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2章 火药味正浓!(3k)(1 / 1)独坐渔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倘若仲子都无法称子,那我这荀子一称,岂不是也如庄子所言,贻笑大方?”

荀子的长篇大论说完,仲平心中极为震惊,久久无法平静。

难怪荀子一个儒家之人能教出韩非这种法、术、势集于一体的大才,荀子已经将法家的三种思想解析的相当透彻,更是将其中的缺点全部指名。

而荀子没说出的法之缺点,便是法者,治国之基,然过于严苛,易使民怨沸腾。

这种言论,当年他跟赢柱、嬴子楚都说过。

现在秦国还没有体现,那是因为列国还在,秦国的所有注意力,全都集中在灭国上面,等到统一,将会全部爆发!

荀子对法的见解不仅到位,回的答案更是让仲平有点哑口无言。

他将自己与他并列,认为他们两人,全都是自家学说的开拓者,在自家学说的基础上,再创辉煌。

这让仲平怎么反驳?

难不成说他自己的见识,其实都是看历史看出来的?

想了想,仲平也只能不再讨论这个话题。

尊老爱幼是华夏的传统美德,这次就让荀子一回,他爱咋叫就咋叫吧。

要是后面有人找他辩论,就把荀子的地址交出去。

“荀子学识当真广阔,平自叹不如。”

笑着说完,仲平再次举酒,自罚一杯。

等仲平放好酒樽,荀子紧接着说道:

“仲子可将问题问完?”

仲平沉吟片刻,看了看太阳,发现时间尚早,便说道:

“已问完,荀子可有疑问?”

“当然有,而且很多。”

“……”

仲平身体稍微后仰,坐直了一些,心神也全都专注起来。

能跟历史上的大贤较量一番,不枉他来这個时代。

“荀子请问。”

见仲平端正神态,荀子也是将身体稍微直起,肃声问道:

“敢问仲子,公平之法,公平二字如何解释?”

仲平回道:

“公,无私也,无偏也;平,均等也,无高下也;故公平,即是无私无偏,均等无高下。”

“公者,天地之大道,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四时无私行。”

“公者,亦人之大德,君子之为人,公正无私,不偏不倚,不厚此薄彼,不亲疏有别。”

“公者,亦法之大本,法之为法,皆因公正无私,不偏不倚,不厚此薄彼,不亲疏有别。”

“平者,天地之大道,天平则万物生,地平则万物长,水平则万物养,火平则万物熟。”

“平者,亦人之大德,君子之为人,平等待人,不以身位尊贵为傲,不以身位卑贱为恼。”

“平者,亦法之大本,法无高下,无尊卑,无远近,无亲疏。”

“此为公平二字之意。”

仲平从道、儒、法三种方向解析公平二字,从大道到为人,从为人到治国,可谓方方面面都已经涉及。

至于为什么会有道家内容,那是因为跟吕不韦辩论完后,他突然感觉自己的学识有点不足。

吕不韦张口就是某某人曾经说过,某某书曾经记载,说出的内容,更是涉及儒道墨三家思想,而他却只能说出法家理论,却说不出这是谁说的,更说不出这是哪本书上的。

所以回去的时候,他抽空看了看道家跟儒家的思想。

现在的儒家,还不是后世的儒家,现在儒家的很多内容,于国于民都有很大益处。

看完之后,仲平也受到很多启发。

如果没看这些内容,那他估计只能从法家思想来解释公平二字。

仲平说完,荀子久久没有任何动静,只是蹙眉在那沉思。

而坐在旁边的嬴政跟周子,更是已经是不敢说话。

两人之间的讨论,有些已经涉及到他们的盲区。

周子是稷下学宫的先生,亦是齐国的使臣,他学的,自然都是人治方面的内容,心中理解的,最多也就是儒、道之学,至于法,那就涉及到他的盲区了,他尊崇的是人治,没事学法做什么?

嬴政却是相反,虽然他看的书很多很杂,但他偏偏没怎么看道家的内容,在仲平的熏陶之下,他认为道家都是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所谓的天人合一,所谓的修炼成仙,不过是睡觉的时候大梦一场,道家言论可能在辩论方面很有帮助,但于国无益,所以他看的就很少。

良久,荀子突然一字一句说道:

“仲子的公平解释,况已经理解,但况又有一问,敢问仲子,你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人性的讨论?

仲平眼神稍沉,心中沉思。

战国时期的诸多思想,其实都绕不开两个字。

人性!

儒家,以仁为本,强调礼义之教化,认为人性本善。

墨家,以兼爱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互助,认为人性本无善恶之分。

道家,以道为宗,强调顺应自然之道,认为人性本静。

而法,则是强调法制之严明,认为人性本恶。

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他就一直说自己是法家之人,但现在荀子依旧再问,估计是涉及后面的大问题。

蹙眉片刻,猜不透荀子后面的问题,仲平只能回道:

“人之初,皆欲利己,不顾他人,为饱果腹,可抢夺他人食物,为足自利,可陷害他人性命,为满私欲,更可不择手段,此乃人之本性,非后天之所教,故,平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仲平话落,荀子的问题当即提起:

“仲子既然以为人之初性本恶,那况又有一问。”

“法家三派思想,皆以惩恶赏善为主旨,将恶者之地位,贬至最低,使恶者名声狼藉,令其无法在众口铄金之下生存,亦让民众对行恶生畏,不敢行恶,不会行恶。”

“然,况闻仲子之思想,待人似乎并无善恶之分,乃将众生视为平等,在仲子眼中,似乎并无善恶一说,不知仲子是否真有此意?”

听到这个问题,嬴政跟周子全都看向仲平。

只见仲平没有丝毫犹豫,极为肯定的点头:“正是如此。”

荀子仿佛大吃一惊,嘴巴微张,极为诧异的看着仲平,良久,这才问道:

“为何?”

“敢问荀子,人之善恶,是否由天定?”仲平没有着急回答,而是反问道。

荀子当即摇头:“不为天定,乃为人定,天地之间,并无善恶之分。”

荀子说完,仲平立即说道:

“荀子也言:天地之间,并无善恶之分,平亦是如此认为,不过,在平眼中,法,天地之纲纪,万物之准绳,法视人与天视人,并无两样。”

“人之善恶,乃心之所向,行之所表,非法之所定。”

“法之于人,犹镜于形,照见其真,故法的眼里,人皆平等,无善无恶,但以行为为准,人心善,行恶事,亦惩,人心恶,行善事,亦赏!此为公平之深意!”

荀子身体稍微前探,再问:

“一人行善,心中恶念横生,一人行恶,心中善意交集,此二者,如何能以公平对待?”

“如此做,岂不是对不起心善之人,岂不是放过心恶之刃?”

仲平深吸一口气,长长吐出。

他感觉刚刚的解释已经够清楚,但荀子还是这样问,看来,荀子对他的回答并不满意,想了想,仲平缓缓说道:

“法,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法以行为为准则,不以意念为衡量。”

荀子紧接着说道:“也就是说,仲子的公平之法,只做表面之公平?”

“……”

仲平被荀子这一问问的直接宕机。

半晌,仲平也是一字一句地回道:

“荀子,表面做好,已是难上加难。”

“人心易改,善恶难辨,若以人心定夺公平,恐失其真。”

“况且,表面都未公平,如何敢言心中公平?人之初,性本恶,由内及外,定不能实现!故,只能由表及里,方有实现公平之可能!”

听到这,荀子身体回归原样,呆坐在那,蹙眉想着仲平的措辞。

见状,仲平心中也是松了口气。

他就怕荀子钻牛角尖,一直询问公平对人心如何划分的问题。

此次看似辩论,实则不是辩论。

因为荀子只问,没辩。

荀子从提出问题,到现在沉寂,总共问了不到五个问题,但这些问题,全都是直指人心。

仲平理解,荀子想知道的是,公平之法能不能对人心也可以公平。

但在这方面,仲平表示实在爱莫能助。

自古以来,人心从来就没有公平过!

荀子对公平二字想的太过深入,或者说,他结合儒家思想,对公平的分析,有点太过深入。

讨论了一下午,现在太阳已经是偏西,见荀子还没有动静,仲平没有打扰,挥了挥手,让站在旁边记录的侍者靠过来。

低声吩咐几句后,侍者将桌案上已经凉的酒菜全部撤掉,重新换了一桌。

仲平跟荀子桌案上的饭食,除了酒动了两口,其他是一动没动。

但周子跟嬴政桌案上的,已经是吃的干干净净。

等侍者将热好的饭食重新端上,荀子这才抬头,两眼直直地看着仲平,凝声问道:

“仲子,况最后一问,无尊卑之分,仲子以为,当真可以做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