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放老早就发现了,明明都是年轻人,可不管是赵祯、曹髦,还是徐妙锦、任红昌,都有着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成熟。
刚到此地的曹髦,小小一个少年就心事重重。
卸下防备后,也是对他极为尊敬,生怕惹怒自己,丢掉重新掌权的机会。
赵祯也是一样,明明才二十出头,比他还小上两岁,但却过于成熟了。
任红昌也是事事谨小慎微,徐妙锦也是这两天朱棣的事解决了,心思方才没那么重。
本该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可各个都显得那么老成持重。
没一点年轻人的样子。
也只有今天,在李放的招呼下,美食的带动下,几人的性格渐渐有了些改变。
他们在影响着李放,而李放同样也改变着他们。
“我跟你说啊,那个变法之事,还是要徐徐图之。”
餐桌之上,随意闲聊,聊来聊去,就又说回了北宋的变法之事。
赵祯闻言愣了一下,刚刚二人还聊得开心,怎么李放这就又劝自己不要着急变法?
“数年之后党项立国,我朝不可能坐视不理,若不趁此时整合力量,如何能面对西北军事?”
饭店里,高谈阔论的人多了,李放也没想着避人耳目。
他们越这么光明正大的聊天,别人越不会觉得有什么。
谁会听到旁边两个路人在谈历史,就认为他们是古代穿越者?
李放夹起一筷子牛肉来放进锅里:“我这么说自然是有我的考量,你且听听。”
变法之策,虽说利国利民,但终究损伤的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面临的阻力肯定很大,这种情况下,一开始赵祯可能依靠皇帝的强权给所有人压下去。
但当北宋面临西北的军事压力时,保不齐就有人会想着靠此给皇帝一个下马威,逼迫赵祯不得不放弃变法。
如此一来,岂不是双输吗?
别以为士大夫干不出这种事来,日后的历史上,司马光为了打击王安石的新党,竟然同意将之前占领的西夏之地全数还给他们。
这可是几万将士浴血奋战得来的土地,他们中央宰相就轻飘飘一句话给直接放弃了。
抱病在家的司马光还不忘坚持上疏,请求朝廷先弃数寨之地,至于兰州和定西城放弃不放弃,之后再行商议。
他话说的很漂亮:“不和西戎,中国终不得高枕。”
虽说这里面有客观因素在,他们旧党有无数的理由。
为了保持边境安定,为了休养百姓。
还有说为了天下之理。
因为那些地方本就是宋朝打下的西夏之地,还给他们也不可惜。
可此时这些旧党士人却完全忘了先贤的话。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西夏会因为得了土地,然后自此就再不犯边吗?
这个不用去考据历史,但凡是个受过教育的现代人都能猜出来答案,自然是不可能的。
因为此事朝野纷争不断,可在旧党的坚持下,朝廷还是弃地了。
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弃地之后,中国也没有高枕无忧。
听到李放如此说,赵祯一下子就怒了:“他们胆敢如此?勾连外敌,只为自身之利!”
他的眼神锐利非常,声音也抬高了许多,不由得就展现出了几分皇帝的样子。
突然的喊叫,惹得周围人纷纷侧目。
李放赶忙起身,朝着四周不好意思的合掌示歉,拉着赵祯赶紧坐下。
“小点声,这是公共场合。”李放提醒他。
赵祯深吸了一口气,歉意的点点头:“是我失态了。”
对面正在聊天的二女也看了过来,刚刚的话她们自然也听见了。
徐妙锦表情有些古怪:“赵官家,我说句实话,就你们大宋的士大夫,真的能做出这等事来。”
为了政争,置国家大事于不顾,这种事又不稀奇。
她这句实话,一下子给赵祯怼沉默了。
片刻之后,赵祯有些迷茫,看向身旁的李放,他缓缓开口问道:“以文御武,真就如此不堪吗?”
来到现代这么久了,赵祯所求的,都是从制度层面去富强国家。
至于李放所提到的军事改革,还有什么提升军人地位,他下意识的全都忽略了。
几十年的教育,再加上对唐末五代的历史研读,那种武夫当国的乱世,赵祯下意识的就很排斥。
当时天下,稍有不慎,底层军士便会以下克上。
著名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也称得上是一时明主。
可他的落幕却是那么的容易,魏州的一场兵变,底层士卒蜂拥而起,劫持了都将杨仁晸,逼迫对方带领他们造反。
杨仁晸不从被杀,然后乱兵又推举一名小校做首领,结果还是不答应,又被杀。
第三个找上了裨将赵在礼,他逃走不成,强行被乱兵拥戴为节度留后,带领乱兵叛乱。
那个时候的武夫,就是这么豪横。
赵祯绝对不愿意见到,武夫当道,重演五代乱世。
可如今耳闻目睹,却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文人,如何不堪大用,如何丧权辱国。
再加上靖康的阴影在身后背负着,赵祯有些动摇了。
李放见他神情低落,示意徐妙锦别再说了,他则安慰道:“其实也不是没用的,宋朝也有不少文臣是国家栋梁,日后靖康国破之时也有不少人以身殉国。”
“那有何用!”
赵祯有些激动:“平时只知道夸夸其谈,稍有变革就退缩不前,强敌兵临城下只知一死了之,以一国之大成全他个人清名,此等文人,与朕有何用!”
对于李放说的话,赵祯是相信的。
他们宋朝以此等优渥的条件,供养士大夫百余年,这再不出几个仗义死节的人,就奇怪了。
别的不论,就说吕夷简。
赵祯有这个自信,如果真的宋朝就在他手中覆亡,吕夷简定然会以身殉国,成全一生之名。
可这也不妨碍他不敢帮助赵祯彻底变法,畏首畏尾。
李放惊异的看向赵祯,有些欣慰的说道:“没想到你现在就已经领会到了这一点,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这就是大多数文人的本色。”
口中重复了李放这句诗,赵祯深有同感。
他忍不住问道:“此诗是何人所做?”
李放也想缓和下气氛,示意了下斜对面的徐妙锦:“她大明亡国之后,有人总结的他们那一朝的文人。”
“?”
徐妙锦口中正吃着东西,闻言有些诧异的看向李放,口中还不停的进食。
呆萌的样子,惹得李放哈哈一笑。
赵祯想起刚刚徐妙锦说的自己大宋之事,结果她大明也好不了多少,也不禁有了些笑意。
徐妙锦费力的咽下口中的食物,然后抬头问道:“我大明亡国时,也是文臣当朝?”
“差不多吧。”李放点点头,“一个朝代发展下去,必然是文强武弱,然后进入乱世再颠倒过来,这是历史趋势。”
说着,他又给几人讲了著名的“水太凉”钱谦益的事。
引得众人纷纷鄙视不已。
徐妙锦更是差点拍案而起:“柳姑娘此等有情义、有节气的好女儿,嫁给这种人,属实是明珠蒙尘!”
不只是她,连一旁的任红昌都愤愤不平。
“郎君,不知可能去到这明末之时,救这位柳姐姐脱离苦海。”
任红昌听了柳如是的故事,还有些同情怜悯。
李放没想到威力这么大,赶忙安抚几人,并说明了自己暂时也去不了明末的事。
“至于以后有没有机会,那就不知道了。”李放也不敢确定。
谁知道日后还会不会有穿越者,这几天的监控没漏掉,他抽空都看了。
李治之后是没人了,但保不齐过段时间又来人了呢?
金手指他也控制不住,所以李放没把话说死。
赵祯听了钱谦益的事后,感慨的还是文人的复杂。
有时候,那些文人是很软弱的,披发左衽、金钱鼠尾,在钢刀之下他们都能忍受。
可有时候他们又很大胆,为了一己之私,而陷天下家国于不顾,这种事文人也没少干。
“你说的这些顾虑确有可能,所以你有什么建议?”赵祯把话题扯了回来。
李放举着筷子比划着,侃侃而谈。
“我是这么想的,你自然是不能闲着,可以从一些不重要的地方下手,比如改革教育、推进农事等等方面,既能有所成就,也不会有太大的反抗。”
赵祯微微颔首,这话有理。
李放认真的看向赵祯:“现阶段,你最重要的事,反而是你最不愿意提及的兵事,西夏立国,只要谋划得当,你是有机会将李元昊打服的。”
李放说的认真,可他没想到赵祯比他还激进。
“只是打服?不能灭其部众?”赵祯皱眉问道。
在他想来,既然知道李元昊日后的进兵策略,难道就不能歼灭其军队?
西夏地小民贫,想来一场惨败就足以让其伤筋动骨,自此之后西北边陲永安,岂不一劳永逸?
李放像是刚认识赵祯一样,这杀气腾腾的话,可不像是仁宗。
他摇了摇头,对赵祯的想法并不赞同。
“你别忘了,现在这个天下,可不是你大宋一家独大。”李放提醒道。
“辽国!”
赵祯马上反应了过来,不禁眉头大皱。
坐视西夏牵扯北宋的国力,这是北方大敌最乐见之事,他们必然不会看着西夏被宋朝收入囊中。
李放解释道:“就算过几年,打败了西夏,但国力尚未完全发展壮大,暂时不宜招惹辽人。时间是站在我们这边的,总有一天,能一举灭其国。”
“你说的对。”赵祯缓缓点头。
李放端起一旁的青菜,拨进锅中:“我劝你打西夏,也是为了立威,刘娥数十年的威势不小,你暂时看似摆脱了她,但实际上她的影响还在。”
“若是大娘娘在,想来她一声令下,吕公也不得不从了。”赵祯不由得感慨道。
李放轻笑一声:“要是刘娥掌权,她是肯定不会变法的,你说的场景不可能出现。”
刘娥身上简直叠满了buff,女性、老人、根基不稳的掌权者,这些标签注定了她不可能去主动求变。
后世的发展也是如此,寻求变法改革的都是年轻的皇帝。
而垂帘的太后,往往都是固执守旧的。
“趁这段时间,你可以培养一些名臣良将,像是范仲淹、文彦博、狄青等名留青史的文武官员,都能为你所用,最重要的是,你需要有一支属于你掌控的善战之兵。”
赵祯态度松动了,李放也开始给他灌输加强武备的念头。
对此,赵祯也并没有排斥。
李放精神一振,为了打消他的顾虑,他又给他提了个建议。
“他们文人都殿试,可以自称天子门生,武夫为啥不行?”
在李放的规划下,他给赵祯描绘了一副壮观的图景。
“大宋武备学堂......”
重复着李放口中的话,赵祯若有所思。
李放继续说道:“你也可以自己取名字,总之意思是这么个意思,只要培养的军官足够多,你和他们的关系够紧密,什么权臣、将军也动摇不了你的地位。”
“到那时,恐怕我才是真正的将军了。”赵祯笑道。
李放说的话虽然有些不合时宜,对他们那个时代来说有些难以实现,但中心思想赵祯还是了解的。
“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在军中自然也能运用此话。”赵祯心中暗道。
如李放所说那样,要是整个军队中的中层军官,皆和他有师生之谊,哪里还用担心兵变?
只要待遇足够,底层士卒也可为他效死。
赵祯暗下决心:“要催促陆业明早日办报,郭中庸也要加快速度了。”
他决心绕开枢密使,由自己的内帑出资培养一支军队,兵源也是现成的,禁军中多的是身世清白的良家子。
到时拉到西北历练一番,再打赢西夏,届时凭此威势推行改革,何人不服?
赵祯想明白了一切,暂时也放下了心绪。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你要是在我大宋,政事堂必有你一席之地。”
见赵祯都有心思开玩笑了,李放虽不知他的心理转变,但也乐见其成。
“那赶明儿我过去,你给我封个一字并肩王,我就去当你大宋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