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寻回到了小院,看到刘姝宁说道,“泰山得偿所愿了,明天上奏章,估计不出三天就能告老还乡了。”
刘姝宁先是一喜,随即有些担心,“夫君,是不是在朝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好事情,泰山想要回乡,我也不想他卷入是非。”马寻就笑着安抚,“我们收拾收拾,明天也出宫。”
计划赶不上变化,本来还准备在宫里‘避风头’,原计划是小住几天,但是现在显然不行了。
既然刘伯温要告老还乡,作为女婿、女儿,肯定是要去送一送。
在马寻和刘姝宁闲聊的时候,一个侍女过来轻声说道,“国舅爷,皇后殿下召见。”
马寻对此一点都不意外,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只要他住在宫里,只要马秀英有时间肯定是要将他叫过去吃饭、聊天。
他要是做了点事情,哪怕是一些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事,马秀英也要大肆夸耀。
两口子跟着侍女来到了乾清宫,这就是朱元璋的寝宫了。
看到马寻,朱元璋颇为自豪,“小弟还是真有本事,那些读书人一向自命清高、自认满腹经纶,现如今在你面前也不敢张扬。”
马寻谦虚说道,“姐夫过誉了,在术数一道上,那些人或许是不敢和我比。只是他们多半心里也觉得这是小道,不值一提。”
听到马寻这么说,朱元璋也觉得有道理,那些读书人认为的正理是孔孟之道。
不过随即朱元璋还是喜笑颜开,“你既然也知晓这些,也该努力些。你这么聪慧,要是心思收一点,肯定能成一代大儒。”
马寻赶紧说道,“姐夫,我学的这些对朝廷、对天下也有帮助!”
朱元璋就反问,“那你说说如何帮助?测山高、测房子多高,这是有用,但是谈不上太大的用处。”
马寻稍微想了想,随即说道,“姐夫,术数不只是能用来记账、统筹。我还想要以此延伸物理、化学,这都是大用。”
怕朱元璋不信,马寻解释道,“姐夫,你可知道朝廷炼制的钢铁之中为何有不少比较脆?”
朱元璋连忙问道,“小弟,你知道这些道理?”
马寻解释说道,“这里头大致是因为炼铁的时候里头有杂质,而且除了这些,也分为冷脆和热脆。添加杂质、去除杂质,都可以提升铁质。”
如今的大明看似是不缺铁,炒钢法早就不新鲜了。除此之外,还有灌钢法等等。
为了确保武器的锋利,也会有夹钢法、包钢法,在冷兵器方面,如今的大明算得上技术高超,基本上也根本不需要马寻去操心什么。
朱元璋若有所思,只是忽然问道,“你既然知道这么些东西,早年怎么就混成那德行?”
马秀英不高兴了,嗔责道,“朱重八!”
“姐夫,我现在要做的这些,哪个都是要花大价钱才能出成果的。”马寻认真说道,“这些都是基础的东西,算得上是地基。一般富户承担不起,也不愿承担。”
朱元璋忽然间反应过来了,“你在鸡鸣山下弄的那个学校,准备教这些?”
“先试试呗,我觉得肯定是有大用。”马寻连忙讨好说道,“姐夫,我教的这些真的有大用。就是花销可能稍微大点,但是也不至于太离谱。”
朱标立刻说道,“爹,我觉得就让舅舅试试好了。真要不让舅舅试一试,他肯定不甘心。”
朱元璋和马秀英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马寻还真的是马家人,认死理、犟的像头驴,有些事情不让他做,他也会偷偷摸摸的来。
马寻就继续说道,“姐夫,就说火药这东西,这算是化学。我一直想要改进,只是人手不够、钱款不够,研究不出来更好的。”
朱元璋不满问道,“现在的火药还不够好?”
实事求是的来说,如今的火药非常好,基本上是达到了‘黄金配比’的‘硝二黄三木炭’。
马寻就说道,“怎么就不能改进了?火药这东西是方士炼丹练出来的,用于军事好像是最早追溯到唐朝,在宋末开始用的多。这才多少年,军中的火器都换了几批了。”
听到马寻这么说,朱元璋也深思起来,火器的厉害之处他当然非常清楚。
可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一方面骄傲于大明火器的厉害之时,朱元璋也希望得到更厉害的火器。
周边还有不少敌人呢,而且就算是消灭了那些敌人,军事力量强悍的话,大明也可以更加兴盛。
马寻肯定是希望得到朱元璋、朱标的支持,因为基础科学的投入就是非常大,而且未必能立刻看到成果。
现在的大明初建,也算得上是百废待兴。
现在也确实有着一定的‘活动空间’,可以让马寻在这个节点去做些科学发展的改变等,但是这也需要足够的支持力度。
说到底就是有些传统的惯性思维,或者是方方面面的压力,会让马寻的一些‘离经叛道’看似非常异类。
得到皇帝的支持,争取到更多的资源,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刘姝宁壮着胆子,小声的问道,“姐,大约什么时候大封功臣?”
马秀英眉开眼笑,因为正常的情况下,刘姝宁对她的称呼‘皇后殿下’,几乎是不会叫姐。
“早就该如此,你是我马家媳妇!”马秀英亲热的拍了拍刘姝宁的手说道,“下个月封功臣,让你爹先别急着回去。”
朱元璋扭头看向刘姝宁,说道,“你爹和你也是谨慎人,给你个准话。你爹封伯爵,诚意伯。”
似乎是怕刘姝宁觉得低了,马秀英说道,“文官里头就你爹和汪广洋封爵,李相是国公。”
马秀英也说道,“还有一个何真也封伯爵,他降的太晚。”
何真是降晚了,他一度有机会割据岭南。当然如果不降,很有可能兵败被杀。
而韩政、曹良臣、杨璟、陆聚、梅思祖、黄彬、胡美这七人在天下形势未明时没有采取观望态度而主动归附,因此这七人都将被封为侯爵。
马寻就问道,“那我泰山是伯爵之首?”
“以后死了,能以侯爵之礼下葬。”朱元璋没好气说道,“这是给你面子,他家伯爵世袭。”
“本来就都是世袭的,说的好像是格外开恩。”马寻埋怨一句,随即问道,“我这个国公呢?以后要不要降等?”
朱元璋不懂了,“降等?降什么等?”
“朝廷的爵位有世袭的,有不是世袭的。”马寻说道,“我是因为先父和姐的缘故得以封爵,我这个要是世袭,后世子孙怎么办?”
对于马寻的识大体,不要说朱元璋和马秀英无比开心,朱标也无比高兴。
不过朱标连忙说道,“舅舅,早些年就给外公追封了亲王爵。那时候舅舅还没回来,只给舅舅国公本就是降等了。再说了,舅舅不是有战功吗?这肯定是世袭,我就等着弟弟出生呢!”
朱元璋和马秀英何尝没有考虑到这些事情,这也就是他们去年让马寻去打仗的原因,提前将补丁给打上,让人挑不出来理。
以后的子孙要是给国丈、国舅封爵位,最多也只能封侯,还是不能世袭的。
真想世袭也行,学开国的那位国舅爷,立了战功再提世袭,还要降等世袭!
刘姝宁这时候有些不好意思的对马秀英说道,“姐,弟媳现在尚且未能有身孕。家中爵位暂且不提,以后老家尚且要有子孙守着,该给国舅纳妾了。”
识大体,这才是真正的识大体。
朱元璋和马秀英对刘姝宁主动提起为马寻纳妾非常满意,这也是如今这个年代对于女性的一些要求,尤其是一些高门大户的女子,更要如此。
“现在提这些太早。”马秀英连忙笑着说道,“不管是世子,还是以后在老家守宅的,我想着还是以嫡子最好。”
朱元璋也连忙点头说道,“是这个道理,这事情你和小弟抓抓紧,也不用太着急。”
要说不急肯定是假的,马家现在就马寻这么一根独苗呢。
可是马寻和刘姝宁的年龄不大,所以有些事情干着急也没用。
马寻随即问道,“标儿呢?我是不是要跟大姐夫去准备一下了?”
朱元璋开心说道,“明年四月标儿大婚,大封功臣之后,你跟着你大姐夫去主礼。”
李贞和马寻去问名、下聘等,这是朱元璋认为最合适不过的了。
马秀英打趣的说道,“是得早点定下来,要不然我这弟弟都要成常家的弟弟了。”
朱元璋也打趣说道,“一天天的不教好,你给常茂说的都是些什么啊?让他好好为朝廷效力不好吗?非要让他学收钱不办事!”
马秀英和朱标都愣住了,这是小弟(舅舅)说出来的话?
而马寻对于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被皇帝知道也不意外,他府里上下,除了旺财是自己带回去的,其他的都是帝后安排的。
这也没什么可担心的,马寻又不打算造反,也没对帝后有什么不满。
安心的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其他的事情根本不用多想,那只是在自寻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