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编制改革会议求订阅!】
翌日一早。
军政部直接越过第二战区,将改编命令传达到黄绍竑受手中。
排除一切阻碍因素后,358团在阳泉,正式加入华北战斗群的作战序列。
但番号被撤销了.
方立功被软禁,由警卫连连长领兵亲自关押。
王奉心里清楚,夜里的事情可大可小,说的好听些——在部队整编时双方发生了分歧。
讲得难听些,就是一场军事哗变。
眼下这个关头,还不能和阎老西撕破脸皮,要尽可能的阻止消息外流。
赵方远和谢尔盖推门走进。
王奉开口问道:“张虎的情况怎么样?”
赵方远笑了笑:“那家伙好着呢,医生说再过一个月,就能重新返回战场了。”
王奉点点头。
幸亏有这个野战医院,不然士兵的战后医治,还真成了件麻烦事。
赵方远将手中的资料放到桌上:“长官,这是原358团士兵的名册,已经统计出来了,还请您过目。”
“关于部队整编一事,还请长官指示。”
王奉抿了口热茶,不慌不忙道:“先将这三千多名士兵编入预备役,以后再说。”
“召集所有营以上军官,半个小时后召开军事会议,操场集合,全员到场。”
“把张虎那货也给叫来。”
赵方远:“是!”
说完之后,他快步出门。
屋内只剩下二人。
王奉站起身:“谢尔盖,我又请来一名教官,十五分钟后到达阳泉城西门,你现在去接一下。”
谢尔盖心中有些好奇:“长官,又是苏联人?”
王奉摇摇头:“中国人,闲话少说快点过去,一会儿回来开会!”
正是口袋防御】的战术教官。
这次拟定的信息时,将身份设定成了中国人。
战术教官的国籍和出身很有讲究,王奉已经将其摸了个七七八八。
虽然自己拥有系统面板,但要明白的一点是,这是现实世界。
并不是游戏中的虚拟世界。
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个体,就如同谢尔盖一般,虽然是人海突击学说】教官,但在必要时刻,也会提出一些与自己理论相悖的建议。
并且也会在空闲时刻,学习当下最先进的战术。
不同国家,不同出身的教官,在军事素养上也有很大差别。
机动作战学说】类的教官,最好设定为1936年后的德国军官。
同理优势火力学说】类教官,最好设定为1936年后的苏联,或者美国军官出身。
埑壕战】类的教官,最好有一战背景,参加过索姆河,凡尔登战役的最佳。
口袋防御】的主要增益,在增加携带补给量,以及减少非战斗补给损耗惩罚上。
骑兵在未来不是主流,就算增益效果再大,也如同鸡肋一般。
综合多方因素,王奉在拟定教官信息时,加入了参与超长途战略转移的背景经历。
超长途战略转移,期间要穿过许多复杂地区。
雪山,草地,沼泽,丛林.
对降低非战斗损耗的能力要求很高,同时因为沿途补给点很少,每一次获得补给时,都要尽可能多的携带。
长途行军,也考验部队的移动速度。
正好和口袋防御】的增益效果相吻合。
简直是天衣无缝。
谢尔盖忙不迭应下,快步跑出房间。
半个小时后。
众军官齐聚一堂。
为了能成功拉拢到王奉,黄绍竑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将各个细节处理的都非常到位。
在得知华北战斗群要进入阳泉城后,将城中最大的校场让出来。
阳泉作为娘子关一带重镇,太原的东侧门户,军事设施条件没得说。
近两个月来,王奉率部辗转多地,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大的会议室。
全华北战斗群一万多人,营及以上军官三四十号人。
校场内的大会议室足以轻松容纳。
在卫兵的簇拥下,王奉缓步走进会议室。
见有人进来,赵方远侧过头,随后立马神色肃穆:“全体立正!”
“长官好!”
列座的军官立刻起身,身体转向门口,立正敬礼道:“长官好!”
众人齐齐开口,声如洪钟,气势磅礴。
张虎肩上绑着绷带,行动不便,但也依旧站起身用左臂敬礼。
王奉微微颔首:“坐吧。”
话虽这么说,但众军官仍在原地站立,直到他坐下后才纷纷落座。
赵方远位列一旁,会议议程已经交到他的手上。
说起来,这还是首次召开如此规模的军事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确定今后的部队番号及编制。
关于这点,王奉想了很久。
既然常凯申将传统团,旅,师,军的升级道路堵死了,那就索性另辟蹊径。
反正华北战斗群属于临时编制,想怎么搞都可以。
王奉清了清嗓子:“咱们部队自晋中整编之后,已经过去了好一阵子。”
话音未落,在场的军官们不自觉的直起身子,侧耳倾听。
会议主题就是编制改动,现在的团以下部队编制,除了扩充营级兵力以外,基本没啥变化,还基本沿用着暂一旅的那一套,
之所以要参军打仗,除了保家卫国的初衷之外,谁都想借此机会出人头地,加官进爵。
这可是跟自己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东西,必须要好好听。
王奉抿了口茶水,继续道:“目前的情况,大家也都很清楚,我们要具备独立作战的能力!”
“这个独立作战,可不是说打一场伏击战,打一场遭遇战这么简单。”
“我们要达到的效果,是能独立的,不依靠任何友军辅助的,进行一场大规模战役。”
“就像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一样。”
“不只是大部队,下属的各个作战单位,也要尽可能的拥有独立作战能力。”
“不要搞什么.合在一起所向睥睨,分散开就如同烂泥,这是绝对不行的!”
听到这,下方军官会心一笑。
都是自家兄弟,在开会时也没有必要打官腔,用最通俗易懂的话,把事情讲明白才是重点。
王奉将双手交叉放在桌上:“经过指挥部考量,先组建三支山地战术兵团,军制上,与同国民革命军的步兵旅同级别。”
“方远,宣读一下名单。”
赵方远向前一步,托着一个巨大的文件簿,念诵道:“下面我宣读具体的人事任命,请全体起立!”
哗啦!
众人纷纷站起。
“第一山地战术兵团,兵团长张虎,团副吴光胜,辖第一,二,三,四山地战术大队,兵团部直属后勤保障大队,战地急救支队,及山地侦察支队。
“下面宣读大队长名单”
原团级军官的位置并未变动,刘志坚任第二山地战术兵团长,孔志勇任第三兵团长。
总体来看变化不大,只是名称上多了个‘战术’二字,将营改成大队,连改成支队,排改成分队。
不过是换了个名称。
又在原有基础上扩充了一个营的兵力。
但各级军官在实质军衔和待遇上,都上升了一步。
这只是明面上最显眼的。
而真正的变化并不起眼,但作用很大。
经过改编后,一支山地战术兵团的兵力,大约在5000人左右。
战场宽度足够,已经是丘陵山地所能容纳的极限宽度。
再多就会适得其反了。
在配属了后勤保障大队,和战地急救大队后,独立作战能力得到了较高提升。
继续说下级编制。
山地战术大队是基本作战单位,相当于之前的山地营。
战术兵团相当于旅,之所以没在其下组建类团级单位,主要还是考虑整体作战的机动性。
一个团的人数,少说要在1500—2000人之间。
而战术大队满编1000人,班组兵力由13人转变为10人,空余出来的缺额,转交给了新组建的后勤支队。
相当于在营级单位,就部署了后勤连。
别管眼下能不能发挥作用,先把框架搭起来再说。
在保证战斗力的情况下,缩减部分规模,可以确保部队能有快速的响应能力。
山地作战,重型武器无法展开。
况且山地不比平原,部队无法大规模集群作战,不能共享统一的后勤保障。
因此设立后勤支队是必要的。
从今往后,战术兵团这一编制,就会成为基本战略单位。
赵方远每念到一个名字,下方便出现一道声音。
“多谢长官栽培!”
宣读完三支山地战术兵团人员名单后,赵方远翻动文件簿:“接下来开始会议第二项议程。”
“经上层指挥部考虑,组建预备战术兵团,兵团长楚云飞!”“.”
听到喊自己名字,楚云飞‘蹭’的一下站起身:“谢长官栽培!”
王奉满意的点点头。
这可不是预备役的意思。
所谓的预备战术兵团,的的确确是一支一线作战部队,各项武器标准足额发放。
之所以称作‘预备’,主要是王奉还没想好具体兵种。
可以看作普通的步兵部队,没什么特色,但也没什么弱项。
一支多边形部队。
也可以在大规模的集群作战中,承担填线作用。
其次就是山西地形太复杂。
平原,山地丘陵,高原样样都有。
只部署山地兵团,局限性太大了。
如果未来有可能,直接将预备战术兵团,转为机械化战术兵团,或者是其他兵团。
由于一直按照一线部队标准训练,也有大量的实战经验。
到时候改编的速度就会快上不少。
这并不是亏待了楚云飞,反而是一种培养。
会议进行到这,基本上已经宣告结束了。
只剩一件事还没有说。
在王奉的眼神示意下,赵方远的文件簿又往后翻了一页,看着上面的文字,立马神情肃穆,朗声念诵道:
“华北战斗群原一团,该部在柏木井一战中表现英勇,面对日军的空地协同打击,坚守顽抗,寸步不让,成功完成指挥部下发的阻击任务,授予第一‘红旗’山地战术兵团荣誉称号!”
张虎猛地抬头,他刚从野战医院里出来,事先对此并不知情。
都以为会议要结束了.
他站起身四下张望,看着二团,三团的军官不停的鼓掌,用羡慕的眼神望向一团军官。
而一团军官,则齐齐望向自己。
气氛烘托之下,腰板不自觉挺立起来。
心里有些不敢相信。
全军第一个荣誉称号,就这么落在我身上了?
歪头看向肩膀上的伤口。
嗯.就应该落在我身上!
几名卫兵踏步走进,打头的士兵肩上扛着一杆红旗。
正是那日遭受轰炸后,张虎在阵地上竖立起来的那面红旗。
旗帜经过了裁剪,从一块单纯的红布,变成了一面真正的军旗。
在贴近旗杆的一侧,缝上了第一‘红旗’山地战术兵团】的荣誉番号。
王奉站起身,双手从卫兵手上接过红旗,又转身亲自递给张虎。
第一次授予荣誉称号的过程十分简陋。
最起码在王奉看来是这样的。
没有军乐,没有红毯,没有勋章,没有礼堂,观礼人数只有寥寥几十个人。
最关键的是,没有军事委员会下发的明确委任书。
但这些在张虎眼中都算不得什么。
他的眼中只有两点。
长官亲自授勋,全军第一荣誉称号!
张虎从座位上大步走出,右臂行动不便,就用左臂敬礼:“多谢长官授勋!”
“第一山地战术兵团,定不负长官所望!”
说罢,双手接过那面象征着部队荣誉的红旗。
王奉拍拍他的肩膀:“尽快把病养好,还等着你给我上战场打仗呢!”
张虎斩钉截铁道:“是!”
“保证完成任务!”
楚云飞站在下方,一边看着授勋仪式,一边偷偷观察着在场军官。
他的原副官孙铭,现在任预备战术兵团的副兵团长,此时已经被现场的气氛所感染,目光憧憬的看着那面红旗。
荣誉,是军人毕生所追求的东西。
马革裹尸还,是对牺牲军人最隆重的葬礼。
权利只是暂时的。
赢得生前身后名,才是内心深处真正向往的。
楚云飞算是明白了,这才是中国军队,真正该有的样子。
不仅在武器装备上要先进。
从上层军官,到下级士兵,都要有一种精气神。
楚云飞刚刚加入,还不到一天的时间,对这支部队接触不多,很难明说着这种感觉。
但绝对要强于大部分的国军部队。
制约精气神的因素有很多,士兵的主观意识,军僚主义,双枪将,腐败.等等一系列问题。
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从根上传来的毛病,很多番号越老,历史越久的部队,问题越严重。
说到底就是老兵油子太多了,作风出现了人传人的现象,在一滩浊水之中,清水根本没有容身之地。
新进来的士兵满腔热血,时间一长就会被这种风气所感染,最后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兵痞。
部队风气已经定下,即便最后兵痞都在战场上牺牲了,也于事无补。
还会有出现新的一批兵痞,真正做到了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其二就是老生常谈的军僚腐败。
这两点在华北战斗群中,楚云飞都没有明显的感受到。
“难怪是一支常胜之师.楚某佩服,佩服啊!”
授勋仪式后,会议进程彻底完毕。
王奉率先离开了会场,临走之前补充道:“各部队立刻收整军备,四个小时后前往太原!”
改编的方案已经下达了,眼下事情多着呢,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整编,只能先这么放着。
等彻底安顿下来再说。
下一步的计划,就是尽快赶到太原。
已经在阳泉耽搁了一天时间,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太原兵工厂是发展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万万不能有失。
他一早边和黄绍竑打过招呼,列车已经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出发。
战端一开,所有铁路全部划过军用,现在已经不开通民用车组了。
娘子关的打成这个样子,已经没有从太原方向驶来的列车了,整条铁路仿佛变成了单向轨道。
只有一批一批的溃兵运往太原。
列车站台上。
得知王奉要走,黄绍竑亲自前来送行。
“此行太原,万事多加小心。”
王奉点点头:“黄长官的好意我心领了,在下感激不尽!”
虽然对这些国军将领好感度并不高,但这句话确实实打实的掏心窝子话。
没办法,和卫立煌一样,给的实在是太多了。
临了之际,黄绍竑又送了两千预备役,这是整个娘子关一线仅存的预备兵力,一直紧紧的攥在手中,谁要也不给。
列车即将开动,王奉挥手告别:“黄副司令,我就先走了,有缘再会!”
看着远去的背影,黄绍竑心中不禁感慨。
抗战形势之下,各战区几乎屡战屡败,没人能挑起大梁来。
举国上下弥漫着一股绝望的气息。
像王奉这种能打胜仗,还是连着打胜仗的将领,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拨划预备役一事,是委员长的直接意思。
大厦将倾之际,哪个上位者能不惜才啊!
除此之外,电报中还有一个要求。
就是命令华北战斗群转移至长治,在此驻守抵御日寇进犯。
长治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属于晋东南地区,与河南交界。
若是王奉率部驻扎于此,向西可收复整个山西,向东可参与保卫津浦线的战斗。
日寇来势汹汹,占领了山西,华北。
下一步就是华中。
津浦线作为重要交通干线,定是日军的主要进攻路径。
而作为华中地区交通枢纽的徐州,定会爆发一场大规模战役。
委员长的战术指挥能力不行,但战略眼光还算凑合,在一众幕僚的提示下,已经注意到了徐州的重要性。
他曾和王奉提及过。
但不解的是,王奉执意要回太原。
这给黄绍竑弄懵了,既然已经和阎老西划清了界限,为何还要往晋绥军的老巢里钻。
这不是羊入虎口吗?
再三劝阻无效之下,黄绍竑也只好由他去了。
娘子关战事马上就要结束,南京政府那便已经传来消息,
等收拾完眼下这堆烂摊子后,他就要回南京述职。
列车经过两天一夜的行驶,终于抵达了太原。
如今的太原城,已是一座危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