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霸府之选,征召公达
七月,车骑将军府。
“仆张既,张德容,拜见君侯!”
却见身型中等,相貌端正的张既向榻上的张虞作揖而拜。
张虞浏览张既名刺,又抬头打量外表,见张既神情不卑不亢,心中多有赞许,问道:“君初为郡中门吏,因屡立政绩而被举为孝廉,然朝廷多次征召君为郎官,不知君为何不往?而今又为何受孤征召而来?”
关中三辅大族众多,为了能统治关中,将他的影响力传播于乡野,张虞非常看重关中士人,几乎是征召了关中所有有名望的士人。然因士人众多,张虞通过笔试考课筛选一波,之后一一接见通过考核的士人。
而张既便是士人中翘楚者,其非名门大族出身,但却是冯翊郡中的豪强。与杜畿类似,其少小被征辟为郡吏,之后通过屡立功绩,被举为孝廉,
张既神情不变,如实答道:“禀君侯,昔董卓把持朝纲,尚公卿不能自保。既无意从贼,故深思之下,不敢受征前往长安。而君侯威震天下,建晋文侯之伟业,迁汉室于雒阳,镇关中以御胡寇。关中士民有志建功者,岂敢不来效力!”
姬周东迁中,晋文之业非晋文公重耳,而是晋文侯姬仇。继文绍武一词中的‘文’,即为晋文侯。而今随着天子东迁,张虞所立功绩得到朝廷承认,并且在诏书中将袁术比喻郑武公,以晋文侯比张虞,故几乎所有人都以此而称赞张虞。
今张虞以征召之事询问张既,考验张既的随机应变为次,实质在考究张既是否是汉室的死忠分子。张既的回答让张虞满意,他非效忠汉室分子,而是渴望建功立业之人。
张虞笑了笑,说道:“君居郡有功,受举孝廉,是谓才德兼备。孤今拜君为新丰县令,不知君愿就任否?”
“多谢君侯厚爱!”张既面露喜色,拱手说道。
“新丰往昔户籍殷实,今因兵戈而骚乱。卿如往上任,当以安抚民心,恢复生产为先。”张虞叮嘱说道。
“遵命!”
说着,张既心念一事,拱手说道:“禀君侯,既有一事,关乎农业之事,今不敢不报!”
“德容但说无妨!”
“禀君侯,关中之富饶在于郑白二河渠,然自先帝以来,陇右叛军四起;及董卓西迁长安,关东群雄逐鹿。兵戈混乱之下,郑白二渠已多年未经修缮,泥沙淤积,灌溉水流渐少。”
张既整理思绪,说道:“今年夏季,大雨二十余天,大风如寒冬,虽未令口粮减产,但往后若是旱洪,而郑白二渠泥沙淤积,则必伤农事。故既斗胆上疏,君侯今岁闲暇时,当发关中百姓修通河渠,以防万一之事。”
“善!”
见张既关心农事,甚有远见,张虞点头赞扬,说道:“德容见解深远,孤险忘关中之根本。今下孤遣人前去勘察郑白渠,若河渠淤积不通,当征发百姓疏通。”
“君侯英明!”张既恭敬道。
郑白渠由郑国渠与白渠两河渠组成,共灌溉了关中四万多顷田亩。而四万多顷的田亩几乎为上田,皆有亩收三石的水准,故在两汉时期,长安的口粮几乎是来自于四万多顷良田。
如果郑白二河渠出现意外,意味着关中将会爆发严重的粮食危机,因此历代关中政权无不重视郑白二河渠。今有本地人张既提醒,张虞不敢不重视。
张既退下之后,张虞又接见不少关中士人,并根据众人不同的表现,张虞授予不同官职空缺。
下午时分,张虞趁着天热,让侍女为他洗头。
在侍女为张虞擦拭头发之时,侍从忽然前来打扰,汇报道:“君侯,钟军师已至府外!”
闻言,张虞大喜过望,说道:”速请钟军师!
“不,我亲自出迎!”
张虞用绢布包住半湿的头发,顾不上礼节,亲自出迎钟繇。
“召集诸卿至府堂议事!”
“诺!”
少顷,张虞便遇见前来拜会的钟繇,快步迎上,伸手握住钟繇的手,欣喜说道:“我于长安等候元常久矣,今元常至京,我将无忧尔!”
钟繇见张虞匆忙来见自己,前后对待自己态度不变,心中感动不已,说道:“繇恭贺君侯兵克关中三辅,得拜雍州牧。”
“哈哈!”
张虞握着钟繇的手臂,大笑道:“昔上党策对时,君言下并州,据关中,将成高祖之基业。今孤已成旧时之语,往昔出兵征战,而君督理粮草,皆赖元常之功。”
“不敢!”
钟繇自谦说道:“诸君各司其职,繇仅有督理小功,今不敢据大功!”张虞笑道:“今关中初安,需由君为我梳理诸事。”
“遵命!”
在与钟繇前往议堂的路上,张虞问道:“昔治并州,以晋阳为基。而今下关中,晋阳偏远,怕不利治理关中。然以长安为府治,则恐北疆难安,今一时难决,不知君意下如何?”
钟繇沉吟少许,说道:“以繇之见,长安虽有关中之富饶,但君侯迁治长安,则恐难以东出争雄天下。君侯基业立于北疆,边胡深畏君侯之名,鲜卑、羌胡若知君侯迁治长安,袭扰云中、平城,因有大河之阻,路程有千里之遥,待我军至代地时,则胡人已是退却。”
“而并州毗邻河北,河北袁绍为君侯之强敌。若山东有变,君侯出步骑至河北耀武,则山东之人无不畏服。雒阳惊变,君侯南顾河内,则朝廷不敢逆君侯之意。故以上是谓制衡山东之方策,而为君侯治长安之弊!”
张虞微微颔首,问道:“元常欲仍以晋阳为府治?”
钟繇笑而摇头,说道:“君侯如以晋阳为府治,则陇上诸郡难以顾及。况今长安初安,关中余孽尚存,君侯回兵晋阳,贼人得知消息,必会起兵而叛。”
张虞闻言而笑,说道:“看来元常有不同之见啊!”
“卑鄙之见,今不知君侯愿纳否?”钟繇说道。
“坐!”
张虞示意钟繇与自己对坐,说道:“君有深远之见,我侧耳倾听!”
钟繇捋须微吟,说道:“以繇之拙见,君侯不妨暂以安邑为车骑将军府治。”
“安邑为夏时旧都,夏取薄山之铜铸兵,收解池之盐为税,得以王一时;晋虽不以安邑为都,但却以河东为治,用以制衡关中、代狄,夹辅王室;晋亡而魏立,魏国以安邑为都,西取关中,东据漳邺,称霸于一时。”
“君侯既要分心河北,又需大治关中,何不如择中取安邑为府治?”
钟繇将他所考虑之事,尽数说了出来:“君侯以安邑为府治,收解池之盐为税,以来养兵;北望代赵,以制河北;西安关中,以复陇上;东观河南,以威京畿。府治者非为都,仅一时之安。待君侯安河北,则能以雒阳而制中原;若平中原,则能以长安制天下。”
张虞若有所思,钟繇以安邑为霸府确实有道理。霸府不是都城,霸府的变化需要因形势的变化而变动。
他若以长安为霸府,因地理关系,巴蜀与陇右将会是他比较好发力的方向。然根据今形势而言,他未来的方向将是东出,消灭盘踞在河北的袁绍。故若以河北为战略发展方向,其实晋阳会更合适,毕竟并州对河北有地理优势。但若以晋阳为治,则就难以顾忌关陇地区。
根据以上内容而考虑,短期内以安邑为霸府会是好的选择,其地理四通八达,北临太原,西毗关中,南往京畿,东近上党,利于张虞针对四方变化而用兵。
“霸府治所之事暂议!”
斟酌几许,张虞说道:“今我让元常南下长安,是为助我梳理关中政令诸事,推行赋税新制于雍州,及商讨并、雍二州诸郡长吏人选。”
钟繇说道:“此事不难,劳君侯选拔贤吏出任,并督查各郡县官吏。而余者赋税及户籍核查之事,可交于在下与诸吏施行。”
顿了顿,钟繇笑道:“君侯名声既威震天下,并据山西诸郡。故繇欲举荐一人,不知君侯愿用否?”
“何人?”
“颍川荀攸,荀公达!”
“公达?”
张虞大喜而笑,说道:“昔黄巾之乱时,我与君、公则、公达等贤士相识于颍川,其智谋出众,盖有平、良之才。我欲征辟录用久矣,仅不知公达今在何方?”
在王允诛董之前,荀攸在朝廷出任黄门侍郎,张虞曾经去信隐晦招揽过,仅是被荀攸委婉拒绝,张虞便没关注荀攸。之后荀攸因涉及诛董之事,遂被董卓下狱。过了不久王允诛董,荀攸便被释放出来,并请求外任蜀郡太守,后续因蜀道闭塞,张虞便不知其踪迹。
钟繇说道:“公达求任蜀郡太守之后,因蜀道不通,便滞留于南阳。近日书信于繇,聊及形势,并叙旧往事,繇方知其行踪。今君侯坐拥并、雍二州,何不如书信召之,表其为上卿,以免被袁术录用。”
“善!”
张虞微微颔首,说道:“公达与君关系深厚,我今表疏征召之余,劳君书信一封。”
“愿为君侯效力!”
ps:今天恢复作息,明天早更三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