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跳的很风骚
跳舞能锻炼出优美的体态和气质,所以跳舞的女人都好看,男人也爱看,短视频平台上好多舞蹈博主虽然长相一般,但身材好气质佳,照样圈粉无数。
冯雨身材不差,生完孩子后更多了几分成熟韵味。
但她没跳过舞,身体柔韧性不好。
动作僵硬,肢体非常不协调。
姜宁凑垸去看了下:“你跳的这是什么舞?”
冯雨说:“黄梅戏里的一段,传统的戏曲舞蹈。”
姜兴来了兴趣:“听着挺有感觉,跳的也不错,没想到传统舞蹈也挺好看的。”
冯雨说:“传统舞蹈本来就好看,只不过门槛太高了,要从小练习,基本功不行,跳不好当然不好看,学起来挺费劲的,我总觉的手脚和身体不太协调。”
姜宁道:“你也学人家扭扭腰甩甩腿不就完了。”
冯雨说:“我又不是当网红,学那些干嘛!”
姜宁越看越觉的有韵味,说:“跳这舞是不是得有专用服装,不然也不好看。”
冯雨点着头说:“那肯定啊,服装也是舞蹈的一部分。”
姜宁道:“那两女人穿的裙子挺不错,你不买一件吗?”
冯雨说:“我就跟着学学锻炼下体形,又不拍短视频当网红,干嘛要买服装。”
姜宁啧啧两声:“我觉的穿着挺好看。”
冯雨说:“这种传统服装不太适时平时穿,只有在特定的场合才穿。”
姜宁道:“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好多穿汉服的呢!”
冯雨道:“你也说了那是大唐不夜城,你见北安的大街上有谁穿汉服的。”
姜宁没再纠结这个,挥挥手:“你让一边,让我跳一下。”
冯雨连忙让到一边,饶有兴趣的看着。
抖音上跳舞的男人不少,还没见过自家男人跳舞呢!
短视频并不长,只有十几秒。
动作也就那么几个,姜宁反复看了三遍就记了个差不多。
然后,等音乐开始。
就跟着节奏扭起来。
一边扭一边问:“我跳的怎么样?”
“噗……”
冯雨直接笑不活了,婴儿车边的冯雪也笑弯了腰。
姜宁没跳过舞,但他身体从小就比常人灵活的多,这两年又一直被五行之源改造,不但力量变态非人,柔韧性也是好的不可思议,还真把舞蹈动作学了个七七八八。
跳的比冯雨好多了。
那腰扭的,真叫外风情万种。
但问题是,他不是女人。
这个舞的动作设计把女人的柔媚表现的淋漓尽致,男人跳这种舞本来就有点怪异,他一身的刚阳气又扑面而来,女性动作的柔媚和强烈的阳刚气息混成了一团。
当真是怪异到极点。
要是换个男人跳都不会这么怪异。
冯雨直接笑喷,眼泪都快下来了。
冯雪也笑的直不起腰来。
好久没这么笑过了。
姜宁又问:“笑啥,我跳的咋样?”
“好好好……”
冯雨笑的停不下来,要了冯雪的手机:“你再跳一遍。”
姜宁也不在意,他在国外待了五年多。
这两年也时不时往外跑。
观念一点都不古板,才不怕被人笑话。
跳个舞怎么了,谁规定男人就不能跳舞了。
也不怕冯雨拍。
踩着节奏,又跳了一遍。
冯雨全程录下,完了给他看。
姜宁看了一遍,有点不满意:“动作幅度有点大,我再跳一遍。”
冯雨连忙点头,还跳上瘾了……
姜宁一连跳了六遍,过足舞瘾才作罢。
冯雨鼓捣半天,发了条抖音。
标题就叫:老公跳的女驸马。
次日,去了趟二场。
牧区的牧草已经高过了膝盖,供水系统已经建好投入运行,订了草场的养殖场也做好了准备,三天两头催交付,每年开春都缺草料,去年还能在一场买草。
今年一场不卖草了,好几个养殖场已经顶不住了。
再不交付,就得把牛赶出去放了。
签完合同,第一时间把牛拉到了牧区。
多数养殖场规模都不大,就养个几百头牛。
租的也是最小的一百亩草场,第一家养殖场入驻当天,二场还搞了一个交付仪式,梁国平牵头组织的,还请了各路媒体报道,陆老板也专程赶了过来站台。
很是宣传了一阵子。
二场有了进项,也算是个好消息。
至少对县里来说是个好消息。
今年财政越发吃紧,冯雨都三个月没发工资了。
据说好多人房贷都还不上了,有人提议从一场借三千万先把工资给发了,却被陆经纬直接否决了,有些习惯一旦养成了,就很难再改过来。
下午,忽然接到姜伟发来的微信。
消息莫名其妙:“你很骚啊!”
姜宁扔去一颗炸弹:“话说清楚。”
姜伟:“你那舞跳的可真骚。”
姜宁这才明白缘由,问:“你在哪看到的?”
姜伟:“冯雨发抖音了,你没看到吗?”
姜宁挠了挠头,话说他刷短视频也就是闲的无聊了偶尔刷两下,从来没关注过谁,当然也包括他老婆,春节后冯雨在鼓捣短视频他也是知道的。
但一直没在意。
打开抖音研究半天,才从添加朋友的手机通讯录里找到了冯雨的抖音。
先点了个关注,然后进去看了下。
冯雨竟然发了几十个作品了。
不过前面都是他女儿的,基本上一天一个,都是记录女儿成长的内容,第一个作品还是他拍下的视频,前面的作品明显比较粗糙,连滤镜特效都没有。
但后面的越做越好,进步很明显。
最新的一副作品是他的,昨天跳舞的视频。
这也是冯雨的作品里除了女儿第一次出现家人。
点赞的还不少,几千个赞了。
评论区更热闹,竟然有好几千条评论。
点进去看了下,全都是熟人,不是一场的职工,就是二场的职工,再不就是干工程的包工头老板或者衙门人员,还有冯雨的同事,甚至爸妈兄嫂都留爪留印。
姜爸和他哥都发了个尴尬的表情。
姜妈和嫂子陈慧茹是偷笑的表情。
冯雨置顶一条评论:“老公难得下场跳舞,大家不要笑话。”
评论点赞有几百条。
跟贴评论的也有几百条。
说什么的都有。
姜宁看了一阵评论,没怎么在意。
跳个舞怎么了,又没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生活离不开快乐,自然是怎么高兴怎么过。
下午回家,冯雨和冯雪见他就笑。
第二天去办公楼,农场的员工也眼神古怪。
孔芳菲进来汇报报工作,还问他:“老板,你还会跳舞啊?”
姜宁嗯了一声,问:“我跳的怎么样?”
孔芳菲嘿嘿笑:“跳的很有特色,跳出了男人的风范。”
姜宁就挺高兴,好话谁都喜欢听。
过了两天,省里大领导下来调研。
路过北安时到农场看了一下,农场太大了,坐车参观了一圈就了一个小时,在林区和牧区,大领导特意把车叫停,下去实地看了看,还即兴发表了一番重要讲话。
称赞仙农股份是河西农业转型的成功典范。
要求总结经验,推广模式等。
本来计划半个小时,看看就走了。
结果大领导看完不急着走了,还去办公楼开了个座谈会。
听取了县市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和依托丰富的林木资源招商引资的工作情况和成果,很是表扬了一番市县的工作,显然在农场看到的实际情况超出了大领导预料。
四月下旬,姜宁飞去了美国。
姜爸姜妈静极思动,也想去转转。主要还是想去看看他在美国买的牧场。
姜宁就带着爸妈和侄女,飞往洛杉矶。
在洛杉矶倒过时差,才飞去德州。
本来他是过来处理一些矿业公司的事,要去内华达州的,可带着父母侄女不方便,只得先去了德州的牧场,许文静已经回国,邓小芸还在牧场体验生活。
牧场的生活也就看起来美好。
真待上几个月,才能体会到有多无聊。
生活不太方便,也没有任何娱乐。
每天和牲口打交道,能有多美好。
短短一个多月,邓小芸就变的粗糙了许多。
穿着身牛仔服,到是真像个牛仔,不过人看着比过春节时瘦了些,精气神也比以前好了许多,看到姜爸姜妈很高兴:“姨父,姨妈,哎哟,婷婷也来了,叫姑姑……”
张玉兰看到她这副样子,欣慰又心疼,毕竟还是亲侄女,问:“在这苦不苦?”
69书吧
邓小芸说:“苦到不苦,现在也不用人干活了,都是机器干,就是太无聊了,闲下来也没地方去,最近的镇子都有七八公里,生活太不方便了。”
张玉兰问:“你平时都干啥?”
邓小芸兴致勃勃道:“我跟着他们赶牛饮牛什么的,不过最近我打算先学个驾照,不然出去太不方便,还得让梅琳开车带我出去,不能每次都麻烦人家……”
张玉兰又问了几个问题,见她挺乐观,对现状很是满意,这才放下心,问:“你好歹也是大学生,现在在牧场干这些活,不觉的委屈吗?”
邓小芸道:“姨妈,你咋还是老思想啊,啥活不是人干的,乔安他们都是大学生,还不是一样在这给姜宁养牛,人家美国人都不觉的丢人,我有什么委屈的。”
张玉兰不相信:“那几个老外是大学生?”
邓小芸道:“人家上的社区大学,相当于大专。”
张玉兰问儿子:“小芸说的是真的吗?”
姜宁点头:“是真的,老美上大学比老家容易,受教育程度比老家要高的多,社区大学跟老家的中专一样,想上就能上,这边的农民文化水平比老家高的多。”
张玉兰这才相信了,只是还觉的可惜。
好歹是大学生,却跑来这里养牛。
好说不好听啊!
在牧场里安顿下来,老两口开始熟悉环境。
牧场的四个美国人雇工对老板的家人很是热情,只是语言不通沟通比较费劲,邓小芸主动当起了翻译,在牧场生活了两个月,总算初步掌握了口语。
所以说环境才是最好的老实。
在牧场生活两个月,天天跟老外交流。
收获比她自己闭门造车大了何止十倍。
四个美国雇工也在跟着邓小芸学习普通话,奈何中文太难了,除了你好吃饭这些简单的词汇,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四个老外就听不懂了。
牧场房子还算宽裕,四百多平的房子。
虽然利用率不太高,但也有六个卧室。
除了一些装了一些杂物,剩下的卧室都可以住。
姜宁住了一晚,就去了内华达州。
姜爸姜妈没去,带着大孙女在牧场住下来。
一边熟悉环境,一边了解牧场的情况。
姜妈在适应环境方面要比姜爸强,和老外语言不通,老让邓小芸帮着翻译也麻烦,就自己学,good morning,hello什么的小学生都会,不会的听上几遍也就记住了。
口语其实不难。
尤其在这种环境下,天天听天说自然而然就学会了。
姜妈学的兴致勃勃,到是姜爸嘴笨舌拙的。
不好意思学外国话。
小婷婷刚来还有点陌生,但小孩子适应快,没两天就适应了新环境,直接撒野了,没有人喜欢被关在百十平米的笼子里,牧场地方大,出门就是草场。
小丫头最喜欢这种无拘无束的环境。
玩的那叫个happy。
邓小芸去了趟镇上,给她买了一大堆玩具。
还买了个足球。
小丫头可开心坏了,天天拉着爷爷踢足球。
姜有信苦了半辈子,闲下来其实不太习惯,自从去年把菜地交给农场后,就闲的骨头都发酸,看着别人天天忙,自己闲的没事干,心里那叫个不得劲。
但这边的环境和老家不一样。
老家所有人都在忙,退休拿养老金的不算,那跟他不是一个圈子,也不认识,认识的岁数差不多的就没闲着的,六十多岁的都还有上工地的。
但这边不一样。
即使农场事多,到了休息的时候。
能不加班,乔家等人也不会加班干活。
只要有机会就享受生活。
氛围不同,姜有信反到慢慢放松下来。
除着陪孙女玩,也开始尝试着跟几个外国人交流。
农场很忙。
以前只是养牛,人手还比较宽余。
今年要卖牧草,事情就多了。
张玉兰不了解情况,问:“这是到处是牧场,还有人买牧草?”
“当然有。”
邓小芸道:“姜宁那家伙运气太好了,今年周边的好几个大牧场不知道怎么回事,牧草都没出来,听说前阵子还有好多技术人员跑过去研究,也没研究出个子丑寅卯来,最近周边牧草价格涨的厉害,一吨牧草涨到了200美元,姜宁这牧场种的牧草不但品质好,而且长的贼快,割完一茬没几天就又长起来了,一吨都卖到了240美元,四月份卖牧草已经卖了一百六十万美元了。”
姜有信和张玉兰没什么感觉。
一百多万不算什么。
当初仙灵农场卖草一个月都卖七八百万呢!
听说最多的一个月,都上千万了。
到草场看了看,加布里老婆切尔希驾驶着一台收割和打包一体的大型收割机,正在收割牧草,将牧草打包成一捆一捆,现场就有买家直接装车后拉走。
都等不及晒干。
可见周边的牧场缺草缺到了什么程度。
张玉兰看的挺羡慕,美国的女人可真能干。
竟然会开那么大的机器。
姜有信想帮忙,却帮不上忙。
那些机器他不会开,最多只能下午帮着赶赶牛。
……
姜宁在内华达州待了半个月,处理了一宗矿权交易,又飞了趟纽约,去mlc的仓库看了看,本想再捡点东西,结果却发现仓库空了,黄金不知被转移到哪了。
去年到今年美利坚不太安稳。
原因跟美联储有关。
信用遭到沉重打击,全球金融系统在震荡。
总之不太安稳。
姜宁在纽约街头溜达时,都发现了好几个便衣。
可能老美还没死心。
飞到肯塔基州,顺路去了趟路易斯维尔市。
了五天时间,到处游玩了一番。
这州发展的不咋样,肉眼可见的不如德州,不过落后的地方自然风光往往挺不错,比较适合自驾,游荡了五天,等他离开时,肯塔基州也鸡飞狗跳。
回到牧场,发现短短二十天。
姜妈已经学会了好多句英语,能和老外交流了。
虽然只会说些短句,但也相当不错了,而且姜妈说话不打嗑,虽然说的挺慢,有时中间还要停顿一下,但不会重复,感觉比邓小芸说的好。
邓小芸一紧张就嗑嗑绊绊的,一个单词还要重复好几遍。
“我妈可以啊!”
姜宁很是惊讶:“当年你要能上个学,估计也看不上我爸了。”
张玉兰听了前半句,本来还挺骄傲的。
可听到后半句,那叫个愕然。
这转折的太让人措不及防了。
姜有信瞥了眼儿子,脸色有点不好看。
姜宁心里跳跳,没有再撩拨他爸,抱起了冲过来的侄女。
这小丫头比家里还野了。
头上都有草屑,不知道在哪里打滚了。
不过孩子就该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才自信,老家的孩子养的也太娇嫩了,温室里的朵不能说经不起风吹雨打,像他这样的也有,但大多数都有点娇气。
农场忙忙碌碌,几个雇工天天打草卖草忙的乐呵呵。
老板可是说了,年底拿出5%发奖金。
大伙干劲十足,就等着年底分钱。
乔安对姜宁说:“老板,我现在相信农场今年能赚到一千万美元了。”
“不不不……”
姜宁摇头:“你之前说赚不到的,所以你们的奖金没了。”
乔安垂头丧气:“shit,我真是该死,我以后绝对不会质疑老板的眼光了,因为实事已经证明,如果我的眼光比老板好,我现在就是老板了,不会给人打工了。”
姜宁拍了拍他:“伙计,你说的很有道理,认识也非常到位,看在你认真反思和悔过的分了,我决定不计较你之前的嘴臭了,年底的奖金依旧发。”
乔安笑了起来:“你真是个大方的老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