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1章 大帅想法真是天马行空(1 / 1)叁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次去肥西铁厂视察,鲁锦还带着一群庐州城的工匠,他准备在肥西这里建立一个大型兵工厂,从冶金到铸造,再到机加工,一条龙的生产基地。

一行人还未走到地方,远远的就看到两座矗立在露天的高炉,不断地蒸腾着热气,将高炉上方的空气都吹的一阵扭曲。

再走近一些,还能看到有上百名泥瓦工,正在给水渠中砌砖,这条水渠是从淝河里引出来的,用来给铁厂的水力机械提供动力。

“大帅,前面就是用您说的办法,修的卧式水轮,这种蜗流式水轮力量很大,比寻常的立式水车好用的多。”跟在队伍中的许济川连忙向鲁锦介绍道。

鲁锦点点头,虽然他不是研究水动力的,但是对水轮机基础概念还是懂一些,传统的下冲式水轮是效率最低的,欧洲工业革命之前的水力工厂一般都用上冲式水轮,但是建造这种水轮对地形要求极高,需要较大的水流落差。

合肥周边都是大平原,显然造不了上冲式水轮,就算能造也得大规模改造地形,那工程量就太大了,所以鲁锦就借鉴了水力发电机的卧式水轮,相当于把水车平放在地上,再修一条弧形的引水渠,从切线角度冲击水轮,就大功告成了。

好处是不需要大的水流落差,只要水量充足就能保证效率,坏处是需要一套齿轮传动,将水平转动转化成垂直旋转,但造一套木头齿轮显然比改造地形容易的多。

一行人来到水渠边,鲁锦从那些工匠和的灰泥中挑起一些,看着颜色比较显白,便问道。

“这是什么灰?用这个砌砖应该不怕水吧?”

许济川当即道,“大帅,这是用石灰和陶土和的灰泥,最是坚固,不怕水冲,再说就算有水冲,只要定期修理即可。”

鲁锦再次点点头,原始版的水泥中国也有,常见的砖砌建筑就大量使用这种传统水泥,不过和欧洲的原始水泥还有些不同,欧洲是把石灰和粘土混合后烧结,再磨成粉,中国是直接烧石灰,再用石灰跟粘土和泥,少了一步混合烧结的步骤。

但中国这边的水泥还比欧洲多一种成分。

“大帅,其实若要水渠更加坚固,还可以往灰泥中加入糯米,只是如今我们钱粮紧张,故而我才做主把这一道省了。”

许济川说完便小心的看着鲁锦,以为鲁锦会怪罪他,谁知鲁锦反而夸奖道。

“粮食是给人吃的,本就不该用于砌砖,这哪是用米砌砖,分明是人血人骨,你做的好,以后再造其他建筑,一律不许往灰中加米。”

许济川闻言愣了下,一时间五味杂陈,半晌才恭敬抱拳道,“是,属下谨记。”

等到了铁厂的时候,鲁锦发现两座高炉有一座还在烘炉,就是干烧柴禾,把里面的耐火土烘干,顺便给炉膛加温,另一座已经开始出铁了,他们到这里的时候,付世才兄弟正在指挥出铁和投料。

六米高的竖炉旁修了一道斜坡,有工匠合力推着一辆小车,从炉顶投入焦炭、矿石和石灰,旁边还摆着一个巨大的木制风箱,由人力推拉,几组人不停的轮换,不过在风箱背后,那边已经预留了机械接口,等水车修好就能改成水利驱动了。

不远处的堆场里已经储备了足够的焦炭和矿石,还有石灰,上面搭了一个棚子用来防雨雪。

毕竟焦炭是先开工的,炉子这边建好之前,巢县都已经炼了一个月焦炭了,哪怕这边有三四座高炉一起开工,焦炭也足够这边使用。

一直等付世才指挥着把这一炉的料装好,鲁锦才将他们叫了过来。

“小民参见大帅。”

“哈哈哈,付师傅可不是小民,能指挥那么多工匠,把这铁厂管理的井井有条,怎么能说是小民呢,我看给你个官当,你也是能胜任的。”鲁锦当即夸奖道。

付世才闻言大喜,他从江东跑到这边来,不就是为了能够飞黄腾达吗,有了鲁锦这句话,就不枉他这些天费的心血。

“多谢大帅赏识,小人一定尽心尽力,给大帅多练铁,炼好铁!”

“那我就先替庐州军民谢谢你了,如今将士们急缺兵器甲胄,百姓又缺农具铁锅,我可都指望你了。”鲁锦指指还在冒烟的炉子,又问道。

“这座炉子开工几日了,每天能出多少铁?”

付世才当即答道,“回大帅,这炉子建好后,里面的耐火土都是湿的,要先烧木柴烘炉七日,把水分彻底烘干,然后再投焦炭矿石炼铁。

“眼前这座炉子已经开工三日,每日出铁水六炉,刚才出的这是第十六炉,算下来,每日炼的生铁有两千四百斤,旁边那座炉子已经烘炉第四天,再有三天也能炼铁了,到时候每日就能产铁四千斤以上。”

鲁锦闻言吃惊地挑了挑眉,这样的土高炉居然每天能产一吨生铁?真是不可小觑啊!

其实这就是鲁锦孤陋寡闻了,根据河南出土的汉代高炉来看,西汉时的高炉就能达到单炉每日一吨的产量了,如今过去一千多年,到了元末还是这个产量,只能说并没有什么进步。

而且这还只是炼铁,并不是钢的产量,想炼出合格的钢还是比较难的。

鲁锦听到每个炉子日产一吨的产量,不免担忧的问道,“一天出两千多斤铁,庐江那边采的矿能供应上吗?”

这回轮到付世才诧异了,想了想,可能是这位大帅真不懂,这才解释道。

“回大帅,铁矿能供的上,我之前已经在庐江划好了矿区,让他们先紧着高产的磁铁矿采,这样的矿石每一百斤最少能出四五十斤铁,一天两千斤铁也就是四千斤矿石,每天只需安排二十个人就能供上炉子的消耗。

“庐江知县那边安排了百人专门采矿,就算这边再建几座炉子,也是能供的上的。”

好吧,这回又是鲁锦孤陋寡闻了,他理论学了不少,但没怎么干过活,尤其是冶金的活,对一吨铁矿到底有多少没什么概念,实际上也就十个麻袋的矿石而已,焦炭密度比较低,一吨焦炭能装二十个麻袋。

这里所需的铁矿,每天只需要一条小渔船就能运来。

如果算人工的话,每人每天只需要采两个麻袋的矿石,这要是都干不出来,那纯粹是在磨洋工,按照付世才安排的人手,那是足够用了。

毕竟铁矿又不像花岗岩、玄武岩一样坚固,也不需要雕刻成什么尺寸,直接砸碎了装筐里就是。

而且庐江铁矿还是露天矿,比采青石都简单,从矿区采碎石出来,用独轮车运到河边,走不出两里就能装船,直接走巢湖送到肥西,有水路相连就是方便!

炼铁方面他暂时是真的挑不出毛病,每座炉子每天一吨以上的产量也不算少了,鲁锦只能在机加工方面想办法提高效率。

看着还是一片空地两座高炉,只有几个棚子的铁厂,鲁锦又道。

“这里得建几个车间,要能遮风避雨,不能天气不好就停工,工匠的住处也得有,而且车间要大,至少要有六丈宽,中间还不能有一根柱子,因为里面要装龙门吊,否则是很难搬动重炮的。”

这话听的众人一阵咋舌,六丈宽的房子,里面还不能有柱子......就算是皇宫正殿也没那么大的跨度啊。

这对现代钢结构厂房来说,完全是小儿科,钢结构领域,三十米以下的跨度都算小跨,三十到六十米算中跨,六十米以上才算大跨度,区区二十米宽的厂房,屁都是不是,但对这个年代来说却是个难题。

可是建的窄了又不行,里面又要放机器,又要放龙门吊车,窄了根本装不下,大口径重炮至少三千斤重,没有龙门吊根本搬不起来。

“苏青,你来造这厂房如何?”鲁锦见一圈人都不说话,直接点了苏青这个木匠的名字,这年头造房子也归木匠管。

“大,大帅,六丈宽还没有柱子,那得多大的木材做梁啊,此事恐怕很难,就算是用减柱法也很难造这么大的房子。”

减柱法就是元朝发展起来的,这帮蒙古人可能是住惯了帐篷,对中原的房子不甚满意,很讨厌那些柱子,于是元朝一代的官方建筑就十分推崇减柱法,房间越开阔越好,柱子越少越好,通过结构力学,将中间的柱子移到房子四周。

虽然元朝已经有了这项技术,但二十米的跨度还是太夸张了。

鲁锦却早有对策,这帮古代工匠就是被规矩管的太死了,谁告诉你造房子就一定得按梁柱斗拱那一套了,他当即说道。

“谁说一定要用整根的巨木做房梁了,我听闻河北赵州的石桥有十丈多的主跨,前宋时的木桥也有十几丈的主跨,你把木拱桥建到房顶上,上面盖上瓦不就行了。”

苏青听的目瞪口呆,把拱桥盖到房顶上?这位大帅的想法可真是......天马行空,不过仔细想想,好像还真的可行,如果按照造桥的法子来算,那六丈宽的跨度确实不算什么,中国早就有这技术了。

他想了想又说道,“大帅这法子倒是可以试试,但是拱桥是要建桥墩的,桥墩不够坚固可撑不起来,只靠两面墙,恐怕还是很难支撑。”

鲁锦继续出主意,“那你就在两边建上两排砖楼,用楼来当桥墩,砖楼的自重肯定不会被房顶推倒,中间是厂房,两边的砖楼还能当仓库,或是用来办公,或是供工匠小憩。”

苏青一拍大腿,“这法子好,大帅这法子绝了,我知道怎么建了。”

“知道了就尽快设计开工,正好这里的水力机械也是你负责,好好看看地方,这个厂房要怎么建,怎么把水渠也弄进去。”

“是。”

设计完厂房造型后,时间也差不多到了中午,鲁锦又跟着这里的工匠一起吃了顿饭,目前铁厂的伙食由营造司专门划拨,不过这里汇聚了许多匠人,还是引来不少小商贩,居然有百姓自发在这里支起了烧饼摊。

鲁锦看到之后,立刻出钱请众人吃了顿烧饼,看着那卖烧饼的小贩擀着面饼,鲁锦对薛冈和隋谷二人问道。

“汝二人都是铁匠,我且问你们,这揉面和打铁有何不同?”

两人啃着烧饼一愣,薛冈才试着答道。

“打铁需要趁热,面却是冷的,打铁还需要更大的力气。”

“还有吗?”鲁锦再问。

两人面面相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鲁锦见他们说不上来,当即说道,“也就是说,除了这两点,打铁和揉面并无不同,然否?”

两人还是说不上来,但他们可不会承认打铁和揉面一样简单。

鲁锦指了指那小贩手中的擀面杖,“你们看,想把面团压成薄片,只需用擀面杖来回碾压即可,那你们把面团换成烧红的铁块,也用铁辊来回碾压,能不能造出薄铁板?”

“这......”薛冈听的哭笑不得,这位大帅的神奇想法太多,让他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吐槽。

“大帅,这天下间的铁匠,还未闻有用此法打铁的啊。”

鲁锦却道,“以前没有就能说明是错的吗?烧红的铁既然能用来拉丝,为何不能碾轧成铁皮呢?你们想一想,若是有这样的一台‘轧钢机’,是不是就能快速生产薄铁片了。

“若是能生产大量的铁片铁板,那裁剪成小块,打出孔,再经过蘸火,是不是就能造很多盔甲的甲片?这不比你们一锤一锤的敲要快的多?”

“这......”隋谷闻言也陷入了沉默,不过鲁锦的这个想法确实很诱人,要是真有这种机器,那肯定能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

鲁锦见薛冈不说话,又道,“要是能碾压出铁板,你们再用铁板卷制铳管,是不是也快了?”

薛冈闻言顿时眼前一亮,连忙点点头,要是真有这东西,得少干多少活?

“可是想把铁块碾成铁皮,这得需要多大的碾子?若是小了恐怕真碾不动。”

鲁锦也是有把握了才说的,既然水力镗床都能造,那顺便造个水力轧钢机也没问题啊,起码技术上不存在壁垒。

现代常用的小型四辊轧板机,单根轧辊的重量最大是六吨,六吨也就是一万两千斤,清朝是铸造过上万斤的岸防炮的,唐朝也铸造过单体三十吨的黄河大铁牛,所以铸造个一万斤出头的铁碾子,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鲁锦这才道,“可以锻造两根五寸粗的铁辊,做一个架子,将两根铁辊上下摞起来,以水车驱动旋转,这样一根应该有几千斤重。

“若是还不够重,还可铸造两根上万斤的重辊,压在轻辊上面提供重力,将烧红的铁饼投入其中,反复碾压,定能碾薄,具体厚度还可根据碾压次数来定,你们觉得可行吗?”

两人想了想鲁锦说的那个结构,好像确实可以,“大帅,只是怕造不出这么大碾子啊。”

鲁锦这时看了眼旁边的铸铁匠沈安,这小子以前是铸钟的,见鲁锦看向他,连忙说道。

“大帅说的这铁辊就和石碾子差不多,不需铸字雕花,只要铁够多,还是比较容易的,一万多斤不算啥,就是个实心铁疙瘩,但是我想了想,大帅要的这个东西,外面需要比较圆润,我怕是不好打磨。”

一万多斤的铸铁件确实不算啥,唐朝有单体三十吨的黄河铁牛,明朝有单体三吨重的永乐铁钟,清朝有几十吨重的沧州铁狮子,可别真小看了古代的铸铁技术。

沈安能铸造上万斤的铁件,却无法保证圆润的精度,但是这方面鲁锦却有办法。

他当即把离心铸造的法子提了出来,听的几人大开眼界。

按照鲁锦的法子,可以先用离心铸造,铸几个铁管,再往铁管里浇铁水,做成实心的铁辊。

这样的轧辊当然不能和现代那种先锻造,再车削的轧辊相比,但放到元末这个时代已经算是黑科技了,只要能轧制大块的薄铁板,他就能快速生产甲胄。

这才是鲁锦的最终目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