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8章 欲分雍州,养寇自重(1 / 1)周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48章 欲分雍州,养寇自重

长安,车骑将军府。

知道张虞在长安无地歇脚,朝廷招待倒是周全,提前将董卓府收拾了下,改为车骑将军府,以便张虞及其幕僚暂居。

张虞顺着亭廊溜达,笑道:“董卓、李傕二人倒是懂得享受,将相国府修得如此奢华,堪比宫中殿楼。”

董卓西迁入长安仅一年多,便被王允所杀;李傕执掌朝纲,不到一年便被他所击败。以上二人皆为掌权武夫,今朝廷将董卓府让他居住,莫非在隐晦暗示他?

这群士人真会玩!

如果自己要当李傕,早就派兵入驻皇宫了,还轮得到他们暗示?

见张虞沉醉于府院的奢靡环境,辛毗沉吟片刻,说道:“我朝自章、和二帝起,凡掌朝中重权者,诸如窦宪、邓骘、阎显、梁冀、窦武、陈蕃、何进;以至近败亡的董卓、李傕二人,未有一人善终。”

“君侯拯救天子于水火,虽立有大功于朝廷,但若持政不当,恐会难得善果。今君侯既无意以天子令诸侯,故不如需尽快商议朝事,借天子以正名分,之后将天子尽快迁于雒阳。”

“哈哈!”

张虞笑了几声,说道:“昔元常断言董卓必亡,便是以前人之故事而料后人之结局。今时观之,董卓如元常所言败亡,李傕流离陇上。然而,孤非窦宪、董卓等人,更非何进、李傕之流。”

张虞与钟繇在上党密谈大略时,钟繇便向张虞断言董卓终会败亡,劝他可取关中为基业。

彼时张虞先入为主,倒不觉得钟繇预言多么出众。等到董卓被王允所杀,张虞后知后觉才明白钟繇那时的论断多么惊人!

因此张虞在事后向钟繇询问他为何能料定董卓败亡,而钟繇的回答则与辛毗言论近似。即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之语。东汉权臣不管权势多大,最终都会走向败亡,故董卓强行执掌朝政,迟早会出问题。

当权臣实在太危险了,尤其是东汉的权臣。别管你智谋多么出众,亦或是多么忠于陛下,终究难逃身死的下场。若非曹操根基扎实,加上汉室国力衰微,以及刘协早期行事莽撞,怕曹操早步前人后尘。

张虞可知刘协非软柿子,今怎敢懈怠呢?

踱步间,张虞回头问道:“诸卿为智谋之士,朝廷有意自领司隶,故免我司隶校尉官职,拜我录尚书事。今无司隶校尉,则我将难统关中,不知诸卿有何见解?”

“君侯翁父曾任左扶风,今君侯可表其为右冯翊,余者扶风、京兆可效冯翊之事。”辛毗举荐道。

张虞散步而微思,说道:“冯翊终归为司隶,受司隶校尉管辖。且我今表心腹为官,朝廷眼下赞同,日后重委官职,则恐陷入纷争。”

“况且武都郡尚无诸侯盘踞,其汉、羌、氐三族于河谷繁衍,各自有十余万人口,今不可不据之。”

“这”辛毗犯起了难。

见辛毗对中枢之事不了解,张虞倒没为难,而是看向贾诩、董昭,问道:“二卿出仕多年,今以为如何?”

董昭沉吟少许,说道:“君侯,陇右叛军作乱关西,马腾、韩遂、宋建三人割据陇上郡县,遂令关中前往河西道路渐阻。及董卓霍乱京师,天下诸雄纷争,河西诸郡豪强四起,单凭凉州恐不足以治关西。”

“故以昭之见,君侯不如遣人上疏调整州郡,将关中三辅及北地、陇西、金城、武都、安定、汉阳等九郡设为雍州,以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河西四郡为凉州,君侯可自领雍州牧,兼督并州军事。”

“如此一来,山西诸郡皆由君侯所执掌,岂不比司隶校尉更好?”

东汉时期的陇右仅有陇西、武都、汉阳三郡行政辖区,陇西、天水、南安、广魏、武都、阴平六郡的行政辖区需要等到曹魏平河西才会出现。

“能否将弘农纳进雍州?”张虞贪心问道。

“怕是不妥!”

董昭摇头说道:“关中三辅及河内、河东、弘农、河南六郡为司隶所领,君侯今已据河内、河东,并辖三辅,司隶已是名存实亡。若再取弘农,君侯欲让天子以何安生?”

“君侯既欲效姬周东迁故事,需为天子留得京畿之地,否则君侯功绩岂不能沦为空谈。况若惹袁术忌惮,将得不偿失啊!”

张虞冷静思考一番,不由颔首赞同。既然他打出姬周东迁故事,那不如搞得声势浩大些,让朝廷颜面有光。若是太寒碜了,岂不有违他的政治口号。

况且他拿下关中,便与袁术的南阳接壤。若吃相太难看,怕袁术会有想法,毕竟他中前期的战略重心在河北、陇右。

“不知姬周东迁雒邑,所辖京畿多大?”张虞忽然问道。

“太华外方之间方六百里!”

贾诩备有功课,说道:“西有虢,据桃林之险,通西京之道,南有申、吕扼天下之膂,屏东南之固;而南阳背泽、潞,富甲天下;轘辕、伊阙披山带河。约今弘农、河南、河内三郡尹之所。”

桃林塞为潼关古称,申、吕在南阳、颍川,背泽、潞二水的南阳为河内郡。

至于为何南阳名字从河内变迁到荆州之南阳,则是先秦时期因黄河改道之故,以及形势变化之故,对地名有过一次大调整。张虞走至亭中,说道:“河内被我所据,今不能予朝廷!”

贾诩捋须说道:“董君所献之策有理,然以诩之见,不妨略微调整,以便扬君侯名望。”

“劳文和细言!”

贾诩整理思绪,说道:“雍州可设,但辖九郡太甚。不如划金城、北地与凉州,凉州六郡,雍州七郡,以此上报朝廷,并由朝廷委刺史上任,则能令人信服。”

“诩闻君侯所辖河内仅有半郡,郡东数县尽数舍弃,君侯不如上疏析河内郡东数县为新郡,奏请朝廷委任,以示君侯忠于国事之举。并可以此为由,令袁公路、曹孟德之辈或献土,或准朝廷所遣官吏上任。”

相比董昭的方法,经贾诩细化后的方法更体面些,关西分出凉、雍二州,凉州六郡,因陇右之故,张虞难以顾忌。而将陇右划入雍州,则便于张虞后续降服陇右,及消化陇上诸郡。

而将河内郡拆出一半设立新郡,则是贾诩的点睛之笔。有张虞的作为例子,朝廷每次在众诸侯上吃亏时,想必都会念及张虞的好,且短期内不会窥探河内。

“文和与公仁计策虽好,但不知何人可为我上表奏疏?”张虞问道。

“禀君侯,李傕在朝时,笼络朝中官吏,如尚书吴硕。今李傕流亡,吴硕胆战心惊,为无土之源,君侯何不如召见安抚,令其上疏设立雍州之事。”贾诩说道:“待天子东迁,君侯可封吴硕为上卿,代君侯监督朝廷。”

“彩!”

张虞神情欣喜,说道:“我今有文和相助,何愁关中不平,实乃孤之子房尔!”

“君侯过誉!”

贾诩恐遭张虞亲信记恨,推辞说道:“诩仅是熟悉关中事务而已,大事需劳君侯与诸贤并议。”

“哈哈!”

见贾诩谨小慎微,张虞拍了拍肩膀,笑道:“孤得关中喜,更为得文和喜!”

贾诩面露苦笑,他想低调干活,但张虞总是能看出他的内心想法,他不知该说张虞精明好,还是他的演技太拙劣。

“怎不见公则身影?”

张虞换了个话题,见整日不见郭图人影,问道。

“回君侯,郭君与吕君受张济所邀宴席,为君侯安抚李傕、郭汜旧部。”辛毗说道。

“诏书安抚诸将,不知情况如何?”张虞问道。

“回君侯,段煨上表归降,今驻于商於;樊稠上表谢恩,率残部屯陈仓;梁兴、张横、王承等将皆上疏谢恩,屯守关中各地。”贾诩说道。

董昭说道:“君侯若欲平贼,可徐徐图之。今先令诸将收编两万降卒,待士卒归心,遣将出兵征剿,则关中安矣!”

“董卓、李傕二人为得人心,广封官职,故虽大败贼军,但余孽犹在。今欲安关中,非一时所能为也!”张虞感叹说道。

“祸福难知,若关中大安,君侯则无名义占据关中。今余孽盘踞关中,则让朝廷依仗君侯。”董昭笑了笑,说道。

“养寇自重?”

张虞脑海里浮现出这一念头,其实自兵败之后,樊稠、段煨、梁兴、张横、王承之流注定成不了大害,而张虞下令招抚,无非是想留些问题,以便威胁朝廷。

尤其张虞下令释放四万多降卒归乡,除了有安抚人心作用外,必要之时还能以此为借口,潜在威胁朝廷。毕竟如董昭所言,他若想成为朝廷依仗,必须让朝廷离不开他。

今不知李傕逃亡到何方,为求雍州牧,或许可用李傕名号,以来恐吓朝廷诸公。

“君侯,吕布自破李傕以来,自以为有大功于朝,行事多有跋扈,今不知是否告诫一二。”辛毗寻机说道。

张虞思虑少许,说道:“明日,我入尚书台,与朱、杨二公议东迁雒阳,及诸将封赏之事。文和为关西人士,多为我安抚归降诸将。”

“诺!”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