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东北火炕,去乡里磨面
“卫东,我烧锅蒸狗粮了?”
柳雪婷问道。
“嗯。”
陈卫东点点头。一两百斤狗粮,已经全部制作成型了,接下来只要放锅里蒸一蒸就好了,小狗崽子吃的时候泡一泡,就可以食用,至于黑虎白虎,直接就可以吃。
这种用模具压成的狗粮,晾干后,就相当于后世卖的那种,能保存很久,
而且这么多狗粮,再加上平时吃的剩菜剩,足够这些狗子们吃个半个多月了。
将狗粮蒸完后,陈卫东就在家里陪着媳妇,孩子们都在外面,倒给了陈卫东和柳雪婷创造了二人世界,陪媳妇说说话,悠闲自得,
中午,一家八口,吃的猪肉炖粉条,
这种黑猪肉,肉质肉质细腻,用来做猪肉炖粉条更鲜美,小家伙们一人吃了一大碗。
吃完饭,陈卫东便带着石头,兵子上山。
三人来到目的地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挖桔梗,人都是有贪心的,陈卫东也不例外,既然天麻值钱,肯定第一时间继续搜天麻,
三人往周围搜寻了,四五百米,可惜,并没有发现天麻这才作罢,接着挖桔梗,差不多挖了三百多斤,陈卫东带着两人回家。
转眼之间五天时间一晃而过,这五天陈卫东带着石头,兵子去了一趟老老峪沟!不过三人并没有打到野猪,梅鹿,只打了几只兔子,
至于烂泥塘那边的桔梗,早就被挖完了,都还在陈卫东家里晾晒着,没有晾好,因此也没出售。
除此之外,陈卫东也就带着两人,在也在附近几座山头,打了一些小猎物,至于野猪,鹿啥的,一个也没看到,这让陈卫东无奈。
陈卫东决定明天带他们二人去一趟二龙沟,
陈卫东听说二龙沟的野猪多,那边有那边有一批软枣子林,还有一个草甸子。
所以,听说那边的野物多。
打了一茬又来一茬。
当然野物多,陈卫东没有立刻去是有原因的。
那地方,太远了,没有马,步行要走二三十里的山路,
在老黑山深处,一来一回,也费大半天的时间,余下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打猎,
所以猎人一般进山打猎,
为了打到猎物,进山几天,或者十几天不下山,都是十分正常。
眼下,这几天天气降的十分厉害,小家伙们把新的袄裤都套上了,一个个一个个裹的跟个小粽子似的。
今天的气温似乎比昨天又冷了许多,陈卫东喂完狗后,
也没有在院子里多待,转身进屋,往东屋炕灶里加了几块木柴。
小家伙们在炕上玩,柳雪婷坐在炕上,忙着给陈卫东做狼皮帽子。
陈卫东坐在堂屋里,看着外面撒欢的一群大小狗。
东北这边堂屋里都会有锅灶,冬天的时候,很多人家都是直接在堂屋里烧火做饭,锅灶连着里间屋的土炕。
烧火做饭的时候,顺带着就把炕烧热了,这样可以节约柴火。
不过,陈卫东家的是炕灶,是这种炕灶不能烧火做饭,直接连着里间屋的,外面则是一个暖包。
这样在炕灶里烧火,不仅里间屋的炕会热,外面的堂屋,因为暖包的原因,也会很暖和。
“雪婷,家里的粮食不多了,我要去国福叔家买点粮食。”
陈卫东缓缓道。
“爸爸,快点回来呦!”
柳雪婷还没回答,五妮这个小家伙倒是奶声奶气答上了。
“好的。”
陈卫东拉着架子车出门,原本打闹的四只狗崽子看到陈卫东出门,立马跟了上来。
前呼后拥的跟着。
出了院子,四只崽狗崽子顿时来了精神。
围绕着陈卫东来回奔跑着,这里闻闻,那里嗅嗅。
还不忘狗的传统习性,那就是撒尿划地盘。
一路上,四只狗崽,墙角,大树,全都变成了它们的地盘。
这也是犬类动物的一个天赋,可以随时撒尿,想要撒尿,就能有。
虽然四只小狗崽,来回奔跑,
但是,让陈卫东满意的是,这四只小狗崽,并不会离开他太远,看到好奇的东西,跑过去查看完之后,又会回到陈卫东身边。
陈卫东也不着急,和路上过闲娘们唠着嗑,一边溜达到王国福家里。
“国福叔!秀英婶子都在家啊!”王国福和媳妇刘秀英都在家里炕上猫冬。
“卫东来了!这大冷的天,不再家在哪?”
刘秀英和王国福都笑着对陈卫东打着招呼。
“啥事啊?你小子现在能耐了,都买驴车了,你比你爹出息。”
“呃……”“国福叔,我是过来买些粮食!你家里还有没有。”
“粮食?有是有,不过都是没去壳的,你要不。”
王国福道,他家里攒了几年的粮食,还剩下不少,陈卫东想买他巴不得卖,这些粮食卖给粮站价格太便宜了。
“要。”
“我要大米和小麦,再来点棒子,大豆也来二百斤。”
没托壳的价格便宜,陈卫东打算多买点。
“其他的都行!不过大豆没有了。”
王国福也干脆,从炕上下来,他也不怕陈卫东把家里余粮买完了,只要在从其他屯子里的熟人买就好了,只要手里有钱,还能怕饿着?
称好粮食,陈卫东先把四只狗崽子送回家,和柳雪婷打了一声招呼,然后把之前从獾子洞挖的几十斤粮食都带上,牵着黑驴,
来到王国福家,把驴车弄好,将粮食放进驴车内。
然后赶着驴车直接去乡里。
眼下,大米还没脱壳,还只是稻谷,小麦还没磨成粉,玉米也是一样。
九曲屯屯没有磨坊,准确的说,九曲屯没有电动的磨坊,所以,陈卫东要去乡里。
把小麦、玉米磨成粉,稻谷和高粱脱壳。
九曲屯到是有个石磨,九曲屯的人大多数都是用石磨来磨面,给稻谷脱壳。
因为用石磨磨出来的面,不容易把麸子和面粉分开,所以石磨磨得面叫全麦面,蒸出来的馒头都是黑色的。
后世很多人都说,
用石磨磨出来的面粉有麦香,比钢磨磨出来的面粉好吃。
在陈卫东看来,这是忆苦思甜,真要生活在这个年代,就知道白面的分量了。
陈卫东还是喜欢吃钢磨磨的面粉,又白又软,一样很香甜。
要知道屯子里的人,也会去乡里用钢磨磨一点面粉,这是专门留着招待客人用,自己舍不吃。
陈卫东一路上赶着驴车开到乡里,脸吹的发疼,冷风顺着脖领子往里钻,冻的他浑身发抖。
小家伙们本来想跟着一起来,
被陈卫东给阻止了,为啥东北人喜欢猫冬,实在是东北的天太冷了。
乡里,最北边街道上,乡里唯一家电磨房。
陈卫东停好驴车,率先走进电磨房。
“后生,你找人还是过来磨面。”
一个五十来岁的老人,看到陈卫东来,开口问道。
“宋老叔,我是九曲屯的,我过来磨面。”
这年头,乡里的电磨房那是顶顶有名,整个乡里所有屯子,不少人会过来打米打面,陈卫东以前跟着老爹陈广田来过几次,认识眼前的老人。
“哦,九曲屯的啊!我说咋看着面荒呢,不过你们村长王国福前些日子还过来打了不少高粱米呢!”
老人盯着盯了陈卫东看了一会,也没想起来是谁,老黑山,榆树沟哪几个屯子挺偏僻的,他知道的人不多,不过九曲屯的王国福倒是耳熟能详。
“你来磨面是吧?你等着,我给你叫人去!”
老人也没在意,说了一句,然后转身去给陈卫东喊人。
电磨房在这年头也算是高科技,不是谁都能摆弄的,老人只是过来在帮忙打个下手,真正开电磨磨面的是他的儿子宋大伟,人称宋老二,
不多大一会功夫,宋老二走进来问道:“磨小麦粉还是玉米粉?”
“都磨,还有稻谷和高粱要脱壳。”陈卫东笑道。
“没有问题!我帮你把粮食搬进来。”宋老二说道。
“那麻烦了。”
两人将粮食抬到了进来,随着电磨房机器响起,在宋老二和老宋头的帮助下,陈卫东把所有的粮食,都磨成粉或者脱壳。
“你是打算给钱,还是留下一半的麸子,作为打米磨面的费用。”宋老二问道。
这年头打米打面,要么给钱,要么用麸子低工钱,不过这年头钱金贵,大家伙兜里基本都是用麸子低工钱,
其实算下来,还是给钱划算,尤其是陈卫东家有鸡要养,
于是陈卫东果断给了钱,将粮食和麸子都抬上驴车,从电磨房离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