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讲完,魏延和姜维都没有言语。
魏延其实已经体会出,现在丞相在街亭这个陇右北部小城提出的汉、魏、吴三者内部之变的问题,是一个看似虚无缥缈,但是却又涉及根本的问题。
魏国内部之变毫无疑问就是魏国为了应对大汉攻取陇右之地采取的下一步各种举措,吴国的内部之变,则是吴国在大汉占据了陇右河西之地之后,将要采取的何种态度,这一点对未来天下形势的变化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大汉内部之变……
魏延看了一眼姜维,姜维此时虽然还在皱眉沉思,但他毕竟归顺大汉不久,还没有一下子想到丞相所言的大汉内部之变的真正含义。
丞相所言的大汉内部之变,其实就是要明确匡扶谁的汉室、克复谁的中原这个最为核心的问题。
魏延心中一沉,心想这三变哪一个都牵扯巨大,甚至比攻占陇右影响还要大,尤其是大汉之变,更是影响深远。
多年来,其实大汉内部一直在回避的这个关键又棘手问题,因为之前魏国曹操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廷丞相之名征讨不臣。
后来魏主又逼迫献帝,通过禅让这种方式强行把天命从汉转移到了魏身上,虽然大汉从来没承认这一点,但魏延等高层文武其实也知道,魏国这两步其实还是收买了很大一部分人心的,让大汉在处置天命归属这一问题时颇感棘手。
不过,看来随着大汉疆域的拓展,随着克复中原这一目标变得更加现实可靠,在丞相心中,终于快要到一个给天下人交代的时刻了。
诸葛亮此时心中知道,魏延已经明白他提出这三变,尤其是大汉之变的含义了,但目前还处在陇右之战的关键时刻,诸葛亮其实并没有计划今日就把自己现在心中思索的全部讲出,因为大汉之变的干涉实在太多了。
匡扶汉室是自先帝河北起事以来一以贯之的最高理想。
先帝以中山靖王之后,有感于汉末丧乱、天下扰攘、汉室不振,所以遵循着重振汉室、拯救苍生的理想投身乱世。
无论是击黄巾贼、又或者是后来讨董卓、衣带诏讨曹操,都是先帝身为皇室之胄,为匡扶汉家汉室这一目标做的努力。
但其实从先帝拜访他自己时,诸葛亮就已经明白对这个根本问题,他和先帝之间是有一些不同看法的。
当年先帝前往南阳拜访他的时候,专门和诸葛亮提出过这个问题,那就是先帝至高理想,就是匡扶献帝之汉室,可复献帝之中原。
简而言之,当时的先帝依然坚守着周时封建同姓拱卫国家的理想,也践行着高祖皇帝当年与天下约非刘姓不得封王的誓约,计划以肺腑枝叶(同姓宗亲)、宗子藩翰(宗子指皇族子弟,即同姓;藩翰指屏障,也就是同姓是王室的屏障)来削平海内。
当时的先帝是以大舜、周公,以及亲手杀死吕产、摧灭诸吕的高皇帝之孙朱虚侯,或者博陆侯霍光自居的。
而且他也认为如果能实现朱虚侯、博陆侯当年的目标,那就是汉室小宗拱卫大宗的一段佳话,他心满意足。
诸葛亮轻轻叹了口气,依然回想着当年先帝和他讲出这一番未来景象时候的欣喜与满足。
但当时诸葛亮就已经和先帝讲明,如今天下局势并非朱虚侯、博陆侯之局势了,如今天下局势明显是王莽乱政之后的局面。
先帝与献帝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朱虚侯与文帝之关系,更不是博陆侯与昭帝的关系,而是光武与更始帝之关系,这才是诸葛亮为先帝谋划的道路!
当时南阳草庐之中,听到这句话的先帝犹豫踌躇了许久,最后还是说道,他如今年龄已经四十岁了,自从征讨黄巾以来,他虽然多方拼搏但依然没有任何功业,虽然他是中山靖王之后,但他觉得自己难以背负天命,所以能够恢复汉家天下,他自己能有份产业荫庇子孙,他就已经很满足了。
而且如今汉室虽然衰颓,但依然还是正朔,自己身居荆州,依附刘景升,光武故事恐怕并不适合如今的自己。
当时听完这句话的诸葛亮其实一时间有些恍惚,因为之前水镜先生和元直向自己介绍先帝时,讲先帝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当时诸葛亮还认为先帝这份志向是要比肩光武故事的,没想到并非如此。
但后来诸葛亮也认同了先帝雾豹冥鸿、待之以时的说法,因此在《隆中对》中回避了匡扶谁的汉室这一根本目标,只说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但正因为模糊了根本目标,所以也留下了很多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在曹操挟天子以讨不臣,以及后来吴国夺取荆州等时候都暴露了出来。
当时曹操在许昌非常明智地拥立献帝,重建汉廷,即便所有人都知道,这个许昌的汉廷是姓曹的,但当时天下确实是名义上献帝的天下,这给了曹操无尽地可操纵空间,可以随意打压不服从汉廷,其实是不服从他曹操的各路势力。
所以当时天下局面就是如此的诡异,所有人都知道汉廷已经成为了一个“伪汉”,但又不得不忌惮曹操费尽心力维护的这一汉廷的正统性。
而身为王室贵胄,立志于驱逐权臣曹操的先帝,反而成为了大汉的叛徒,而在曹操以汉帝名义南下追杀先帝的时候,先帝的处境进入了最危险的时候。
因为当时唯一有可能对先帝施加援手的吴国,当时同样也是汉臣,所以诸葛亮出使江东,全力促成吴国与先帝结盟之时,他只字未提匡扶汉室。
而是讲的‘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也就是规避了汉室复兴这一问题,而只谈天下大乱、豪杰纷争,所以群雄并起,曹操虽然假托汉室丞相之名,不过也是群雄之一罢了,所以江东孙氏与先帝结盟并非汉臣对抗汉帝,而是群雄相争罢了。
但如今随着疆域的扩展,大汉由原先一州之地转而变成跨有凉益二州,已经逐步面临着如何向天下人阐释这个问题的阶段了。
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如今山阳公禅让大汉之后安居洛阳,为魏国佐证着神器更易、魏有天下。
而他刚才所讲的大汉之变,就是要从原先对魏国窃有神器置之不理,变成要明确昭告天下,高祖皇帝、光武皇帝的天下和天命已经毫无疑问转移到了先帝这一世系。
小宗已经继承了自高祖皇帝、光武皇帝以来的大宗天命,未来,大汉必须要向天下人明确宣示这一点,以让天下人都知道汉的天命不绝,先帝一脉已经成为了高祖皇帝、光武皇帝天命的继承者,匡扶汉室匡扶的是先帝的汉室、克复中原可复的是先帝的中原!
只不过,天命归有德之人,有德之人则能统一天下、也必将统一天下,所以诸葛亮还需要再谨慎地关注着局势的变化,才能把这一统一天下的纲领抛出。
诸葛亮又踱步走到了地图之前,虽然现在还不用把大汉之变与魏延、姜维明确提出,但依然还是可以提醒一下他们两个人。
他们两个人,文长目前为汉军之中年龄、资历、能力等各方面事实上的第一人,将来也必定要承担匡扶先帝之汉室的重任。
而伯约展现出来的领军作战能力非常值得期待,只不过其治民、政治的才能还需要再加以磨练,如今大汉即将占据陇右乃至河西之地,这广阔的疆土不可能完全由文长一人治理,而且这样也并不安全。
下一步大汉经营陇右、汉中两翼,以雄鹰搏兔之姿以图关中,伯约必定是要在陇右这一翼之中承担重要作用的。
所以诸葛亮朗声说道:“大汉之变,魏国之变,吴国之变,相互纠缠、相互影响,是我们下一步必须要注意的。”
“尤其是大汉之变,如今天下三分,我大汉以匡扶汉室、还于旧都、克复中原为目标,但切记不可陷入腐儒固守成规之桎梏,大汉坐拥四海四百年,是天命所归。但这个天下是光武皇帝之天下,也是高祖皇帝之天下,大宗小宗,尽归大汉,不可不察!”
听到这里,姜维终于明白过来丞相所讲的大汉之变的含义了,原来是涉及到了天命所属。
不过此时还年轻的姜维受限于年龄、归顺大汉的时间以及在政治素养方面的短板,对这个问题没有太过拘束,毕竟他投降大汉之时陛下已经在成都坐着了,谁代表大汉对他而言不是问题,将来打到洛阳去,自然是陛下做天下的陛下,丞相做天下的丞相。
诸葛亮看到魏延和姜维都点了点头,也就不再在此刻多说了,不过看姜维那清澈的眼神,想来他应该还不是很懂他这番话的份量。
“除开我大汉之变,再者就是吴国之变。”诸葛亮又说道。
“丞相是说这吴国还要再背盟?”魏延听了问道。
诸葛亮皱了皱眉头,并没有否认,这是他目前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
“我老魏觉得,这吴国看到咱们取得了陇右,那必定又要和当年荆州一样背盟了!”
诸葛亮又说道:“当年荆州之变事情很是复杂,吴主背盟背后还有很多原因。当年公瑾与子敬在时,为吴主所谋者为帝业,后来吕蒙继任,为吴主所谋者为保据江东的霸业。”
“保据江东,则荆州为吴主禁脔,必欲夺之而够快,但当时我大汉对此认识并不深刻,对吴国的背盟准备不充分,这是对吴国之变认识不足导致的。”
“如今我取得陇右,如果从大处着眼来看,对吴主保据江东影响有限,吴主可能也会暂时持观望态度,不至于立刻做出再次背盟之举。”
“只不过这吴主想来在我们取得陇右之后也必定是有些想法的,所以此时我推测吴国之变恐怕会和魏国之变纠缠在一起,吴国怕是会或明或暗与魏国有些联络,这样对我大汉也是有些不利的。”
“吴国之变与魏国之变纠缠在一起?丞相讲的是魏国主动联络吴国要他们配合魏国下一步行动?”姜维听了皱眉问道。
“不排除这个可能。”诸葛亮点了点头说道:“之前我已经说过,如今我大军云集陇右,以陇右视之则汉强魏弱,以天下视之,魏国兵多将广,若是他们有人能探看到这一层而有所行动,那就是魏强汉弱了。”
随后,诸葛亮用羽扇指了指地图上宛城,又指了指汉中。
这时候,魏延和姜维有些明白丞相为何让高翔留在沔阳,让吴班留在西县并没有北上了,这样,就是在留着汉中后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