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迎奉天子
落日的余晖下,洛水波光粼粼南流,河畔旌旗翻卷。
张虞身披金丝鳞甲,威风凛凛,在具装甲骑的簇拥下,策马徐徐而归。
沿途并州兵卒见到张虞身影无不肃然起敬,行以注目礼。对众人而言,张虞今不仅是他们所依仗的君主,更是他们所敬佩统帅,舍粮焚舟,带领他们击溃关西劲军。
“君侯万岁!”
“君侯万岁!”
不知何人领头,兵卒纷纷朝张虞高呼万岁。而张虞嘴角不由上扬,如后世检阅士卒般,按辔徐行,向左右招手。
“君侯!”
在万岁声中,郭图快步上迎,笑容谄媚,为张虞挽住缰绳,说道:“君侯用兵恍如韩、白,舍粮焚舟,置之死地于后生。临阵冲突,如鬼神之攻,摧强敌于瞬息,图钦佩之至!”
张虞大笑几下,用马鞭指着左右,说道:“破敌之功在诸卿,陷阵之功在将士,非孤一人之力!”
说着,张虞补充说道:“是役之后,将士皆有赏赐!”
“多谢君侯!”众人的语气愈发热烈。
自作为君主起,张虞愈发不喜欢向属下夸耀自己的功绩,而是常将功劳让于属下。
至于为何?
经张虞自我学习以来,已有一套为君之策。君主作为众人的领导,其职责不是与属下比试才能高低,更不是与属下争夺功绩的主次,而是公正封赏,给予属下成就感。
如刘、项之间争霸,刘邦即便奠定天下之后,向众人谈话时,只字不提自己的功劳,而是将功劳让渡于功臣。以至于让众人忽略刘邦的作用,汉初三杰之所以出彩,根本在于刘邦能赏识才干,选人委任要职。
项羽争霸天下时,自矜功绩,奋其私智,范增之言尚不能纳。以至于与刘邦争霸过程中,项羽几乎无大将可用。而项羽为何无大将可用,根本在于他与手下争功,独断专行,扼杀帐下兵将的发挥。
若是将领打下惊人的洛水之役或许会接受众人的吹捧,然张虞反而选择谦虚,选择将功绩让渡于属下。毕竟古今打工人都一个性子,喜欢涨薪升职,喜欢干有成就感的工作。
至于张虞的名声,治下愈发广袤的疆域,以及数以万计的兵吏将会为他证明他的功绩。
“今大胜关西诸军,君侯喜迎天子,关中三辅将能指日可待!”赵咨恭贺道。
张虞笑了笑,意味深长道:“天子居长安,三辅为司隶,欲据三辅,还需看天子之意!”
与李傕的硬仗打完,但若想占据关中三辅,还需和朝廷诸公打场政治仗,要不然张虞以何名义占据关西?
赵咨说道:“君侯携大胜之势,救天子于水火,朝廷岂敢不以厚爵高官以封赏君侯。且天子能否东迁雒阳,尚需观君侯脸色。”
张虞点了点头,说道:“君初所言有理,然军中尚有他人,今当谨言慎行。”
赵咨神情收敛,问道:“君侯,今天色已晚,不知是否扎营,聚拢追击兵马。”
张虞看了眼天色,说道:“顺便通知河东诸军,让他们明日东进,与我军会合于河西。”
“诺!”
在张虞谈话间,侍从忽然来报,说道:“禀君侯,张济、贾诩前来拜见君侯!”
“带他们过来!”
听闻贾诩之名,张虞脸上的笑容收起。
“诺!”
少顷,却见张济、贾诩在侍从的引路下,趋步向张虞而来。
“罪将张济拜见张公!”
“尚书贾诩参见张公!”
张虞目光先是在身形清瘦的贾诩身上停留了下,继而便先搀扶起张济,笑道:“我闻将军之名久矣,今将军能弃暗投明,助我大破李傕,营救天子于水火,何罪之有!”
说着,张虞热情问道:“君姓张,不知出自何姓氏?”
张济说道:“济出自武威张氏,于祖厉略有家资,祖上无显赫上卿,仅知从中原迁徙而来,与敦煌张氏同出一族,恐与张公之族相隔甚远!”
张虞安抚说道:“我父旧为然明公旧部,或与卿族有微薄渊源。你我同为山西张氏子弟,今后当可以亲友交际。旧时所为之事,皆非卿之本意。况我年岁少于将军,尚不敢受称张公,不妨以平辈相交!”
“多谢君侯厚爱!”
张济为人虽无主见,才能平庸,但他却不傻,能分得出好话与坏话之分。
说话间,张济让出身位,将张绣引荐于张虞,厚着脸皮,说道:“君侯,济至今无子,膝下唯侄子张绣为后。君侯若是不弃,仆侄愿拜君侯为叔父。”见张济顺坡下驴,张虞心中暗笑不已,自己不到三十岁,便有二十出头的好大侄,当真让人意想不到。
出于安抚张济为目的,张虞笑道:“我与将军同辈,你侄便是我侄,不知侄子字号如何?”
见张虞松口,张绣赶忙接话,说道:“禀叔父,绣字子修,今二十有一,尚有勇力,往后愿为叔父效力。”
“善!”
“不知子修今为何官?”
“回叔父,绣今不才,出拜校尉,为军执掌骑卒。”
瞧着仅比自己小几岁的张绣,张虞笑道:“子修破贼有功,我今表卿为骑都尉,往后勿要让我失望!”
“多谢叔父!”
张绣大喜过望,作揖而拜,说道:“侄今后必为叔父竭心尽力!”
见张绣得了封赏,张济心中顿时安稳,已无忧虑。果如贾诩所言,张虞会大力拉拢自己。
念及贾诩,张济便为张虞引荐贾诩,说道:“君侯,济文武粗鄙,皆赖贾尚书指点,方临阵醒悟。”
张虞早已注意到低调的贾诩,故作审视,说道:“孤闻降人言,君向李傕进言,欲坚壁清野,以消磨我军。若李傕纳卿之言语,今胜败尚且难料!”
贾诩语气平缓,说道:“君侯勇胜李傕,智谋胜之,用人胜之。故李傕纵纳诩之见解,亦会败于君侯之手。”
“哈哈!”
张虞笑了几声,热情握住贾诩手掌,说道:“然孤今能大破李傕,赖文和临阵相助!”
顿了顿,张虞问道:“今虽大败李傕,但关西余孽尚在,今文和可有计策教我?”
贾诩看了眼张虞,犹豫一番,说道:“仆闻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丧师之卿,不可言智。今仆败降于君侯,不足以与君侯论大势!”
见贾诩谦逊,张虞给予礼遇,拱手请教道:“昔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故非愚于虞而智于秦,而是在用与不用,听与不听。倘若李傕听君之言,则今形势难料。虞愿闻先生高见!”
贾诩沉吟少许,说道:“王公诛董,匡扶国朝,是为义举。然王公犹豫,难决赦免,故引诸将叛乱。今君侯击溃李傕,斩杀郭汜,威慑关西,诸将畏服。”
“然将军虽胜,但兵卒已疲,天子居朝野,公卿得人心,故今下之重非在征伐,而在安稳关西。”
“关西诸将苟且小利,无大志远见。陇右韩遂、马腾、王国之流,虽手握强兵,割据郡县,但无远图之能。今君侯迎奉天子,求天子赦免诸将,悬赏李傕首级,则三辅安稳。”
捋须微吟,贾诩说道:“为君侯而计,今下如卸甲修兵,镇关中抚民众,迎天子正名分,收编降卒精锐,待兵粮充沛,西讨陇右。陇右既归君侯之手,遣将远击河西,则山西由是一统。”
贾诩见解不可不谓深远,毕竟这算是张虞面试他的环节,所言之事几乎是为张虞考量。其中让张虞别管关中余孽,迎奉天子,可谓关键之言。
今汉天子尚在,张虞若不想桃子被天子摘去,他必须尽快前往长安,拿到统治关中的名义。
“彩!”
张虞喝彩道:“文和有远见,孤当从之!”
继而,张虞谓郭图,笑道:“君为郦生,文和可为子房!”
闻言,郭图脸上虽挂有笑容,但心中对贾诩充满了忌惮。随着赵咨投效起,先是董昭前来投奔,如今再是贾诩临阵投靠,个个智谋出众,让自诩为首席谋士的郭图压力很大。
“不敢!”
贾诩无意与郭图争权,谦逊说道:“君侯谬赞,仆受之有愧!”
今不仅一举击溃关西大军,更是得到张绣、贾诩的归顺,让张虞乐得不行。
是夜,大军扎营于洛水畔,各部追兵追杀二十里陆续而归。
经众人的一番统计,此番斩首五千余级,降虏四万余众。而关西诸将中,李傕及其子侄出逃,郭汜、杨正、胡封三将被斩,胡轸被擒,李蒙归降,张济、贾诩倒戈而降。
次日,大军招降逃亡败卒,留守河东的兵马西进,共汇于洛水。
经两日用兵,大军降服六万余众。而张虞见俘虏兵马太多,下令拣选精壮两万,将余者四万兵马释放归乡。
三月二十六日,张虞将大军留于渭北,而他与吕布、刘和、刘备、董承等将率万人步骑渡渭,前往长安,朝见天子。
而长安城中因李傕败逃之故,早已发生大变化,朱儁召集旧部,与皇甫嵩联手,将李傕、郭汜家眷诛杀殆尽,并驱逐其党羽,控制了长安城。得知张虞率兵过渭水,刘协令杨彪、朱儁代他出迎联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