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王方翼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晰的规划,按说他已经完成了李贤的命令,成功以偏师夺取疏勒,并且牵扯住了论钦陵三分之一的兵力,成功完成了李贤交待的任务,哪怕他什么都不用做,李贤也不会亏待他。
本来李贤就想奏请王方翼为安西大都护,像历史上一样,让王方翼在安西发光发热,可问题是,人家王方翼想的却不是收复安西四镇之功,而是要扩张大唐的领土,现如今,确实是最好的时机。
西突厥自阿史那贺鲁叛,阿史那贺鲁被成功平定,也就是六年后,阿史那都支这才完成对西突厥十姓部落的整合,他自立为十姓可汗。
然而的阿史那都支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西突厥贵族,西突厥的五弩失毕与五咄陆为争争夺楚河碎叶川地盘,打得狗脑子都出来了,现在论钦陵先在湟水河大败,又在焉耆大败,损失十数万兵马,吐蕃一时间也没有实力插手安西。
作为中亚原来的霸主,萨珊波斯帝国也是一盘散沙,对于王方翼而言,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不仅可以进军碎叶川,甚至可以打到恒罗斯。
王方翼西征的时候,李贤经过反复思考,还是给了王方翼最大的支持,将龟兹城十三万余石粮食其中的三万石粮食,羊群三万只,送给王方翼,同时,李贤还将从庭州带过来的四轮马车三千辆送给王方翼。同时也包括三千余匹挽马。
随着王方翼西征大军离开龟兹城,李贤跟着王方翼一路西行,王方翼看着李贤已经走了五十余里,有些不好意思地道:“大王,不要送了,门下一定会取得大胜!”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争,没有人敢保证,百分之一百的必胜!”
李贤脸色非常凝重地道:“仲翔,如果遇到大量敌人,无法打败对方,你保命为上,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虽然李贤的话,有些丧气,可事实上,王方翼却非常感动。
随着王方翼率领不足一万三千余名大军西征,当然,他还要汇合疏勒的唐军,疏勒的唐军也分成庭州军和凉州军两部分、王方翼准备在愿意的原则下,争取补足两万名唐军,加上沿途收降的仆从军再进行西征。
李贤的目光望着最后一名西征将士消失在视线里,这才返回龟兹城,向身在长安的李治和武则天报捷。
写完奏折,一身疲惫的李贤和衣躺在榻上,但紧锁的眉头却昭示着他睡得极不安稳。
郭怀亮突然冲进房间道:“大王!”
李贤噌的一下坐起来,面色阴沉,眼神如炬瞪着郭怀亮道:“你最好给我一个不让本王收拾你的理由!”
郭怀亮道:“出事了,大王,英王……英王出事了!”
话音未落,外面就传来一阵异常的吵闹声,声音太大,以至于郭怀亮后面的话不得不咽了回去。
“我要见大王,让我进去,让我……”
李贤脸色更加难看。
郭怀亮道:“何人在外喧哗?”
“禀告大王,是英王妃!”
侍卫还在报告,门突然被掀开,英王妃赵氏不顾一切的闯进来。扑跪在李贤面前道:“大王,救命!”
李贤愕然看着赵氏,赵氏虽然穿着男装,但明显是个女人。
原本在庭州的时候,听说英王妃已经重病,现在看来,她简直就是一个行走的骷髅,没错,英王妃赵氏已经瘦得皮包骨头,就像那个明显鲁豫减肥后的样子,瘦得脱了相,瘦得吓人。
“王妃,请起!”
赵氏跪在李贤的面前,哽咽着却不愿意起来。
李贤板着脸道:“你若不起,本王马上就走!你愿意跪多久就跪多久!”
李贤也算是赵氏的兄长,让弟媳妇跪着说话,这算是什么样子?
赵氏在郭怀亮的搀扶下,这才缓缓起身。
李贤让人给赵氏送来一杯参汤。
赵氏喝了一口,这才条理清晰的讲述着事情的始末经过。
原来,李显来到庭州以后,整日与庭州各部美女深入交流,很快李显就感觉腻味了,毕竟羊肉串虽然美味可口,天天吃,谁也受不了。
李显身边不缺能人,很快就给李显物色了一个别样风情的美女,这名美女叫勿部氏,长得那叫漂亮。不过这个美女是有夫之妇,她的丈夫还是一名折冲都尉。
黑齿常之在湟水河之战中,因为顶头上司庞同善失了理智,要与论钦陵麾下残部拼命,情急之下,黑齿常之就抽了庞同善一个耳光。
虽然当时庞同善差点要杀了黑齿常之,冷静之后的庞同善却没有处理黑齿常之,反而赏赐黑齿常之五万钱,良马一匹,宝刀一柄。
按说此事应该轻轻揭过去了,可不曾想庞同善没有追究,其子庞承宗却死咬着黑齿常之不放,今天借口收拾一顿,明天借口穿穿小鞋,却黑齿常之收拾得不轻。
作为行军总管的契苾何力,看着黑齿常之被收拾,也算是感同身受,毕竟,他也是铁勒人,算是投降一类的外人。
可问题是,契苾何力虽然比庞同善的官大,可县官不如现管,契苾何力借着机会,将黑齿常之调到了北湾湖折冲府,担任北湾湖折冲二府折冲都尉,毕竟,郭怀亮是李贤的典军,不可能长时间兼任这个地方军职。
契苾何力也不想得罪死庞同善,就把黑齿常之直接调到了李贤麾下,毕竟李贤才是凉州行军大总管,李贤确实是想将领整合北湾湖折冲府。他其实并不想让凉州武力豪强集团的势力更加庞大。
就这样,黑齿常之阴差阳错来到了庭州,成为庭州军的一名军官,名义上,黑齿常之的直接上司并不是李贤,而是杜怀宝,李贤其实在发动西征焉耆的时候,黑齿常之并没有到任。
他是刚刚到任,黑齿常之倒霉就倒霉在,他从鄯州调到庭州的时候,带着自己的夫人勿部氏,这个勿部氏是百济人,乃勿部珣的妹妹,他是遵化郡开国公。当然,现在他跟黑齿常之一样,都属于投降大唐的将领。
勿部氏长得非常美,这让李显一见倾心,可是他想得到勿部氏却不容易,毕竟勿部氏是有夫之妇。
李显眼见勾搭不成,也没有把黑齿常之放在眼中,毕竟对方只是一个小小的折冲都尉,这样的军官在大唐有六七百人,别说是一个正四品的军官,就算是正三品的大将军,只要不是大唐的勋贵,李显也敢强上。
不过,李显显然是比直接用强的段位稍高一些,因为他还有点手段,开始从军队中的权力着手,毕竟,李显可是李贤的副手,在李贤、杜怀宝都不在庭州的情况下,李显就是一把手。
他借口查军粮的机会,查出了北湾湖仓库的亏空,就直接下令让人抓了黑齿常之,黑齿常之感觉莫名奇妙,直到李显说出自己的目的,黑齿常之这才恍然大悟,他原来是无妄之灾。
原本一心为了大唐,无意间得罪了庞同善,被庞承宗好一顿收拾,偏偏来到庭州,又被李显欺辱,在这个时候,黑齿常之爆发了。
赵氏向李贤道:“英王没有查清事情原委,便下令抓捕黑齿常之将军,黑齿将军无奈挟持了英王殿下,他们之间一定有什么误会,大王,请您速速前往黑齿将军的营帐,英王和黑齿将军的命全都仰仗您的搭救了。”
赵氏陈述完,向着李贤深深的拜下去,几近卑微。
当然,赵氏其实并不清楚里面的内情,只当以为李显是因为不懂军务,错误的抓捕黑齿常之,把黑齿常之给逼急了。
郭怀亮不无惊诧的看着面前这个胆大包天的女人,又看看李贤。
李贤虽然依旧不动声色,但很明显没有了之前的冷冽阴郁之色。他饶有兴味的问赵氏道:“你一直说让我救他们两个人的命?”
“是!”
李贤道:“事情闹到这么严重的程度,不可能没有人犯错,而黑齿常之劫持了你的夫君,你居然相信他?”
赵氏道:“臣妾……”
李贤道:“抬起头来说话!”
赵氏怔了一下,直起上身,不卑不吭的道:“大王,臣妾相信的是雍王殿下。”
李贤和郭怀亮对视一眼,同样莫名的笑。
赵氏继续道:“臣妾相信雍王殿下治军严明,相信雍王麾下的将军们自律甚严,更相信他们即使犯错也一定情有可原,至于英王殿下……”
赵氏犹豫着顿了顿:“我了解殿下,他做事冲动,从来不为下属考虑,骄横跋扈惯了,并不会……并不会……”
赵氏紧抿着嘴,垂下眼敛。
李贤长身而起:“我们去看看。”
李贤在听到黑齿常之的名字时,隐隐有些可惜,这可是历史上有名的藩将,也是大唐的名将之一,要知道现在大唐可比不了大唐开国之初,那个时候,大唐名将如云,良某如雨。
可问题是,随着大唐越来越稳定,世族门阀把持着地方政治,关陇门阀把持着军队,底层士兵,晋升渠道越来越狭窄,这就造成了大唐将领匮乏。
像薛仁贵一样的寒门出身的将领并不多,为什么呢?因为政治环境造成的,因为大唐其实也在内卷,而且越来越严重。
从郭怀亮就能看出来,他的祖父郭孝恪是第一任安西都护,在庭州也好,焉耆也罢,很多地方都遇到了郭孝恪的旧部,这个郭孝恪已经死了二十多年,他的影响力还在。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李贤无论如何也不想让黑齿常之冤死在自己手里,这件事必须妥善处理,但愿黑齿常之有点脑子,别把李显给杀了。
一旦杀了李显,谁也护不住黑齿常之,别说杀了,就算是李显伤了,这件事也无法收场。
赵氏惊喜的抬起头,满含感激的视线追随着李贤挺拔的背影。
“谢大王!”
……
长安城,立政殿内,李治原本靠在软榻上,看着一旁的武则天批阅奏折,大唐太大,让李治闹心的事情不少,高丽那边一直没有取得较大的进展,而安西也没有新的消息传来。
其他各地的消息,让李治听得那是昏昏欲睡,不多时,李治就躺在软榻上酣睡起来,武则天轻轻给李治盖上被褥,就坐在一边批阅奏折。
突然,李治惊醒,他一头冷汗。
李治嗷的一嗓子,差点把武则天送走,武则天看着李治满脸汗水,就急忙起身,过来递给李治一条帛巾。
惊魂未定的李治喘息好一会才安定下来。
武则天倒没有上前赶紧安慰李治,她知道李治好面子,这事需要李治自己消化。
好不一会儿,李治望着武则天道:“刚才做了个噩梦,梦见六郎在安西龟兹城下受伤。”
武则天道:“陛下,梦是反的,六郎吉人天相,陛下不必担忧。”
李治点点头道:“现在什么时辰?”
武则天看了看水注道:“马上戌时三刻了,(晚上九点四十五)”
李治微微一愣:“媚娘,这么晚了,你为何还不去歇息?”
武则天的目光往案几上堆积如山的文牍上一扫。
李治有些不好意思地道:“都怪朕这身体,辛苦媚娘了!”
武则天想了想,将案几上的军报递给李治。
李治三两眼看罢,一掌将军报拍在案几上:“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武则天道:“刚刚送来,陛下如何看待此事?”
这份奏折是箕州录事参军张君澈等告刺史蒋王恽及其子汝南郡王炜谋反。蒋王李恽是李世民的第七子,也是李治的异母兄,其王氏,算是李世民诸子之中,小透明的存在。
李治想了想道:“此事还有谁知晓?”
武则天道:“这是门下省转呈上来了的,想必政事堂诸相公都知道了!”
李治道:“命政事堂相公堂议!”
李治说着就起身,有些埋怨道:“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不叫醒我,媚娘,你误朕大事!”
李治匆忙出去。
武则天则动也没动,嘴角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
在武则天看来,李治就像那个啥,又当又立,如果不相信蒋王李恽谋反,何必如此?直接留中不发就可以了,或者是下旨申饬箕州录事参军张君澈等。
此事自然不了了之。可李治却让政事堂诸相堂议,这不就是摆明了要重视彻查此案吗?
只要李治愿意查,怎么可能查不出来问题?李治的态度,就是风向标,愿意揣测上意的人太多了。
怪不得都说,伴君如同伴虎。
李恽他谋什么谋反?就凭他是箕州刺史?
要知道李恽现在连都督都不是,手中没有半分兵权,虽然箕州刺史有指挥箕州折冲府的权力,他难道就凭一个折冲府,而且还是下府八百人马,就能推翻朝廷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