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东北爷们
庞炳勋闻言心中大喜过望,忙不迭感谢道:“如此甚好,麻烦李长官了!”
说着,就要站起身给李宗仁鞠躬。
论枪杆子和地盘,在老西北军的支脉中,他庞炳勋都是最弱的那一档。
别说和宋哲元,韩复渠等人相比,就连石友三都比他强。
之所以能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军界中屹立多年,靠的就是为人圆滑,和体恤下属。
这次中央要求撤裁的特务团,可是他的心头肉,整个第三军团中,最精锐的部队。
李宗仁帮了他大忙,实的拿不出来,口头上的感谢必须做到位
“庞老将军,大可不必,你我所作所为皆为国家效力,何故如此啊!”李宗仁连忙站起身,搀扶住庞炳勋。
旧军队讲礼数,庞炳勋年逾甲,让他给自己鞠躬,李宗仁实在是受不住啊。
庞炳勋敬了个军礼,神情肃穆:“长官德威两重,我们当部属的,能在长官之下,为国效力,天日在上,万死不辞,请长官放心,此战我定与敌人血拼到底!”
李宗仁微笑点头,有了这话,他心里踏实多了。
“我着令兵站,尽快补充你部弹药装备,即刻前往临沂,抵挡日军进犯!”
蚌埠,淮河以北。
第51军阵地。
一阵炮火声中,于学忠拿着话筒大声咆哮:“给我把渡河日军打回去!”
“他娘的把小鬼子,都给我摁死在河里!”
一枚炮弹在附近落下,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起,指挥所猛地颤抖,从天板上落下来成片的沙土。
军参谋长躬着腰跑来:“长官,鬼子占领了小蚌埠!”
“前线的弟兄们顶不住了!”
于学忠猛地挂断话筒:“不许撤!”
“电令周光烈,把小蚌埠夺回来!”
军参谋长嗓子被沙尘呛到,拼命的咳嗽,艰难开口:“113师损失惨重,已经撤到二线了!”
于学忠抄起话筒:“要113师,快!”
“要113师!”
吼了两嗓子,话筒那边没有一点回应。
于学忠愣了一下,意识到电话线被炸断了。
“告诉通讯连,半个小时内,务必恢复指挥所通信!违者军法处置!”
耳畔的爆炸声片刻不歇,他和参谋长面对面,不过两三米的距离,说话只能靠吼。
参谋长应下,快速跑出指挥所。
爆炸扬起的沙土,溅了他一身。
于学忠心中急切,快步走到瞭望孔,拿起望远镜。
镜筒视线内,日军正在快速渡河,己方守军沿地形梯次布置阵地,竭力射杀河中央的日军。
淮河被鲜血染红,水面上随处可见漂浮的屎黄色尸体。
有时从上游冲下来的尸体,和下游渡河船只相撞,直接令其偏离了航向。
滩头阵地被鲜血染红,双方已经围绕淮河,反复拉锯了一周。
嗡!
螺旋桨的轰鸣声传来,四架九七重爆出现在头顶。
为了强渡淮河,日军调集了上百架飞机,对51军阵地进行轮番空袭。
全天二十四小时,基本上每半个小时,就要遭受一次中大规模轰炸。
除此之外,日军还装备了大量的榴弹炮。
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己方伤亡惨重,预备役已经用完了,下属的两个师损失过半。
马上就要坚持不下去了。
目睹前线的战况,于学忠一咬牙,放下望远镜走出指挥所。
“长官,你去哪?”警卫匆匆赶上去,忙不迭问道。
于学忠正了正帽檐:“去小蚌埠,督战!”
小蚌埠。
淮河北岸重镇。
1月31日,日军集结六七百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从蚌埠北渡,一度攻入北部小蚌埠街内。
梁忠武率673团激烈抵抗,伤亡过半,打退日军多次进攻。
当日晚。
日军开来装甲车、战车40多辆横列在淮河南侧大堤上,车灯全开为渡河部队照明。
一时间两岸被照的透亮。
并动用所有火力掩护,势必一举攻克。
第673团小蚌埠阵地在日军彻夜炮轰下已经支离破碎,无法抵挡,被日军以优势兵力突破。
被迫撤出城镇。
小蚌埠失守。
113师立刻组织反击,与日军在不足五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反复血战十余次。
阵地多次易手,双方拼尽了最后一口气。
2月1日上午。
于学忠赶至小蚌埠。
113师师长周光烈站在身侧:“长官,日军攻势太猛了,弟兄们损失太大了,真受不住啊!”
于学忠皱眉,措辞激烈:“守不住也得守!”
“蚌埠丢了,徐州就完了!”
周光烈面露难色。
不是他不想守,想要临阵作逃兵,而是真坚持不住了。
113师已经打光了好几个团,战斗力损失严重,弹药补给也所剩不多。
再这么坚持下去,从东北带出来的老底子,可就真要拼光了。
“长官,给弟兄们留一条活路吧”周光烈不死心,苦苦哀求。
张自忠59军明天就能抵达,按理来讲,51军已经可以准备撤防了。
于学忠有些动容,心中挣扎。
虽然他是山东人,不是东北人,但对东北军的感情尤为深厚。
自26年入奉,便被委以重任。
西安事变后,少帅执意送常凯申回京,临走前留下手谕。
“弟离陕之际,万一发生事故,切请诸兄听从虎臣、孝候指挥。”
其中虎臣是杨虎城,孝候就是他于学忠。
少帅之音如在耳边,从东北带出来的老底子,死了就是死了,根本补充不了。
51军伤亡有多少,当军长的最清楚。
再这么打下去,东北军真的就名存实亡了。
周光烈眼神饱含期盼:“长官?”
于学忠摇摇头:“撤?”
“我们还能撤到哪?”
“奉天丢了.东北丢了,难不成现在还要丢了淮河?成为全中国人的笑柄吗!”
周光烈语塞。
和于学忠不同,他是新民人,就住在奉天脚跟下,对那片白山黑水的感情,远非常人能比。
东北沦陷,是数十万东北军一生的遗憾,别因此被戳了一辈子脊梁骨。
现在再跑,岂不是又落了国人笑柄。
他想向中国人证明,东北军,不都是懦夫
于学忠双方叉腰,站在高处瞭望下方:“立刻调集部队,还活着的人统统派上去,务必拿下小蚌埠!”“把鬼子赶进河里去!”
周光烈点点头,脚跟合拢,立正敬礼,神情肃穆:“是!”
“拿不下小蚌埠,在下提头来见!”
说罢,当即钻进指挥所内。
抄起电话筒:“要339旅!”
“窦光殿!你他娘的给老子听着,调集你部674团,火速击退小蚌埠之敌!”
“老子跟军长下了军令状,你自己看着办吧!”
674团,是目前113师唯一能抽调出来的机动兵力。
电话那头,传来阵阵炮声,窦光殿毫不犹豫,立马应下:“打不下小蚌埠,把我的头也提过去,一起递给是军长!”
“纵全部牺牲亦在所不惜!”
挂断电话后,窦光殿冲出指挥所。
说是一个团,其实真正的兵力,只有两个营罢了。
“孙营长!召集部队!”
“是!”
一阵爆炸冲击波,窦光殿一个踉跄,险些摔倒在地上。
日军占领了小蚌埠,打算令其充当桥头堡,掩护后续部队渡河,便将全部优势火力集结于此。
一个团拉上来,撑不到半天,就得被打的不成建制。
孙营长动作飞快,五分钟的时间,就集结了两个营的士兵。
隔壁营的营长牺牲,便由他兼任。
“我平时与你们相处甚厚,时至今日,无论为国、为部队、为自己都要拼命,要反攻!”
孙营长的战前动员很短,军长亲赴一线督战的消息已经传下去,士气大振,根本不需要他多说什么。
窦光殿走到众人前:“爷们儿,都拿出点狠劲来给小鬼子看看,有几个美国记者,还有苏联顾问在后方看着呢!”
“可不能让关里人,把咱们东北军看扁了!”
说着,窦光殿挥挥手,几名士兵抬着一坛酒过来。
同时给士兵们分发陶碗。
解开酒缸口的密封后,窦光殿在酒缸里舀了一碗:“这是聚源永烧锅子,当年我从东北带过来的,来!”
“干了这杯酒,打他娘的小鬼子!”
一听是“聚源永烧锅”,士兵们望着碗里澄澈的酒水,神情有些恍惚。
好久没听到这个名字了
窦光殿一饮而尽:“干了!”
士兵们深知此行九死无生,但眼神中毫无惧色。
长城抗战后,五十一军再没参加过对日作战,心中都憋着一股火。
喝完酒后,孙营长接过一支步枪,亲自随军冲锋。
“兄弟们,跟我冲!”
后方。
几名美国战地记者,在为伤员拍摄照片。
“王,前线好像又打起来了,要不要去看看?”一名人高马大的美国人走来,问向一名华裔美籍记者。
王小亭按下快门,为一名伤员拍下人生最后一张照片。
“去看看吧,野战医院已经采访完了。”
说着,便收拾摄影器材,和几名助手向前方赶去。
一名美国助手在他身旁,满脸嬉笑:“希望你还能拍出来,像在上海那样的照片。”
王小亭嘴角苦笑,摇摇头:“如果可以,我宁愿一辈子也不想拍摄这种照片.”
去年,淞沪会战时,他在上海火车南站拍摄的一个小孩坐在被炸毁的月台上大哭的照片。
在美国《生活杂志发表,并成为该周刊当期封面。
造成该期周刊于全世界热销。据《生活杂志估计,仅当期就有1.36亿人看了这张照片。
数据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但实打实的宣传了抗日战场,这点毋庸置疑。
对于美国人来说,这场战争发生在其他国家,充其量对战火中的人民报以同情。
但对王小亭,意义却大不相同。
这些日寇在祖国大地上肆虐,身为战地记者,见过,亲手拍摄过许多人间惨案。
将胶卷洗出后,每一张照片都触目惊心。
头顶不时有日军轰炸机呼啸而过,美国人虽然在情感上,对这场战争十分漠然,但作为战地记者的基本素质,还是非常够用。
一行人顶着枪林弹雨,快速来到预定地点。
王小亭架设好摄影机,调整焦距。
此处距离一线战场很近,已经算是交火区了,只不过日军的火力,被冲锋的东北军士兵所吸引,暂时不顾上他处。
几名美国人望向战场,连连咋舌。
一边干活,一边讨论着。
“中国指挥官太草率了,在没有炮火掩护的情况下发动冲锋,这是在让士兵送死!”
“你刚来中国,你不懂,中国军队严重缺乏重火力,我见过很多军队,这还非常好的了!”另外一名美国人解释道。
“哦买嘎!”
“感觉这场战争已经没有悬念了,中国军队怎么可能打赢日本军队?”
“.”
王小亭并未参与话题,而是默默的拍下冲锋士兵的背影。
快门按下的瞬间,英勇无畏的身影被定格。
经过数小时的激战,113师占领小蚌埠大部分区域,将日军赶至一角。
最后关头,眼见进攻乏力,窦光殿心急如焚。
亲率部队冲进城中,与日军进行白刃拼杀,将登陆之敌尽数消灭。
2月2日傍晚。
张自忠59军拍马赶到,先头部队第38师率先抵达淮北,借着夜色,悄声驻进51军阵地。
同时。
31军,战斗群交替掩护,撤出池河西岸。
后方,第十三师团并未急于追击,徐徐跟进,稳扎稳打。
华北战斗群。
临时指挥所。
赵方远递上侦察兵报告:“长官,日军在我军后方三十余里处,我们走,他们走。”
“我们停,他们也停!跟个狗皮膏药一样!”
王奉表情凝重。
对面的日军指挥官,看上去并不是一个草包,作战风格很稳,很难找到纰漏。
这就难搞了。
在士兵素质,武器装备上,日军全面超越中国军队。
只要指挥官不犯浑,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战线,根本找不到应对之机。
“部队距离上窑,还有多远?”
赵方远:“只剩四十公里。”
王奉来回踱步,再三思索后下令:“加快行军速度,明日拂晓,必须渡过淮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