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诸葛亮听到有人在轻声呼唤自己,赶忙睁开眼睛,才发现是诸葛乔已经醒了。
“伯松,你好些了吗?”诸葛亮赶忙问道。
“身子的疲乏疼痛好些了,父亲,您一夜都在我身边吗?”诸葛乔喉咙有些干哑,轻声说道。
看到诸葛乔面色确实好些了,诸葛亮大为开心,他轻轻试了试诸葛乔的额头,虽然还有些热,但和昨晚相比,温度已经低了不少。
他起身叫来了霍弋在门外安排的侍从,侍从取来温水后又给诸葛乔冲泡了一碗青蒿素。
“父亲,这草药味道很是奇特。”诸葛乔起身灌下了草药说道。
诸葛亮点点头,轻轻替诸葛乔擦拭掉了额头的汗水:“喝了这草药,你很快就能恢复了。”
听到诸葛乔醒过来了,霍弋和姜维也赶忙带着食物和水来探望,昨晚两人其实也并没有离开,就在诸葛乔旁边的营帐之中和衣而睡,听到诸葛乔营帐之中有了动静,便赶紧过来了。
诸葛乔又感动又感到抱歉,他和霍弋交往已久,两个人关系很好,与姜维虽然刚刚认识,但也算是一见如故,不过他知道如今大汉事务繁杂,因为自己让父亲和霍弋、姜维等人耽误时间他很是过意不去。
“父亲,绍先、伯约,如今军中事务繁杂,你们在此我心中过意不去,反而难以休养生息,如今吃了这药,我感觉到身子好多了,身边已经有侍从照料,你们自去忙吧。”诸葛乔说道。
诸葛亮点了点头,他明白诸葛乔的心意,看到诸葛乔起色已经好了不少,他也就放心了。
“伯松,那你先好好修养一阵,若是有事千万记得及时和我讲。”诸葛亮爱怜地看了一眼诸葛乔,随即还是转身离开了,如今手边的事情确实不少。
……
刚回到中军大帐,杨仪就进来禀报说蒋琬和陈祗来了。
“公琰和奉宗?”蒋琬现在正以参军之任与长史张裔在成都统留府事,而陈祗陈奉宗此时则担任大汉尚书台的选曹郎,理论上执掌大汉官员的铨选任命。
大汉建国后以诸葛亮为丞相,和魏国、吴国分割中央权力不同,因为诸葛亮出色的能力和两代帝王的信任,大汉的相府权力集中,属官众多,包括前、后军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参军、东曹掾、西曹掾、仓曹掾、令史、记室、门下督等诸多属官。
而且,与两汉时期府官均由府主自行征辟不同,诸葛亮丞相府中的所有属官全都是由朝廷正式任命的朝廷命官,不是丞相诸葛亮的幕僚,而是真正的朝臣,说一句“小朝廷”毫不为过,由此可见诸葛亮执掌的相府之地位和所获得的信任。
而此时代表朝廷行使官员铨选任命的,正是尚书台,此时大汉尚书台有尚书仆射一人,由益州豪族李福担任。
和魏国不同,大汉尚书台中没有左、右之分,也不分曹属办事,只有选曹、左选、右选、度支等少数几个属官,承担着朝廷文书撰写运转、官员选任等职责,其中尤为重要的首推选曹郎。
“奉宗身赴铨选之任,这次估计是要与丞相商量我军北上之战之后诸军将的官职拔擢之事。”杨仪思忖片刻说道。
诸葛亮点了点头,如今大汉诸事繁杂,机构设置也处于一种草创阶段。
先帝于荆州之时开始设置属官,不过当时先帝只是大汉左将军,设置属官也因此受到很大限制,到了建安末年先帝上汉中王尊号,章武元年先帝践阼,才依据大汉故事,结合当时实际情况,逐渐置百官、立宗庙。
现在对于关键的人才选任工作,其实大汉采用的是一种两种途径并行的机制,诸葛亮所带领的相府参照察举故事举荐人才,拟定名单之后递交尚书台,由尚书台任命。
尚书台也以察举、特科、军功、任子、征辟等诸多渠道征辟人才,只不过相府所递交的名单尚书台从不修改罢了。
“之前我已经向陛下上书详细说明本次北上关中之战的诸多细节,但是其中还没有说明这次大战之后诸文武的奖赏建议。”
“古者明主之举大事,立大功也,大事已博、大功已立,则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奖赏文武是治国之一核心之事,不过子远现在暂时还没有返回汉中,诸文武的拔擢还需再等等。”诸葛亮轻摇羽扇说道。
但这次陈祗来汉中倒也是个很好机会,可以和他再讨论一下上次队友宋白所提到的人才选拔制度之事。
“威公,你请巨达、子龙将军、文长等人到大帐吧。”
“领命!”杨仪施礼领命而去。
不一会,众人便鱼贯而入,随后蒋琬和陈祗也缓步迈入大帐之中。
坐定之后,诸葛亮轻摇羽扇说道:“北上道路艰难,公琰、奉宗一路而来辛苦了。”
蒋琬挺直腰杆施礼说道:“丞相,诸公,自从丞相身赴汉中一年,我大汉可谓是捷报频传。去年我军东进西城、上庸等地,击败司马懿荆州大军,重新控制东三郡,以为我大汉汉中东部屏障。”
“今年丞相又亲自带领大军经褒斜道北上关中,我军先后攻取郿县城、陈仓城等地,又取得五丈原和郿县城大捷,杀伤魏军者众,震慑魏军者凶,陛下在宫中一日而有数喜,臣民处成都一日而有几乐,这次我和奉宗北上汉中,主要还是要代陛下致意丞相,另外也是慰劳我军。”
诸葛亮微笑着点点头,指着大帐之中众人说道:“发出警告敌人就退却这是陛下的威名,交战用力之后敌人退却,这是将士们的实力,而支援前方粮草辎重,主要都是相府众人的功劳。”
蒋琬朝着众人一施礼说道:“我和奉宗这次北上,除了致意丞相、宣慰我军将士,还有一件事就是商议这次我军文武奖赏酬劳之事。”
“近一年来,丞相夙兴夜寐,汉中众将士枕戈待旦,如此才接连取得了东三郡之战、关中之战的突出战果,陛下这次已经命尚书台,收到相府上报的功劳名册之后,即刻明确功勋,拔擢奖赏。”
蒋琬讲完,众人都很是开心,他们刚返回汉中,其实就已经收到了从成都运送而来的诸多财货,专门用于犒劳众军,诸葛亮考虑到近一年确实三军用命,所以命向朗牵头,拟了一个详细的奖赏法子,细细地把这些财货妥善地加以处置,很好地激励了汉军士气。
除了财货奖赏,对汉中众人而言拔擢提升以及各种荣誉同样也很是重要,所以听到蒋琬这样说,他们都很是开心。
诸葛亮同样也非常欣喜,他轻摇羽扇笑说道:“不瞒公琰,我军回师汉中后,很大一件事,就是记录众军将文武的功劳啊,现在巨达等人都忙的吃饭都顾不上了。”
众人一听,都哈哈大笑起来,大帐之中充满了快乐的气息。
这时候,诸葛亮又说道:“公琰、奉宗,近一年来,我身处汉中,对我大汉还于旧都、一统天下之事思考很多,也受到了很多的指点启发,不久之前,我专门修书一封,向陛下禀明了详细的情况。”
“现在,国家的疆土已经重新恢复到了东三郡,但未来,我们还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和难关。治理国家离不开人才,未来,我大汉疆域人口将一步步继续扩大,所以如何选拔人才是我等急需要关注之事。”
“现在我军本阶段之行动暂告一段落,对众文武的记录功劳、拔擢奖赏不能耽误,不过修理内政、不断改善我大汉人才选拔之章程,也需要我等细细地思索了,如此,才能更好地选拔人才为我大汉所用。”
这时候,陈祗施礼说道:“丞相,诸公,现在我大汉人才选拔主要上承汉制故事,以察举制为主,只是如今虽然尚书台与相府多次移书州郡,要求地方长官举荐人才,但是收效甚微,幸亏有赖于丞相在繁忙公务之外访问人物,举荐贤哲,以为我大汉所用,如今我大汉也可谓是人才济济。”
“不过,益州之地与中国相比确实人丁稀少,也因此人才更加稀疏。而且,古时候察举之时,地方长官其实已经难以全面掌握属地之中民众的情况,不得不依靠乡里评议协助察举人才,但这种乡里评议举荐出的人才的德行不一定优良,前些年我们录用的一批孝廉已经遇到了不知诗书等情况。”
“虽然后来我们采取将征辟的人才首先放到州县担任吏员加以考察锻炼等措施,其实依然还是很难挑选到合适的人才。”
陈祗是许靖兄长的外孙,从小在许靖家长大,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年轻时就名声在外,后来被先帝察举入仕,前些年更是担任了选曹郎的要职。
但诸葛亮与陈祗接触之后,发现这个人行事颇为圆滑,擅长揣摩别人的意思,诸葛亮对此其实是颇有芥蒂的。
不过刚才陈祗这一番议论还是非常中肯,大汉上承察举旧制,但在百多年前察举制就已经出现了诸多弊端,虽然诸葛亮等人进行了改善修补,但依然运行的非常不流畅,尤其是如陈祉所讲,益州本身人口单薄,更是加重了大汉此时选用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困境。
陈祗眼角瞥了一眼诸葛亮,看到他正在思索,知道自己这一番议论确实是说的恰到好处,但这只是陈祗的真正议论的引子罢了,抛出来这个问题,诸葛亮一定会问他解决的办法,到时候他就可以把他真正的想法合盘托出了。
果然,诸葛亮思索一阵之后又说道:“奉宗讲的很是中肯,那你以为我们要如何改善如今大汉人才选拔方法的缺憾呢?”
陈祗清了清嗓子,又施礼说道:“我以为,朝廷选人用人,最好是由公卿子弟优先担任,这才是缓解如今我大汉人才匮乏最好的方法。”
诸葛亮眉头微皱说道:“公卿子弟?奉宗何出此言呢?”
“丞相,诸公,公卿子弟们从小就受到了父祖的熏陶,耳濡目染朝廷之中的事情,台阁仪范、班行准则都很是熟稔,不需要教授他们自然就熟悉,征辟入仕之后,不需要练习就能熟练处理政务。”
“而寒士子弟纵然有出众的人才,察举征辟之后还得从头让他们学习朝廷处理公务的规范,这和公卿子弟从小受到熏陶不能相比。”
“所以,如今我们与其让地方州郡长官在属地之中到处寻找人才,不如从我大汉众公卿子弟中直接选拔人才,为他们入仕设定便利条件,如此公卿子弟代代相传,我大汉就能获得源源不断之人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