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28.第219章 监国监国,监甚鸟国(1 / 1)吃不起肉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19章 监国监国,监甚鸟国

李明回到了立政殿。

“殿下殿……”

当宫女姐姐们远远望见久违的李明小殿下时,开心地围了上去。

可是,当她们看清了他冰冷的眼神,以及身后杀气腾腾的禁军和宦官时,她们像小麻雀一样噤声了,怯懦地躲在一边。

李明无视了她们,径直走入殿中。

没有……

没有。

没有!

“晋王呢?”

李明质问立政殿的总管。

“回……回殿下。晋……晋王殿下不在……”

老宫女从未见过如此可怕的李明殿下,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一句正确的废话。

李明眉头拧紧。

宫女整个人贴在了墙角,像只瑟瑟发抖的小猫。

“监国殿下,请不要为难下人,她们什么都不知道。”

一个强作冷静的稚嫩童声。

是李明达。

李明慢慢扭过头,尽量让嘴角勾勒。

“阿兕子姐姐,你知道雉哥哥去哪儿了吗?我有事找他。”

李明达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强撑着说道:

“他说他要巡访民间,已经出宫数日了。”

“哦?雉奴老哥太见外了,离家出走也不和我说一声?”

李明嘴角的幅度扩大。

李明达咽了口水:

“他向父皇写信问过了。”

“陛下回信准许了吗?”

“还未曾,若李治哥哥这事做错了,父皇回来以后会申斥的。”

李明达深吸一口气,补充一句:

“不需要监国殿下关心。”

李明眉头一动。

好嘛,你俩到底是从小到大、一母同胞的亲兄妹。

倒是我这个外来的庶子不知趣了。

他扭头就走。

“小……小明!”

李明达鼓起勇气喊他。

李明默默地转身。

这才发现,阿兕子的眼眶红通通的,显然是刚哭过。

“别杀你的兄弟,好吗?”她声音颤抖。

李明静静地看着她,良久,道:

“等我有命再说吧。”

…………

当日,全长安的衙门都出动了。

全城搜寻晋王李治。

监国殿下这么做的理由非常充分——他亲爱的山鸡哥突然不见了,可不得心急如焚么?可不是天大的大事吗?可不得倾巢出动嘛!

搜,给我狠狠地搜!

与此同时,怀念兄弟情谊的监国殿下,还给在东都洛阳“监修府邸”的魏王李泰也发去了函。

说他对国事有一些拿不准的地方,请五哥进京帮忙斧正。

“殿下,魏王殿下回信说,根据《贞观律,藩王没有陛下恩准,不得随便进京。

“他又说,如果监国殿下真有要事相商,他也不敢忤逆,已经给陛下写信了,只要陛下首肯,他一定星夜兼程回到长安。”

中书令杨师道回报道。

李明差点气笑了:

“好一个遵纪守法的魏王,皇帝陛下远在定襄城,还在前线运筹帷幄。

“等陛下回信,黄菜都凉了!”

杨师道不敢多言。

这时,侍郎崔仁师也来上报:

“启禀监国殿下,晋王李治的踪迹暂未发现。”

李明敲着手指:

“他离开长安了?”

“也未曾。”崔仁师道:

“查过京城监门卫,晋王并没有留下离开长安城的记录。但根据皇宫的监门卫,晋王于数日前出宫,之后便再未回宫。”

也就是说,李治这小家伙就一直躲在城里。

堂堂亲王殿下,总不可能睡桥洞吧?

他的藏身之地,满打满算其实也就那几个。

这能没找到?

“右武侯卫衙门,你们搜了吗?”

崔仁师一顿,脸色有些为难,怯懦地小声说道:

“那个……衙役可能进不去十六卫的驻地……”

“那长孙无忌的府邸,高士廉的住处,长孙家族的宗庙,都去搜过了吗?”李明追问道,语气越来越重。

崔仁师和杨师道被训斥得垂下了脑袋。

唉……看着又“仁”又“道”的两位长辈,李明也不好过于苛责。

“罢了罢了,不为难你们。”

两人面有愧色。

李明手指点着桌案,换了个话题:

“营州和平州许久没有传来消息,二位方便替我去那边看看吗?”

“咦?”

面对监国殿下突然抛出的问题,老崔和老杨有些茫然。

两人都是出身显赫、能力与文化修养尚可、但是性格懦弱之人。

大用是难堪的,但小用还行,加上血缘上是李明的自己人,所以挺受信任。

把他俩踢到辽东的平州和营州,在以前妥妥的算流放了。

但现在,谁不知道辽东二州是监国殿下的心头肉?

两人一时拿捏不准,这是算升迁还是贬谪,自己到底是做对了什么还是做错了什么。

李明看着迷茫的二人,压低声音道:

“长安最近不太平,你们先去辽东避避。”

什么?!

老崔和老杨觉得,自己是不是少看了几十章。

小李不是把国家带得挺好的吗?

首都和天下不是都挺太平的吗?

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怎么突然就要动乱了?

“殿下!若有危急之事,臣等愿为您分忧!怎可置您于危险之地,而我们擅自离去呢!”

杨师道急忙说道。

崔仁师点头:“我也一样。”

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他们决定和小主子共进退。

十四奸党的忠诚度还是很可以的。

“不必,你们先走,说不定我随后就来。”

李明表示,现在不是谦让的时候。

看着殿下严肃的表情,两人立刻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结合李明暗中委托他俩找人的任务……

“难道殿下怀疑,魏王和晋王谋反?”杨师道大惊。

崔仁师一拍脑袋:

“遣衙役将他们捉拿归案即可,为何我们反要躲躲藏藏?”

李明斜了李令老姐的公公一眼:

“那他俩捉拿回来了吗?”

崔仁师一窒。

现在事情麻烦就麻烦在这儿。

嫡子党和长孙派系在京中深耕许久,愿意死保他俩的力量非常强大。

再加上门阀士族、地主豪强等与李明存在根本矛盾的势力,同样有保李泰李治、斗李明的需求。

因此,李明若要动那两位哥哥,阻力不是一般的大。

况且,李治就不论了,连李泰谋反的证据都不足。

九成宫案也好,刺杀案也罢,不但缺乏有力证据,大部分全靠李明脑补。

甚至仅有的一点蛛丝马迹,还是李明偷听老爹的密探头子李君羡得知的。

要说谋反,他李明才更像反贼。

退一步说,就算他的“污点证据”被采信了,那矛头指向的也是白手套李祐。

等到齐王李祐被捉到京城问询、指认真正的幕后黑手李泰,李世民说不定都已经会打酱油了。

而那个时候,李泰的军队已经兵临长安城下。

“这事比较复杂,非你二人所能。”

李明说道。

“你们收拢自己在京的家人,以及朋党、门人、师生等十四党骨干,先去辽东避一避风头。”

杨师道、崔仁师惴惴不安地离开了。

李明望着他俩的背影,在小本本里将他俩的姓名划去。

“已经安排了近一半人撤到辽东避难,还剩一半……

“他们都是我的死党,必须保全。

“趁现在还有时间,李世民还没有出意外,内战的发令枪还没有鸣响……”

李明轻声嘀咕着。

第一局交手,李泰以有心算无心,算是赢下了一筹。

李明虽然名为监国,但实际上已经被一张巨大的军事包围网给困住了——

李世民没出事,他无法调动军队;李世民一出事,李泰的军队能比他的勤王大军更快杀到长安。

这一段时间差是致命的。

加上长安的守军之中,一大半也是听命于李泰或者李治、敌对或者中立的力量。

单论短期内的军事力量,李明几乎没有抵抗能力!

将军!

“没想到还是明成祖朱棣的剧本,只是我是建文帝朱允炆……”

李明头皮发麻。

当然,他并不是朱允炆那种搞不清情况的小屁孩。

他肯定不会束手就擒。

办法也简单——跳出李二给他框定的棋盘,润回辽东。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保住了人,回到东北的广阔天地,照样可以翻盘。

他无比庆幸自己,在东北给自己划拉了一块根据地。

这才让自己进退有据,不至于被人瓮中捉鳖。

这次,他不但要翻盘。

还要顺带着,把整个大唐不听他话划掉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土壤,全部刨干净!

…………“封驳。”

门下省黄门侍郎刘洎又双叒叕驳回了李明的提案。

“为什么?”

李明对这整天和自己唱反调的三姓家奴非常不满。

刘洎,原本是魏王座下的双头犬之一,和岑文本一起造谣中伤自己。

现在这货又悍然跳下魏王的船,跳槽去给晋王当爪牙了。

“啊?因为……”刘洎对监国殿下的反问感到很为难。

槽多无口。

也不知道监国殿下发的什么神经,突然举报魏王李泰谋反,却又拿不出什么证据。

这让他这个小小的李世民、李泰、李治三家……咳咳,三家臣下,能怎么说?

“因为谋反乃是大事,尤其亲王涉嫌谋反,更非儿戏,岂能轻易定罪?”

刘洎姑且拿大道理顶回去。

李明不依不饶:

“李乾祐都招供了,用铜铁资敌的幕后黑手就是李泰,这怎么能是儿戏!

“至少把他带到京中接受问询,这不过分吧!”

然后被问询成神经病,和李乾祐一样是吧……刘洎心里吐槽,仍然一脸铁面无私地拒绝:

“李乾祐已疯,他的供词不可信。

“今天我问他认不认识李明殿下,他说天上的金太阳落在了太极宫,把他狗眼都闪瞎了,已然前言不搭后语。”

“啧……行吧,走吧走吧。”

李明不耐烦地挥退刘洎。

房玄龄在一旁,一言不发。

“这群虫豸已经毫不掩饰了,处处和我唱反调!”

李明转过头去,向自己的左膀右臂抱怨了起来:

“他们就是在为魏王打掩护,等父皇那边出了什么问题,就兵临城下,给我重演一遍玄武门!”

虽然嘴上说着要润,但李明也不是没有试着正面反抗一下。

真要让他暂时放弃执掌大唐的权力,回辽东打游击,这也是要下很大的决心的。

李明的反抗策略也很明了——给李泰套上谋反的嫌疑。

最好给李治也套上一个。

不一定要坐实罪名,有嫌疑就行。

这样就能名正言顺地派遣衙役,将他给拷回长安“接受问询”。

如果李泰乖乖跟过来,那问题就解决了。

如果李泰负隅顽抗,问题也不大。

在李世民没失联、而李泰又顶着“疑似造反”的帽子时,其他七个反王是绝对不敢贸然起兵的。

连李泰自己的左武侯卫,都绝对不会轻举妄动。

而相对的,李明就能名正言顺地站上道德高地,以监国平叛之名,动员南方留守的唐军,将李泰的洛阳老巢一举端了。

这是完全符合大唐基本法的,将士绝对会听令。

这样就能倒反天罡,一举扭转“敌众我寡”的兵力劣势了。

只可惜,面对李明的大胆想法,大唐有一套完整的国法。

“巫蛊之祸”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而“文字狱”的新时代还没有到来,大唐处于这半当中,不是你说谁造反就造反的。

连李世民陛下都不能因为“莫须有”的谋反罪而把谁关起来——否则李明和侯君集都不知道死多少次了——更何况李明这个“小小”的监国呢。

结果就是,他的正义举报,轻而易举地被反贼的爪牙、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表,给扼杀在襁褓之中了。

“呃……老臣倒是认为,刘洎封驳得没有过错。”

面对思想有些过于滑坡的小领导,房玄龄也不知道该怎么劝。

“一方面,证据确实不足。单凭疯子的一面之词,就要传唤一名亲王,有些牵强。

“另一方面。”

房玄龄下意识想喝茶,茶杯被李明拿走了。

面对小领导的小脾气,老房也无奈了。

不知为何,他觉得自己年轻了一岁。

因为他最亲爱的小殿下,又回到了去年那美丽的心理状态,成天觉得有人要害他。

续命的茶被没收了,房玄龄只得清清嗓子,继续说道:

“另一方面,陛下最反感手足不和,这您是知道的。

“在临行前,陛下为了提防兄弟几个可能的矛盾,已经事先再三申饬群臣,不得参与其中。

“您只需和魏王殿下斗智斗勇就行了,而刘洎为了不被陛下怨恨,要考虑的可就多了。”

我这够潮的口头禅,怎么被你这糟老头子学去了……李明终于也有了核心科技被对方学去的那一天。

“唉……连你也不支持我,朝中更不会有人站在我这边……”

李明面色十分凝重。

这也意味着,自己已经没法通过“文”的办法,和平解决李泰和李治这两个心腹大患了。

而玩“武”的,他手边既没有军队又没有大将,更不是那两人的对手。

监国监国,监甚么鸟国!

这也不能干,那也被掣肘。

一门心思扑在治国上,为国计民生忙到飞起吧,还特么被兄弟背刺。

还不能防,还得受着!

这国,不监也罢!

“只能润了。”

“只能什么?”房玄龄没听懂。

“相父。”李明郑重地说:

“你带上家人,先去辽东避一避吧。”

房玄龄一怔:

“这么严重?”

他对李明的一系列猜测,包括不限于——

去年至今几起疑案的线索、以及此次李泰联合七位杂鱼藩王的阴谋、可能利用内鬼“做掉”皇帝和太子的可能性——

并不陌生。

李明已经和他分享过很多遍了。

但不管听多少遍,房相仍然觉得这证据链有些牵强,殿下多少有些受迫害妄想了。

“就是这么严重。”

李明极为郑重而严肃地说。

两者的思维方式,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房玄龄是谋臣,一计不成可以再生一计。

而李明是决策者,也是一切决策的最终负责人,什么后果都得自己背着。

这后果,很有可能就是自己的生命。

一着不慎,万般皆输,葬送前期积累的一切优势。

“辽东可谓群星璀璨啊。继杨内史和崔阁老以后,老臣也要去巡守那两个东北边陲,那两个人丁稀少的下等州了?”

房玄龄的回答,不能说不讥讽。

对于老下属的抱怨,李明也不是不能理解,好言劝道:

“相父哪里的话。高句丽已经实质上落入我手,若要拾起当地民政,还得不小的工夫。

“辽东人才太缺乏,没有相父亲自坐镇,我也放心不下啊。”

看着李明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模样,房玄龄也生不起气来,只能长叹一声,把话挑明了说:

“老臣的意思是,您距离九鼎只有咫尺之遥。

“却要因为一些并无甚根据的猜测,而主动放弃整个天下。

“这真的值得吗?”

皇帝让你监国,你却不但自己跑路了,还拐了朝廷的重臣一起跑路。

等皇帝陛下回来,还会让你这比小猫咪还容易应激的小孩继承帝位吗?

不可能的。

以储君之位、以全天下为代价,来对冲“李泰”这个还看不出什么苗头的风险,未免有些神经质。

警惕风险是有益的,但不能过犹不及。

一旦过于敏感,就显得十分可笑、可惜、可悲了。

李明抿了抿嘴唇,反问:

“如果我关于李泰和李治的推测都是正确的,那除了逃到辽东,房相父还有什么代价更好的解决之道吗?”

房玄龄坦率地摇摇头:

“恐怕没有。”

这问题,他也在脑内推演了好几个日夜了。

结论是,小李的眼光确实够长远,要不是在东北一隅建立了自己的地盘,还真就陷入必死之局了。

前提是,如果关于李泰的一切怀疑都成真的话。

“生命只有一次,我赌不起这个风险。

“历史充满了巧合,如果玄武门之变时,李元吉没有射偏,历史会变成什么样子?”

李明坦诚地看着房玄龄的双眼。

“嗯,然后呢?”

房玄龄根本不吃这一套。

他知道,“怕死”并不是李明这么做的理由。

或者至少,不是全部理由。

他能明显感觉到,李明自己也在暗中往“逃往东北”这个方向使劲。

“真是逃不过房相的火眼金睛。”李明笑道:

“如果我说,我并不想监国,你信吗?”

若是以前,房玄龄会给这小子一记爆栗,让他别这么装逼,小心遭雷劈。

但是现在,老房意识到,这货是认真的。

“我其实也不想这么舍近求远,我也不想这么极端。”

李明缓缓说道:

“但是,监国的这段经历,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个常识。”

房玄龄:“什么常识?”

李明:“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房玄龄眉头一皱。

他没有完全听懂,但隐约能猜出几分意思。

“危中有机,李泰的阴谋,正好给我提供了一个契机。

“一个让大唐权力格局彻底改变的契机。”

房玄龄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冷颤。

他忽然觉得,今天的李明殿下格外恐怖。

李明的嘴角勾勒出一个冰冷的弧度。

和他在立政殿里时一模一样。

“有些血不能不流,有些人不得不杀。

“有些仗,不得不打。”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