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7章筹备二下南洋(1 / 1)葡萄无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从7月到8月,金陵城进入了酷暑季节,连续的高温天气让靠力气吃饭的贫苦百姓叫苦不迭。

这两个月时间

李鹤章居中筹划,各归其类,将郑国辉旗下的庞大产业运作的井井有条,展示了非同一般的能力。

其主要施政措施,就是参考朝廷六部设置,略做变通,以幕僚团各司其职。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幕僚长通签书施行,呈报将军大人”。

实际上;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以江南副将郑国辉如今的官位,远达不到开府建衙的程度,而旗下涉及庞大的产业,门类多且杂,加强管理势在必行。

李鹤章由此入手,组建了人数高达百余人的幕僚团,各划分职能,清晰职责权限,行“诸曹官”之事。

主要分为四类

仿宋制,即录事参军、司理参军、司法参军与司户参军,职责大体相同,但称呼不同。

称之为录事幕僚、司理幕僚、司法幕僚与司户幕僚,各统一摊子事儿,皆隶属于将军府下。

另立三位副幕僚长,分别是郑国泰与郑家良,李经会。

副幕僚长郑国泰掌外事,负责外联外购,交际应酬,采购物资,与洋商洋行打交道,以及舟船行马之类事务。

副幕僚长郑家良掌内事,负责掌控金陵城内新成立的三个帮派,私盐,砖窑,炭窑,木材厂,铸币炼铁,酒坊醋库,碾米磨油,房产店铺收租,慈善学校,修造之类事务。

副幕僚长李经会掌刑名,因其与原有的郑氏势力瓜葛不多,兼之性格耿直,嫉恶如仇。主掌各职司人员贪贿枉法,私相授受,中饱私囊的刑狱案件,形成权力制衡。

这是历史上宋朝特有的“鞫谳分司”制度,李鹤章进行了改制后,拿来应用到将军府下事宜,效果非常显著。

最明显的是处事效率高了,有困难下面知道找谁,出了问题也有人负责,无法推脱诿过,更不会矛盾上交。

郑国辉原来要抽出大量时间处理琐事,如今十之八九都在幕僚团体制下解决,除非极为重大事宜,让他轻省了不少。

金陵城新崛起三大帮派,第一是幕府帮,第二是江海帮,第三是忠义社。

幕府帮是以城北的尧化门周边砖窑,炭窑,木材厂及十几個乡村为根据地的帮派,还有大量的骡马车行小业主加入其中,势力膨胀极快。

这个帮会发展了金陵城内的车脚店,三轮车夫,码头行会及货郎,行脚苦力等等,帮会成员数量多达二万数千人。

以尧化门附近的幕府山为名,迅速崛起为金陵城内第一大帮派。

第二个帮会是忠义社,以金陵城修房建屋的建筑工人为骨干,联合酒坊食肆,铁匠铺,豆腐坊,纱厂等工人小业主,开设赌档烟馆,发高利贷收保护费。

第三个帮会是江海帮,是以行船走马的汉子为主,势力主要在金陵城的下关,水西门等处,逐渐向城里发展渗透。

这三大帮会的背后,其实都是郑国辉的势力,暗中通过幕僚遥控掌握罢了。

这也是李鹤章推动的转变之一,让这些原本附从于郑国辉的势力半独立起来。

不需要再继续投入银两扶持,而且可以持续的收取孝敬银子,让他们自己去发展。

发展不起来,或者孝敬银子少了,那就换一个领头的帮主就是,很简单。

鼓楼附近的大宅

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挡住了酷热的阳光直射,在这炎炎夏日带来难得的清凉。

树荫下

丫鬟从水井里拉上吊桶,浸在井水中的是一个花皮大西瓜,切开后,红瓤黑子煞是好看,引的人垂涎欲滴。

西瓜切开后,放在托盘上,端到正在树荫下对弈的石桌边放下。

石桌两边各一人,郑国辉与李鹤章对面而坐,也没有叫其他的丫鬟摇扇服侍,而是一人拿个大蒲扇子轻摇扇风,一边下棋一边聊天。

丫鬟奉上西瓜后,便悄然退去。

“静海贤侄,你可真能跟我出难题,下南洋一万人还不够,还要多带一万人,你知道多带一万人,需准备多少物资?”李鹤章穿着薄纱大褂,轻摇蒲扇,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

“三叔吃瓜,这可是顶好的雨花村沙瓤西瓜,脆甜可口。”

郑国辉连忙拿起一块大的西瓜递过去,见李鹤章接了。这才自己拿起一块大口吃了起来,嚼的口中汁水四溢。

几口吃完了一片西瓜,拿起毛巾擦了一下嘴。

郑国辉这才说道;

“也不需准备太多东西,三宝颜那里已经屯了粮,达沃虽然费了些手脚,但也打下来了。

现在所需的就是巩固占领,更要大量的人口打基础,推广殖民政策。

先遣团传来的消息就是人手太少,地方一大就捉襟见肘了。

我这一次率军南下,就是要建立长期有往返两地的稳定航线,开始源源不断的向南洋输送人口,这关乎今后百年大计。

上个月,已经向澎湖输送了1700余人,建立了稳定中转基地。

此次南下,我计划对人员实施极限装载,每艘千石福船,载员300人上下。

路途上受些罪,也只得七八天左右,忍忍就过去了。”

李鹤章轻叹一声,吃完了手中的这片瓜,擦了擦手说道;

“将军大人的计划是可行的,这两个月先后涌入崇明岛上的难民4万多人,极大的消耗存粮,确实要疏散走一部分。

下南洋只取青壮,那么多妇人儿童怎么办?”

“顾及不了那么多,年轻妇人可以带上一些,儿童只能留在崇明岛上,随同慈济学校的儿童一起学习,且待日后再说。”郑国辉神情也有些唏嘘,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下南洋的航线风波浪急,条件艰苦,还要克服晕船呕吐,人挤人的恶劣条件,体质脆弱的孩子承受不起。

强行要带去,大概率也是个悲剧。

只能等今后条件好些,孩子们也都长大了,再行合家团聚吧。”

“事急从权,也只得如此了。”李鹤章说道。

如今的远洋航行是一道鬼门关,很多身体强健的男人都很难承受,何况幼童?

这两个月时间

在李鹤章的大力筹办之下,各种物资源源不断的送达崇明岛,同行的还有鲁豫两省遭受战火波及的灾民。

自僧格林沁亲王深陷重围战死之后,朝廷逾加的发了狠,下旨令曾国藩,李鸿章两位朝廷重臣率军绞杀,南北对进。

又招在浙闽剿匪已至尾声的名将左宗棠,北上陕甘剿灭回乱,平定地方叛乱不息的局面。

两地数百万遭受兵灾百姓,纷纷携家带口的南下,尤其沿大运河一线,鲁西北至皖北,湖湘等地,形成多路灾民大军南下的格局。

稍微捡了些,崇明岛上的灾民就超过了4万余人。

原本崇明岛上屯民3万出头,减去下南洋的4000余人,编列从军的7000余人,原本已不足1.9万人。

这骤然而至的难民大军4万多人涌至岛上,人口暴涨至6万多,立马就感觉压力重重。

郑国辉也改变了计划,这次下南洋索性多带些,站稳脚跟后立马让船队返回,将这些难民人口陆续转运至南洋。

如今根本不要动员,只要能有口吃的,能活下去的盼头,别说下南洋了,就是到天涯海角这些难民也愿意去闯。

这样好的时机,需得利用起来。

7月中旬的夏收

崇明岛趁着人多力量大,全体动员抢收抢种,共计收获夏粮二十三万余石,如今是仓满屯满,信心十足。

作为金陵城的大地主,郑国辉在金陵周边府县也囤积了七八万石粮食,足以支持下一步持续的收留灾民赈济所需。

郑氏一族的大船队频繁往来于长江上下,在运送粮米的同时,也搭载了大量难民,一步步汇聚到崇明岛上。

如今的郑氏家族是省内首屈一指的大粮商,粮食货栈开遍了江浙皖湘数省,并且将私盐生意也扩展到了各处。

借着这些生意的掩护,运送一些难民就不起眼了。

进入8月份以后

崇明岛上的农忙抢收抢种已经结束,利用清晨和傍晚的凉爽时刻,岛上组织对难民的军事训练,以备不时之需。

随同的少年儿童,则无一例外的编入学校中,接受半军事化教育和忠诚教育,是完全的封闭式管理。

此次将随同南下的2万余人,含屯民8000余人,绿营兵2000余人,还有难民万余人,总计2万余人。

有了上次远航的经验,这次远航准备的更充足,更有针对性。

所有南下的人,都要先经过转笼的考验。

所谓“转笼”,就是放在铁制圆盘上的圆形木板,直径3米8,一次可以站上20多人。

在人力推动下,“转笼”便会旋转起来,持续长达10来分钟。

那些反应特别剧烈,上吐下泻的人,都会被剔除出去。这点眩晕都承受不了,上了船更不行。

说不得,只能留下来种地了。

反正崇明岛那么大,也总归需要人手种地放牧,捕鱼炼铜,怎么样都安排的了。

更多通过“转笼”的人,则满心期待着下南洋,开启人生更光明的篇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