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五国攻秦终
在联军士气低迷,军容散乱之时,张仪出使楚国。
楚王认为这是秦国派人来求饶的,因此带着炫耀自得的心态,接见了张仪。
而当看见张仪第一眼的时候,
楚王心中忍不住浮现出一丝欢喜亲近来,觉得这个人十分合自己的眼。
“秦国的张相,你在这个时候到来,想要对寡人说些什么呢?”
楚王熊心斜靠在扶手上,眼神戏谑的对张仪说道。
张仪对他叩首,露出惶恐的神色。
“秦国在函谷关下受到五国的进攻,心里非常畏惧!”
“而楚国身为合纵的长者,更加让秦国觉得强大,即便倾尽全力,也无法战胜!”
“所以,秦王特意派我过来表达诚意,愿意退还之前因冒犯楚国而得到的土地,希望祈求您的宽恕。”
楚王哈哈大笑,对张仪的态度十分满意。
张仪于是再接再励,不断的吹捧起楚国的强大和楚王的英明神武来。
等到楚王被他夸的飘飘然,忘记了秦楚正在交战,对张仪施以贵宾之礼时,张仪突然放下酒杯,停止了进食,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
楚王关心的看向他。
只见张仪拱手道,“我不理解。”
楚王听了,眼睛里缓缓浮现出疑问来。
于是张仪继续说,“我不理解,以楚国的强大,为什么要为其他诸侯奔波劳累呢?”
“赵魏韩燕推举您为纵长,这自然是因为楚国强大,自己无法与之相比。”
“但是楚国真的有必要和他国合纵吗?”
张仪抬起头,用清澈的双眼直视楚王。
他说:
“楚国的土地,是诸侯中最辽阔的。”
“楚国的人口,是诸侯中最庞大的。”
“楚国的力量,也足以吞并越国,威慑秦国!”
“现在楚国派出大军北上,攻打秦国的函谷关,途中的消耗有多少?最后得到厚利的国家又会是谁呢?”
张仪两手一拍,皱眉沉思起来。
“三晋和秦国接壤的土地最多,因此对秦国也最是畏惧!”
“一旦秦国被击退,疆域退缩,那么这些吐出来的土地,又会被谁占有呢?”
张仪讲出当年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让楚王自己思考。
楚王想了想,觉得的确是这样!
秦楚之间,因为长期被中原诸侯鄙夷,所有很多时候抱团取暖,互相联姻,关系深厚。
而双方领土虽然有所接壤,但终究比不上三晋。
如果秦国退缩回河西之地,三晋又壮大起来,那岂不是要退回百年前魏文侯的版本?
“何况楚国身为纵长,犹如一家长兄,一旦他国有了困难,兄长难道可以对弟弟置之不理吗?”
张仪又补充了一句。
楚王更觉得有道理了:
自己成为纵长以后,表面上很受恭敬,但实际上吃的亏一点都没少!
其他四国如果缺少了粮草武器,都是伸手向楚国讨要的!
消耗这么多,
但最后大口吃肉的却不是自己!
张仪继续煽风点火,“所以明明是魏国大力推动的合纵,却不自己做纵长,推举您来担任,这实在是……”
“实在是无耻!”
楚王震怒,拍了拍桌案。
他迅速起身,来到张仪身前,拉住他的手深情说道,“如果没有你点醒寡人,寡人只怕还要被魏国坑害啊!”
然后,
楚王便下令——
撤军!
打什么打,
我堂堂大楚,岂能给别人做嫁衣裳!
函谷关内,秦国防御的压力顿时一松。
公子疾说,“楚国退兵,这是张仪的功劳!”“现在按照他的计划,派人去联络燕国吧!”
于是,
夜色浓郁之时,
有秦国使者从城墙上利用绳索竹篮落下,偷偷跑到燕军的营地中,用张仪传授的话术,向对方进行诚恳的劝告。
燕国的将领听完,也大为赞同。
他说,“燕国和齐国、中山接壤,却跨过他们来攻打秦国,这是不明智的!”
燕国随后,也跟着撤军了!
如此一来,五国联军,只剩下了三国。
而趁着盟友突然宣布撤军,敌军阵脚大乱时,秦国悍然东出函谷关,给予三晋迎头痛击。
三晋且打且退,一直退到修鱼这个地方。
本就国力衰弱的韩国撑不住了,率先开口,“楚燕都走了,那我也要走!”
说罢,
就跟当年在浊泽围攻魏惠王,但因为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一样,韩军连夜脱离队伍,自行返回。
赵魏无奈,
只能也跟着解散。
至此,
函谷关之战结束,
山东诸侯的联盟在这次失败后,也跟着松散起来。
在阴间旁观了这一切的死鬼们针对此事,也纷纷发表起了自己的观点。
商鞅就说,“不能合力共心,怎么可以成就大事呢?”
他放下结论,转头就继续跟杨朱学派的人吵架斗殴。
西门豹则是感慨,“当年三晋尚且不能统合力量,何况五国?”
“诸侯只考虑自己的私利,忘却大局的重要,如此短视,以后肯定会灭亡在秦国手里!”
史家出身的甘德石申则是奋笔疾书,将这场大战中的细节记下。
两个老头才懒得去管诸侯之间的龌龊。
他们只是感慨,“纵横之道,只凭借口舌,就可以搅乱天下的局势,让进者忽然退去,胜者忽然败却,真是厉害啊!”
“这大争之世,正是这些鼓动口舌之人的舞台!”
而除了活跃在诸侯庙堂上的纵横家外,还有其他诸子正不断的传播着自己的理念。
甘石二人不免心生庆幸:
幸好死了之后,还有鬼国依托,让他们可以继续旁观这样精彩的历史。
如果史家不能亲历如此波澜壮阔的时代,那实在太让人扼腕叹息了!
旁边也有人说,“纵横一道,是乱世的衍生。”
“世道纷乱,才需要这些说客去说服君主。”
“如果世道安定下来了,他们就没有作用了!”
“如果秦国真的统一了天下,纵横的学说应该会断绝吧?”
甘石二人呵呵笑道,“你会说出这样的话,显然是史书读少了。”
“天下的形势,本就是由乱而静,由静而乱的。”
“人心不可能一直沉迷于争斗,也不可能一直安心于平常。”
“它实在是太复杂了!”
“所以天下统一得久了,肯定还会有变乱,变乱得久了,就有人要出来恢复太平!”
“四季轮转,是天之道;而兴衰治乱,则是人之道。”
于是有人询问这两位史家,“这么说起来,天下不可能迎来永久太平喽?”
“哼!”
“这可不一定!”
两个史官背着手说,“等人心没有了私欲,随时随地都能感到满足,那天下可能就永远太平了!”
“只是这样的日子,离你我太远了!”
还是先把故事记下,好方便后人观看学习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