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我说你病了
外部的敌人几乎被消灭,军事上的威胁不大了,明朝自然可以安心发展。
对于朱元璋来说,这时候就适合大力的整顿吏治、收拢权力,快速的进行他的施政方式。
明面上的敌人现在消灭了不少,可是一些藏起来的敌人也要揪出来,哪怕有些人和他一起打天下,但是在治理天下的时候,那些人就是敌人。
政见不同、对皇权有威胁等,都是朱元璋可以视作敌人的理由。
刘姝宁回到了院中,对马寻说道,“夫君,过些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回乡一趟?”
马寻说道,“也到了爹的忌日,到时候你跟着姐回去,你到底是新妇,你跟着回去祭拜。我就不回去了,我去北平。”
刘姝宁很是意外,“北平?不是说战事已经结束了,为何要去北平?”
肯定不是去欣赏元朝的昔日都城,也不是去参观未来的首都,现在的北平是军事要冲。
马寻解释说道,“北伐结束,在北平建的功臣庙建成了,我跟着姐夫过去。”
刘姝宁一时间觉得有些不对劲,皇帝去北平、皇后回老家,将太子留在京城监国。
而且李善长已经告老还乡了,这个时候让太子监国的话,说不定会出现一些混乱。
至于马寻为什么要跟着一起去北平,这也有些古怪。
因为正常的情况要么是他代表皇帝去北平,要么就是皇帝亲自过去,马寻这个国舅该留在京城。
虽然对于这样的安排很不理解,不过刘姝宁也没有多说什么。这样的朝堂大事她不是很懂,那就不要瞎说什么。
皇帝的一些用意,估计不少人都能够看出来。
只是斗红了眼的杨宪、胡惟庸等人未必就能够及时醒悟了,现在的他们就属于上头了。
再次上朝的马寻及时出班奏告,“启奏陛下,大军北伐建功,死难将士抚恤等当及时发放。”
朱元璋立刻回答说道,“大都督府务必及时核定军功、赏赐、抚恤,各衙门也不得延误此事。若是有人不用心,决不轻饶!”
马寻就再次说道,“陛下,臣以为将士没于王事,当享社稷香火。北伐艰难,陛下当亲赴北平、祭奠死难将士。”
马寻的话音刚落,不少文武官员都错愕起来,随即就开始了争论。
有人自然支持,也会有人反对,这可是让陛下从京城远赴数千里外的北平,这太远了!
马寻可管不了那么多的事情,他负责将事情给挑起来就行,然后就可以静待结果出现。
下朝后的刘伯温忧心忡忡的找到马寻,“你为何要建言陛下去北平?这是陛下的意思?”
“丈人,我这么稳重的性格,肯定不会轻易开口。”马寻也不隐瞒,因为隐瞒也没用,“这就是陛下的意思,他想要去北平祭奠死难将士。”
刘伯温更着急了,“现在中书省斗的这么厉害,陛下哪能离开朝堂?”
“现在没了外敌,陛下可以安心内政。”马寻看着刘伯温,说道,“丈人,我看你气色也不太好,要不要我给你把把脉?”
刘伯温愣了一下,很快明白马寻的意思,“这个时候就走?”
马寻一脸平和的笑容说道,“赋闲也好,安心休养几年,说不定什么时候陛下就让你起复了。要是丈人担心酬功,我觉得不用担心,年底就大封功臣。”
提起这事刘伯温也认真了,“大封功臣这事太大,上上下下都盯着这事。很多人都有功劳,也都想要爵位。要是有人请托,你不能帮着说话。”
刘伯温自然也不能免俗,爵位和官职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可以传给子孙后代。
马寻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爵位这么大的事情,确实很多人都盯着。
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这道理放在什么时候都有用。
有人觉得自己的位置高了,有人觉得凭自己的功劳怎么也值得更高的位置,这里头的争论就多了去。
马寻知道自己的国公之位是稳的不用着急,而刘伯温觉得自己有机会朝着侯爵的位置冲一冲。要是伯爵也能接受,子爵就有些不平衡了。
这两年不少人都在盼着大封功臣,而有些消息也基本确定。
大明的爵位准备恢复古制,列爵五等,也就是公、侯、伯、子、男。
也定下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
爵位分为有世袭的,一种是没世袭的。
比如说李贞现在身上的恩亲侯,这就是没世袭的爵位,这就是给诰而不给世券。
简单的讨论了一下大封功臣的事情,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其他。刘伯温压低声音小声问道,“我这个岁数要说告老也没问题,我比李相还要大三岁。只是我要说病了,陛下能信吗?”
马寻立刻说道,“我说你病了,那你还不是病了?”
刘伯温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马寻的医术到底好不好,这也是众说纷纭的事情。
说他医术不好肯定没人信,要不然怎么救了皇后、太子,还救下来了常遇春呢?
现在一个劲的在忙着培养医官等,那就是因为他有医术。
可是说他医术好吧,没几个人看过他扎根下药,也从来都不帮其他人看病。唯独帮外人看了一次病,结果李善长给看的告老还乡了。
刘伯温随即还是担心,“陛下说不定不准我告老。”
“那不至于,真要是老了、病了,该告老还乡还是会告老还乡。”马寻就说道,“实在不行,我去陛下那求情,我从未求过陛下。”
一时间刘伯温有些感动,马寻这个女婿没得说。人情这东西,有些时候就不能轻易去用。
就像马寻这个国舅一直有分寸,也不给皇帝、皇后添麻烦,所以帝后都无比喜欢他。
马寻这么说有底气,除了觉得自己可能还是有些面子之外,也是因为历史上的刘伯温告老还乡没有受到阻止,该让他回去还是让他回去。
刘伯温随即有些担心的说道,“其他倒是好说,我还是直接上表请求告老吧。我这没病没灾的说病了,陛下不信不说,还拖累你。”
马寻立刻说道,“岳丈用不着担心,我看急病看的不准,看慢性病厉害。你没病我也能给你看出来病,陛下那里也不会多想。”
刘伯温认真打量着马寻,再次对马寻的医术有所怀疑。
不是怀疑马寻懂不懂医术,而是担心这孩子到底是学了些什么医术,和寻常郎中完全不同。
怪不得当初混的都出家了,别人学医都是学些能够‘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的医术。
可是马寻倒好,学了些很难一下子看出来效果的医术。
刘伯温仔细想了想之后说道,“这事情先不急,不急着现在就去说。等到陛下从北平回来,再去上表吧。”
这个时候想要告老,刘伯温心里不踏实,要不然浙东的人都要被一锅端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时机敏感,这时候和马寻一唱一和的急流勇退,很容易被皇帝猜疑。毕竟刘伯温也清楚皇帝对他有芥蒂,这时候还是少做些动作更好。
马寻就笑着问道,“丈人可想好了是归乡,还是留在京城?”
“我自然是想要归乡,到时候整理一下文稿、书籍,也好著书立传。”刘伯温有些开始畅想退休时光了,我对如今的文风不太喜欢。”
刘伯温才能出众,这也是位文学家,他喜欢汉唐时期的文学传统,不喜欢元代以来的纤丽文风。
他也认为强调作品的教化作用,既可以对下移风易俗,也可以对上讽谕劝谏。
文化教育是一个无比重要的阵地,这一点马寻也心里有数。
看到马寻在点头,刘伯温语重心长的说道,“你也用不着替我操心,该想想你自己的事。你都二十一了,我也到了甲之年,还想着抱抱外孙。”
马寻再次感觉到了压力,有些事情他也没办法控制,前期的准备也好、算着时间也罢,这都在努力,可是暂时没看到成果啊!
刘伯温继续说道,“姝宁嫁入马家,自然该为马家延续血脉。皇后那边也催的紧,都该用心一些。”
一个小太监忽然出现,算是解了马寻的困局。
看到马寻,朱元璋打趣说道,“又和你丈人嘀嘀咕咕说些什么呢?”
“还不是担心去北平的事情么。”马寻说道,“聊了没几句就催我和姝宁,这事情我也用心了,这能怪我?”
朱元璋就立刻说道,“这是大事,你丈人不说,我和你姐都得催你。你那算日子的法子,真的有效?”
“我觉得应该有效,要是算准了的话,也该是时候了。”马寻仔细想了想说道,“姐夫,这一次去北平,我得跟着去吧?”
朱元璋有些意外的看着马寻,“你想去?”
马寻立刻开口说道,“我是想去,免得在京城被人算计。上回北伐的时候就急着赶路了,我还想要再四处走走看看。”
朱元璋打趣说道,“你还真是困不住,总想到处跑。姝宁有身孕就准你跟着去,没身孕你得留在京里,要不然你姐得怪我。”
这也是实话,为马家延续血脉是头等大事。
所以马寻想要跟着朱元璋去北平,还真有一些先决条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