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0章 天子守国门,诸侯享太平(1 / 1)逆子多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焕敢问陛下,中大夫主父偃此时可是在各诸侯国盛行推恩之法?”

孟焕清澈的声音中气十足,声音虽不大,但是却清晰可闻。

眼见刘彻点头表示确认,孟焕也是不再看主父偃,而是严肃的说道。

“其实这畜牧业的发展也是为诸侯考虑。”

“草原并非是穷山恶水,匈奴人又不是傻,要是草原真的是一无是处,他们为何不去夺取西域,甚至于一路西行,越过大月氏,往身毒,往更西之地而去?”

“如今我大汉五谷丰收,诸位自是不缺肉食,可还有诸多的百姓,整日以五谷与野菜为食,一年到头吃不到一顿肉食,若是能有人在大漠与草原中畜牧六畜,压低粮价以惠民,如此可予司农一笔不菲的赋税,又能增加我大汉百姓食谱,强身健体,增强体魄!”

一时间,有不少家中经营商队的大臣们就你一言我一语的窃窃私语起来。

听着好像不错,不过让百姓能吃得起肉食,姓孟的可真敢想啊。

“哼,此乃无稽之谈,去岁河南郡大水,今岁大旱,百姓五谷都没得吃,你却还说要让他们吃得上肉食?孟将军,生计都难以为继,为何会说食肉糜之言?”

“下大夫钟造,家中以收取河洛、长安之地百姓家中鸡鸭为贸,专门贩于市井酒肆,我所言可有错?”

“是又如何?正是因为知晓其中价格,在下才会指摘将军你的愚见,堂堂大汉征西将军,没受过饥饿,方能说出何不食肉糜此等荒谬之言。”

孟焕稍稍有些恼怒,这崽子说话太不中听,莫名其妙让自己顶了晋朝小天才的成名之语,简直不当人子。

“陛下所言,不得构陷边塞功臣,中大夫?汝视陛下金口玉言如无物呼?”

“天下大灾者唯独一郡,何故以灾民替代天下子民?难道是你构陷我这征西将军还不够,还要构陷陛下?你的意思是我大汉子民人人都如灾民,食不果腹,易子相食?天下都是乱象不成?”

特酿的,扣帽子谁不会?打比方就打比方,偏偏要片面的拿局部来替代整体。

孟焕可不会惯着他,三言两语就让钟造捂着心脏,蹬蹬蹬的连退三步,好悬没一口血吐出来,血洒大殿。

“物以稀为贵,百姓家中多为闲时散养,自然不成规模,可若能以诸侯国之力畜牧养殖,规模必定声势浩大。”

“就如焕此次回朝,便是带着右贤王部与右谷蠡王部百万牛羊而来,钟大夫可否与某打个赌?我这百万牛羊低价抛售出去,你看这长安肉市的价格,是会继续维持原价,还是能遂了我孟某人的愿,暴跌到二十个半钱一斤?”

此言一出,朝中有做肉食生意的大臣顿时面红耳赤,忍不住对着孟焕破口大骂。

来来往往,反反复复就是一個论调,孟焕这是在扰乱市场,让那些闲时散养鸡鸭的百姓少了一门营生,是在坏大汉百姓的生计。

“说得好像你们收购价就高于了二十个半钱一样,收上来一只鸡三斤肉,你们能给够二十个半钱已是极限,抛售出去一只鸡的利润往往就有三四十个半钱。”

“逢年过节攒出二三十个半钱割上一斤牛羊肉,可比你们七六十半钱买一只鸡不划算得多?”

而且现在的鸡可没饲料,百姓也不可能拿五谷去投喂,多数都是散养。

放到现代人的观念里,这种走地鸡自然是美味,可放到古代,散养的鸡鸭油水不够,只会不时过过嘴瘾,很难像后世一般,成为日常饮食必须。

真要是百万只牛羊入市,牛羊的肉重可比鸡鸭大了不止一丁半点。

莫说是做肉食生意的大臣,光是其他大臣都忍不住眼中冒起了绿光。

嗯,特别是主父偃,眼中的嫉妒都快化作了实质。

这些肉食本来就不是给贫苦的百姓作为日常开支,后世都有不少贫困者,在西汉时期就想实现全民吃肉自由,孟某人心没那么大。

只是将其作为推广,惠及中农及以上百姓,富豪乡绅,让市场经济在肉食领域做出一定流通,能支持朝堂多几次对外战役,就已经是满足了孟焕基本想法。

“陛下,此番运送的牛羊,自是我等军中战利品,按照规制,半数应当进献天子,交由少府操办。”

“但臣毕竟不是商贾,难以操办剩下的牛羊生意,不若尽数交由陛下,置换成钱粮,兑现前线儿郎的军功,不止如此,陛下可觉得妥当?”

本来听着他们吵作一团,听得津津有味的刘彻也终于绷不住严肃的表情。

一直噤若寒蝉的脸上忍不住露出了开怀笑容,不住的点着头。

对啊,这些牛羊是战利品,是要交到管理皇室内库的少府手上的啊。

“准奏,剩下的牛羊,朕会让少府帮忙协办。”

“如此说来,就算是无法真的让全天下的百姓都吃上低价格的肉食,至少让富民家庭能有肉食享用应是不难。”

“且不说匈奴人会袭扰,就说这让百姓迁徙,从农耕变作游牧,这种事情恐怕不好实现吧!”

“陛下圣明!”

孟焕轻轻点头,附和着刘彻的话语。

“饭要一口一口吃,这畜牧与诸侯分封之事,其实是可以互相串联的。”

“推恩令虽然精妙,可对于诸侯而言却不是都会推崇买单,先帝时期的晁错大夫出推恩之策着实精妙,这是阳谋,让各大诸侯国不得不趋之若鹜。”

主父偃面色更加难堪。

这小贼是在点他?窃居晁错之功?

推恩令确实不是他的主张,是由汉景帝时期晁错提出。

只是晁错还没来得及实施,就已经因为七国之乱波及,被腰斩弃市。

真正开始实施推恩令的,恰好就是汉武帝,也恰好就在元朔二年至元朔三年,也就是此时。

“中大夫请先不要说话,别稍微闻到骨头就觉得谁都会抢你功劳,孟某可没有与你吵架的心思。”

“陛下,臣在云中有听车骑将军说过,有的诸侯子嗣众多,无法厚此薄彼之下,自然能将推恩令实施得非常彻底。”

“可类似于淮南王刘安,江都王刘非,如今正值青年,还未开枝散叶,推恩令对于他们也就无关痛痒,且说淮南王,无意声色犬马,整日好读书,好奇淫巧技,好庖厨之道,子嗣若是只有一位,又该如何推之?”

此事其实也算是刘彻和主父偃多次交谈后一直无法处理的弊病问题。

好在这些宗室奇葩虽然不少,但也不多,特别是中山靖王刘胜,那叫一个能生,刘彻都怀疑自己这位异母的好兄长死后,中山国恐怕连渣都不会剩下,最多三代,各家宗室怕是连个宅子都分不出来。

但是如果孟焕真的能在他的有生之年,将这些不爱美人,喜好特殊的诸侯王们也能处理掉,他又何必给后人留下难题?

“有点意思,你且继续大胆的说,今日为各抒己见,就算有过,皆言之无罪。”

“臣多谢陛下仁慈!”

群臣目光有些诡异,敢言宗室之事者,汉之一朝极少善终,陈豨、晁错,包括当下已经被人认为必死的主父偃,都是如此。

有很多人不理解,好好的一军之首,一郡之守不做,他孟焕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思,居然敢言诸侯之事。

不知道这些人都是姓刘,别看陛下现在不爽他们,可毕竟都是皇室宗亲,人家流着同样的血脉,才是大汉的统治阶级。

“陛下,臣以为,其实也可以在推恩令之外多出一个选项,如果诸侯不愿意推恩,或是长子继承国本时,附加功绩考评,其实也不失为一桩美事。”

“臣之所言畜牧业,便是可将各国继承国本的太子,已经想要分封,但是不愿意切割国土的诸侯子弟,先行分封之塞外拓荒,身为大汉的诸侯王,自然也要承担起保境安民的重任,若无塞外之功者,便不可袭爵,不可继国,不可列土封疆!”

“哗!”

群臣尽皆哗然,既觉得孟焕过于胆大,居然连各国捧在手心的太子都敢算计,同样也觉得孟焕此举有些误国。

陛下为何要推行推恩令?可不就是觉得天下虽大,但是完全掌控各自国本的诸侯王过于强大,想要将隐患扼杀在摇篮中吗?

正站在褚大面前诉说着殿外之事的段仲也愣神了一瞬。

他都有些怀疑孟焕是不是耍他,先前还说他刚烈,分不清青红皂白,结果转身这不是比他所言谋求太尉之事更加重大吗?

主父偃最是着急,这下也管不得其他,急忙上前劝道。

“陛下不可啊,如今推恩令才刚刚开始实行,正是推行各国的大好良机,不可节外生枝。”

“孟焕!你这小贼究竟是在说什么胡话?”

“推恩令是我大汉安内大计,如何能让你这黄口小儿轻易废改?简直荒谬至极!”

孟焕丝毫不在乎这些攻讦,反而是义正言辞,像是视死如归的绝顶重臣一般:“我可没说废改,我只是在晁错大夫的政策之上,再加一点点小建议,取决于否不在于你,也不在于我,一切但凭陛下圣裁!”

任凭台下吵闹,刘彻却是沉吟不语。

这想法乍一听,简直就是在送宗室去送死。

这些宗室是什么德行,他作为天子还不清楚?

平时打打自己人最是顺手,可要是说到与异族作战,他们还是差了些。

只见孟焕招呼着殿前羽林军士上前,将一副大汉的舆图徐徐展开,然后痛心疾首的指着舆图上的长安问道。

“陛下,您看看这幅我大汉的舆图,京畿处于北部,匈奴如果能跨过长城,长安将是直面铁蹄的第一座大城。”

“您再看看诸侯王们,除却燕王与辽东王以外,哪个诸侯国不是躲在陛下的身后,安享这太平盛世?”

“天子守国门,诸侯享太平!这合理吗??”

“这是臣子应该安然享用的事情吗?”

“嘶~~”

大殿内突然响彻了一阵倒抽冷气的声音。

好一个孟征西,好一个天子守国门,此言一出,不说那些年轻一代的官员们涨红了脸。

就连高坐大殿之上的天子刘彻,呼吸都粗重了几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