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9章 义不敢辞(1 / 1)李清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父亲……”

脸砸的生疼,何观嘴唇动了动,蹲下身,捡起砸在自己脸上的文书。

刚看了两句,何观脸上浮现出喜色,直到看完,他反复读了两遍:“张相公要上书?”

何观本以为朝公对城外那些流民无所知觉,未曾想还有人同他一样,也想要上书,这人还是时任宰辅的张商英张相公。

他心里喜悦,连方才被砸中的脸也不觉得疼了。

若有张相公上书,何愁那些人没有生路?等到政令下发,城外流民终于可以过个暖冬。

何志笑了一声。

“大哥这般高兴?”

他站起身,绕到父亲身后,为他按着额角,缓解头痛。

何观想起来父亲先前说过的那话,皱起眉问:“父亲先前说张相公没有法子,是怎么一回事?”

“你那上书的事,先不要想了。”

何执中微微闭着眼,额上青筋一蹦一蹦,搅得他不得安宁。

“父亲……”

何执中为长子点明:“你动动脑子,那些船里头是什么东西?那是为景灵宫修缮运的太湖石和木料。是谁要修景灵宫?官家。”

何志用指节压着穴位,为他爹按着额头。

不紧不慢按着头,一边补充出下句。

“大哥莫非是学迂了?这桩事可不好沾手。官家一心想修景灵宫,你现在拦着人,真当我何家能挡得住天子之怒?”

何观张口结舌。

心里辗转了半晌,他忍不住问:“那张相公?”

何志不以为意地笑了笑,“他命硬嘛。”

不是这样的……

何观在心里小声辩解,事实摆在那,不容置辩,也不能转变。他感到十分的痛苦。

何志给他爹按头,心里琢磨着这件事,越想越觉得张商英不像这么大公无私之人。像他这样的小官都用过些不干净的手段,一介宰执重臣怎么可能那般天真?

何志品出了几分意思。

“大哥,你真当张商英和你一样,是高风亮节之辈?”

他玩味地笑笑。

“我看,他张商英哪想真上书?无非是要放出风声,让那朱家父子知道,好给他进献些金银珠宝,再奉上应奉局的珍奇花草,一些婢子佳丽。”

何志嗤笑一声:“张相公?不过如此。”

“够了。”

何执中闭着眼睛,阻止次子说下去:“越说越不像话,张天觉是如何想的,是你个小子能这般揣度的?”

何观沉默了半晌。

把地上散落的文书全都捡起来,攒到手里,抖了抖灰尘,理顺在一起,放到他父亲的桌子上。

“儿子知道了,谢谢爹。”

何执中抬眼看他的长子,身子瘦弱,衣袖有些长,已经被风雪濡湿了几分,脊背却挺得笔直。

他叹息一声。

想起来说:“尚书省那边还有个缺额,你也别闷着教书了,呈君啊,等景灵宫修完,往后到尚书省做事吧。”

何志按着额头的手,忽然顿了一下。

他抬起头。

笑着说:“大哥早就应该立出来了,总在那教书修书,以后有什么前途?”

何观沉默半晌。

立在案前良久,才出了父亲的书房。

何执中看着长子挺直的背影,摇了摇头,叹息说:“早些年不应该教呈君读那么些道理,谁想到他都听进心了。”

何志微微笑了下,给他爹按着穴位。

“大哥是清直之人,等他足够失望,就好了。”

……

……

何观回到自己院中,心绪杂乱。

妻子为他解下披风:“官人的衣裳,怎么不是今早出门穿的那身?”

何观低头,看着那银白色衣袍上面绣着的竹纹。

“这是同僚的衣物。早上穿的那件官袍脏了。”

他让小厮拿过那件青绿色官袍,小厮却说,“官人,衣上都是泥水,已经下水了。”

妻子问:“同僚?不知是哪位官员,我好送上一份谢礼。”

何观又想起李浔说的话,不知为何惹恼了对方,忽然就不谈了。他叹了叹气,“礼给的重一些,我怕他施了那么多钱出去,如今许是会有些捉襟见肘。”

“就送到太师府桥和桑瓦子交界的那处,李浔,李郎君,李宅,便是。”

“就是你先前说过的那新人?”妻子笑道,“年轻人花起银钱来大手大脚,手边不经用也是有的。那我便另送一盘金锭。”

何观也笑了笑。

他低头看着妻子头上簪着的金钗,想到自己要做的事,心里颇有几分愧怍。

犹豫了下,问她:“兰昭,若是家里的银钱不再这么多,我不是相府的儿子,你和令儿……”

兰昭乜他一眼。

“这说的什么话,我难道只能穿着锦衣,不能穿粗布衣裳么?”

何观揽住妻子,夜里天冷,风雪又大,为她披上衣裳:“你也别冻着了。”

他走到书房,再面对桌案,心中思绪已经理平。

何观亲自研墨,一个个小字在他笔下流淌到纸上,收束纷杂的念头,这一次,他心中越写越平静。

“观非良才,仅有微力,见城外流民鞭挞流离之苦,心中痛憾。相公乃人中清正良直之士,观仰慕已久,愿随相公之志,共奏上书……”

凡言几百字,简明扼要。

何观写完这封书信,又拿过一张干净的信纸,铺平。

对着空白的纸沉默了半晌,滴水重新研墨,蘸满墨汁,最终慎重写下。

“余何观,以父母之恩而得生,以祖辈之积而得养……幼时家祖过世,盗肉而食,诚非孝顺之人,不守孝悌之道。庸碌三十余年,已近不惑之岁,未能自立。如此侥幸三十六载……”

“今自逐离家,另谋生路。”

写完,何观打量着那未干的墨迹,呆木地看了许久。

过了一会。

他才把那信夹到其他书卷里。府里下仆都知大郎君爱书甚重,不会轻易乱翻他的东西。

何观又拿起另外一封书信,工整地放到信封中。

第二日,他早早来到官署,等了两刻钟,才看到那高高瘦瘦的身影。

“李浔,你过来一下。”何观把人叫过来。

李浔走过来,注意到何观心神颇为不静,眼底一层血丝,像是昨夜没有睡好,嘴唇干燥裂皮,也没有空暇关注。

他走到何观的旁边,对面就是自己的桌案。

他的桌子上面只有一套春秋,一本论语,其他干干净净。何观这边书卷堆叠,一层压着一层,乱七八糟,能看到许多随手留下的手迹,多是读书时个人所思,还有古今应和。

他看到何观翻开手边的书,下面压着一封书信。

露出那信封,何观肉眼瞧着更加焦躁,他咽了咽口水,抬起头环顾了一圈。

因为卷层堆叠,并不起眼。

也没有人注意到这边,部堂里只有何观对李浔最为热络,总带着他讲书,时常给李浔解释不懂的地方,比如今古尚书之辨,这种东西居然有官员不知?

李浔眉头一跳。

什么信要这般遮遮掩掩?

何观小声说:“李浔,你帮我送一封信,这是给张相公的。我只能请求你了。”

送信。

为什么不让家里的下人送,而要这般遮掩着让李浔送给张商英?

李浔心里思量着,想起昨日何观说的那些话,心里有了脉络。他连着那本翻开的书,把信一起拿到手里。

“我知道了。”

何观道:“别让外人知道。”

想了想,又不安心,补充了一句:“请务必亲手交给张相公。”

李浔道:“必不负呈君所托。”

信已经递了出去,何观心里有些后悔。他又想起了父亲对他的那些期盼,妻子为他解下披风,儿子出入京中也是相府公子……

真要如此么?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又深深缓慢地吐出来。

信已经被李浔拿到,开弓没有回头箭,他控制住自己,尽量不要想更多的事了。

一整日的时间,李浔坐在他对面,看着何观心神不安。

等下衙回到家后,李浔毫无负担地打开那封信,信口并未糊上,拿出这两张信纸,在桌案前读了一番。

读完后,李浔把信重新装回信封中。

重新把东西夹到那书本里。

推开书房的门,李浔捧书,找到戴平安:“备车,一会我们去张相公府上一趟。”

冬日天寒,张商英正吃着晚饭。

忽然听到有人拜访的消息,本打算让人多等等,听到来访者是李浔,碗里的肉也不吃了,放下筷子,用帕子擦干净嘴巴,匆匆离去。

饭桌上,老太太、张家二代人和三代人都面面相觑。

不知来的是谁,怎么父亲(祖父)走的这般匆忙,连饭也不吃完。

只有坐在席上,抱着饭碗啃排骨的张明堂,听清了下人通报时说的名字,知道来的人是李浔。

他心里困惑,从什么时候开始,祖父这般重视李浔了?

他要做什么?

……

“夜深寒重,这次来是有什么要事?”

李浔正打量着张商英书房里挂着的字画,看到老相公匆匆而来,回避下人,把那册书递给他。

“受人所托,把这封信送给相公。”

张商英挑眉,没有问话,拿过那本书,抖了抖,两下就抖出那封书信,从桌上捡起来,拆开读了两眼。

刚看两行。

“何观?”他看向李浔。

李浔颔首。

张商英低头去读,几百个字很快读完。他二十出头就中了进士,看过的公文万千,这几百字只是看了一遍,就记在心中了。

他感慨道:

“何执中那老精贼居然生了这么个儿子……”

一个又精又滑的老东西,居然能生出这种纯正儒生的儿子。

他看向李浔:“何观那小子让你把这信送来给我,就是信你,别说你不知情,你如何看?”

李浔坐在椅子上,身形笔直。

他想了想,说:“是个正直之人,不过无济于事。”

张商英叹息。

他又何尝不知这般做只有难处,没有用处。连他也只敢把矛头对在京中淫祀之事上,不曾正面提及城外那些被征役的流民。

何观的信上,居然要直接上书,让朱家释放这些役夫。

让朱家征役的人是谁,是谁要修景灵宫,还不是官家?贸然把锋芒直指朱家父子,能得来什么?只能得到官家的恼火。

他可是知道,征役的不只是京畿这一小段冰封的河水,从苏杭到浙江上千里路,一路上只要是有冰封冻住的地方,就都是这般征人敲砸运过来的。

李浔轻声道:“只凭勇莽和正直,是做不成事的。”

“你说的是。”

张商英沉默,他想到自己这些时日要做的事,心里思量万千。

他走到墙边燃烧的炭盆前,把那信封信纸和书册一起扔进去,炭盆里的火星亮了一瞬,火舌舔舐着纸张。

纸张轻薄,很快就烧毁了信纸,只留下半册书在炭火里烧着。

那书只剩下半角,上面的字雅致又端正,写着:论语。

烧毁这些书信和圣人之言后,张商英没有回头,背对着李浔道:“你同他说,就说我已经看到了。”

“若他要上书,先给老夫过目。”

李浔问:“张公要保住何观?”

张商英笑了笑,“何执中刁滑一世,我以为早就养歪了子孙,未想能生出这样的儿子,和他素日作态简直南辕北辙。”

“往后何呈君接手何家,也能平抑京师这些歪风邪气。”

后面半句没有说下去,他希望能有何观这种人在,等他百年之后,帮一把张家。

李浔于是知道张商英的表态,他没有多问。

张商英一直盯着火盆燃烧殆尽,拨弄了下,确定里面只剩下些纸灰,连只言片语残句都看不见,才转回身。

他静静站了一会,本想等李浔开口询问。

半天没听到人询问出声,只好自己问他:“你不问我做事如何了?”

“张相公为子孙谋算多时,想必已经料到自己的结局。”

李浔笔挺的坐在那,身姿如一把蓄势待发的长剑。

张商英背对着窗户。

窗外,一轮月亮照在冰天雪地上。

窗内,张商英站在李浔不远处,他已经年老,不像年轻时候精力充沛,脊背已直不起来,但仍尽力让自己挺正。

他叹息道:

“你说的是,等我落下之后,就要你们这些年轻人,为我照拂张家子孙了。”

李浔面容平静,仿佛没有觉察那是一位相公的嘱托。

他道:“义不敢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