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朱回老家一趟,单纯的就是不希望看到他有什么遗憾,朱允熥的出发点也非常的简单。
要是有什么人偏偏引伸出来了朱允熥这个皇帝想要趁着太上皇回帝乡的时候清理朝堂,或者是在这段时间树立威信等,那就是想多了。
不管是老朱还是朱允熥,也都不认为朝堂上有什么忠于洪武皇帝的人,或者是忠于承康皇帝的人,只有大明的臣子。
只要能干事实,只要能够为大明的社稷做出贡献,自然也就别担心被清理。
一朝天子一朝臣就纯属想多了,老朱在位的时候,满朝的文武朱允熥该用还是用。到了现在,也不会说老朱提拔的人就觉得用着不顺手。
下朝后的朱允熥第一时间召见了李景隆,“九江,过几天祖父要回老家,你帮着安排一下。”
李景隆稍微愣了一下,随即赶紧问道,“陛下,太上皇回帝乡?”
“怎么?”朱允熥觉得好笑,说道,“祖父早年也曾经回去过,现在气候合适,正好能回乡一趟。他都这个岁数了,一直惦记着老家。”
自从从军之后,老朱回老家的次数屈指可数,这都五十多年了,老朱回老家的次数一双手都能数得过来。尤其是近些年,没人觉得他还会再回老家。
李景隆在惊诧后立刻说道,“臣定当尽心竭力,沿途护卫太上皇。”
“文垚也跟着回去,路上安稳些。”朱允熥笑着开口,“这个事情不是安排你来做,就是安排魏国公来做。想了想,还是你合适一些。”
李景隆忽然间有些后悔了,他实在是答应的太早了,就应该稍微再等一等的。
李景隆从小就被老朱喜爱,一直都是青眼有加。要说护送老朱回凤阳,李景隆也自认为责无旁贷,正好他也可以拜祭一下。
只是现在这一次有着一个朱文垚,那就让李景隆头疼了。没别的原因,单纯的就是朱文垚的岁数太小,而这孩子的身份又太特殊。
看到李景隆为难的样子,朱允熥笑了起来,“这事情也只能是你做,我信得过你,你也能在祖父那里说得上话。”
确实如此,毕竟李景隆也是老朱的甥孙,这都是实实在在的自家亲戚。
老朱去祭祖,李景隆跟着去磕头,那是谁都挑不出理的。
虽然觉得这个任务艰巨,不过李景隆也只能硬着头皮接下,他显然没有任何推脱的余地。
更何况这个任务也不算是多么难,无非就是需要更加的殷勤、仔细,将很多的事情考虑的周到一些,这显然也就行了。
不过李景隆还是开口说道,“陛下,臣以为魏国公幼弟李增寿心细细腻,也令他随行。”
什么李增寿心思细腻也就是委婉的说法,还是要拉上一个徐家的人。这倒不是避嫌、分担风险之类的,而是有机会示好的话,那也顺手示好。
毕竟徐妙锦的地位稳固,而朱文垚的地位更加稳固,李景隆哪怕是曹国公,也不得不考虑一些现实的事情。
他得老朱、朱允熥的信任,但是他的子孙以后就未必能够得到这样的信任。
一代亲、二代表,李景隆这都是到了第三代了,和朱家的香火情本质上来说是越来越淡,现在更多的还是君臣。
而徐家就不一样了,徐达本来就是开过第一功臣,这也使得徐家、魏国公这个爵位变得超然起来了。
现在徐妙锦又成为了皇后,为皇帝诞下了嫡长子,以后的徐家不说更加显贵。但是地位无疑是更加的安稳,魏国公这个爵位基本上是注定与国同休。
朱允熥笑着开口说道,“这倒也是,到时候让他也跟着一起回去。正好徐家也是凤阳人,也能回去祭祀一下。”
徐达是葬在应天府,也是陪葬孝陵,但是徐家的祖坟可是在凤阳。因为徐达的缘故,他的三代先祖也都是被追封为中山王。
其实徐家这些年也有都是常常派人回乡祭祖,有些时候这些大臣回乡祭祖比起皇室更加方便。
而老朱、朱允熥,很多的时候也只能是在奉先殿祭祀,去一趟孝陵对于朱允熥来说也是越来越难的事情了。
李景隆随即问道,“陛下,太上皇回帝乡,是差留守司接驾,还是上十二卫护送?”
亲军上十二卫是是明朝时期负责护驾左右、护卫宫禁的皇帝侍卫禁军,这些军士都是通过精选以后经严格训练而入选的身材健壮、武艺不凡的将士。
这都是京军的核心战斗力,这也是最为忠诚的军队。而凤阳留守司的地位也非常超然,能够守着帝乡的军队,可不就得是心腹么。
看看现在的五军都督府就知道了,一些亲信的大将即使没有出任国凤阳留守司的主官,也要时常回去检阅。
朱允熥就毫不犹豫的回道,“上十二卫派兵护送,留守司迎驾就好。这些事情你和魏国公商议一下,沿途的护送等都要仔细,事情再去报给太上皇。”
李景隆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因为当今天子是皇太孙的时候,就习惯将很多的事情直接扔给洪武皇帝去处理。
现在看起来依然如此,要说能够偷懒的时候,那是一点都不会含糊的。
李景隆脚步匆匆的离开,因为他接的任务实在是太重了,势必是需要小心、仔细一点,半点差错都不能有的。
这不是吃力不讨好的任务,这是因为有着皇帝的绝对信任,所以才会将这样的任务托付,其他勋贵等就算是想要接下这个任务,那也只能是在旁边干瞪眼。
等到李景隆离开,朱允熥笑着看向道衍,“怎么,这是觉得我要做些什么?”
主要就是这个道衍看着就是比较心思多的人,对于朱允熥的一举一动,道衍都是习惯性的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或许觉得这是有什么深意。
甚至不只是道衍,朝堂上的一些文武官员其实也都是一个样,他们确实会仔细的分析朱允熥的一言一行,想要琢磨一下皇帝的心思。
道衍现在看似是有些想的多,主要也是因为老朱的身份特殊,朱文垚的地位也特殊,那就不免引人遐想了。
道衍也不隐瞒自己的心思,说道,“陛下,太上皇此时回帝乡,是不是有些不太稳妥?”
朱允熥好奇问道,“怎么不稳妥了?是朕初登大宝,尚需太上皇帮扶。还是说秦王此刻在凤阳,他有多余的心思?”旁边的夏原吉就忍不住摇头,他和道衍的关系不错,只不过更多的是在公务上,两个人没什么私交,也是因为根本就谈不到一块去。
在公务上相处的不错,大部分原因也是各自管着一摊子事,夏原吉只需要管好财政的事情,而道衍看起来是个谋臣,什么事情都掺和一些。
看看陛下说的那些事情,或许这就是道衍认为不太‘稳妥’的原因,这个大和尚就是喜欢多想。
道衍就连忙说道,“陛下承继皇位,这是天下苍生所愿。”
这样的马屁听一下就好,用不着太当真。
不过朱允熥也觉得他登基确实没什么阻力,主要就是老朱早早的就册立了储君,这一切也都是合情合理的,谁也找不出来问题。
被朱允熥调侃的道衍不以为意,只是说道,“陛下,臣以为太上皇此时回帝乡,朝堂之上怕是会有一些非议。”
这么说自然也是因为老朱这才退位没多久,这就急着回乡等,不知情的人或许会觉得这是被承康皇帝给气的。
道衍也继续说道,“皇长子殿下岁数尚幼,此刻回乡祭祀,也不免会让人多想。”
这也是实情,本来朱文垚就是老朱在照料,这就已经让很多的文武百官心里多想,会觉得大明的储君根本就不用怀疑了。
而按照此前的一些皇位传承的规矩,包括宗室封王的规矩,那都是要等到十岁才能正式册封的。
“回乡了就是逼着朕册立太子了?”朱允熥笑了起来,“文垚是我长子,这是朱家人。现在回去祭祖也是应有之义,哪有那么多人闲着没事瞎琢磨。”
道衍觉得愿意瞎琢磨的人不会只是他一个,甚至很有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愿意瞎琢磨,甚至琢磨的更多一些。
只是现在看看好像也确实是没有什么太多的办法,因为皇帝这是插科打诨一般的将话题给扯走,皇帝的那些说辞也是有着足够的道理。
所以只要朱允熥不明发圣旨,有些人瞎琢磨也就只是瞎琢磨而已,其他的显然就不用多想了。
看了一眼道衍,朱允熥也是有些无奈。
道衍的能力没得说,就是心眼实在太多,这是一个更热衷于皇权的谋臣,在治理天下的一些事情上,道衍的热情就没有那么高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术业有专攻,道衍学的就是‘屠龙术’,而不是也熬成为一个治国安民的宰辅。
不过朱允熥显然也不是太在意,道衍这样的人放在身边,也确实有大用,对于掌控朝堂来说,这就是最好的谋臣之一了。
和道衍稍微聊了一会儿,朱允熥就继续专注的开始批阅奏章了,国政还有一大堆呢,自然是要及时处理好才行。
张福生轻手轻脚的来到朱允熥身边,“陛下,魏国公求见。”
朱允熥顿时乐了起来,“这还真的是急了,这么快就过来了。”
徐辉祖自然是有些紧张,也确实是非常的在意。他是魏国公,也确实就是想着要维护皇权。可是他的外甥是皇长子,是公认的未来储君。
徐辉祖进殿后就说道,“启奏陛下,臣.”
“曹国公找了你,你心里头也有些急了?”朱允熥直接拒绝表面的客套,就说道,“让文垚回乡,你是觉得不太合适?”
徐辉祖也不隐瞒自己的想法,“涉及陛下家事,臣本不敢多言。只是皇长子殿下尚且年幼,远行数百里,臣有所担忧。”
“太上皇回乡,文垚不跟着回去,你是觉得我能照料文垚,还是妙锦能照顾好?”朱允熥直接反问,“文垚只认他祖祖,这事情你不知道?”
徐辉祖哑口无言,因为有些事情他确实心里清楚。有些时候也会觉得非常自豪和期待,可是有些时候也会有所担心。
朱文垚被老朱亲自照料,这自然是朝野上下皆知的事情,也基本上宣告了储君的人选没有任何的悬念,只能是朱文垚了。
可是孩子太小,再加上朱允熥年轻力壮,这么早就定下来储君,有些时候不免让人多想。
毕竟实事求是的来说,历史上没几个皇帝对储君是完全不设防的,过早的立下储君,说不定会让一些朝臣想着去拥护储君,让皇帝多疑。
徐辉祖赶紧回答说道,“回陛下,臣只是担忧皇长子殿下年幼,太上皇年事已高,舟车劳顿的话会疲惫。”
老朱带着朱文垚回老家,这就是上一任皇帝要带着下一任皇帝回去祭祖了,这个时候谁不敏感?
而这两位老的老、小的小,自然也会让人心里有些担心。
朱文垚这才不到两岁,老朱虽然身体好,但是七十一的年龄摆在那里,这当然也会让人觉得担心了。
所以说徐辉祖的这些担心看起来也是非常正常,这甚至是很多文武百官的一些观点,实在是这一老一小的组合都很难让人完全放心。
而这两位当中的任何一个,对于大明的朝堂、对于大明的江山社稷都无比重要,这是影响着大明走势的关键性人物,不能有半点差池。
所以说老朱想要回乡没那么容易,这不是说走就走,朝堂上说不定就会有不小的阻力了。
尤其是带着朱文垚,想都不用想的,阻力势必会更大。
这不就是徐辉祖都来劝谏了么,这可是平时恭敬谦逊的性格,在徐妙锦嫁入皇家之后更是谨言慎行、几乎从不反驳朱允熥的旨意。
徐辉祖的担心完全可以理解,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一个事情。
不过很明显在老朱准备回乡的这件事情上,也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
这是朱允熥的决定,这也是老朱的决定,就这么简单!(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