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2章 计算机世界(1 / 1)楼下赫本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多少?”

公司其他员工都有些好奇。

他们对所谓汉卡一无所知,甚至其中许多人都没有摸过电脑,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看出吴志学满脸意气风发的样子,很显然这张汉卡的出现,能够给公司带来巨大利润。

“四千!”

吴志学兴奋的说道:“虽然还没有正式定价,但同行业里相同质量的汉卡,已经卖到了四千元一块,我们这张汉卡是最新研发成果,起步卖四千一块,绝对没问题!”

林书平闻言,咳嗽了一声,这才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顿时一群人犹如惊弓之鸟,四散开来。

吴志学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后脑勺,略有些宽大的蓝色衬衫与黑色西裤,让他整个人看起来较为臃肿,但吴志学的神态却是精神十足,此刻小跑着过来,殷勤的笑着说道:“林总!”

“这就是深大刚刚研发成功的汉卡?”

林书平目光看向吴志学手中的汉卡。

吴志学连忙双手递上去,喜笑颜开的说道:“对,林总,之前在电话里跟您提过,咱们林氏汉卡已经研发成功,吴淞教授率领的研发团队,在史玉柱那张汉卡代码的基础上又多敲了十多万字,合计五十多万字的林氏汉卡,刚刚测试成功,我就立即把这件事告诉您。”

林书平接过汉卡,汉卡整体是由若干集成电路芯片组成的电路板。

他的手指摸索着上面的纹路,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焊点,心中也是略微激动。

最近这段时间,他在看报时,偶尔也会购买《计算机世界》等与计算机相关的报纸杂志,也正因此,他完全能够理解吴志学刚刚那番话的含义。

林氏汉卡绝对不是国内第一款汉卡,在此之前,联想就在1984年宣布研发联想汉卡,并于次年中旬正式推出,仅仅半年时间,就卖了1300套。

这个数字看起来小,但在当时已经占据了全国汉卡市场的10%,要知道当时全国个体电脑用户也才十多万户。

而仅仅一年之后,这个数字就翻了好几倍,达到了6500套,按照四千元一块汉卡的价格,6500套汉卡总共收入两千六百万元。

到了今年,联想汉卡已经累计售出破万,并且还在不断增长当中。

不过按照前世发展轨迹,联想汉卡的增长势头在巨人汉卡推出后就增速放缓。

到了后来,巨人汉卡的销量就远远高于联想汉卡。

而且说到汉卡的质量,巨人汉卡有一个远超联想汉卡的优势,那就是巨人汉卡迭代升级的速度很快,基本上每年都会有一个新版本推出,每张汉卡比前一张性能至少提升10%到30%以上。

当然,这里面也有因为巨人汉卡铺天盖地的广告原因。

林书平不太懂电脑,所以在打量观摩了林氏汉卡后,就把汉卡重新交还给吴志学,并问道:“吴淞教授建议一块汉卡卖多少钱?”

“他说现在电脑用户市场增长很迅速,联想等国内计算机公司也都会先后推出汉卡,林氏汉卡如果想要卖的更好,价格上应该要有优势。”吴志学道:“吴淞教授建议卖2999元一张。”

林书平笑了。

他还不知道林氏汉卡的性能如何,但他知道巨人汉卡当年一经推出就火遍全国,这不仅仅是因为在报社投放广告的原因,也是因为巨人汉卡的性能优势的确在业内遥遥领先。

至少1984年研发的联想汉卡,性能质量上已经完全赶不上1988年研发出来的巨人汉卡。

作为一名程序员,史玉柱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巨人汉卡隐藏着多么大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他才敢于多次进行豪赌,比如深大附近电脑房的老板,当时没钱买电脑的史玉柱,将自己开发的半成品软件演示给了电脑城的老板看,并要求赊购一台价值8500元的电脑,一个月后等他的软件开发完了,除了8500元的电脑钱之外,还将多付给老板1000元的租金。

而电脑店的老板,竟然也相信了这个疯子的话。

于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史玉柱终于在约定的时间内,开发完了M-6401桌面文字系统。

而那个电脑店的老板,后来也加入了史玉柱的公司,并成为后来征途网络公司的副董事长。

除此之外,史玉柱的另一个著名的赊账行为,就是向燕京《计算机世界》报社广告部赊账一个月的广告。

也正是因为这次赊账,让史玉柱的巨人汉卡成功推向市场,起初几乎无人问津,但仅仅过了半个月,巨人汉卡就在市场上备受欢迎,一个月后,史玉柱的汉卡卖出的资金,合计高达数百万元。

林书平无从得知为什么《计算机世界》会同意史玉柱当时的赊账申请。

要知道,《计算机世界》在整个二十世纪末都是业内顶尖计算机报纸,在这里登上广告,基本上就覆盖了所有的电脑用户群体,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巨人汉卡在全体计算机玩家中迅速普及。

“计算机世界……”

林书平呢喃着这个报社的名字,他当然知道广告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这个年代,广告基本上等同于大杀器,只要经常在电视上出现的广告,不管说什么,基本上都会被全国百姓深信不疑。

所以这一次,林氏汉卡的推出,林书平还是决定沿着史玉柱当年的成功之路走上一遍的,尤其是这个《计算机世界》,在计算机行业里举足轻重,林书平不管花多少钱都务必要拿到这个报社的封面广告。

他这个想法比当年史玉柱还要疯狂,当年史玉柱也只买了整版1/4版的广告,但那是因为当年的史玉柱身上没有钱。

但现在的林书平不同,他完全有能力霸占《计算机世界》的整版广告,让林氏汉卡在业内声名远扬。

而它的投入成本、研发成本都比原版巨人汉卡要高得多,更何况林氏汉卡性能卓越,比前世的巨人汉卡推出时还要猛,这样一来,定价上自然要更高一些。

毕竟在这个时代买得起电脑的用户,不管是个人用户还是机构用户,基本上都不差钱。

“不以低价换市场,应该以质量搏市场。”

林书平笑道:“我相信深大研究团队的实力,所以咱们这张汉卡,我决定定价4000元一张,跟联想汉卡看齐。”

还是那句话,这个时代的计算机用户全都不差钱,就算卖到4000元一张,也绝对是供不应求。

吴志学此刻嘴巴都张开了,但眼神明显是兴奋的,立即大声道:“明白,林总,我会把您的意思完全带话给吴淞教授。”

“不用带话,他们是研发人员,不应该也不合适接触这些商业行为,那是对他们这些专业人才的侮辱。”

林书平笑道:“而且我让你去深城是创建计算机公司,成为计算机公司的总经理,不是让你去当专业带话人,像是汉卡这种产品,离开了实验所,那基本上就跟他们这些研发人员没有关系了。”

他说着,便走到办公区墙壁悬挂的日历旁,伸手撕下了一张日历表,然后转身从办公室内拿出一封介绍信,说道:“老吴,你以公司的名义,去帮我订一张明早飞燕京机场的飞机。”

目前全国机场基本上不对私人开放,人们想要乘坐飞机,必须要由本单位的领导同意才行。

而单位也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取得县、团级以上部门的同意,并开具介绍信。

特别是在前几年,乘坐飞机的旅客,不仅要有介绍信,而且本人还需要在处级以上。

而没有介绍信或资格不够的旅客,只能乘火车硬席,或轮船三等舱以下席位。

当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经济逐步发展,乘坐飞机的难度越来越低,近几年已经不太限制乘客的身份,只要有县、团级以上部门开具的介绍信,就能够在机场买到机票。

而林书平拿出的介绍信,则是以鹿城土管所的名义开具的,有了鹿城土管所的担保,林书平就能乘坐飞机前往国内主要航路。

吴志学当即表示没问题,然后又忍不住问道:“林总,您这次去燕京是要干嘛去?”

“去燕京打广告。”

林书平笑道。

既然要沿着史玉柱的道路走,那就一走到底。

第一步就是要前往《计算机世界》打广告,“等会儿你跟吴淞教授打个电话,如果可以的话,这回还是要他出山帮忙的,车马费等公司全包,另外还有一笔通告费可以报销。”

他并不懂计算机,也不知道该如何演示这张汉卡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怎么能在《计算机世界》上打出诱人的广告,这就需要专业人员来操作了。

而吴淞显然是个合适的人选。

吴志学连忙答应,甚至当着林书平的面,直接拿起办公室的听筒,飞速拨打起了吴淞教授的电话。

如今已经是八月末,九月初的季节,全国各大高校已经开始陆续开学并忙碌起来。

吴淞显然也不例外。

吴志学打了四个电话,吴淞才接听。

当得知林书平的请求后,吴淞笑着说道:“没问题。”

对于吴淞来说,这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情,既能免费出差旅游,又有差旅通告费可以拿,而他只需要在合适地方与合适的地点演示林氏汉卡的性能,这简直不要太爽。

而他也深知,这林氏汉卡的优秀远超所有人的想象,甚至比目前国内市面上所有的汉卡都要高出30%以上的性能。

带着这样汉字系统出门演示,吴淞能够轻松享受人前显圣的快感。

而深大本身行政级别就很高,吴淞作为深大计算机系的教授,开具介绍信乘坐飞机也相对简单,因此在与林书平通过电话后,两人很快就约定好了在燕京的碰面时间与地点。

与此同时,燕京,《计算机世界》报社广告部也提前收到了来自林书平的长途电话。

电话号码在报纸上有公布,因此也时常有人来买广告位,但是像是这位林先生这般,张口就要拿下《计算机世界》的一整版版面当做广告,却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因为事情太过离奇,接线员在接过电话后,立即把这件事上报给了广告部主任贺静华。

贺静华也有些发呆,“一整版广告,前所未有啊,是不是逗人玩呢?”

她忍不住有些怀疑。

但接线员却信誓旦旦:“贺主任,这事儿肯定不假,那人姓林,不仅留下了姓名和联系电话号码,还表明明天中午前会来参观咱们《计算机世界》报社……”

“他要来报社?”

贺静华闻言,也相信了不少,但还是有些疑窦:“他真要一整版?”

“电话里说的情况就是这样,而且他还说要和咱们报社进行长期合作。”接线员一五一十的把电话内容全都转述给了贺主任:“贺主任,这可是个大单子,咱们得牢牢抓住。”

贺静华微微颔首,示意接线员先离开。

她则打开电脑,在内部资料库上检索起了“林书平”这个名字,因为没有中文版面,她使用的全都是英文。

可即便是英文,关于“Lin shu ping”的信息也涌现了不少,足足占据两页,共十一条信息。

其中最让她侧目的一条信息,还是来自香港的华人作家林书平。

“我说这个名字怎么这么熟悉,原来是《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

贺静华看着一些繁体电子报上出现的文字,露出思虑。

因为她也经常阅读一些历史读物与小说,对于最近在华人世界颇有名气的《明朝那些事儿》也翻读过几页,虽然没看完,但也对作者在对明朝观点的阐述中获益匪浅。

但旋即她又摇头:“不太可能是同一个人,世界上哪有这么巧的事情。”

她晒然一笑,但随即心情也跟着激动起来。

“一整版报纸,还是长期合作,这个林书平看起来资金雄厚,一整版的版面,别说一个月,一周的价格都得有个万儿八千的,业内哪里出来的这么一号人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