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三十六章 真不愧是秋哥儿啊!【求订!求月票!】(1 / 1)与东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兴盛与衰亡中不断轮回的封建王朝,已经充分证明。

不尊重军人的政权,根本无法抵挡历史浪潮的冲刷。

历朝历代军力最强盛的时期,必定是建国初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的军力将不断衰弱,直至亡于外敌或是内忧手中。

只有极其伟大的民族与政权,才能从这个轮回之中跳出,在几十上百年的时间内,维持住战无不胜的强悍军队!

可实际上,抛开武器装备这等“外物”,决定军力,或者说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还是人。

士兵作为最基本的战争单位,其本质千百年来都没有多少变化。

又怎么会导致军力远逊于开国时期?

实际上,王朝的军力下降,指的并不是王朝的军事水平下降。

而是王朝失去了对于军队的掌控权。

根据“权力不会消失,只会不断转移”这一千古不易的定理。

便可得知这些军队的控制权,转移到了其他个体或者是组织当中。

这就是导致王朝末期,群雄并起的根本原因。

比如明末,乃至于清军入关后与南明的长时间交战,都能说明这一点。

“大顺“军中的主力,就是西北的明朝边军。

或者说,明朝边军不归顺,或者消失。

大顺也不可能在西北形成气候。

两者属于是一种独特的“辩证”关系。

同理。

清军南下时期,军中的主力也正是辽东和驻守北京的禁军,再加上消灭大顺之后整编的西北军精锐,战斗力之彪悍令满清汗颜。

“汉八旗”的诞生,足以说明满清都无法忽视明军的强悍战力,必须要给他们开出足够的待遇,进行安抚。

到最后,甚至还闹出了“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的说法,充满了浓浓的荒诞气息。

因为见证明军恐怖战力的敌人,不是本应当由他们抵御的外敌。

而是他们的同胞。

造成如此原因的症结,并不在于明朝的武备松弛。

相反,明朝的军制非常先进,就算没有季秋的参与,朱元璋自己摸索制定而出的军制,放到十八世纪的欧洲都不显落后。

让大明失去军权的根本性原因,就在于明朝的军人,根本获得不了与之付出相匹配的待遇。

没错。

还是官僚士族阶级的锅。

为了遏制皇权,官僚阶级必定要打压勋贵,打压军方。

要不然每一任皇帝都如同朱元璋这般手握军权,隔三差五就来個“郭桓案”“空印案”,这群官老爷日子还过不过了?

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削减军队的待遇,让那些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只想混口饭吃的普通士卒,对朝廷心生不满。

这种时候,往往会有一个“雄主”,站出来对着这群忍饥挨饿的大头兵的高呼道!

“跟我混!”

“我能让你们吃饱饭,还能让你们有钱赚,养活得起老婆孩子!”

这群士卒会如何选择,答案显而易见。

就这样,士族完成了对于军权的打压与侵吞。

至于这个过程中,军备松弛会造成多少恶果,大明边境上的百姓,又会因此遭到多少蹂躏。

不在这群老爷的考虑范围之内。

想到这,季秋忽然咬紧牙关,愈发坚定的看向朱元璋。

季秋不想让这样的景象,再在大明发生!

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提高军人的福利待遇,再结合季秋“选拔老卒为吏”的政策,凭空再造一个能够从下到上,代表军人利益的集体出来!

季秋是个理想主义者,但他非常清楚人性。

再好的制度,一旦触犯到大多数人的利益,都逃不过人亡政息的结局。

只有实行“拉拢一批,分化一批,打压一批”的手段,将越来越多人的绑上这艘名为大明的战车,才能够让这艘战车尽可能长运的行驶下去!

十年的功夫,足够季秋和朱元璋,将这个政策,落实到大明的每一处土地了。

无数的士卒,家庭,将因为这个政策而获利。

更有无数百姓,会因此走上从军报国的道路。

如此一来,就算季秋百年之后,依旧会有无数因此获利的个人与集体,而自发的维护这个政策!

那群落后而又利欲熏心的士族,再想打压军权,削弱皇权,怕是没那么容易!

斗争。

这两个字,从来都不是什么贬义词。

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在斗争中获得真正的团结与希望!

这才是真正的“分权!”

而非西方所谓的“三权分立。”

花架子罢了!

不让权力自上而下的传导到最底层的百姓当中,让百姓也能够成为权力的获益者,甚至是掌控者。

也配称之为“分权?”

称之为“文明?”

笑话!

“秋儿...”

在过去,朱元璋对于季秋的建议,无论是扯着刘伯温的大旗,还是季秋以自己的名义提出的。

朱元璋基本上都会很快的采纳,最多也就是让季秋详陈利害,然后采纳。

但这一次,朱元璋却是升起了浓浓的抗拒念头。

“你这样一来,军方的实力,会不会过于庞大了?”

“若是地方上的吏员,与军队之中的将领勾结...”

“又当如何?”

作为千古无二的雄主,朱元璋很快就发现了季秋这个建议中的隐患。

吏员既然出自军中,自然和军中的将领,扯不开关系。

边境也是明朝的土地,自然也需要吏员。

如此一来,军中的将领,势必会增加在地方中的影响力。

长此以往,没准就会搞出‘节度使’这种不应当在任何王朝中出现的祸乱之源!

不过,对于这种情况,季秋自然也有防范的手段。

“干爹,这点无需担心。”

季秋的脸上挂着镇定自若的笑容,显然对朱元璋的担忧,早有预料。

“还是那个法子。”

“异地为吏!”

“像是辽东的士卒,离开军队之后,不但不能返回原籍,更不能留在军中附近!”

“要么东南,要么西南,反正离北边远点。”

“毕竟能去当兵的,家里都是穷苦出身。”

“是不会在乎自己最终会落到什么地方的。”

“只要给他们一个赖以谋生的途径,就足够了。”

“不过这只是第一种手段。”

“至于其他方面,则是增大督察院的权限,让都察院能够对吏员体系,甚至是军队体系,进行监督。”

“甚至还可以在军中效仿都察院,重新设立一套监察体系,实行双重监察制度!”

看了看朱元璋的脸色,季秋又最后补充了一句。

“最重要的监察手段,就让各地的藩王,来扛起这个担子吧!”

季秋知道朱元璋在顾虑什么。

还是大明江山能不能持续传承下去的问题。

所以才有了季秋补充的最后这么一句。

有了各地的藩王,压在头顶。

勋贵乱不起来。

最差最差的局面,无非就是藩王起兵,“奉天靖难。”

但大明依旧属于朱元璋的血脉,属于是“让肉烂在锅里”的最后一重保险。

其实朱元璋这一点,想的有些简单了。

因为他无法保证,后世的大明皇帝,永远都是宗室中辈分最大的那个人。

要是碰上几个长寿的藩王,再多来几个“妙手回春刘文泰。”

皇帝对着宗室藩王喊叔爷,都不是没有可能。

辈分大,实力强,自己还特么根基不稳。

后世的皇帝,能不担心这些藩王吗?

肯定会着手削藩。

无非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而一旦皇帝主动削藩,朱元璋围绕藩王体系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政治制度,都会土崩瓦解。

季秋当然明白这一点。

之所以这么说,还是为了忽...安抚朱元璋,好将季秋的建议能够被采纳。

至于藩王的问题...

季秋自有手段解决,但现在没必要提出来。

不得不说。

季秋真是把他这个便宜干爹的心思,拿捏的死死的!

一提到“藩王”这两个字,朱元璋紧皱的眉头顿时为之舒展,两眼直冒光!

“嗯...不错...”

“被你这么一说,你这建议,确有可行之处。”

“其实咱之前也想过,给军中的老卒,安排一条谋生的路子。”

“但思来想去,也就只有务农了。”

“不如你这个法子好!”

“让老卒到各地为吏,定期轮换!”

“嘿!咱倒要看看,地方上那群士族,还能折腾出什么新花样!”

“封藩案”的余威尚在。

既然决定了要采纳季秋的建议,朱元璋便不会犹豫,立马对着毛骧吩咐道。

“给徐达传旨,让他留在应天!”

“再让常遇春那个憨货即刻去往北平,总掌边军防务,以备生变!”

“是!”

交代完北方的事,朱元璋看向季秋,温和而又不失威严的吩咐道。

“秋儿,现在你也回来了。”

“这应天的防务,咱就交给你了。”

季秋没有推辞,而是非常严肃的点了点头!

“遵命!”

这就是朱元璋的霹雳手段!

任何政策的实施,都注定充满波折。

尤其是这种会“触及灵魂”“触及根本”的政策。

一大堆“既得利益者”,也就是天下士族,肯定会蹦着高的反对朱元璋这个政策。

而这一次,朱元璋面对的阻力,可不是“禁海”,又或者是“封藩”那样简单。

封藩虽然也会伤及士族的利益,但远没有季秋这个法子,来的血淋淋,赤裸裸!

只要是士族,谁也别想落下,通通都会站到朱元璋的对立面!

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是以,朱元璋必须牢牢握住自己的“根本”,也就是军权,才好和这群士族,好好的斗一斗法!

“去找军师,再把徐达和李善长也喊上。”

“让他们帮你参谋参谋这个...吏员之策的框架。”

“弄好了之后,抓紧给咱呈上来。”

说到最后,朱元璋突然骂了声娘,这才意味深长的看着季秋,朗声道。

“咱之前怎么会觉得你懒散?”

“瞧瞧你这个不安分的德性!”

“刚回来就给咱整了个大麻烦!”

“你是真不想让咱歇一歇啊!”

若是李善长,听了此等言语,估计会立马跪倒在地,战战兢兢的求朱元璋恕罪。

季秋却只是俏皮一笑,阴恻恻的回道。

“嘿嘿,干爹,没事!”

“咱爷俩不歇,朝中那些大臣,也得陪着咱爷俩!”

“而且咱爷俩只是辛苦点。”

“朝中那些大臣,怕是要觉都睡不着咯!”

“哈哈哈哈!”

父子俩在乾清宫内哈哈大笑,为接下来朝中可能出现的景象,很是期待。

说白了!

朱元璋也是个不安分的主!

片刻后,朱元璋渐渐收敛笑意,继续问道。

“这不算是奖励。”

“再提一个。”

“啊?”

季秋顿时犯难了。

他还真不知道要什么了。

总不能来一句“我要节制天下兵马”吧?

那和找死有什么区别?

寻思了好半天,季秋这才挠了挠头,试探道。

“干爹...”

“那你以后,别拿鞋底子抽我了。”

“成不?”

“......”

“噗嗤!”

漫长的沉默后,一直默默聆听的毛骧没忍住,笑出了声,随即赶紧恢复到一脸严肃的状态。

真不愧是秋哥儿啊!

对味!

朱元璋却是没搭理毛壤,只是不停的在心中默念。

这小子有功!不能抽他!

忍忍!再忍忍!

好半天,朱元璋才压制下暴揍季秋一顿的欲望,淡淡道。

“这个不行。”

“继续换。”

一听这话,季秋顿时露出百无聊赖的表情。

“那我没啥想要的了。”

“干爹你看着办吧。”

“你这兔崽子!”

朱元璋终于忍不住了,抄起鞋底子就奔着季秋身上招呼。

“干爹!好端端的,你这是干啥嘞!”

季秋撒丫子就跑,一眨眼的功夫,就跑到了乾清宫门口,扶着宫门一脸机警的注视着朱元璋的下一步动作。

“快滚!”

“咱早晚被你气死!”

怒气冲冲的走回座位,朱元璋一转身,却发现季秋已经回到了自己面前,正满是讨好的看着自己。

“干爹...别生气嘛...”

“我也没干啥啊!”

朱元璋一瞪眼睛,没好气的说道。

“你咋还不滚?”

季秋搓了搓手,脸上忽然露出了有些不好意思的笑容。

“其实吧...”

“俺还有一件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