

衙门里的吏员,都是老爷们的人!

给你面子,乖乖合作,那你就还是县老爷。

若是给脸不要脸...

出了衙门,就没人认你这个县老爷!

而这份权利,本来就应该归于朝廷所有!

却是被各大士族通过种种手段,硬生生侵吞掉了!

季秋如今就是要将这份权利,从天下士族手中收回来,同时对那些出身于士族的官员,互相制衡,最终保持权力的“流动性!”

当然,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各地的吏员,就不能从当地选举了。

不然季秋费劲巴拉折腾这么半天,根本毫无意义。

关于吏员选拔的问题,季秋心中也是早有计较!

“干爹,这吏员,应当遵循异地就职的原则。”

朱元璋点了点头,表示认可。

这本就是题中应有之理。

但对于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朱元璋可是关心的紧。

“秋儿,照你这么说,所需的吏员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数量!”

“这么多吏员,从哪来啊?”

说到这,朱元璋甚至觉得季秋是不是有些异想天开了!

毕竟,要是能有这么多吏员,朱元璋还需要为治理地方的事情发愁?

“这个问题嘛...”

“干爹,这批吏员,咱们不都是现成的吗?”

“并且绝对可靠,几乎都是穷苦出身!”

季秋狡黠一笑,那阴恻恻的模样,一看就知道有人要倒霉了。

“干爹,咱们军中是不是有不少三四十岁的把总,总旗,甚至是小旗啊?”

“这群人,刀里进,血里出,历经生死,更能带着手下一群弟兄作战,能力什么的,早就练出来了!”

“让他们完成命令,绝对可靠!”

“但论武力,这群爷爷辈的人了,本就不如那些刚入伍的普通士卒。”

“而让他们在军中继续留下,着实是有些强人所难,也会影响军队的战力!”

“但,离了军队,这群人又能干什么去呢?”

“无非就是回老家务农罢了。”

“可这群人在战场上磨炼出来的本事,岂不是白白浪费了?”

“而吏员这个角色,本就不需要太多决策,需要的仅仅是执行命令,并且完成命令!”

一语惊醒梦中人!

朱元璋的双手不由自主的颤抖起来,呼吸愈发急促!

他很兴奋!

因为他意识到了季秋这个计划的可行性!

而季秋的构划,还远不止如此!

“所以啊,干爹!”

“这不正是最合适的吏员人选吗?”

“只需要简单的培训一段时日,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

“便可在“异地为吏”的前提下,将他们派到大明各地!”

“如此一来,我大明便多了一条源源不断的吏源!”

“哪怕是那些没有任何职务的士卒,只要超过一定岁数,同样可以吸纳到各地为吏。”

“毕竟,那些基层的吏员,也是需要人手的嘛!”

季秋越说越快,越说越激动,为那个美好的前景而激动!

“并且通过此举,不但能够提高军队的战力,确保军队当中保持相当数量的新鲜血液。”

“同时,也能为那些曾经为大明浴血奋战的百战老兵,找到一条后半生的归宿!”

“干爹,这些老卒,才是咱们大明能够击败群雄,横扫元虏的最大功臣!”

“而非是朝堂上那些只会侃侃而谈的衮衮诸公!”

“这个政策若是落实下去,天下的穷苦百姓,都会以参军为荣,以保家卫国为荣!”

“试想一下,若是几十年后,大明各地,满是出身行伍的吏员!”

“就算有贼人作乱,在这群老卒与各地卫所的镇压下,这群贼人,又能嚣张几日?”

“此番种种,还请干爹定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