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置牧伯,东讨贼
十月,刘宏见何进以袁绍所征徐、兖二州兵马未至为由,不断推迟出兵时间,只得拜皇甫嵩为左将军,都督前将军董卓,各率两万步骑,以解陈仓之围。
同月,遣左校尉张虞讨葛陂黄巾,命上军别部司马赵瑾讨板楯蛮。
月末,张虞奉诏率兵将东征之际,宗正刘虞命人请张虞议事。
刘虞府内,仆人往来穿行,将衣物、书籍、用品依次放入漆箱中,一副将远行的模样。
得见如此一幕,张虞问道:“刘君莫非将有调任?”
刘虞邀请张虞入侧堂,说道:“幽州胡乱多年,公孙瓒不能御,陛下念我往昔治幽州时,恩信流著,诸胡畏服。故今拜为我为幽州牧,令我坐镇幽州,尽快平息骚乱。”
说着,刘虞将门合上,让左右之人退下。
张虞坐在席上,惊讶问道:“陛下可是已确定改刺史,置牧伯?我怎不见陛下所颁诏令?”
“诏令尚未颁布。”
刘虞坐到张虞对案,说道:“昨日陛下已召我与太常刘焉、少府黄琬策对,命我为幽州牧,刘太常为益州牧,黄少府为豫州牧。”
“至于置牧伯,陛下依照诸卿之语,决议定点推行,以观其成效何如?”
张虞拱手道喜,说道:“虞恭贺刘君出任幽州牧!”
刘虞苦笑而摇头,说道:“幽州胡患猖獗,民不聊生,岁无休兵,府库拮据。某上任幽州,职责重大,若理政有失,则虞有误陛下期望,更让幽州百姓失望!”
去除被乱军割据的凉州,幽州则属于是东汉最难管理的地区,大规模叛乱虽被解决,但乌桓盘踞塞外,常年持续劫掠幽、冀、青三州。
除此之外,因常年战乱之故,幽州财政系统已是崩溃,每年需要幽、青二州转移支付两亿钱。而刘虞受命上任,朝廷所给予的最关键的任务便是恢复财政系统运转,摆脱幽州需要财政转移支付的境遇。
至于刘焉、黄琬二人所领任务估计与刘虞大小相近,需要尽快恢复本州财政,让富庶的益、豫二州为朝廷提供税收。
张虞抿了抿嘴,他接触这么多人下来,在品德、才干上最让他佩服之人,莫过于刘虞、王允二人,二人可谓一心为国。
“刘君心怀大义,是为幽州百姓之福!”
张虞声音一转,叹气说道:“仅是刘君离京,将无人与虞共谋大事。”
刘虞沉吟了下,说道:“实不相瞒,我今日请济安至府上,便是向济安引荐一人,以便虞离京之后,济安能与之协力兴汉。”
“莫非是袁本初乎?”张虞问道。
刘虞摇了下头,说道:“袁本初虽有名望,但其行事多诡,心有大念。我与其谋事,是为不得已之举。”
顿了顿,刘虞意味深长,提醒说道:“袁氏四世三公,于我汉室而言,可为助力,亦可为掣肘。济安若真有志匡扶汉室,切莫太过指望袁氏。”
张虞瞒着袁术,与刘虞暗中交往。但并未向刘虞隐瞒,他与袁术协力,准备配合何进图谋宦官。
刘虞作为宗亲士人,其态度既不亲宦官,也不亲外戚,对他来说正是因为宦官、外戚才导致大汉沦落到今下这一模样。
“诺!”张虞神情肃然,作出虚心纳言样貌。
很快,屋外传来刘虞侍从的声音。
“家主,盖先生已至!”
“速请!”
听闻‘盖先生’二字,张虞神情略变了下,盖姓属实少见,朝廷姓盖之人,并且有资格参与谋划诛宦之人,仅有那刘宏心腹盖勋了。
果不如张虞所料,随着屋门被推开,却见盖勋趋步入内。
“见过盖君!”张虞率先问好。
盖勋先向刘虞问好,在向张虞拱手时,说道:“许久不见校尉,今下安好?”
“甚好!”
张虞笑了笑,说道:“眼下筹备兵马,不日将发兵出征。”
刘虞让盖、张二人落座,说道:“二君多有相识,虞日后离京,还望二君齐心协力。”
看着对坐的盖勋,张虞心中已是哭笑不得,他没想到之前害他入京的盖勋,今下却是政治盟友。
盖勋拱手说道:“之前勋不收济安之礼,实因勋出于公心,而济安又心为国家,何须以财物相赠,况勋不爱钱财。”张虞进京之后,为了表示自己无异心,不仅向刘宏表了忠心,还送礼与盖勋,直言他考虑偏颇,忘记了为臣之法,幸盖勋及时纠正。而盖勋虽与张虞会面,但却没收张虞礼品,仅是用官话敷衍。
“盖君高洁,虞不如君矣!”张虞说道。
见二人聊了起来,刘虞笑吟吟,说道:“往昔因各种缘由,未能让二君相见。今我将远赴幽州上任,望二君能共谋大事,兴复汉室。”
盖勋点了点头,惆怅说道:“济安今虽执掌禁军,但宗正却是离朝。眼下宦官势力强盛,如欲将其铲除,还需由何进出力。然何进为屠夫之辈,若让他执掌大权,恐又另生祸患。”
张虞沉吟说道:“何进虽无大略,但恩遇兵吏。若他上位执掌朝政,或会清除宦官之害,提拔贤士入朝,天下或能暂清。”
“宦官之害大于外戚,今可暂联何进,图谋奸佞。”刘虞说道。
说着,刘虞看向盖勋,说道:“元固深受陛下信赖,然君言语刚直,望需留心阉宦构陷。”
闻言,盖勋自信满满,说道:“我观陛下聪明,今下之所为实因宦官阻塞良言。而陛下深信于我,我若不能规劝,与阉宦有何区别!”
刘虞性温,不愿与盖勋争执,拱手说道:“既然如此,京师之事有劳济安与元固了!”
“诺!”张、盖二人拱手回应。
三人又聊了些紧要之事,张虞便以军务繁忙为由,先行归营。
因知历史进程,张虞对刘虞离京出镇幽州,其实并不意外。然出乎意外的是,刘虞竟将盖勋引荐于他,盖勋作为刘宏器重之人,今下能与之结为政治盟友,对张虞多少有些帮助。
回到军营后,张虞整军两日,便率八百余众步骑出发,征讨葛陂贼。
因朝廷提前有手书传达于沿途县邑,张虞所率步骑仅携带兵器、甲胄、帐篷等军辎之物,至于口粮则由众县邑提供。
在出征的路上,张虞则是抓紧时间,研究葛陂贼今下情况。
与白波贼命名一样,葛陂贼因其在葛陂反叛,故以葛陂贼称之。
葛陂所在何地呢?
其位于淮水支流澺水今洪河畔,位于汝南郡下辖的鮦阳县境内,历史上石勒屯兵窥视寿春之所在。
葛陂贼自起兵以来,本想西进直取郡治平舆,但畏惧平舆守备森严,故葛陂贼取道东进,劫掠汝南郡内的薄弱区域,如细阳、宋国、思善等县,不断壮大自身实力。
而汝南郡兵马进讨时,因宋国、思善等县临近沛国的谯县,葛陂贼流寇到沛国,汝南郡兵因无法越境征讨,最终只得撤军。
而会汝南郡兵撤退之后,葛陂贼便流寇到汝南境内,躲避沛国兵马的征剿。汝南、沛二郡国兵马联合进剿时,葛陂贼向北流寇至陈国。
近月以来,葛陂贼在陈、沛、汝南三郡国间流寇作战,让三郡兵马苦不堪言,甚至还让葛陂贼壮大起来,连续两挫郡兵,今兵马已发展至一、两万规模。
至于葛陂贼的统帅,自是汝南黄巾余党,其中便有张虞的老熟人刘辟、何曼二人。
途中午间休息,借着冬日暖阳,张虞召集部下露天议事,商讨平葛陂贼的方略。
张虞坐在交椅上,环视众人,问道:“葛陂贼流寇三郡,三郡国不能齐心征讨,贼寇愈发强盛,今诸君有何高见?”
张丰微思了下,说道:“校尉,葛陂贼流寇三郡,其贼首生性狡诈,其部有数万之众,我军恐需联络豫州兵马,徐徐征讨贼寇!”
“不然!”
张辽摇了摇头,说道:“贼兵或虽有数万,但除去老弱妇孺,其可战之卒,或仅数千人。今徐徐征讨,虽说稳妥,但若让贼寇察觉,恐会向徐、兖二州逃亡。”
“故以辽之见,今下看能否探得葛陂贼所在,以及其部兵马虚实,如能得知其动向,我军可奔之会战,力求一战破敌。”
张虞微微点了下头,看向张杨、高顺,问道:“张君、子循有何见解?”
张杨捋须而吟,说道:“校尉,流寇虽劫掠三郡,但三郡之中多豪族,而豪族据守坞堡,流寇往往难克。今欲探查贼寇动向,倒可命人询问三郡交界之豪族。”
高顺思索少许,说道:“禀校尉,黄巾贼众,而我军兵少,欲成事难离豫州各部兵马相助。且如按文远所言讨贼,或虽能击破蛾贼,但余部恐会四散,故欲讨平葛陂贼,除征剿之外,还需安抚残部。”
“善!”
张虞面露深思之色,说道:“我部至豫州征讨,实难全力清剿,故我欲剿抚兼施。然欲剿抚蛾贼,我军还需得豫州牧相助,否则豫州诸郡恐难配合我军。”
“今先赶往颍川郡,与豫州牧会面!”
“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