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祖宗很牛逼
郭友平亏不亏,姜宁不知道。
反正他觉的他挺亏,去年卖草的钱还有好多没有收回来,差不多一千多万的样子,年后一直都在要账,前阵子一个养殖场的老板跑了,欠了一百多万的牧草钱。
想拉点牛抵账。
结果……
牛全特么抵押给了银行。
钱是不多,但这个事给姜宁提了个醒。
这两年跑路的老板好像越来越多。
国内的老板似乎没耐心,不像老外那么死心眼,遇到点困难就卷款跑路,各种骚操作也多的让人眼缭乱,就像这次的这个,把能抵押的全抵押了。
套现了好几百万跑路了。
据说春节前就跑了,直到前段时间才发现。
仔细一查,银行都傻眼。
三四年前就离婚了,名下无任何财产。
套现的资金也通过各种手段转移到了前妻名下。
老板也很光棍,要钱没有要命就拿走。
姜宁召集开了个会,不能再慢慢等着要了。
特别卖草的钱,不给钱就把牛拉回来。
忙忙碌碌之际,来了几拨参观的。
几个兄弟县又组团过来参观,姜宁跟着陆老板出面接待了一下,看完二场看一场,完了又参观了园区已经建成的或者正在建设的板材家具厂和食品加工厂等等。
看着往日一穷二白的白北发展的红红火火。
几个兄弟县表示很羡慕。
回到就通过各种渠道发来了投资邀请。
姜宁一概婉拒,投资个毛线。
老家的投资环境不能说。
仙灵农场建起来后,都有人在说国有资产流失,陆老板来了后才压下了这种声音,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其他地方不说了,反正他是不会走出北安去投资的。
真不想再埋人……
三月十五,县里召开了一个扶贫专项会议。
大大小小的企业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都被叫去开会,孔芳菲代表农场去开的会,会议总结了去年的扶贫工作,重新安排部署了今年的扶贫工作重点。
已经脱贫的不需要再扶。
没脱贫的还要继续帮扶。
重新返贫的还有各种原因致贫的也要继续帮扶。
一场二场都领到了任务,各自帮扶一个贫困村。
北安农村的人不多,大多数都进城了。
没进城的,要么是老弱病残,要么是发展比较好的。
发展比较好的当然不用扶贫,要扶的都是老弱病残。
二场姜宁没管,让梁国平去处理。
一场亲自过问了下,让孔芳菲上去看了看。
孔芳菲看完回来直叹气:“没办法扶,虽说穷是社会问题,但有些时候跟个人也有脱不开的关系,那村子全是些五六十的人,都不愿进城,想扶也没办法扶。”
姜宁问道:“有多少人?”
孔芳菲道:“几十个吧,多数是养牛养羊的,种地的不多。”
姜宁又问:“全是贫困户吗?”
孔芳菲道:“当然不是,我感觉真正的贫困户只估计就那么两三户,剩下的不是养着两三百只羊,就是好几十头牛,我感觉人家比我家都有钱,几十头牛几十万呢,我觉的县里应该重新定义下贫困户的标准,跟那些人比起来,我觉的我家才是贫困户,需要被扶贫。”
姜宁没好气道:“不要扯蛋!”
孔芳菲冤枉道:“我说真的,我没扯蛋,我也没蛋!”
姜宁嘴角抽抽,想笑又忍住,问:“农场有没有后峡村的职工?”
孔芳菲道:“不太清楚,我得去问一下。”
姜宁也不等他问了,直接给大姨父打电话。
下面的人什么情况,大姨父最清楚了。
问了一下,还真有一个,是个伐木工,叫朱继元。
以前开挖机的,现在在农场开伐木机。
姜宁让人过来一趟,陈学峰就打电话。
等了一阵,朱继元来了。
三十出头,穿着工作服,显然正在上班呢!
在门口探了探,问:“老板叫我?”
姜宁招手:“来来来,有我点事要问你。”
朱继元就走了进去,问:“老板要问什么?”
姜宁指了下旁边的沙发:“坐,坐下说。”
朱继元走过去坐下,坐在孔芳菲的斜对面。
姜宁等下坐下,问:“你是后峡村的?”
朱继元点着头:“是的。”
姜宁道:“是这样,后峡村被县里定为贫困村,让农场对口帮扶,帮助村民脱贫,你是后峡人应该很了解情况,你给我说说情况。”
朱继元道:“扶什么啊,扶了多少年了还那样。”
姜宁不解:“什么意思,你给我说说具体情况。”
朱继元道:“老板,贫不是扶的,火车也不是推的,农村没活路,肯吃苦的,早都跑出去打工了,只要舍得卖力气,哪里没口饭吃,还留在乡下的,要么是懒的不想吃苦的,要么是包地种地的,或者养羊养牛的,想把日子过好的不用扶人家也知道吃苦卖力气,不想吃苦的你再扶也没有用,除了让那些懒汉变的更懒没有别的作用。”
姜宁那个惊讶:“难不成留在农村的全是懒汉?”
朱继元道:“当然也不全是,但现在还留在乡下的除了一些岁数大的老年人,还有好多四五十岁的人,有的懒,有的不想进城,反正各有各的原因。”
孔芳菲问:“那后峡村真正的贫困妄想有多少?”
朱继元道:“有个两三户吧,要么是孤寡老人,要么儿子败家,剩下的我觉的没有真困难的,有几家儿子光棍,看着挺困难,其实存款不少,这么多年养羊没在城里买楼房,也没在城里供学生上学,农村消费又不高,一年就算存两三万,十几年也攒了好几十万了,只不过这年头会哭的娃娃有奶吃,装穷有好处,所以那帮人见了谁都叫穷。”
姜宁一边点头,一边问情况。
姜家也是农民,但不是世代农民。
姜宁太爷爷战乱年代跑到北安落了户,种了一辈子地,到了姜宁爷爷却不种地了,找了个单位混了一辈子,还把三个女儿两个儿子都给安排进了单位。
姜爸最小,命不太好没赶上时代。
返祖成了半个农民,但户口是城里的,农村没地。
姜宁没在农村待过,对农村的了解也是浮于表面,平时听大姨父说的也不少,但真正的情况并不了解,此番详细了解了一番,才知道农村的情况有多复杂。
贫困只是一个现象,并不是内因。
造成贫困的原因有很多,有大环境的因素。
也有观念和习惯的原因。
大环境不好还能想办法解决,但观念和习惯这种东西是很难改变的。
姜宁问了半天,彻彻底底了解清楚情况后,想了一下说:“看起来问题不少,但县里安排的工作不能不干,这样吧,明天我下去看看,你明天不要上班了,跟我一起去。”
朱继元答应了一声,还蛮高兴的。
不用上班,跟着老板去潇洒那当然好。
谁不想跟着老板去潇洒。
杨老黑都潇洒到美利坚去了。
翌日,姜宁开车去乡下。
后峡村在张桥下面的一个村,距县城四十多公里,下面有五个村组,确切的说分给农场的是后峡二社,一个靠着山的小村子,一条破破烂烂的水泥路,两旁几十院房子。
大门修的比较统一,门柱还贴了瓷砖。
整齐划一,看着比较有美感。
但仔细看,好多院墙都破败不堪。
显然是年久失修的缘故。
姜宁没开大奔,今天开的是570。
孔芳菲坐后面。
朱继元坐在副驾驶,给姜宁介绍:“房子都是十几年前盖的,那会搞新农村,全都扒了重盖,都盖的整齐划一,可惜没人了,其实那会在农村也挺好。”
姜宁觉的农村挺好,就是太穷了……
先去找个了驻村的专员和村干部,聊了聊。
然后去看一个老人,是个七十多的老太太。
两个儿子都在城里,据说条件也不好。
老太太不愿意进城拖累儿子,一个人待在农村种点菜,也没什么钱,好的一点是,待在农村也不什么钱,粮食是自己种的,菜也自己种的。
日常买点生活用品,儿子给个几百块。
还有一百多的养老金呢,勉强也够了。
去后院看了看,还喂了头猪。
后园子里还种了十几棵杏树,即将开了。
这情况让姜宁有点麻爪,这不是扶贫问题,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估计没几年好活,扶什么贫,这特苗的要解决的根本就不是贫困问题,而是农村老人养老问题。
扯犊子呢。
姜宁觉的这驻村专员和村干部脑子进水了,县里给他安排的任务是扶贫,不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那不是他的责任,这驻村专员和村干部好像没搞清楚扶贫的定义。
又看了另一个孤寡老人,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
一辈子没娶到老婆,是个老光棍,五保护。
背驼的腰都直不起来了,看着就像七八十的老头子。
走路慢腾腾的,自己不种地,全靠官府接济过日子。
据说每月能领到六百多块钱,没吃的了有人来给送柴米油盐,天冷了有人给送煤,衣服被子脏了民政局的人来给洗衣服,听的姜宁眼珠子差点没瞪出来。
喵的。
社会福利什么时候这么好了?
躺平竟然这么舒服,衣服脏了都有人给洗。
这还上个屁的班啊!
去第三家,一对老两口,养着个光棍儿子。
四十出头,发际线已经到了头顶,看着像是快六十的小老头,眼神极度的不自信,姜宁都不用问,就知道这人为何打了光棍,男人找不到老婆的重要原因其实并不是穷。
姜宁就算身无分文,他也自信不会打光棍。
男人可以没钱,但不能没有自信。跟男人聊了聊,感觉到对方活的有些卑微。
姜宁问他:“县里让我上来扶贫,你觉的我该怎么帮你?”
男人勉强壮了壮胆:“给些钱就行了。”
姜宁那个无语,道:“有句老话,江湖救急不救穷,我给你钱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人还是要靠自己的,你要是愿意上班,可以去我的农场干活,一个月五六千块钱,养老社保也给交了,只要好好干,不管养老还是看病问题都能给你解决了。”
男人卑微的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转身就出去了。
村干部抽着烟,说:“老板,你也看到了,乡下就是这个样子的,咱说点实际的,你与其给他们安排工作,还不如给点钱就完了,这样你省事,也不用麻烦了。”
姜宁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他的建议。
朱继元说的有道理,但凡想把日子过好的,就不会守在农村等着人救济,早早就出去打工自谋出路了,所以农村扶贫就扶成了现在这样子。
给点钱就行了。
扶贫工作比想象中的要复杂的多。
6=9+
姜宁只能萧规曹随,向前人学习。
继续走前人走过的道路,给点钱完事。
这边刚刚完事,那边姜爸打电话,让他去趟大伯家。
问什么事,姜爸也不说。
让他过去就知道了。
姜宁只得回趟小区,去了大伯家。
路上车比较多,话说今年的北安人好多都没有出去,二场的工程太多了,能在家门口打工没人愿意去外面,不像往年过完年路上冷冷清清的看不到几个人。
人多了各行各业自然都兴旺。
卖衣服的,干餐饮娱乐的都高兴。
姜宁想着这些有的没的,拿出手机给姜泽打个电话:“泽哥在不在家?”
姜泽道:“在家呢。”
姜宁问:“我爸叫我去你家到底啥事?”
“你等下。”
姜泽跑回卧室,才给他说:“来了几个本家的,你过来就知道了。”
“什么鬼?”
姜宁纳闷:“哪的本家,西疆二爷爷那边的过来了?”
姜泽道:“不是,从冀城过来的,据说是咱家族地,太爷爷就是从哪边过来的。”
姜宁:“……”
忽然冒出来个本家,搞的他一直转不过转来。
竟然不知道说什么。
到了小区,直接去了二号楼。
上了四楼,敲门进去就看到姜爸哥三陪着两个人坐沙发上。
两人五十岁左右的样子,看起来不像是劳动人民。
他哥和两个堂哥也坐在一边。
姜宁扫了一圈,还没来得及打招呼呢,坐在沙发上的两个人已经齐刷刷站了起来,就像学生见了老师一样,搞的他很是纳闷,招呼了下。
他大伯才给他介绍:“这两位是冀城来的姜全杰、姜全兴。”
“你好你好!”
姜宁又招呼了一下,握了一下手。
“小祖好!”
两人的称呼把他叫懵了,哪来这么大两个孙子?
看这岁数,怕是比他爸还大。
大伯就给他解释了一下:“你太爷爷是冀城姜氏的56代,你们是59代,全杰和全兴是60代,按辈分,你们都是爷爷辈,叫小祖没错。”
姜宁那个懵逼,他女儿出生才两个月。
这就成爷爷辈的了?
还是这么大的两个孙子。
实在有点别扭,不适应。
客套了下重新落座,大嫂子孙梅给他倒了杯茶。
陪着两人说话。
聊了几句。
大伯才给他说了两人的来意:“今年清明后冀城老家那边要修一下族谱,全杰和全兴这趟就是为这个事过来的,一会还要去趟你三爷爷家。”
姜宁只能点头,不知道说啥。
族谱什么的他都没个清晰的概念。
还能说啥?
只能先听着了。
坐了一阵,聊了差不多了后。
起身下楼,去三爷爷家。
姜爸哥三也一起去,姜宁四兄弟一起过去。
没让两人开车,让了了姜伟的大路虎。
姜爸也不开车,老哥三和姜华挤在姜宁的车上。
三爷爷和三奶奶住平房,不和两个儿子过。
平房在一条巷子里,没地方停车。
车开多了停车都是麻烦。
到了城东的平房区,把车停在巷子口。
大伙走路进去,姜有仁和姜有义早早接到通知,过来在这边等着,两个儿子姜磊和姜勇也过来了,姜家现世的一代二代男丁全部到齐。
平房比楼房要宽敞一些,大伙坐沙发的坐沙发,坐板凳的坐板凳。
两个冀城来客辈分太小,姜宁都是爷爷辈,姜爸这一代都是太爷爷辈的,更不要说三爷爷和三奶奶的,那都是高祖辈了,家里吃奶的娃都是长辈。
两人不敢居上,三爷爷三奶奶坐在了上位。
其他人就随便坐了,也没法讲究。
说着寻宗续谱的事。
姜宁不懂这些,就只能听着。
不过看三爷爷和两个堂伯的样子,似乎一点都不意外。
姜爸哥三也不意外,似是早就知道这些事。
就连他哥和几个堂哥似乎也知道。
只有他一脸的懵逼,摸不着头脑。
姜全杰邀请三爷爷前往冀城认亲,顺便把他们这一支的族谱续上,三爷爷看样子是挺想去的,但是似乎有什么顾虑,没当场答应,又说起了冀城姜家的情况。
听话头两人似乎不是第一次来北安了。
那边一些情况,三爷爷和父辈们是知道的。
姜宁听了半天,才知道他太爷爷是那一辈岁数最小的,这就导致了一个情况,他们这一支辈分都大的出奇,冀城姜家现世辈分最长者,是59代的一位寿翁。
和姜宁这一代算是平辈。
最小的65代,整整七代人。
要是算上这边,那就是九代。
姜宁想笑,但这个场合笑出来明显不合适。
只能忍着。
坐了一个小时,眼看时间不早了。
大伯吩咐姜宁:“姜宁,你安排一下晚饭,顺便在酒店给订个房间。”
姜宁点头,就给酒店打电话。
订了一桌饭菜,又问了一下套房。
没订出去,就留给两人。
姜宁出来打电话的,姜伟也跟着出来了,打完电话问姜伟:“到底什么情况,太爷爷是从冀城那边过来的?看样子你们好像都知道,就我不知道。”
姜伟咂了咂嘴,道:“这两人三年前就来过,大概就是你回来的那一年夏天,具体我也不太清楚,他们跟老子聊的,我那阵子忙,也没心思多问,只知道他们是过来寻亲的,听他们说太爷爷是战乱年代活不下去从那边跑过来的,冀城那地方太穷,我们小时候还有那边的人挑个担过来走街串巷的卖些针头线脑小玩意儿,你应该有印象的!”
姜宁点头,确实有印象。
一根扁担,挑两个箱子。
箱子里面装着各种小玩意儿,走街串巷的卖。
说那地方太穷,种地实在没活路。
不得不出来谋生路。
姜宁想着就有点乐:“太爷爷给力啊,这辈分是真大,搞的咱都成爷爷辈了。”
姜伟也乐:“是挺给力,不过被两个五十多岁的人叫小祖,还真是怪别扭的。”
姜宁就道:“之前怎么没听老子们说过这些?”
姜伟道:“就来了一次,离这么远平时也不联系,没事谁说这个啊,要不是这次他们又过来,我都忘了这事儿,可话说回来,咱们这姓可是源远流长,祖上出过不少大人物。”
姜宁不以为意:“啥大人物,难不成还能扯到姜子牙?”
姜伟神采奕奕:“你还真说对了,姜子牙就是咱们的祖宗。”
“扯什么蛋呢!”
姜宁嗤的一声:“姜子牙明明神话故事里的人物,特喵的别乱认祖宗。”
姜伟可算找到机会,果断嘲笑他:“你这不学无术的家伙,让你不好好学习,连自家祖宗是谁你都不知道。封神演义虽然是神话小说,但里面的历史背景却不是杜撰的,好多人物都是历史名人,姜子牙本名姜尚,辅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咱们老家是冀城,还有个祖宗你肯定听过,三国时期的蜀国名将姜维就是咱们的祖宗,姜维是姜子牙的51世孙,咱们是姜维的59世孙,你竟然连祖宗都不认,真该拉去浸猪笼。”
姜宁听的目瞪口呆:“我草,你没开玩笑?”
姜伟得意非凡:“废话,祖宗也能乱认吗?”
姜宁深表怀疑:“毛线,这年头乱认祖宗的还少吗,谁不想在脸上贴金。”
姜伟嘿嘿笑道:“这话别给我说,你给老子们说去。”
姜宁还是不信:“我怎么不知道咱的祖宗那么牛逼?”
姜伟神清气爽:“你现在不是知道了?”
姜宁扶了扶腰:“不敢相信,我觉的你肯定在胡说八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