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曼丽小姐
王奉披着毛领子大衣,快步走出指挥所。
虽然是第五战区委派下来的记者,但指挥所是全军重地,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
隔壁营帐内。
战地已经已经拿着笔记本,坐在椅子上等候。
王奉迈步走进,看向对方点头示意。
法式波浪卷,身上穿着一件格子大衣,裹着个橙色围脖,看上去非常时髦。
坐姿挺拔,眉宇间带着一股英气。
见王奉走进,女记者站起身,笑了笑,率先打招呼:“王长官您好,我是中央通讯社记者,叫我曼丽就好!”
王奉微笑点头:“曼丽小姐,久等。”
曼丽小姐非常专业,知道这里是战场,片刻不得耽误,二人落座后立刻进入采访环节。
“长官,日本大举进犯我国,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平津,上海,太原,南京相继沦陷,很多媒体都在宣扬‘亡国灭种’论,以及‘军队不抵抗’论,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两个问题?”
王奉皱着眉头。
国内对主战还是主和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已经从政界,扩展到了整个社会。
清了清嗓子,略微组织一下语言:“我部从大同,一路转战到徐蚌,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是一派胡言!”
“平型关大捷,将士们拼死搏杀,打的日军板垣师团犹豫不前,证明了我国军队,是可以战胜日军,并不会到了所谓‘亡国灭种’的地步。”
“至于大局我国幅员辽阔,可以借助阶梯地形层层设防,一旦日本的扩张陷入停滞,必将进入持久战阶段。”
“这对一个民族的忍耐力,是巨大考验,我们和日本都在消耗中忍耐,我们耗得起,再打十年,二十年,中国还是中国,永远也亡不了!”
回答完第一个问题,王奉在组织语言,想要回答第二个问题时,脸色骤然铁青。
顿了一下后,伸手指向营帐外。
“至于‘军队不抵抗’的言论,曼丽小姐,王某不想多做回答,等天亮了你可以亲自到营帐外看一眼,若是我们不抵抗,不抗日,那请问,我的兄弟们都去哪里了?”
“如果不抵抗,淞沪战场上牺牲的25万将士,都是怎么死的!”
曼丽小姐作为专业记者,问题非常刁钻:“长官,在您之前,我也采访了许多一线军官,他们的看法和您一致,但是我想知道,究竟到了何时,我们才会与日本进入所谓的持久战阶段?”
王奉心中思量,目前战局一片阴霾,已经被彻底打乱了,他有也不敢言之凿凿的保证具体时间。
“或许是在徐州会战之后,相比去年九,十月份,当前日军的进攻节奏已经明显放缓,显露出疲软的征兆。”
曼丽小姐在笔记本上记下,合上笔帽后站起身,伸出右手:“好的,采访到此结束,我就不多打扰长官了,谢谢!”
王奉轻轻点头示意,简单握手后侧身做了个‘请’的手势。
曼丽小姐想要合张影,话刚要说出口,突然想起先前警卫的提醒,只能把话咽进肚子里。
“长官,这一期是战事特刊,下一期报纸上就会登报。”
王奉笑了笑:“有劳了。”
“不客气,你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虽然是黑夜,但曼丽小姐路过后方医院时,目睹了什么叫伤病满营。
作为新闻媒体界中,坚定的‘主战派’,自从抗战开始,她便积极奔走于军队中,冒着枪林弹雨,宣扬抗战事迹。
对此感受颇深。
2月1日。
沉寂了数日后,终于传来消息。
王奉召集一众军官,参谋官,在指挥所内进行军事会议。
赵方远将战报递给众人传阅,指着地图详细介绍道:“第十八师团的进攻非常迅速,昨日夜间,日军占领临淮关,正在北渡淮河。”
张虎皱眉:“这五十一军,这么快就顶不住了?”
王奉手里捏着电报,长叹一声:“一个军,硬抗日军一个师团的进攻,能坚持一周,算不错的了。”
“东北军,还真有点尿性。”
赵方远补充道:“战区长官部传来命令,李长官调遣张自忠将军之第五十九军南下,支援蚌埠淮河一线。”
“第二十一,十一集团军从淞沪战场撤下后,目前在合肥休整,预计两周后抵达池河一线。”
王奉心里掂量着。
张虎瞪大了眼睛:“两周以后?”
“恐怕到时候,黄菜都凉了!”
王奉心里掂量着双方实力。
五十九军从徐北赶来,未经战斗,编制尚满。
三十一军,战斗群在大战后经历一周的休整,逐渐恢复了战斗力。
倒是五十一军,与日军在蚌埠淮河沿线鏖战一周,虽尚能稳住阵脚,但实力大不如前,不能用作进攻力量。
日军方面,第十八师团建制完整,有大量的飞机,火炮支援,想要与其持平,至少需要两个军。
也就是说,五十九军,三十一军,五十一军合力,才能在战略上占据上风。
还随时有被日军翻盘的风险。
剩下一支旅团,只能由麾下所部抵抗。
兵力还是捉襟见肘啊!
如果一切正常的话,确实能拖到合肥援兵赶来。
但王奉并不想拖延太久。
北部,鲁南保卫战已经进行到紧急阶段,日军仙台,矶谷两师团,正以台儿庄为会师目标,企图合攻徐州。
趁早解决南部之敌,回援北部才是上策。
“长官部有什么计划?”
赵方远掏出一张电报。放到桌上:“李长官要求池河西岸部队,撤到淮北一带。”
张虎眉头拧到了一起:“要撤?”
“咱们守了这么多天,说撤就撤了?”
说罢,抢过桌上的电报,上下扫视。
赵方远点点头:“战区长官部下令,确实令我等撤退,将敌人引到上窑,炉桥一带。”
张虎心中迟疑,用疑惑的眼神望向王奉:“长官,这.”
王奉看向作战地图,心中明白了李宗仁的意图。
目前日军屯兵在池河东岸,像一堵高墙似得,屏住了第十八师团的侧翼。
纵使合肥之兵赶来,日军也能依靠池河天险,负隅顽抗。
此举看似是主动后撤,实则是将日军吸引到淮河一线,拉长战场宽度,以及补给线。
让支援部队有机可趁。
王奉点点头:“执行长官部的命令,和31军交替掩护后撤。”
“是!”
池河东岸。
荻洲立兵时刻关注敌军动向,吃住都在指挥所内。
参谋长匆匆跑来:“将军阁下,西岸敌军出现撤退迹象,是否进行攻击!”
荻洲立兵放下望远镜:“规模如何?”参谋长将侦查报告递上来:“结合侦察机的报告,全体敌军都有撤退迹象,有步骤的交替撤退!”
说话间,他已经跃跃欲试,师团在池河磨蹭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早就忍不住了。
荻洲立兵格外谨慎,并没有当即下令追击。
反而是走到地图旁,细细琢磨其中意图。
参谋长跟上来,指向淮河:“阁下,结合敌军的动向看,很有可能是去加固淮河防线,我军迅速追击,协同十八师团一起,发动渡河作战!”
荻洲立兵有些心动,只有用中国士兵的鲜血,以及赫赫战功,才能洗涮整个第十三师团的耻辱。
但他依旧对追击之事闭口不谈。
反而看向其他地区。
“合肥的情况怎么样。”说着,从一旁拿来量尺。
根据比例推算,合肥到池河的直线距离,未到一百公里。
其间地势平坦,并无山谷沟壑,急行军两天就能到。
这是津浦线附近,仅剩的一座,尚在中国军队掌控之下的大城镇。
自然是首要的考虑目标。
屡遭失败后,荻洲立兵已经收起轻蔑的心态,摆正了心态,将一切可能性都考虑进去。
参谋官皱眉:“根据参谋部的消息,合肥尚有大股中国军队驻扎。”
“阁下,您的意思是?”
荻洲立兵点点头:“中国军队绝对不会无缘无故撤退,在他们眼中,哪怕牺牲再多的士兵,只要能守住一寸土地,也算是值得欢雀的大胜。”
“必定是诱敌之计!”
经过点拨,参谋官也意识到了问题:“将军阁下,那该如何是好?”
“第十八集团军牛岛将军,前不久发来电报催促,望我部能尽快与其在淮河会师。”
提起牛岛贞雄,荻洲立兵气不打一处来。
第十三师团是战前常备师团,而第十八师团,在平成六年1925时,被裁军而取消番号。
直到战前,才重新组建。
真要排资论辈,牛岛贞雄高低要称他一声“阁下”。
但由于第26旅团的惨败,第十三师团实力损失严重,第十八师团承担主攻,牛岛贞雄被授予战前指挥官一职。
开始吆五喝六。
荻洲立兵心中举棋不定:“缓慢跟随,不要与中国军队交战!”
中国军队撤走,池河西岸无兵,自然也没有防守的意义。
除了跟上去之外,别无他法。
同时,荻洲立兵向参谋部发电,请求出兵牵制合肥敌军。
徐州。
第五战区长官部,李宗仁处理完省务后,匆匆离开六安。
鲁南战局,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临沂告急!
该地为鲁南军事上所必争的重镇,一地得失,关系全局。
但此紧要关头,李宗仁手中无兵可调了。
鲁南方面,他不需要一支强军,能应付场面就行了。
原本看中的两员战将,王奉和张自忠,都被自己部署在了津浦南线,那里同样告急。
刘士毅的三十一军,于学忠的五十一军,也布防于此。
缪澄流的五十七军驻防苏北,动不得。
至于韩德勤的第八十九军,由保安队改编,缺乏训练,根本就算不上是正规军。
战斗力奇差。
算来算去,也只有庞炳勋的第三军团,貌似可堪大用。
军团的编制,虽然比军高,但第三军团下辖部队,仅有五个步兵团。
充其量是一个标准师。
庞炳勋年逾甲,久经沙场,作战经验丰富。
但在军阀混战时期,此人就以避重就轻,保存实力著称,相当圆滑,典型的不倒翁。
凡和庞炳勋并肩作战的部队,无不对其心存戒心。
李宗仁不放心,亲自前往第三军团驻地。
2月2日。
正午。
第三军团指挥所。
车队在门前缓缓停稳。
得知李宗仁亲自前来,庞炳勋连忙走出营帐相迎。
两人坐定后。
“警卫,警卫!”
一名士兵匆匆跑来。
庞炳勋笑着道:“给李长官沏上一壶热茶!快去!”
李宗仁笑了笑,在谈吐中察言观色.
庞炳勋虽然作战圆滑,但能与士卒同甘共苦。
第三军团虽然实力小,但却是一支子弟兵部队,有生死与共的风尚。
他说话间,也没有军官的架子。
庞炳勋:“这先前不知李长官到来,招待不周,招待不周!”
李宗仁摆了摆手,率先开口:“庞将军久历戎行,论资历,你是老大哥,我才是小弟,本来不应该指挥你,不过这次抗战,在战斗序列上,我被编列为司令长官,承担一项比较重要的职务而已,在公事上,我是长官,但若论私交,你才是老大哥,不应该分什么上下。”
庞炳勋被说老脸通红:“李长官言重了,庞某不过是身体年迈,在能力上,远不如你啊!”
李宗仁继续道:“我们打了二十多年内战,虽然是形势所迫,我们不过是被迫在这旋涡中打转,但仔细想想,太没有意义了,黑白不明,是非不分,败虽不足耻,胜亦不足武。”
“如今天公作美,让我等有一次报国之机,你我都是这个岁数的人了,死也值得了,这样才不愧为一名军人啊!”
庞炳勋长叹一声:“唉李长官,我现在也有难处啊!”
李宗仁皱眉:“什么情况?”
庞炳勋借机倒起苦水:“我原本有五个团,现在中央有命令,让我把特务团合并,编成四个团,我这兵员都是满额的,这特务团能去哪呢?”
“眼下正式用兵之时,各部队都在扩充,唯独我部要缩减编制.这.”
“若不听命,就要停发整个军团的粮饷!”
李宗仁神情凝重:“可能是上峰并不知你部队实情,我会如实上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