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8章 没有水是很痛苦的(1 / 1)五指毛桃炖猪蹄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合作伙伴看着自己使劲赚钱,而他们捞不到好处,容易心里不平衡。

五星食品这里大赚特赚,微生物所那里只沾了一点小便宜,很可能会引起他们内部某些人的不满。

李子敬给微生物所找了一项细水长流的副业,帮助了赞成合作的这些人,也安抚了反对合作的那些人。

更重要的是,香菇菌种需要不断的优化。

能给所里提供研究经费的项目,微生物所肯定会更大力度的支持菌种研究。

至于菌种卖得到处都是,影响五星食品的产品竞争力。

李子敬搞出五星食品,本来就是想以这家企业作为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平台。

他是最希望有更多的人更早的加入到香菇种植这一产业,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

“你们是专业人士,培育出来的菌种肯定更纯净,你们筛选出来的新菌种的香菇产量也能更高。”

“菌种关系到最终的收入,只是多花点路费的事情,孰轻孰重,生产大队的人拎得清。”

李组长的话讲的再明白不过了。

唐研究员检讨道:“我刚才是进入思维误区了,想的是菌种培养不是很难,县里面的农技站都能搞定。”

李子敬肯定道:“能不能搞定和搞得好不好,这是两码事。”

唐研究员由衷的佩服道:“做买卖这事,你是专业人士,以后得多跟你请教。”

李子敬把前面的话拿出来讲,“方副所长应该不会再遗憾味精项目的钱没赚到了。”

唐研究员嘻笑道:“被你这么一讲,这袋料木屑香菇的项目必须搞成。”

李子敬自信道:“肯定能成。”

聊完了赚钱的事情,俩人一起进入技术研发室。

陈研究员和尹研究员正在讨论什么品类的菌种比较能分解羽绒清洗的污水。

对于污水处理,李子敬暂时不是很急。

污染是发展的副作用,必然会有,他们现在规模还小,在东直门外大型造纸厂的污水面前,他们连小浪花都掀不起来,影响不大。

陈研究员现在闲着也是闲着,先搞一搞这个项目。

唐研究员打招呼问道:“老尹,你没去展览会那里?”

尹研究员反问道:“京城和上海工业品质量对比展览会?”

唐研究员走到煤炉子边烤火,“对啊。”

“你弄出来的羽绒服,挺厉害的,你不得给上海来的同志好好介绍一二。”

尹研究员已经介绍过了,“人家没兴趣。”

李子敬补充道:“前两天刚开始展览的时候,上海纺织工业局技术处的人来聊了两句,后面就没下文了。”

“他们应该是嫌弃价格太高了,觉得羽绒服有些华而不实。”

唐研究员怀疑问道:“你们使用了小手段?”

话里的意思问五星食品是不是故意让上海方面觉得羽绒服没啥用,等这里的研发更成功了再一鸣惊人。

李子敬否认道:“真没有!我们当时说的全都是实话。”

唐研究员嘿嘿道:“上海的同志这回要打眼咯。”

李子敬倒是很理解上海那边的反应,“也不算打眼吧,他们那里的工业品类多,不差这么一个小项目。”

“换其他任何一个城市的人都会更积极一些。”

“像是上海附近的苏州、常州、嘉兴这些地方,给上海供应了很多鸡鸭鹅,养鸭场的数量不少,应该会比较感兴趣。”

尹研究员觉得现在的情况更有利,“上海的同志不重视,我们的研究压力也小一些,可以慢慢打磨。”

唐研究员闲话道:“有压力才有动力嘛,有了动力才有进度。”

“我的事情挺多的,这种压力还是留给你好了。”

尹研究员说着话,还顺便把桌子上的手稿归拢了一下,以示没有忽悠。

一直在旁听的陈研究员插话道:“科研竞赛确实能加快研究的速度,这个还是可以搞的。”

尹研究员也懂这个道理,“搞竞赛,那也得有人。”

“我的研究小组加上我自己,总共才5个人,我居中协调,2个人搞颗粒饲料,2个人搞羽绒,真忙不过来。”

其中两个是微生物所安排的大学刚毕业的助理研究员;

剩下两个是五星食品的高中刚毕业的职工,科研能力几乎为零,只是打杂的助理。

人员紧缺,李子敬保证道:“等过完年,我这就归区工业局管了,我会尽力多争取几名技术员过来帮忙。”

尹研究员无所谓道:“有就来,没有就算了。”

李子敬啧了一声,“我们必须尽快提高羽绒的质量,64年的春季广交会马上要开始准备了。”

陈研究员平常只关心研究项目,比较没有关注旁的事情,听着觉得理所当然。

唐研究员比较了解各种杂事,“广交会哪有这么早?离现在还有好几个月。”

尹研究员知晓五星食品的罐头出口订单,“李组长你之前讲过,出口交易会半年一次,秋季这次才结束没多久啊!”

因为秋季广交会成交的订单不多,李子敬想自己去参展,他打听清楚了其中的各种流程。

“展会4月15号开始,实际上,3月10号之前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就要把产品目录报送给对外贸易部的出口办公室。”

“羽绒服是新产品,我们也要花时间和京城的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协调。”

“京城的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也要跟他们总公司协调出口产品目录。”

“对外贸易部的准备工作通知一般在2月15号-2月25号之间发下来。”

“我们必须要在2月15日之前搞定,这才有充足的时间把羽绒服运作进入产品推荐目录。”

经过这段时间的分拣和清洗干燥技术改进,味道减轻了好些,内销没有问题,出口还差一些火候。

尹研究员眉头微皱,“中间这么一减,五个月的时间就剩两个半月了,时间是蛮紧的。”

唐研究员抱怨道:“这中间也太费事了。”

“特别是3月10号这么早就要定下来,离展会都还一个多月时间。”

李子敬一开始也觉得有些离谱,含笑道:“这是留时间用来确定各个口岸的出口任务。”

“里头还有很多幕后工作要做的,4月10号之前,所有的参展人员就要到广州了。”

“4月5号之前,主要参展人员,也就是谈判和翻译人员就要去广州接受政策和注意事项的学习和培训。”

“1月底,广州出口商品陈列馆就会把关于展品、宣传品的要求发给各个出口公司。”

“想卖东西给别人,特别是卖给外国客户,不是一件轻省的事。”

唐研究员随口点评道:“听起来确实挺复杂的。”

陈研究员发现了其中的关键点,“李组长,你打听得这么清楚,你不会是想去广州参加出口交易会吧?”

李子敬坦言道:“我确实有这个想法,暂时还不知道能不能行得通。”

刚在门外有切身的体会,唐研究员笑着称赞道:“以你的能耐,你去了交易会,肯定能多卖好些东西给外国客户。”

“不好说呢,我没接触过外国客户,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们打交道。”

李子敬不是在谦虚,他还不知道这年头的客商的喜好,也不是很清楚当今服装的潮流趋势。

唐研究员则认为他是在谦虚,“肯定能。”

“我觉得把你调去出口公司更能发挥你的特长,咱们国家的出口成绩还能提高好些。”

比较严谨的尹研究员夸道:“李组长做买卖的眼光很独到,不是进出口公司的那些人能比的。”

李子敬乐呵呵道:“你们这夸的就没边了,可不能在外面帮我乱讲,这会得罪一大堆人。”

相当于贬低了出口公司的工作成绩。

这点轻重,唐研究员还是晓得的,“咱们自己人聊一聊,我不会帮你在外面惹其他人的。”

尹研究员也找补道:“我天天忙着做实验,遇不到那些搞对外贸易的人。”

唐研究员主动换了个话题,“我在华南植物研究所的朋友写信给我讲,粤省今年的旱情比较重。”

“在珠江取水的港城油轮都开到广州附近的江面上来了,也不知道等到交易会的时候能不能缓解一些。”

尹研究员诧异道:“缺水很久了吧?我记得几个月前报纸上就说港城缺水了。”

能聊的话题,唐研究员又来劲了,“他们都缺了大半年了!四天才能挑一点水用。”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搞研究的陈研究员震惊道:“这日子怎么过啊!”

唐研究员耸肩道:“就那么过呗。”

李子敬也一直在关注着港城的情况,提前多了解一些,可能有助于娄晓娥将来的顺利落脚。

认真算起来的话,港城缺水已经不止半年多了,从62年秋天开始就缺乏有效降雨。

63年5月2日起,每天供水3小时;5月16日改为每两天供水4小时;6月起改为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只有4小时。

呼吁男的剃光头、女的剪短发以减少洗头用水,还号召不穿白色衣服、体育课停掉等各种节水的办法,能想的都想出来了。

公共用水基本上都停掉了。

祈雨的法事,不管是佛还是道还是GOD,每家都做了,全都不管用。

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了,四天供水一次都要撑不住了。

因为用水而产生的纠纷打架更是数不胜数。

我们不可能看着港城没水用而无动于衷。

粤省和港城协商了一下,允许港城派油轮到珠江口取水。

珠江的水量减少,海水倒灌,珠江口的淡水盐度偏高,这些负责运输淡水的油轮就跑到广州一带取水。

港城租用的这支10艘左右规模的取水油轮船队,从63年6月17日到64年6月15日,工作了整整一年时间。

一开始预估的取水成本是每1000加仑(约4.55吨)6港元,实际成本每1000加仑20多港元。

而港城水塘收集的雨水成本是每1000加仑5港元。

取水的成本实在是高。

之前港城筛选取水地点的时候还想过了菲律滨的马尼拉与宿雾,日笨的大阪与横滨,南越的西贡与岘港。

这些地方都不靠谱,比如有大型油轮停靠能力的日笨大阪,不计算燃油费的取水成本就要每1000加仑25港元。

珠江口这么近的预估6港元都能到实际20多港元高价,这几个地方的实际成本只会高到用不起。

每1000加仑20多港元已经很肉疼了。

64年5月27日的台风给港城带来了大量的降水,水塘的水能保证每天供应4小时的水了,港城立马停掉了用油轮取水。

港城这一轮缺水熬了392天,其中的1年时间里只能每四天供水一次,这种生活肯定是相当艰难的。

农业和渔业就不用说了,缺水必然是减产和绝收。

工业生产也因为缺水而减产、停产,另外还有20多万工人的薪水降低。

缺水,卫生条件变差,疾病也跟着来了,比如霍乱的出现。

没有水是很痛苦的。

粤省和港城此时正在协商东江供水的工程。

对于港城而言,这个供水工程是必须要搞的。

港城的每年新出生人口数量也很多,小孩子每一年都在长大,缺水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从经济上来讲,港城也必须要有东江水的供应。

水资源的多与寡,给每一个地方的发展设定了不同的天花板。

一个天天限时供水的城市是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港城工业发展爆棚的70-90年代,全靠东江水的稳定供应。

可谓是一步快步步快。

等发展到服务业的时代了,减少了用水的需求了,有些人开始对以前的事不认账了,这种行为是十分没有道德的。

相反的,一步慢步步慢。

我们国家的北方,很多地方都是被水资源给限制住了发展的上限。

不管是打井,还是引水渠,还是海水淡化,还是节水技术提升,反正一定要弄到水,这样才能提升发展的上限。

李子敬的五星食品和五星羽绒也有用水的难题。

水费在成本里的占比越来越大。

他们的打井申请报告前些天的时候通过了审批,今天城东修建公司打井队在2号院,还有南边的三个大院寻找最佳的打井点。

副组长邱昌吉领着打井队的人走到了南边第2个院子。

一名矮胖的老大妈正好站在了大门口。

邱昌吉上前陪笑道:“大妈,麻烦您给让一下路。”

矮胖的老大妈冷哼道:“我们大院不欢迎你们。”

====

插图1:关于举办1962年春季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的通知。(对外贸易部)

====

插图2:63年,港城的居民在挑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