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5章 给太保的免死铁券(1 / 1)黑胖的老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眼看着就要大封功臣了,很多事情都已经定下来了,世袭的铁券等也基本上都赶制完毕。

这一次朱元璋准备大封功臣,公七人、侯二十八人、伯九人。

免死铁券形制如瓦,这还是借鉴了吴越王镠唐赐铁券,去年的时候朱元璋就派人去浙江,让钱氏后人带着免死铁券入京。

免死铁券也分等级,国公的是一尺高,广一尺六寸五。

外刻履历、恩数之详,以记其功。中镌免罪、减禄之数,以防其过,字嵌以金。

马寻仔细的看着自己的铁券,“惟古创业之君,平定天下,必赖武臣宣力,开拓疆宇,佐成混一之功,崇报之礼所宜及也。”

这基本上就是开头的统一样式,没什么好说的,不过这也是将马寻定义为武将了。

“咨尔寻,事王至孝。自幼飘零,不忘父母恩。”马寻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这说的,做了该做之事,哪能这么说。”

马秀英颇为骄傲的说道,“你是做了该做之事,只是这天底下有几个人觉得这些该做之事必须要做到?你不计生死、困苦,他们还有什么可说的?”

这也是朱元璋和马秀英的心里话,孝道是如今的伦理道德的根基。很多人,尤其是一些读书人整天说着孝道等等,但是未必能做到。

而马寻千里迢迢的将马太公的遗骸送归故乡,这就足以让任何人没办法攻击马寻的出身,或者是攻击他早年没有归附朱元璋。

提及这件事情的时候,道德模范也要由衷的去称颂马寻的孝顺,是大明第一孝子。

这是大义,必要的时候马寻能站在朝堂上乱喷,谁都没办法说什么。

马寻继续读着,“王子谋勇绝伦、动静语默,悉超群英,以英毅之资,逢鼎沸之秋,故择我以来归。”

马寻更加不好意思了,“我这也没多少本事,来投靠姐夫、姐,还都是你们给我活命之恩。”

铁券上的一些东西还真的是不能信,这就是一味的在夸赞,毕竟马寻是有那么点无处可去,他可不是主动去投靠朱元璋的。

“医术高绝,以治中宫、国本,奉命出征,前锋大利,威声远振。”马寻乐呵呵的继续评价,“这稍微夸张了点,我打庆阳就是去分功劳,都是徐大哥、文英他们打的仗。”

马秀英有些宠溺的说道,“你救了标儿,这是实情。庆阳是你到了之后才破的,这也是实情。”

铁券上还刻着,“今天下已定,论功行赏,我无以报尔,是用封尔为徐国公爵,食禄五千石,使尔子孙世世承袭。”

“我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礼,兹与尔誓,除谋逆不宥,馀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于戏!昔马援归汉,尔能效之,其勋过矣,尚期慎终如始,宣尔勤劳,训及子孙,保于永世。”

马寻随即看了看其他的国公铁券,岁禄方面他和徐达、常遇春一个级别。李善长是四千石,邓愈、李文忠和冯胜是三千石。

就算是国公,这也是有着一定的区别。

而再仔细看看,冯胜的世袭铁券上直接写明冯胜兄弟亲同骨肉、擅自率领全军返回,这也就意味着冯胜虽然被封国公,但是很大一部分是念在冯国用的功劳。

马寻忽然也意识到有些不对,因为在徐达、常遇春等人的世袭铁券上,虽然也有‘我’这样的字样,但是基本上都是以‘朕’为自称。

而到了马寻这里,一个‘朕’都没有出现,全都是‘我’。

在这一次的大封功臣,除了给正式的徐国公爵位,还有其他的加官。

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这不用说,开国大将基本上都有,唯独李善长等文官是‘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

特进光禄大夫,这是继承了唐宋的散阶制度,加官以示荣宠。而特进光禄大夫,这就是正一品了。

马寻是右柱国,仅次于徐达、常遇春和李善长的左柱国,这是勋官当中的最高级别了。

去年马寻才是‘少师’,但是现在直接进太保,这也是所谓的三公了。

这一次大封功臣之后,太师是李善长、太傅是徐达,太保是常遇春和马寻。

而‘大都督府右都督’、‘参军国事’,就是实际上的官职。

马寻和李文忠一样,都是武将、文官的最高机构都要去参与管理,大都督府和中书省都要去。

单纯就封赏来说,比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稍微低一点点,不过基本同级。比李文忠、邓愈等人,又要稍微高一点点。

在开国七国公之中,马寻就是那道分界线。

而朱元璋也别出心裁,大家都知道徐达是开国第一功臣,可是开国七国公之中是以李善长为首,但是他的封赏等比徐达稍微低一点。

仔细看着其他功臣的世袭铁券,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了,功过得失全在上面。

马寻仔细想了想,对马秀英说道,“姐,我本就是外戚,早年开国也无功。现在给我爵位倒也罢了,给的是不是太高了?我居国公之末,这最合适。”

“你姐夫不答应,标儿也不准。”马秀英就笑着说道,“我原本也是想着你排在末尾就行,他们非说你救了标儿,这个功劳就足矣。”

马寻小声问道,“我排在中间不合适,再者我比保儿高一截怎么说?保儿到底是朱家人,我们马家人哪能压着朱家人。”

“哈哈!”门外传来的笑声吓了马寻一大跳,“标儿,你看看,你舅舅就喜欢揪着这些旁枝末节!”

躲着偷听了半天的朱标也无奈说道,“爹,我也早就说过舅舅不乐意。还要说二哥的功劳大,论辈分就要提姑父更加德高望重。”

朱元璋含笑点头,马寻的那点小心思、那些预判,早就被他们父子猜到了。

甚至就是马秀英都在点头,她也基本上猜到了马寻的一些说辞和想法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朱元璋拍着马寻的肩膀说道,“你大姐夫这一次也封国公,我姐夫、外甥都是国公,比你们马家可强多了!”

马秀英瞪了一眼朱元璋,她的丈夫有些时候大大咧咧的,而且越来越喜欢开马寻的玩笑,看到马寻窘迫就好像非常有趣一般。

朱标就认真对马寻说道,“舅舅,我姑父这一次是曹国公、特进荣禄大夫、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右柱国。唯独少了参与国事,二哥可是左都督。”

朱标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李贞看似是比马寻低一截,但是人家曹国公这个爵位可是一下子父子两人同时受封,而且李文忠实质上的官职比马寻还要高一点。

大封功臣,朱元璋也能玩出来门道,父子同时受封也就罢了,关键是父子二人同时都是曹国公。

这要是出门遇到了人,李贞、李文忠同时在场,得说‘大曹国公’、‘小曹国公’了。

马寻就说道,“给我加了三公,保儿就连三少都没捞着,大姐夫也没有。”

这也是马寻和李贞、李文忠父子的区别,曹国公父子两个都没有东宫加官。

朱标就立刻说道,“舅舅,这可是您想岔了。三公,那是天子三公,是辅佐皇帝。二哥封三公就不合适了,姑父年事已高就不好劳烦他。”

看到马寻被堵的脸红脖子粗,朱元璋和马秀英都笑的很开心。

要说讲大道理、讲礼制,朱标更是信手拈来,可以让马寻无话可说。

三少算得上是太子的老师等,但是三公可就是天子三公了。

谁让马寻和朱元璋是平辈呢,而李文忠则是晚辈,在三公的问题上没得商量。

更何况三公也好、三少也罢,现在都是加官以示恩宠,没有实质上的权利。

随即朱标也立刻说道,“舅舅祖上可就是太保。”

朱元璋也跟着点头,马默当年可是被追封太保。所以在朱元璋、朱标父子看来,封马寻为太保就是一段佳话。

马秀英也说道,“我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没有反对,你到底是要护着标儿。你和伯仁一个是标儿舅舅,一个是他泰山,你们两个当太保才合适。”

徐达和李善长这两座大山不好逾越是一回事,最主要的是‘太保’的加官也是让百官、让天下臣民都看清楚马寻和常遇春的立场。

这一下马寻更加无言以对了,他要是继续反对成为‘三公’,到时候就是不忠不孝了,还要被朱元璋一家嫌弃不顾亲情、不护晚辈。

既然没办法拒绝,马寻就接受,“那也好,我现在身份显赫,做事也容易。”

看到马寻想开了,朱元璋这一家三口就是最开心的。

主要就是马寻不争不抢的性格是好,可是有些时候也让人担心,朱元璋还想着厚待马寻以示对皇后的荣宠呢。

而在马秀英看来,朱元璋厚待马寻不只是对马家的照顾,这也是在不断的提升朱标的地位和威望。

毕竟明年朱标就要大婚了,现在虽然朱标也开始参与一些国政,但是都是在私下由朱元璋、马秀英教导。

大婚之后,朱标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去奉天殿观政,就可以在文华殿升殿处理国事了。

这代表着什么?

这代表着皇太子成年了,在一众文武官员的拥护下可以处理社稷大事了,是开始正式的接权了。

谁要是反对,皇帝和皇后先不出面,徐国公可以去替太子摆平一些官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