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钓鱼执法
朱元璋是一个执行力很强的人,既然马寻将弓吹的神乎其神,那自然是要见识一下。
何大等人背着粗制的几张弓到了校场,看到实物让不少人感觉到惊讶、觉得新奇。
朱标看着箭矢立刻开玩笑,“舅舅,现在算是知道为何说这些箭能将人射穿了。”
相比起寻常的箭,马寻弄出来的箭大了不止一圈,箭杆又粗又长,这不是普通的箭能够比拟。
朱元璋也笑着说道,“怪不得得要这么大的弓,寻常的弓还真射不出去。”
马寻就解释说道,“姐夫,我也知道这弓的优缺点。能射的出去重箭,也算是稳定。唯独就是射的不算太远,速度也慢,不如传统的箭。”
朱元璋这样的马上天子自然看的明白,问道,“你是如何想的?”
“我也不懂那么多,但是我也明白轻弓、快弓射程远、速度快,但是我这弓如果是在四十步的距离,人、马都能给钉死。”马寻就说道,“火铳速度慢、也不准,搭配着用。”
火器虽然发展了这么些年,但是现在准心还有些问题,射程也有些不足。
朱元璋露出笑容说道,“你能这么想也对,这弓看着近战是厉害。”
随着朱元璋一声令下,马寻府里的护卫们开始张弓搭箭了,开始纷纷在试射弓箭。
旁边的朱棣眼睛发光,这些弓大也就算了,箭还真的粗。这要是在战场上敌人一旦近身了,真能连人带甲的给钉在地上。
朱元璋看着,忽然笑了起来,“你还真没说错,这东西放在战场上有大用。”
武器好不好用,也要取决于使用的人,要看适不适合战场环境。马寻弄出来的这些弓确实不大可能成为决定性的战场武器,但是对大明的军队会是武器的补充。
马秀英骄傲起来了,“这要是配上我大明的将士,鞑子很难近身了。”
短兵相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短兵相接直接射杀一番就好。
这也是层层递进,弓弩骑射、火铳散射等,这都是接阵之前的事情,想要轻易的冲到阵型前面,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
马寻滔滔不绝起来,开始关公面前耍大刀了,“姐夫,咱们不是有炮吗?炮先轰一轮,炸不死人也吓唬他们。到时候箭弩启发,鞑子冲到跟前了,我这重弓再射一轮,步兵都不用动手了。”
朱元璋和马秀英对视一眼,都是笑而不语。马寻不会打仗、不通军事,他们都了解。
朱棣想要开口,朱标笑着摇头制止,没必要打击舅舅。
马寻就又说道,“我知道火铳装的慢、射的不远,火力也很难延续。到时候我摆三队,第一队射击后往后退装弹、装药,待命的第二队跟上再射,第三队再补上阵型。”
朱元璋稍微愣了一下,眼前一亮,“对啊,这个法子好!”
“我也是这么想的,三段击。这样火力有延续性,敌人很难一口气冲到跟前。”马寻也连忙说道,“这要是遇到了敌人,火铳就不是射一轮就只能近战了。”
明朝的火铳虽然在这个时代已经很厉害了,但是火力的延续性还不够强。所以火铳打了一两轮之后就要取刀杀敌了,火铳兵也带刀的。
马寻忽然间也觉得对不住沐英了,三段击是他在打麓川的时候有感于火药装填速度太慢而改进的一种战术射击方式。
朱元璋忽然有些遗憾对马秀英说道,“小弟还是耽误了,要是早几年回来,还能教一教他打仗。现在性子也定下来了,教不了。”
马秀英倒是不太遗憾,“他当不了将军,太谨慎了。”
朱棣倒是激动起来了,“父皇、母后,真要是按照舅舅说的来,敌人想要靠近就难了。野战的时候,敌人冲阵肯定要死伤惨重。”
“老四,这事情不能这么算。”朱元璋笑着解释说道,“你舅舅说的也没错,只是这法子用是能用,首先得练好兵。你回头去军中看看,这战法不能用在每个人身上。”
朱标就帮忙解释,“得用精兵,得有强将,临阵还要有军官能指挥士兵令行禁止。我大明军队虽然战无不胜,只是也并非所有士兵都是精悍强军。”
朱元璋更为欣慰的说道,“标儿说的不错,你们舅舅说的战术好用。只是不能套在每个卫所,一定要知晓手下将士才能,到时候再安排战术。”
这是对十岁的朱棣说的,也是对军事一知半解的马寻说的。
马秀英就笑着开口,“小弟,制弓的事情你用不着多操心。回头你再多过问一下,军中有好多制弓的匠人,让他们接手。”
朱元璋也笑着点头,这弓是好弓,也有大用。不过接下来就该是朝廷接手,是大都督府这边安排生产、装备和训练了。
至于马寻这个国舅爷倒不用担心过河拆桥,本来就是研制出来了就交给朝廷的,他现在可以算得上功成身退了。这时候可别想着什么专利费之类的,马寻也不靠那些东西发家致富。
朱元璋还是欣慰的,“保儿能打胜仗,小弟也能帮着制军械,咱们家亲戚都有本事!”
朱标立刻说道,“舅舅还悟出来了拳法,说是对娘和我都有好处。”
这一下朱元璋更在意了,马秀英和朱标的病可是压在他心头上的大石头。
马寻也赶紧解释,“就是强身健体的法子罢了,虽说姐不能剧烈运动,但是该动一动的时候还是得动一动。一直久坐这些不好,我就想了些简单的法子。”
朱标跟着凑趣说道,“听舅舅的意思,那是和五禽戏这些相似。到时候娘也多练练,姑父也要多练,咱们都活到一百多。”
朱元璋开心笑着说道,“好,都活一百多了,那都是老妖怪。”
马寻又在宫里住下来了,这不是他愿意不愿意的事情,反正就是小住几天。
他也没有闲着,持续完善一下清弓的研制。不过现在不能叫清弓了,该叫明弓才对。
太极拳的各个流派的不少,不过马寻教的显然也就是养生的那类。李贞、马秀英都没事稍微练一练,朱标也在东宫没事‘一个大西瓜、中间切两半’。
朱标开开心心的来到了小院,“舅舅,娘让舅母过去一趟。”
马寻连忙对刘姝宁说道,“要是再给赏赐,可千万别再接了。”
刘姝宁心里有数,只是有些时候不是想要拒绝就能拒绝的了。她也能够感觉到帝后的一些感受,马寻什么都不要,帝后就一个劲的什么都想给,生怕委屈了马寻。
等到刘姝宁离开,朱标开口说道,“舅舅知道中书省的情形吗?”
马寻点头说道,“知道些,李相告老,汪广洋被弹劾罢官,现在杨宪在和胡惟庸斗,浙东的那些人也都不省心。”
朱标笑着开口,“李相虽然退了,可是关心着朝堂之事呢。”
马寻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李善长还是舍不得权力,虽然现在告老还乡了,不过他还是时刻关注着朝堂的动静。
老家离京城也近,时常在和胡惟庸书信往来,或者是在联系着昔日的下属。
朱标继续说道,“李相告老的时候,朝廷也将他的弟弟李存义提拔为太仆寺丞,现在也四处走动的厉害。”
马寻就谨慎的开口说道,“我和中书省往来不多,就是我岳丈那边也去的不多,更不会谈及这些政事。”
“舅舅,你又多心了。”朱标笑着开口说道,“爹娘在抱怨李相虽然退了,可是还是舍不得权力。也不满杨宪跟换了个人似的,一朝得势就忘乎所以。”
不只是朱元璋和马秀英在纳闷,朱标也非常纳闷。杨宪这个人他们都了解,现在斗倒了李善长、汪广洋,一下子膨胀的厉害,哪里还是前些年的样子。
看到马寻不理解的样子,朱标笑着说道,“现在朝廷北伐几近功成,只是死伤将士也颇多。按理来说,这也要建祀立庙。”
这也是常规操作了,朱元璋建了不少功臣庙。配享太庙归配享太庙,如今的鸡鸣山上也有一座功臣庙,去年就建成了,死者塑像,生者虚其位。
现在的功臣庙里正殿里就是徐达、常遇春这些,不过他们活着就是位置空着。
排在西序的胡大海、赵德胜、东序的耿再成、、张德胜等人,现在就是塑像纪念。
在江西南昌也有功臣庙,这是在纪念大战陈友谅时死难的将士。
马寻有些不太理解了,“是北伐基本功成,准备在北平建功臣庙,让我去祭祀?”
朱标笑着说道,“去年就在建功臣庙了,只是以往有大战,都是我爹亲自去祭祀。现在政事复杂,也不能寒了将士们的心。舅舅好歹也是大都督府右都督,最好上奏让皇帝亲自去北平祭奠死难将士。”
马寻打量着朱标,祭奠死难将士没问题,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皇帝有些时候没办法亲自出席也能理解,因为离的太远,到时候派遣皇亲国戚作为代表就好,这样也没人挑理。
可是现在不管怎么看都是钓鱼执法,这是要让中书省的火烧的更猛烈啊!
朱标还是和以前一样,笑的很阳光开朗,谦谦如玉的君子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