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互相猜忌,新派系?
11月3日。
南京政府。
中央统帅部军事会议。
会上气氛压抑。
白崇禧一再劝说:“委座,淞沪战场敌我悬殊,我军虽抱必死的决心,然血肉之躯究不敌炮火的摧残啊!”
淞沪抗战进行时,除了前敌总指挥外,副参谋长白崇禧也多次亲冒炮火,赶往一线督战。
常凯申皱眉,面色不悦:“坚守淞沪,乃党国之抗战大计,岂能轻言撤退?”
“再守三日!”
白崇禧看向眼前油盐不进的常凯申,心里急的不行。
再守三日
三天之前也是这么说的。
三日又三日,何其之多也。
所谓的抗战大计,说到底,不过是指望着国联调停罢了。
“委座,这.”
常凯申听得有些不耐烦:“健生,我意已决。”
“迁都一事,待淞沪战役结束之后,另做施行。”
虽然对国联仍抱有幻想,但他也做好了最坏打算。
早在10月29日,常凯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明确提出迁都重庆,30日南京政府已经通过这项决议。
顾及到眼下迁都会影响作战士气,遂并未大张旗鼓的宣扬。
但在场的一众高级军官皆已心知肚明。
常凯申左右环视:“诸位,还有什么事吗?”
“散会!”
常凯申率先离开会场,后方白崇禧与李宗仁面面相觑。
“德邻,唉.”白崇禧有很多话想说,但这里是南京,不是广西,暗中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务必要做到谨言慎行。
二人搭档多年,李宗仁自然明白他在想什么:“建生,既是统帅下令,还是执行下去吧”
南京政坛犹如一滩浑水,早在10月12日中央统帅部便已下达命令,发表他任第五战区长官,驻节徐州。
但淞沪战事紧急,统帅部正是用人之际,便奉委员长面谕暂留南京,迟迟未动身,
白崇禧:“听闻山西王奉是一员虎将,若是能运用得当,说不定会有奇效。”
提起王奉,李宗仁眉头舒展,第五战区所用兵力不足七个军,且均被列为‘杂牌部队’,兵额不足,训练和士气也并非上乘,和在上海作战的部队相比,就是三四等货色。
好在常凯申几日前,拟定将华北战斗群划入第五战区,不然手中还真无可有之人。
李宗仁笑了笑:“纵观第五战区,能堪大用之军寥寥无几,王师正在其列。”
用长官的姓,给麾下部队冠以名称之事屡见不鲜,平型关大捷后,常凯申给八路军发表贺电时,便将115师称之为‘林师’。
‘战斗群’这一编制,李宗仁也没听说过,但从规模上看应该与师级部队无异。
因此将华北战斗群称之为王师。
会议结束后,常凯申回到办公室。
办公桌上的文件摞得有小山般高,全是关于淞沪战场的消息,他坐到沙发上,抬头望向天板上的吊顶灯。
内心无比纠结。
国联的调停到底会不会来?
屋外天色暗沉,狂风呼啸,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淞沪战场的情况,常凯申心知肚明,几乎一天能打光一个师的兵力,在上海作战的部队,是举国之精锐,再这么耗下去,后面的仗没法打了。
常凯申长叹一声:“唉”
淞沪抗战已经持续了将近三个月,他已经向国联,向世界表明了守土御敌的决心,但期盼已久的英美法调停始终不见踪影。
淞沪会战到底是打,还是不打.
1937年8月13日上海战事爆发。
第一个月,他心中无比笃定,只要能抵抗住日军进攻,时间一长,国联必定会出面干涉日本侵华。
事实并非如此。
国联如同一滩死水,常凯申的屡屡致电,愣是一点水都没泛起来。
第二个月,他仍确信国联会遏制日本占领上海,下令守备部队拼死抵抗,为了一表抗战之决心,甚至多次亲率李宗仁,白崇禧等一众军官赴前线鼓舞士气。
某夜。
他携一众高级将领乘专车前往苏州,正好碰上日军数十架战机空袭,一时间照明弹漫天散落,如同白昼。
情急之下只能在车站月台暂避,索性日军只轰炸了城内,并未波及车站。
可即便如此,寄希已久的国联调停,依旧杳无音信。
现在已经第三个月了.
常凯申的内心非常彷徨。
他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参考国际最新消息,今日国联召开九国会议,专门商讨此事。
再三思索后,他决定再赌一把。
上海是列强的利益集散地,日本如此行径,必将会触动英法美等国的利益。
咚咚咚!
一阵敲门声传来。
常凯申回过神:“进!”
房门被推开,戴笠大步走进,递上一封汇总报告。
“委座,太原密电。”
常凯申皱眉,接过报告快速翻动纸张。
随即脸色骤变。
这份报告上的内容,正是王奉纵兵哄抢太原兵工厂一事。
报告是中华民族复兴社下设特务处搜集来的,正是军统的前身。
上面写的很详细,足足有十几页。
常凯申强忍着怒意,将报告粗略翻阅一遍,到最后甚至根本没有耐心看下去。“娘匹希!”
“王奉小儿,这是动乱!这是造反!这是政变!”
戴笠站在一旁,只言不语。
他只负责搜集情报,至于怎么处理事件,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常凯申站起身,在屋内来回踱步。
他最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相比于‘攘外’,‘安内’才是心头大患。
这次事件中,太原兵工厂被抢走了各类机器设备七十余台,工人上千名,只要王奉稍加整顿,便可自造枪支弹药。
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一旦地方军队掌握生产能力,自给自足,那么下一步就是脱离掌控.
狼子野心已经昭然若是。
气氛低沉之际,门外再次传来敲门声。
咚咚咚!
“进!”
何应钦推门而入,看见站在一旁的戴笠后,心中不免有些惊讶。
这位特务处处长,向来神出鬼没,行踪不定,就连召开重大会议,都很少能看到他的身影。
估计国内又要发生流血事件了.
常凯申转过头:“敬之,你来的正好。”
“报告在桌子上,你自己看看吧!”
何应钦皱眉,瞟了一眼身侧的戴笠,心中狐疑。
快步上前拿起报告,扫了一眼牛皮纸封面。
标题很长——《11月2日太原兵工厂事件详细调查报告,下面还印着特务处三个大字、
何应钦心中咯噔一下。
翻开封面,里面的内容更是令人心惊。
几分钟后。
何应钦缓缓放下报告,支支吾吾:“委座.这.”
常凯申猛地一甩袖子,转身望向窗外:“敬之,你觉得应当如何处理?”
何应钦犯了难,心中不知该如何是好。
此次前来,专程为了津浦线防御战而来,在原订的作战计划中,华北战斗群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眼下王奉犯了如此弥天大过,估计会被革职查办。
战前换帅,实乃兵家大忌啊。
何应钦举棋不定,倘若顺了委员长之意,津浦战局将缺少一员大将。
至于为王奉开脱.
搞不好容易引火烧身。
“敬之,说说你的看法。”见没人回应,常凯申有些不悦。
何应钦顿了顿,缓缓道:“此间情况.卑职知之甚少,但在抗战大局之下,应当从长计议啊!”
常凯申皱眉,用质问的语气:“敬之,依你之见难不成要纵容此等行径?”
何应钦忙不迭为自己解释:“委座,眼下日本亡我中华之心,世人皆知,津浦一线危在旦夕,正是用人之时吗,倒不如分化其事权,也算作一番敲打。”
常凯申点点头,晋绥军兵败山西,实力不及往日的十分之一。
已不足为虑。
倒是当初自己下令编组的华北战斗群发展的有些超乎预料。
1937年11月9日。
太原城正式沦陷,守城部队已于8日夜晚突围。
包含大同,雁门关,茹越口,平型关,忻口,娘子关等一系列战役的太原会战,正式宣告结束。
中央军一部,向晋南中条山一带撤退。
阎老西带领晋绥军,在晋西临汾,吕梁一带苟延残喘。
八路军的去向就多了。
115师在晋东北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晋陕交接处组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120师建立晋西北根据地。
129师挺进长治,晋东南等地立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此时。
王奉已经率领队伍,行进到太岳山脉,预计再过两天,就能行进到长治城区。
看着赵方远递交上来的情报,王奉不禁有些感叹。
前世他曾拜读过某学者的著作。
山西抗战是复杂的。
几乎涉及到了全国所有的战争类型。
忻口的阵地战,平型关的伏击战,烽火烧遍了全省的游击战。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照应,在今后的战争中,很难再看到两股力量配合的如此默契。
“129师挺进晋东南”王奉留意到了一条消息。
日军攻下太原,接下来就是山西其他重镇。
下一步大概率是临汾,运城等地。
长治有太岳山脉隔绝日军,先打此地并非最优选择。
但日军可能会来迟,但绝对不会缺席。
在战争到来之际,有一个坚实稳固的盟友异常重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