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4章 嘉靖、隆庆、万历、我都要(1 / 1)绥芬河的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罗斌不用多说,一家日销十来万的主流报社老板,真要搞谢闲,有的是法子炮制他。

而张文达何许人也,其祖父被称为中国大学之父,其父也曾是老蒋侍从,心腹中的心腹。

可谓是家世显赫,而他自己不跟其父逃亡选择留在上海独自面对风雨,就让整个香江文化人敬佩有加。

加上他本人文采也斐然,家学渊源。

哪怕是隔壁的小蒋见到张文达也要喊一声张兄。

骂谢闲几句,是谢闲的荣幸。

他口中骂的可都是有名有姓的高官权贵。

别说谢闲,就算是传到邵一夫耳中,也得赔笑称一句张先生骂的好。

陈永乐拉着满脸怒气的谢闲简单说了下张文达的身份,然后谢闲就脸色一阵青一阵白的灰溜溜跑了。

一点没有想要找场子的念头,多说一个字都不敢。

他要面子是不假,但这种级别的文人,他今天要是骂了,明天全港的文化人都要对他口诛笔伐。

下午,

陈永乐跟徐客打了声招呼,说自己短时间内应该来不了片场,

徐客似乎早就预料到了,一点也不惊讶。

甚至可以说压根就没指望陈永乐帮多少忙。

新报,

张文达和罗斌就着这部小说询问着什么,

陈永乐将提前想好的应对之词一一解释。

从决定写这部小说就想到会接受别人的盘问,毕竟他的身份摆在这里。

一個没有什么家学,又没什么历史学问的年轻人,写出这样的作品想不被人怀疑是不可能。

与其说罗斌是不信,不如说他是担心陈永乐误入歧途。

“你是说你翻看历史书,就想出了这些?”张文达砸吧了下嘴,有些不可思议。

陈永乐含笑道:“也不全是,我当时就在想,既然要写,肯定要写一些有争议和一些具有代表的人物,其实一开始想到的其实是李隆基。”

“那为什么后来不选择他?”

张文达微微点头,李隆基确实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陈永乐略显不好意思道:“没资料啊,香江这边我找了很多地方,发现没有多少唐朝的历史文献。”

这话半真半假,不过他确实想过是不是要写唐朝相关的小说或者影视剧,

比如《长安十二时辰》,《长安的荔枝》等。

张文达听到后笑了声,又问道:“那为什么是嘉靖呢?雍正其实也很适合,而且对比明朝的文献资料,清朝的更多一些。”

“不瞒张先生,其实我也想过写雍正的一些事迹,但是有一个人物我更想写。”

陈永乐老老实实点头,他确实想过写那部雍正王朝,不过后来想想还是放弃了,原因有很多。

但最主要的还是....

“谁?”

“张居正。”

“你是说,这部小说最后要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

咝!!

张文达倒吸一口罗斌,这个想法很大胆,不,是很疯狂。

他的眼神阴晴不定,

很快就明白为什么陈永乐会把时间节点挑选在嘉靖三十九年开局。

因为嘉靖过不了几年就要驾崩了,等他一走,先是高拱的隆庆大改革,然后是张居正登上历史舞台,开启万历新政。

再一结合大陆的情形,张文达再次抬头,看陈永乐的眼神迸发着炙热的亮光。

他涌了涌喉咙,微微有些颤抖的问道:“阿,阿乐,你可知,这其中的难度?”

“我知。”陈永乐重重的点点头,然后举起手中的茶杯,认真道:

“所以,还望张先生帮我!!”

如果没有张文达的出现,他还只是老老实实写一部《大明王朝1566》就行了,

既然有这样一位学识和人脉深广的前辈,为何心不再大一点呢?

一步到位多好。

以后什么金镛、陆铿之辈统统都是弟弟。

张文达一听这话,手中的茶杯差点就掉了下去,心动吗?

肯定的,这种名留青史,甚至于流芳百世的事情,对于他这样的文人来讲,有着致命的诱惑。

但他同样也明白,这种事情是自己所不擅长的。

单单就这二十万的剧情,他就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

好一会儿,平复几分心绪,张文达苦笑道:“阿乐,我恐怕要让你失望了。”

“张先生何出此言?”陈永乐问道。

“哎,如果你要我帮你找一找相关的资料,我自认为还是有几分能力,但要是帮你完成这般宏伟的巨作,恐怕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原来张先生是担心这个。”

陈永乐松了口气,淡笑道:“张先生放心,剧情和故事的事交给我就行,您也看过我的行文,

其实我对那个年代的环境和风土人情不是很了解,很多资料也无法辨别真伪,如果张先生不介意,可否帮我补全这剩下的一二?”

他这话倒是真的,就拿开口的环境描写来说,他足足花了三天时间,这短短的三千余字,

几乎是翻阅了好几部文献资料,关键还不知对不对。

可一旦这些事交给张文达,那他写起来就顺畅很多。

一旁的罗斌见张文达还在犹豫,轻笑着劝道:

“张先生,依我看这事还真的非你莫属,你想想,如果这部小说最后因为这些小遐思而遭人诟病,岂不是遗憾?”

“是啊张先生,你也知我跟香江这边的文人知识分子尿不到一壶,让我去求他们,还不如不写。”

陈永乐继续劝道。

“万万不可,万万不可。”

张文达一听这话,立马说道:“怎可因为这些细枝末节而放弃这么一部好的作品。”

又看着两人的含笑的眼神,张文达指了指陈永乐,苦笑道:

“行吧,我答应就是。”

陈永乐和罗斌相视而笑,

接下来就是敲定了基调,全文分上中下三部。

上部为嘉靖的贪腐、中部主讲高拱的隆庆大改革,下部为张居正的万历新政。

随后又是分工问题,几番口舌推让,

最后还是陈永乐一推定音,他负责写故事剧情和整个大局脉络。

张文达负责写一些人物的内心和那个年代的一些相关人情风俗,

罗斌负责帮忙查缺补漏以及收罗资料文献。

有了他们的加入,陈永乐写起来就快了很多。

第一部《大明王朝1566》直接按照电视剧整就行,速度之快,让张文达和罗斌咂舌。

要不是亲眼所见,看着他翻资料写剧情,偶尔还参与讨论,

恐怕连他们都不相信,这种极具深意和含义的场景对话,会出自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之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