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五国攻秦
赵魏韩楚燕,
五国合纵攻秦,剑锋直指函谷关。
大军出动,
人间便又热闹了起来。
阴间的死鬼们对这件大事也表示了强烈的关注。
尤其是三晋的先君们,天天聚在一起饮酒欢笑,仿佛五国齐出,胜券已经在握。
秦孝公很担忧自己的国家。
但商鞅却是毫无反应,仍旧沉迷于和阴间的诸子们斗嘴,以及通过在《杂说上发表文章,跟阳世的人对喷——
最近,
阴间死下来了几个杨朱学派的弟子。
商鞅跟他们之间,就“能不能牺牲个体的利益,换取集体的稳定发展”这个问题,爆发了剧烈的争论。
生前忙于变法的商君,死了之后也很忙碌呢!
“商君,为何你一点也不关心呢?”
秦孝公坐不住了,在商鞅出门跟杨朱弟子约架的时候,将之拦下,询问他的意见。
“你觉得这次,秦国可以抗下来吗?”
商鞅说,“可以!”
“凭什么呢?”秦孝公问他理由。
商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拱手问他,“国君认为秦王驷如何?”
“他是个很好的继承者,延续了我对他的期待!”
秦孝公想起自己为这个孩子取名时的心情:
献公的名字是“隰”,意为开垦绵延的田地。
他的名字是“渠梁”,意为引水灌溉,让粮食能够丰收。
而田地开垦的多了,粮食收获的多了,根基牢固,那接下来,就应该迎来新的阶段,开始新的行动。
所以,他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做“驷”。
驷者,
四马同驾一乘也!
孝公希望自己的继承者,可以拉着秦国这家战车,跑向更远的地方。
而至今为止,
赢驷的作为,并没有让他失望。
秦国称王一事,
本就是秦国国力更进一步的象征!
于是商鞅点点头,又问道,“五国的君主,国君觉得他们如何呢?”
孝公皱着眉头分析了一下,缓缓说道:“魏嗣不似人君,韩康才能平庸,楚王熊心只有志向可以称赞,燕哙盲信于他人……”
“五国之中,赵国的赵雍虽然年少但十分稳重,并没有因为称王而得意忘形。”
“但是他终究太年轻了,不是吗?”商鞅赞同孝公对五国君主的观点。
但五个国君中,只有一个年轻的值得称道,偏偏又因为其年轻,不足以服众,发挥自己的才能,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商鞅就劝慰孝公,不必因此焦虑。
“五国攻秦,声势的确浩大。”
“但是其君如此,令不能出于一门,政不能统于一人,只要遇到一点挫折,合纵便要自破!”
“何况,燕国楚国距离秦国遥远,秦国对它们没有太大的威胁,此二国军心士气怎么会强壮呢?攻秦一事,唯有三晋会尽心尽力。”
而三晋君主,两个是拖后腿的老东西,赵王不过二十来岁,怎么有力气带飞?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秦国能不能给联军迎头一击,在这样的压力下坚持长久。”
“只要强硬起来,磕掉联军的牙齿,秦国的忧虑很快就会消失!”
一家之内,
尚且有兄弟不和的例子,
何况五个国家?
商鞅活着的时候,就已经看透了这个问题,知道想要做大事,必须将五根手指捏成一个拳头,把力气汇聚于一处,服从一个号令,然后才能狠狠出拳,打痛敌人,取得胜利!
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必然会牺牲组成者的部分利益。
五国舍得割自己的肉,铸就他国的辉煌吗?
现在联军刚刚组建,士气还很雄壮,但时间一久,还可以维持原状吗?
秦孝公恍然大悟。
他拍着手大笑起来,“唉呀,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商君你教导我的道理!”
“结果因为事关秦国,我却是焦虑的忘了你的教诲!”
“既然如此,商君你且去同杨朱弟子论道吧!”
秦孝公退走,目送带着刀剑武器的商鞅出门辩经去了。而在阳世,
张仪也用如此言论,安抚住了秦王。
对比起商鞅,
他还有出使西域的经验,更加清楚这多国联军中的龌龊,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秦王很是得用。
他抚膝长叹一声,“以张相的才能,魏王嗣竟然不能用你,把你给赶了回来,真是可惜!”
魏王嗣继位后,
虽然因为父辞子笑,做了很多离谱的事情。
但他比起老糊涂到忽左忽右的亲爹还是要清醒一点的——
一继位,
他就把张仪赶走了,
并重新任用公孙衍担任魏相。
于是,
张仪再次背起行囊离开了家乡,又回秦国当相国了。
基本上就是明牌表示:
我一直都是秦国的人,我来魏国就是当间谍的!
而这次五国攻秦,
则是由当今之世,最为著名的三位纵横家弟子主导。
张仪所在的秦国,
能够抵挡苏秦、公孙衍联手推动的合纵吗?
……
天子定三年秋,
五国联军来到函谷关,
秦国派公子疾率军对抗,张仪随行在侧。
二人站在城关之上眺望远处的联军,通过高举的旗帜,去辨别驻扎在城外敌军属于哪个国家。
三晋已经到来,
而燕楚还在赶来的路上。
张仪就说,“步调不一,各怀鬼胎,将军可以分化瓦解他们,逐个击破!”
公子疾说,“从表面上看,的确如此。”
“但行军打仗,不能不小心。”
“我先派兵去试探一下,对方是否故布疑阵。”
然后,
秦军便试探性的进攻了一下,发现三晋士卒作战的意志颇为坚定,敢和被誉为“虎狼之师”的秦军作战。
但之后燕楚的军队赶过来,却有些瑟缩,不敢直面秦军锋芒,生怕自己被对方扭头就走,换成军功升职加薪去了。
于是公子疾就对张仪说,“现在可以按照你的主意去做了!”
张仪拱手道,“还请将军辛苦!”
“不论能否得胜,但只要拖延一段时间,我就前去楚国,保证可以说服楚王!”
公子疾点点头说,“你的口舌之利,我是很信任的!”
随后,
公子疾指挥军队,跟五国联军在函谷关下进行了数次交锋。
函谷关所在的谷道,非常的狭隘,所能通行的,不过一驾车的宽度。
秦国在这样的地方组建了厚实坚固的关城,完全可以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因此,
即便五国联军数量超过秦国,但受限于内外的各种缘故,仍旧没办法啃下函谷关。
时间长了,
士气便逐渐低迷起来。
张仪观察了下城外大军的情况,拍着手就说,“好了,现在该我出场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