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道不同不相为谋
李善长这个客人如期而至,他似乎根本不在乎自己是不是恶客,也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受欢迎。
这么些年身居高位,即使是徐达、常遇春等人都是对他礼敬有加。
好在这一次他没有带着唐胜宗一起过来,要不然马寻真要考虑闭门谢客,或者干脆坐下后就端茶送客了。
“国舅。”李善长一副惭愧、内疚的样子,“连累你被陛下责罚,老朽心中难安,特来请罪。”
马寻装作不懂的说道,“李相言重了,这点小事用不着负荆请罪。”
李善长愣了一下,我只是登门表示歉意,没说是负荆请罪啊!
不过转瞬之间他也没多想,以前朱元璋喜欢乱用典故。
那么马寻现在大概率也是装文化人,也在乱用典故,毕竟这不是正统的读书人。
马寻有些失望,因为李善长含糊着就将‘负荆请罪’的事情揭过去了,这哪里是来道歉的,这就是来跑关系的。
虽然不喜欢这个客人,但是表面的客套还是需要有一些。
接过徐蛾端来的茶,李善长叹气说道,“国舅想必也知道大明初立,各种各样的事情实在太多。”
马寻不明白李善长说这些做什么,只能顺着话回答,“这倒也是,现在百废待兴,也该与民休养生息、恢复国力。”
“这谈何容易!”李善长更加忧心忡忡的说道,“北边的鞑子未灭,随时可能南下。西南的明夏、梁王以及段氏,辽东的纳哈出等,这也都不能不妨。”
大明现在兵强马壮,可是绝对不能认为已经天下太平,周边还有不少敌对势力呢。
马寻就安慰说道,“虽说还有些残敌,只是朝廷兵强马壮,顷刻间也就能灭之。”
这么说自然是比较乐观了,可是这也是朝廷上下普遍的观点。
十几年来的南征北战,强敌已经尽数覆灭,大明的文武百官比较乐观也是正常。
李善长就忧心说道,“陛下结合唐宋元之经验,以卫所为军伍根本。卫所屯田,现在又以盐、茶为中介,召募商人输纳军粮、马匹等物资入山西、边塞之地。”
李善长说的这些就是开中法,也是今年刚刚施行。
单纯以朝廷的力量运输粮食等去边塞损耗太大,还是召就近的商贾运粮,然后换取盐引到指定地方销售。
这样的做法就是让朝廷少了一定的负担,而商人们也有利可图。
李善长更是愁眉苦脸的说道,“虽然现在军队基本能自给自足,可是国库空虚,老朽每每想起此事就彻夜难眠。”
这话也基本符合事实,朱元璋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卫所制,军队屯田等基本上可以保证自给自足。
这种吸取了历史上屯田经验的寓兵于农,也让朱元璋骄傲的喊出‘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马寻静待下文,想要知道李善长还会说些什么。
李善长就开口说道,“国库空虚,现在多半是以江南等地的赋税为主,国舅想必也明白。”
马寻就点头了,很多人都说朱元璋对江南地区征收重税是在报复这边的百姓当初支持张士诚。
可是实际情况就是朱元璋根本没有其他的选择,卫所制是让军粮看似不用操心,但是军饷等还是要给。
另一方面就是百官的俸禄、一系列的重大工程等,这也都是需要钱。
如今的大明,也只能是在江南等地征收赋税,其他的地方根本就不要有什么指望了。
淮河以北基本上就比较荒芜了,两广以及福建地区现如今谈不上富裕,也没多少良田等。
而湖广等地现在也不是‘湖广熟天下足’,那需要等到明朝的中后期才有这样的趋势。
朝廷现在还没有来得及做人口统计等,但是大致的情况就是从元末的八千五百万人口,到现在只有将近五千万人了。
现在也是在大量的将元朝时的牧场重新改为良田等,不过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好的事情。
眼看李善长扯了许久,马寻问道,“李相,要说济世安民的事情,我实在是不太懂。”
李善长循循善诱的说道,“国舅此言不妥,国舅深知民间疾苦,也是一直心怀天下。老朽觉得国舅若是辅佐陛下,必能成为一代良相、青史留名!”
青史留名?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尤其是‘良相’,这必然是会在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真的很难有人抵挡住这样的诱惑。
马寻笑着开口,“李相说笑了,我才疏学浅。再者说了,我是外戚,如今身上官职已经很多了。我时常不安,若非皇后的缘故,我也只是求生的流民罢了。”马寻的志向一直都不是在朝堂之上,更何况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
作为外戚,他可以帮着皇帝平衡朝堂的一些格局。但是想要真正的去掌控一些权力,那反而是自寻死路了。
眼见马寻不上道,李善长就直白一些的说道,“不知国舅对浙东人是如何观感?”
马寻仔细斟酌一下说道,“谈不上观感好、也谈不上坏,只要能踏踏实实的办事就好。”
“国舅想必也知道,很多读书人心慕元主。”李善长就说道,“这些浙东人未必如此,但是他们对于两宋时的优待士人颇为向往。”
马寻笑着开玩笑说道,“这么说来也是,对那些人来说,最好的是刑不上大夫、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再者就是朝廷施行包税。”
“国舅眼界一向高,要说国舅看不清朝堂局势,老朽都不信。”李善长就笑着捧了一句,“现在这些浙东人的心思不定,无非就是朝廷初建。”
大明近乎是一张白纸,在一些人的眼里自然也就是有很多可操作的空间了。
甚至包括马寻也都是如此,因为现在的很多制度没有被定死,自然不存在‘祖宗之法不可变’。
李善长说的有道理,不过马寻还是说道,“这些事情和我说了也没用,陛下心中自然有主意。朝堂之上,也有不少心怀天下的良宦。”
看着马寻一脸真诚的样子,李善长忽然生出了无力感。
他可以断定马寻不是无知的乡野小民,这位国舅爷也是非常有见识的人,也是意志坚定不容易动摇的人。
他准备好的说辞等等根本没用,不管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或者是想要以亲朋故旧等私人关系作为理由,这位国舅爷就是不接招。
一拳打在上不说,而且根本就没办法想要去报复之类的。
毕竟李善长是小心眼的人,得罪他的人都不会好过,他会想办法给人穿小鞋。
看着脸色阴晴不定的李善长,马寻继续说道,“李相最近是在参议国政了?朝堂之上还有很多大事,我就不掺和了。”
李善长只能无奈起身,“老朽先前所言,还望国舅多思量。国舅既承皇恩,当思忠君报国。”
马寻看向李善长,笑着问道,“李相可知道郭子仪?”
李善长稍微愣了一下,随即说道,“郭令公满门俱将相,百世仰勋劳。”
马寻一下子无话可说了,他希望的是以郭子仪的例子劝李善长急流勇退。
可是现在倒好,李善长想着的是满门朱紫,或许还想着要他的儿子‘醉打金枝’呢。
毕竟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李善长绝对是朱元璋的肱股之臣,他的儿子李琪必然会成为驸马。
现在也基本上是算定下来的,朱元璋的长女临安公主朱镜静应该是会下嫁给李善长的长子李祺。
临安公主虽然是庶女,但是她是朱元璋的长女,她的母亲是孙贵妃,地位也非常高。
马寻笑着将李善长送到府门外,拱手作揖、礼数周全的将人送走。
常茂一下子就蹿了出来,非常的八卦,“舅舅,你和李相还是谈不来?”
摸了摸常茂的脑袋,马寻感慨说道,“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和李相就不是一类人。”
常茂就笑嘻嘻的说道,“我爹娘也是这么说的,让我少去李相家。我本来就和李家子弟往来很少,我只喜欢将门家的小子!”
将门家的小子们可以一块玩闹,而文官那边要是有合适的大家闺秀,那也是常茂的心仪目标。
“回头带你去军中。”马寻就笑了起来,说道,“替我跑趟腿,去一下沐英家。让他三天后过来,我要带皇子们去练兵了。”
常茂用力点头,对此也颇为的期待。
练兵和出征是两回事,练兵也可以说是一个优秀将领的基础能力之一,自然不能马虎。
哪怕常茂此前跟着去了趟北平,可是他不认为自己就算是会练兵了,还要继续学习和提升。
心情不错的马寻回到了宅子里喂驴,和李善长虚与委蛇根本没什么意思,还是喂驴更加符合马寻的生活格调。
好歹是一起苦过的难兄难弟,他现在是飞黄腾达了,自然也要让旺财吃香的喝辣的。
而朝堂上的勾心斗角等等,暂时根本没必要掺和。
李善长的那些小心思马寻现在还不敢说完全掌握,不过就目前展现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足以让他保持距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