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是农业生产和军事行动的重要基础,也是划分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诸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就是基于不同文明使用工具的材质来划分的,因为这些工具的发明、加工、使用的背后不仅代表了生产能力的差异,而且更先进的材料一定意味着更强力的压迫力。】
【目前游戏中刷新出的信息非常好的还原了两汉时期冶铁业的情况,那就是华夏冶铁业的发展在两汉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基本的冶铁技术先后出现,而且大多都领先于西方国家几百上千年。】
“西方国家?”诸葛亮记录下这个名词,西方有国有民他是很清楚的,只不过西方国家这个名词确实是第一次听到罢了。
【两汉冶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早熟,两汉的冶铁业技术之突出,让今后几百年华夏冶铁业都是不过在在两汉时期冶铁业之框架中修修补补罢了。】
【汉代我们已能生产白口生铁、麻口生铁、灰口生铁这三种最基本的生铁产品,除了基于现代科学化工、重工业基础出现的合金铸铁和现代开始发展的球墨铸铁以外,当今时代的主要生铁产品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可见汉代冶铁业之水平。】
【不仅是生铁的种类,两汉铸造铁器的种类和技术也是非常超前,汉代已经可以铸造大型的薄壁铁器,如直径2米左右的铁釜,在铸造较小器物已采用叠铸技术,一次便可浇注小型铸件60件到84件,铸造效率成倍提升,尤其是在农具、武器方面,这种叠铸技术可以说是有重要应用。】
【但我在查看老哥你蜀汉阵营生产能力的时候发现,蜀地虽然也具备了相当的冶铁基础,但在冶铁的数量和质量上还与曹魏阵营有一些差距,估计这也是在模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导致的社会发展水平的倒退以及西南地区与传统的发达地区,也就是中原地区的技术水平差距。】
诸葛亮记录下了这一段光幕之中的信息,这段文字对他冲击很大。
队友宋白似乎对冶铁这一问题很是熟悉,而且把冶铁水平与农业及军备都联系在了一起,这一点诸葛亮还是有所认识的。
但队友宋白在光幕之中提到了材料的加工使用,代表了生产能力的水平,更先进的材料也意味着更强的压迫力这种说法,诸葛亮在之前还是没怎么听过的。
诸葛亮环视大帐之中,之前并不留心的诸多器皿,不管是粗布帷幄,木制的几案、漆器,竹制的书简还是铁质的盔甲刀枪,这些沉默不语的器具此刻好像都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背后代表着茁壮的生命力。
这时候,光幕之中再次出现了代表科技点的图画,对这个图画诸葛亮已经很是熟悉了。
【炼铁高炉(附加水排):可以让获得该科技点的玩家获得制作炼铁高炉以及配套的水力鼓风机的能力】
【其他介绍1:汉代炼铁高炉,一般炉身直径在1.5米左右,高大的直径达3—4米,高达5—6米,有效容积达50立方米左右。高炉的截面一般筑成圆形,高大的高炉有筑成椭圆形的,这是为了使鼓风和煤气流便于达到炉缸中心,从而提高炉的中心温度,让大汉具备了高超的炼铁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也是一汉当五胡的基础。】
【其他介绍2:炼铁高炉的风口是提高高炉内温度、提升炼铁品质的关键,而鼓风设备是把空气注入高炉的最重要配件。两汉时期鼓风设备根据动力来援分为人排、马排等种类,而最晚在西汉、东汉之交,华夏大地出现了水排,利用水力进行鼓风,此发明比欧洲早一千二百年。】
“欧洲?”这是个新奇的名词,诸葛亮再次记录到了竹简上。
【属性:水排的出现,是华夏历史上手工业技术发展的里程碑,因为包括水排在内的水碓等水力工作机,具备了所有发达的机器都由相同的结构: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或工作机。在此基础上玩家将有机会开发出关于摩擦和水动力的理论研究、关于轮盘联动装置、齿轮等算式的研究、关于测量动力强度的理论和最好地使用动力的理论等研究!】
诸葛亮再次看到了一系列陌生的名词,摩擦和水动力、轮盘、齿轮等等,这些词汇有些他能从字面意思上有些理解,有些则非常的陌生。
【当然机械的使用和社会发展进城是相辅相成的,我不知道《纵横华夏》是否会还原到如此的细节,比如部曲制下豪强是不可能主动使用复杂的机械的,因为部曲等近乎免费的人力的成本比建造或是维护一台水力鼓风机要更加低廉,不过抽出来炼铁高炉总归是有用的。】
【目前我这边在办展过程中很是积累了一些【时空信物】,分享科技点目前不会遇到太大问题,我这边很快就会把【炼铁高炉(附加水排)】科技点分享给老哥你,咱们攻略疆土和提升蜀汉生产力水平两条线同步推进,互相支撑,这样完成匡扶汉室、还于旧都任务就更加有把握了!】
光幕逐渐暗淡了下去,这次队友宋白分享的攻略虽然并不全部是对当今局势的分析,但诸葛亮却感受到这些东西对大汉同样非常有价值。
他轻摇羽扇,再次梳理了一下宋白这次分享的内容,随后趁着记忆还非常的深刻,赶忙把今天宋白分享的内容再次整理记录了下来。
第二日一大早,诸葛亮刚到大帐,就得到汇报,正对着拜王坛的大帐之中出现了一批水排及炼铁炉的图样和配件。
诸葛亮听了很是激动,心中明白这就是昨日宋白所讲的炼铁高炉、水排等器具,所以立刻安排西曹掾蒲元联络汉中地区工匠,依着图样,用配件试造炼铁高炉和水排。
到了八月下旬,蒲元传回来了好消息,在通往汉水的水渠边试造的高炉和水排已经初步成功了,诸葛亮听后立刻带人赶到了试制的地点。
快赶到时,诸葛亮等人就看到水渠边有一巨大的类似车轮的东西,这就是水排最重要的部件之一,也就是水轮。
自从收到宋白光幕消息,以及拿到了炼铁高炉及水排的设计图样后,诸葛亮带着杨仪等人又细细查找了很多古籍资料,找到了一些关于水排等器具的信息。
尤其是当诸葛亮看到了宋白分享的水排形制的时候,他回想起了之前在南阳隐居之时,曾经在当地遇到一种简陋的水排,其形制与队友宋白所分享的图样差不太多,在当地据说已经有百多年的历史,平时主要用来臼米,也就是水碓。
后来在诸葛亮带领相府众人分头回忆、查找资料时,向朗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之前南阳地区除了农业,冶炼也颇为丰富,在光武帝时有名为杜诗者,曾经到南阳做太守,杜诗这个人心思灵巧,慎用民力,在看到当地人利用水力进行简单的冶铁加工之后,进一步总结了经验,制造了名为水排者铸造农具,不仅用力少,而且铸造工具非常的方便,这应该就是队友宋白提供的这种水排的渊源。
诸葛亮等人走近了新式水排,蒲元走近施礼说道:“丞相,诸公,依着图样和配件,我等试制了一架新式水排,这新式水排主要由水轮、卧轴、拐木、排囊等组成。”
“水流冲击水轮,水轮转动,就可以带动卧轴、拐木等推动排囊,从而往高炉中鼓气,水力比人力、马力为大,而且昼夜不息,我等试用之后觉得定能节省人力畜力。”
诸葛亮等人点了点头,向朗心中很是感慨:“汉末丧乱,民不聊生,就是书籍之流传也遇到了很大困难,其实这水排百多年前就已经在南阳等地出现,但如今蜀地却并没有应用这种新式水排。”
诸葛亮轻摇羽扇又补充道:“不仅是知识之传播,这水排之建造、使用、维护颇需要一番细心的料理,若是管理不善就很容易弃置,而且豪门大族门下部曲动辄以万计,与其使用这等颇具巧思的器具,不若驱使部曲,反而来的便利。”
这段时间,诸葛亮对宋白在光幕之中提到,驱使黔首之民的成本和维护精巧水排的成本会影响诸如水排这类器具的推广使用这件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和魏国相比,蜀地人口稀少,人力更加宝贵,使用诸如诸葛连弩或是水排这一类的工具对此时的大汉而言,是更加合理的选择,诸葛亮冥冥之中有种感觉,在蜀地继续研究推广诸如水排这类器具将很有价值。
这时候杨仪也说道:“之前有从魏国归顺大汉的官吏曾经提到,原先担任魏国监冶谒者的韩暨同样很有巧思,他把水排推行到整个魏国官营冶铁作坊中去,取代了马排的使用。”
“中原多马,尚且以水排取代马排,如今蜀地冶铁多由人力,未来可以大大推广水排、水碓,节约人力、畜力。”
诸葛亮点了点头,望着正在不停旋转的水轮,这一刻感受到了看似无力的水的力量:“如今大汉正在广泛屯田垦植,水排、水碓作用巨大,可以依着图样多多制作。”
“领命!”杨仪、蒲元等人施礼说道。
随后,诸葛亮又参观了宋白提供的炼铁高炉,高炉打造破费人力物力,而且要在水力丰富以及靠近铁矿产区之间寻得一平衡,所以这次蒲元只是做了一小炉。
众人走到炉边,蒲元继续说道:“图样中铁炉,比如今我等所用之铁炉要更大更高,尤其是此炉并非我们常用的圆炉,而是扁炉。”
“扁炉?”诸葛亮等人很是好奇,确实注意到蒲元带人建造的这一铁炉并不是规整的圆形,而是像被压扁了一些一样。
“确然,这扁炉有两大好处,一是缩短风管和高炉中心的距离,炉内温度更高,二是扁炉一炉炼铁比我们常用圆炉炼的铁铁更多,而且图样上这高炉与水排大小恐怕也是有对应之关系,确保水排所鼓之风足够扁炉所用,若是我大汉在汉水边依着这铁炉与水排建上十几座高炉,想来我汉军兵卒就有更多更锋利、坚固的兵器甲胄使用了!”
诸葛亮点点头,心中也更是非常开心。
此时汉军正在推行减兵而强兵之策,之前诸葛亮等人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加强兵卒训练上了,但现在众人意识到,强兵除了训练,更要提升其甲胄、兵器的数量和品质。
有此高炉水排相助,借助水力在汉中打造一冶铁中心,汉军之军备想来也能比照着魏军的水准不断提升,如此汉军之实力同样也能获得大大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