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寻知道有些事情是真的没办法避免了,那就坦然接受。
改变不了一些现实的局面,那就改变一下自己的心境、观点,这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对于调整心态这件事情,马寻自认为还是非常擅长。
朱标有些好奇,对马寻说道,“舅舅,国子学那边您是真的不打算过去看看?”
“那倒不至于,虽然我是在忙着建学校,只是国子学的那些人也得盯着些。”马寻笑着开口,“无非是魏观现在做事不错,我用不着操心太多。”
朱标点头说道,“这倒也是,虽然魏观私心颇重,不过在国子学管理之上还是可圈可点。”
马寻也是这么想的,“我还是觉得得盯着国子学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学子们的品行。”
朱标心里清楚,也颇为无奈,“对于国朝第一次开科取士,舅舅心里是怎么想的?”
马寻仔细衡量了一下说道,“我心里其实不大看好,我也问了一些人。国子学的这些学子才学一般,很多人不愿来读书。”
朱标没有反驳,因为他所知道的情况比马寻更加具体,他知道这就是事实。
明朝开国三年,北方的民心不说,南方还有不少人对大明都没有什么归属感。
虽然朱元璋早早的就开始了国子学,里面也培养出来了一些读书人,可是选材的范围是相对较少的。
汇聚天下英才,现在的国子学谈不上这些事情。
徐蛾端来了茶,朱标关心问道,“姨,没说回去看看?”
徐蛾笑着开口说道,“有什么可看的?打个仗也打不明白,有主母照拂在军中也没个前程,他倒是越来越没出息。”
徐蛾家里的情况大家也都清楚,这是马秀英的贴身侍女,早年也是带着弟弟妹妹挣扎求生。
现在妹妹嫁出去了,跟着丈夫去了扬州。而她的弟弟刚刚北伐回来,正忙着满京城的找亲朋故旧玩闹呢。
“还是姨要求太高了。”朱标笑着说道,“娘还说能封将军了,这两年也稳重了不少。”
徐蛾嫌弃说道,“殿下就别说了,我那弟弟我知道。让他拿着刀子去杀人没事,让他指挥兵马就是不行。”
朱标也不反对,因为徐蛾的弟弟就是如此,这是悍将一员。身先士卒没问题,一马当先责无旁贷,指挥一个百户所都指挥不明白。
朱标随即说道,“那让敏姨给我做个杏花糕,她出宫之后我就惦记着这一口。”
徐蛾连忙说道,“那我这就去说一声,殿下要是爱吃说一声就是,让人送去东宫就好。”
这也就是马秀英,在马寻开府后将可靠的心腹侍女派出来了好几个。而这些侍女很多都是看着朱标长大,和他关系很好。
马寻就说道,“尝个鲜就行了,敏儿有了身孕,不好太累。”
徐蛾不认可的说道,“老爷,咱们哪有那么金贵。再说了,敏儿也是生过子女,干点轻活不碍事。”
在国舅府,徐蛾等人还是觉得非常舒服,因为国舅爷非常客气、宽容,对府里人都很好。
不过马秀英的这些心腹侍女基本上也都是有分寸的人,要不然也不会在她身边很多年,也不会因为马寻的宽容等就放肆。
等到徐蛾风风火火的离开,朱标小声说道,“蛾姨最厉害,娘跟前的这些人里头,我最怕她。她性子最烈,说什么都不愿意改嫁。”
“还喜欢说小话。”马寻也吐槽说道,“大事也清楚,她帮着你舅母,淮西人家的一些事情都心里清楚着。”
朱标就说道,“娘让蛾姨过来,也就是这个心意,就怕舅舅搞不清楚淮西人家的一些事。过两年,蛾姨还是要回去帮我打理东宫。”
马寻装作没听到,虽然徐蛾经常‘打小报告’,但是他根本不在乎。
不要说朱标了,就算是马秀英想要将徐蛾要回去,马寻也不会答应,这么个得力的大管家可是千金难求。
看到马寻不说话,朱标有些急了,“舅舅,我明年可就是要成亲了。”
马寻就说道,“到时候再去你娘那边要人,她身边很多人都得力。实在不行就去找你爹,他身边的人做事更厉害。”
“那能一样吗?”朱标就哭笑不得的说道,“娘身边的人打理内宅是一把好手,爹跟前的人做事是厉害,只是不管家啊。”
一个主内一个主外,马秀英和朱元璋的分工一向清晰,他们身边的一些人培养模式都有区别。
朱标也将话题带回来,“国子学那边的情况大家也都心里清楚,现在好多人还没学满就要入仕。”
这也是一个王朝初建时期的特点,好听一点的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如果是到了一个王朝的中期等,入仕基本上是要靠科举等,这样才可以入仕。
历史上的明朝中后期举人也可以为官,但是先得在吏部报名,排队等着出现了官职的空缺才有可能让举人当官。
但是现在的大明不一样,有些学生在国子学读书读的好好的,因为平时表现不错,说不定第二天就当官了。
这样的情况在如今的大明非常常见,这样的情形说不定还要延续十几年。
而这带来的影响就是国子学的一些‘教学质量’受影响,还没有完整的接受教育,这就先当官了。
马寻仔细想了想对朱标说道,“标儿,现在朝廷缺人才,我也知道现在很多地方官都是从前元,或者是陈友谅、张士诚手里接过来的。”
朱标笑着说道,“朝堂上都是如此,更别说地方了。”
人才不够用,这就是现实情况。
淮西二十四将基本上是朱元璋的人,文官这边的李善长是老朱的自己人。
可是其他的就难说了,在元朝当过官、在张士诚或者陈友谅手底下当过官,现在成了大明的官,这都不需要稀奇。
所以现在也别说什么忠臣不事二主,换一个东家继续做事,这也是如今官场的现象。
朱元璋自然希望培养自己的官员,可是官员的缺口实在太大,所以也不得不接收很多其余势力的官员。
也不得不承认,这里头还有不少人是有能力的。
如今的吏部尚书詹同曾经是元朝的举人、学正,后来又是陈友谅的翰林学士。
陶凯这个礼部尚书在元朝时先中乡试,然后是教谕。
兵部尚书滕德懋先是元朝的浙江行省掾,然后又是跟着方国珍。
刑部尚书商暠本来是元朝的平章知事,去年才降明。
不用夸张的来说,现在的明朝文官,大多数都是至少事二主,这也无可厚非,良禽择木而栖。
现在的很多人都是在旧主那里不得重用,现在能够为大明尽心竭力就行。
马寻和朱标在聊着天,也是在说着一些事情,培养人才确实无比重要。
“去隔壁请嫂子带着婉儿过来。”看到朱标想要留下吃饭,马寻主动开口,“门外的那些小子们让他们都回去,明天到我这里来应卯。”
徐蛾立刻开开心心的去隔壁了,朱标的心思很多人都知道。
常遇春这个大嗓门老远就开始喊,“小弟,请你嫂子和外甥女来吃饭,就不能顺道叫我一个?”
“你吃的多,还要喝酒,我请不起!”马寻就笑着开玩笑,“我这里没人陪你喝酒,你也不自在。”
看到朱标,常遇春连忙行礼,“殿下,您可得帮我评评理。我现在喝酒喝多少,都要国舅说了算!”
朱标连忙说道,“我觉得还是听舅舅的最好,大将军现在还要休养。”
常遇春只能叹气说道,“早知道我还不如去年就死了的好,吃什么、喝多少都要被人管着。老妻、女儿管着也就算了,便宜弟弟还要管着!”
常婉连忙说道,“爹,也不是不准你喝酒,只是不能多喝。”
看到常遇春郁闷的样子,其他人也都是在笑。
纵横沙场的常十万在家里被妻子、女儿管着,说话也就剩下声音大了,不顶用!
看了眼常茂三兄弟,朱标笑着说道,“明天就有你们好受的,先去军中。我看舅舅的意思,肯定是让你们当小兵。”
“太子大哥,帮我求情呗!”常茂赶紧讨好说道,“最不济也要给我讨个先锋的官,我当小兵就太屈才了!”
常升也连忙说道,“就是,我怎么也得是指挥使。老三岁数小,当个小兵没人说什么!”
常遇春都懒得理他的三个儿子,他最初投奔朱元璋的时候也只是一个小兵而已,在渡江战役开始时一飞冲天。
分桌吃饭的习惯不只是在马寻这里没有,在朱元璋家里也没有。
除非是客人多,男人一桌、女人一桌、小孩一桌。
三杯酒喝完,觉得不痛快的常遇春给‘罪魁祸首’马寻添堵,“你要教这些小子肯定不轻松,一个个的都不服管教。家里非富即贵,脾气大着呢!”
“我娘让人在赶制棍棒,舅舅最擅棍棒。”朱标笑着说道,“到时候弟弟们不听话,让舅舅奉旨揍人,看谁敢不听话。”
马寻顿时得意了,说不定就是御赐的‘打王鞭’,皇子都能打,更别说勋贵子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