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袁绍掌控冀州,刘备掌控青州!
“轰!!!”
冀州魏郡城外三十里处,袁绍军临时营地帅营中,当袁绍收到京师传来关于祭天的消息后,雷霆震怒,直接一巴掌扇在了桌案上。
文臣武将浏览了消息之后,也终于明白袁绍为何震怒!其实就连他们,也是怒不可遏,有种被迫“割肉喂鹰”的感觉。
因为袁绍及其麾下文臣武将,都是士族出身,再不济也是寒门子弟。袁绍的用人标准,就是选拔士族人才,看重门第出身。
对那些出身地位不行的人才,都直接进行打压。
而这些士族出身的人才,自然都是家财万贯、良田万倾。陛下的“摊丁入亩”赋税改革,影响的就是这些人,直接砍在大动脉上,割肉喂鹰了。
“难怪不久前,京师接连天降祥瑞,什么红薯、玉米,还有祭天当天的土豆,都不过只是一个幌子罢了!
“陛下要营造‘受命于天’、上天认可的假象,避免他推行‘摊丁入亩’赋税改革而出现的阻力,真是好算计啊!”
郭图沉声说道。
他颍川郭氏,可是名门望族,家中的良田何止万倾?
逢纪也沉声说道:
“据我猜测,数日前天降陨石的异象应该是真的!但陛下将计就计,直接宣扬‘天降祥瑞’,将‘异象’营造成‘祥瑞’!”
两人的对话,令众文臣武将深表认可!
“明明是天降异象,且还有荧惑守心的天象,都在证明灾难爆发。这都是上天对大汉、对陛下的警示!陛下竟试图瞒天过海、愚弄万民,借此推行摊丁入亩!”
“这些雕虫小技,骗骗那些愚昧无知的百姓也就算了,别想骗过我们的法眼!红薯、玉米和土豆,肯定都是假的!不过是一种借势,借天之势罢了!”
“呵呵!亩产五千斤的红薯、亩产两千斤的玉米、现在又来一个亩产五千斤的土豆,骗鬼去吧!真当我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吗?!”
“……”
袁营的文臣武将义愤填膺,袁绍收敛怒容,沉声问道:“诸位,你们有什么破局之策?”
文臣武将群策群力。
郭图献计道:
“主公,冀州牧韩馥不仅是袁氏门生故吏,也是颍川名门,陛下推行摊丁入亩,必定令天下万民震怒,沸反盈天!
我们只需要去信一封给韩氏族长,必定可以说动韩馥献城投降,除非他要欺师灭祖、数典忘宗!”
…
“立刻飞鸽传书给韩老!”袁绍立刻下令。
韩馥可以背信弃义,无视袁氏这位故主,但绝对不能数典忘祖,无视家族的规训!
宗族,这也是一股很庞大的力量!
摊丁入亩,其实也是在打压宗族力量。
因为土地越多,摊派的赋税越重。对于那些中小地主而言,他们可以通过分家,来减轻摊丁入亩带来的压力。
而分家,势必会削弱宗族的力量,这是那些宗族既得利益者,如族长、族老等,绝对不想看到的结果!
…
逢纪也献计道:
“主公,公孙瓒也出身士族,虽然因为母亲出身低微而不受重视,但宗族的力量也足以左右他的想法。
“且公孙瓒的岳父,乃曾经的涿郡太守侯氏,同样也是世家大族出身。
“两股力量镇压下,必定可以策反公孙瓒,他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
袁绍闻言,又说道:“同时飞鸽传书给公孙族长、侯氏子弟。”
这些人之所以如此自信,
不仅因为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人脉关系网,
也因为陛下这个“摊丁入亩”赋税改革,已经在动摇世家大族的根本了!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唇亡齿寒、兔死狐悲,这时候他们应该众志成城、一致反抗皇权!
这是皇权对士族的出手,他们士族必须团结一致反击!
…
就在这时,袁绍派往幽州说降刘虞的特使归来了。
“刘虞可答应暂缓对京师粮草的驰援了?”袁绍急问道。
虽然从特使的脸色已经看到不好的预感,但他还是不死心多问一句。
特使叹息一声说道:“主公,刘虞拒绝了!”
袁绍不敢置信:“刘虞的嫡子刘和,可在我们之手,虎毒不食子,他难道不顾及嫡子的生死安危吗?”
“刘虞说,他不会为了自己儿子的安危,而罔顾京师数百万黎民百姓的生死,如果饥荒爆发,京师将人竟相食,与其看到这般人间惨剧,他宁愿舍小家为大家!”
特使的话,令在场众人都有些动容!
对刘虞肃然起敬!
哪怕就是袁绍,对刘虞高尚的品德也没有任何的指责,这简直就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圣人!
但这不是袁绍希望听到的结果,他沉声说道:“刘虞如此冥顽不灵,诸位认为该当如何?”
“不如杀鸡儆猴,对其子刘和下手?!”
“可刘虞在幽冀素有名望,恐怕引发百姓们反抗!因小失大!”
“刘虞毕竟是汉室宗亲,拒绝主公的说降情有可原。但我们若是对他出手,甚至暗中对他子嗣下手,名不正言不顺,恐怕失去大义啊!”
“……”
袁营麾下文臣武将,有想要对刘虞之子刘和出手,杀鸡儆猴的。但有些人却认为此举失民心、没有大义。
众说纷呈,袁绍也是抉择不下。
这时候,逢纪拱手说道:
“主公,刘虞名望太高,我们不管是对其本人出手,还是对其子嗣刘和出手,都将落人口实,不利于主公的名望。
“但放任刘虞拒绝主公,任由他在幽州对峙我们,终究也是一个祸患。
“属下认为,不如暗中策动公孙瓒,放虎归山,驱虎吞狼,令他回到幽州与刘虞争锋相对。
“我们可以借公孙瓒之手,牵扯刘虞、对峙刘虞,甚至杀掉刘虞。
“如此一来,驱虎吞狼、借刀杀人,既可以解决刘虞,又不至于引火上身,岂不是两全其美了?!”
…
“元图此计甚妙!!!”
袁绍双眼一亮,顿时赞同。
依计行事!
袁营顿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袁氏的人脉,向着天下的世家大族进行联络结盟。
因为袁隗妄行废立、袁氏狼子野心,试图成为第二个王莽,令不少世家大族处于观望态度。
且因为陛下强势掌控京师,很多世家大族甚至与袁氏切割。
但随着陛下的“摊丁入亩”赋税改革消息传出后,大汉天下的世家大族们,都为之震动了!
沸反盈天!!!
这些世家大族不敢明面上反抗朝廷,只能通过推选“领头羊”、“话事人”的方式,在背后推波助澜,希望逼迫陛下收回成命!
而如今这个“话事人”的最佳人选,无疑是袁氏了!
在河北冀州的袁绍、在南阳的袁术,立刻收到了天下世家大族的拥戴!
这让他们的势力急速膨胀!
……
韩馥收到了宗族的来信,看到族老及其长辈亲属的严词规劝后,他无奈的叹了口气,本就准备让出冀州的他,主动献城投降了。
…
公孙瓒这位白马将军,曾经的北平太守、现在的魏郡太守,原本是极力反抗袁绍的。
但公孙瓒也收到了家族和岳父的来信,哪怕他是令夷狄闻风丧胆的白马将军,也需要尊祖敬宗、不能数典忘祖。
袁绍做出承诺,可以为公孙瓒谋夺幽州,
又用他们都是士族出身、都是母亲身份低微、都有着不幸的童年,来打感情牌,
最终令公孙瓒左右权衡之后,终于决定与袁绍暗中结盟。
在韩馥献城投降的时候,公孙瓒“假意”与袁绍军交战,最后不敌“败退”,被袁绍军一路追杀,向着幽州奔逃,回归自己的地盘右北平。
毕竟如今的公孙瓒,已经被朝廷任命冀州魏郡太守,没有调令,不得擅离职守,越郡执法。
但被袁绍军败退、追杀,奔逃幽州,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这是迫不得已!
公孙瓒在右北平开始招兵买马,重建“白马义从”。袁氏在暗中鼎力支持、不惜代价的钱粮支持!
就是希望利用公孙瓒对峙幽州牧刘虞!
至此,袁绍终于扫清了冀州最后一块绊脚石,随着魏郡落入袁绍之手后,整个冀州都在袁绍,或者袁氏门生故吏、袁氏党羽的掌控之中。
等于袁绍掌控了冀州!
……
袁绍为首的士族在冀州的反抗,其实也是整个大汉天下的缩影。
随着汉帝刘辩推行“摊丁入亩”赋税改革后,大汉十三州中,各州各郡都有世家大族,试图发出自己的抗议。
摊丁入亩的前提,可是丈量田亩、清查隐田,地方自然不会让朝廷如愿了!
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反对!
至少在皇权掌控的地方、在那些汉室忠臣们所在的州郡,他们坚定不移的执行着刘辩的改革。
如兖州刺史刘岱,与济北相鲍信、方才赴任的东郡太守曹操等,率兵镇压黄巾贼乱。
兖州的世家大族,肯定有在背后推波助澜,发出自己的抗议声音。
但没有用,强势镇压!
多方联手下,他们设奇伏,昼夜会战,耗费数日时间,终于将影响兖州的黄巾贼击败。
刘岱、鲍信和曹操,都斩获不少降卒和人口。原历史中战死的刘岱和鲍信,这一世都苟活幸存下来。
当然,这是因为青州牧刘备在青州作战,将黄巾贼主力拖在青州,分担了兖州的压力!
刘备在军师郭嘉投奔辅佐后,一改往日连战连败的颓势,可谓是连战连胜!
平定济南国的黄巾贼乱,收缴近万可战兵力和五六万人口后,又向着附近的乐安等郡镇压而去。
一战而胜,获得降卒三四万,人口二十余万。
而在乐安毗邻的北海,正是北海太守孔融的辖地,他也正在焦头烂额的镇压黄巾贼乱。
但孔融却节节败退,青州黄巾军渠帅管亥,有勇有谋,率兵数万侵略北海,竟将孔融大军围在北海都昌县内。
孔融多次出城与之作战,试图杀出重围,但麾下部将都被斩杀,不得已退回城内固守,试图等待援兵的到来。
管亥率军围城!
整个北海兵荒马乱!
而且随着刘备率军横扫济南、乐安,青州黄巾贼溃兵逐渐向着北海汇聚而来,声势竟高达近十万!
十万黄巾贼围城,都昌县根本撑不住多久!
“必须寻求外援!!!”
孔融当机立断,召集都昌县内的豪侠壮士、麾下的文臣武将,询问道:
“有谁愿意以身犯险,杀出重围求援?!”
无人应答。
外面可是有十万大军!
哪怕黄巾贼大部分都是乌合之众。但数十万人马,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淹死你!
这种杀出重围求援?!
那是自寻死路!!!
众人面面相觑,不敢应答!
这时,一名背弓佩剑的壮士,挺身而出,临危不惧:“我愿意一试!”
“这位壮士姓甚名谁?”孔融大喜。
“回禀孔太守,我乃东莱太史慈!”
“原来是子义!”
太史慈在北海素有侠名,避祸辽东,近期归来。
孔融因闻太史慈侠义,数次遣人赡恤殷勤他母亲,因此闻讯孔融被黄巾贼围城,太史慈特意过来报恩。
当时黄巾贼围城,尚未太密,于是太史慈乘夜伺隙,冲入重围。
其他人逃之夭夭还来不及,但太史慈为报恩,却以身犯险、杀入重围,可见勇武和忠义。孔融大喜过望,顿时为太史慈设宴,饱餐一顿,为他壮行。
于是太史慈严装饱食,待天明之后,便带上箭囊,摄弓上马,引两人骑马自随身后,各撑著一个箭靶,开门直出城门。
外围的黄巾贼众皆十分惊骇,兵马互出防备。但太史慈只引马来至城壕边,插好箭靶,出而习射,习射完毕,便入门回城。
明晨亦复如此,外围黄巾贼或有站起戒备,或有躺卧不顾,于是太史慈再置好箭靶,习射完毕,再入门回城。
又一日清晨如此复出,外围黄巾贼再没有站起戒备,于是,太史慈快马加鞭直突重围,疾驰而去。
待得群贼得知中计,太史慈已越重围,贼兵追杀过来,太史慈策马之中,回首展弓搭箭,箭无虚发,杀伤数人后,贼兵受到震慑,无人敢去追赶。
太史慈顺利杀出重围!
“子义果然是有勇有谋啊!”孔融捋须感叹。
这数日时间,太史慈佯装练箭,令黄巾贼兵从严阵以待、到松懈、到不闻不顾,这麻痹贼兵的谋略,令孔融叹为观止!
也令城内的众人,从一开始的质疑、到惊醒、到最后的惊叹!
此战,太史慈名震北海!
太史慈杀出重围后,一路上向灾民打听,或擒杀贼兵收集情报。
这才知道新任青州牧刘备,正率兵在济南国、乐安郡镇压贼兵,连战连胜。
太史慈顿时向刘备军疾驰而去!
……
刘备此时到了人生高光时刻!
他麾下可战兵马将近五万多人,军队人口二十余万。不管在哪里,都是一股非常庞大的势力。
当然,这些毕竟都是黄巾贼兵,其中不少都是曾经农耕的老百姓,连民兵都算不上。
正在这时,镇压济南国和乐安郡,黄巾贼主力部队后,正值京师传来陛下的“摊丁入亩”赋税改革政策指令。
刘备乃汉室忠臣+汉室宗亲,自然是言听计从了!
因此他们面临两个选择——
刘备,召集关羽、张飞、赵云、郭嘉等文臣武将商议这两个选择。
第一,是应该稳定济南国、乐安郡,在此训练兵马,同时应诏清查隐田、丈量田亩,推行摊丁入亩?先进行秋耕屯田种植,保障后勤?
第二,还是应该趁胜追击,先将青州黄巾贼一举扫荡再说?
这两个选择很麻烦。
第一个,如果他们不先保障后勤,如今可战兵马将近五万多人,军队人口二十余万,这人吃马嚼的粮草消耗哪里来?
如今他们是以战养战,通过劫掠黄巾贼营地供给军粮。但随着贼兵被清缴后,他们总不可能去劫掠百姓来以战养战吧?
因此,急需屯田种植,开展秋耕,保障粮草后勤问题。
第二个,如果趁胜追击,将青州黄巾贼一举击溃。这或许可以一鼓作气,但问题是,可能会耽误秋耕。
…
张飞惊疑问道:“大哥,俺们为何不两个一起选呢?分兵秋耕屯田保障后勤,同时分兵追杀黄巾贼兵!”
…
“翼德,袁绍军在对岸平原郡国虎视眈眈,我们若是分兵出手,怕是会被各个击破的!”
郭嘉笑着为张飞解释道:“我们麾下虽然人数众多,但都是乌合之众。顺风战可行,但稍有不慎,出现逆风局,必败无疑!”
…
闻言,张飞恍然!
实在是他们这些时日,在郭嘉智计百出下,连战连胜,以至于让张飞都忘记,他们麾下都是乌合之众了!
…
“奉孝,您觉得我们应该选哪一个呢?”刘备望向郭嘉,征询他的意见。
…
郭嘉想了想后说道:
“青州黄巾贼乱,那些世家大族不少都已经逃之夭夭,我们若是推行摊丁入亩,清查隐田,丈量田亩,反而没有太大阻力。
“且天降祥瑞红薯、玉米和土豆,都是成长周期短、亩产极高的农作物。陛下既要推广,不如我们直接种植这些高亩产农作物。
“只需要两三个月,后勤保障必将得到稳固。且通过这段时间,训练这支兵勇,不说将他们训练的宛如百战精兵,至少也是有一战之力的士兵!”
这支兵马连民兵都算不上,如果可以达到士兵标准,通过军阵战术的团队配合,那就是一股很庞大、很强力的军队了!
刘备颔首,这与他心中想法不谋而合!
但就在此时,忽有传令兵来报:“启禀刘使君,有一位叫太史慈的壮士,带着北海太守孔融求援信而至!”
“快请!”
刘备想了想,直接起身出迎。
倒不是他认识太史慈,而是对孔融的重视。
当初乔瑁矫诏,忽悠诸侯清君侧,刘备也以为是勤王救驾前往。
但因为出身地位,不受重视。可孔融等人,对他多有礼遇,更是相谈甚欢,交情匪浅。
哪怕刘备如今是青州牧,职权比北海太守孔融还高,但他没有任何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姿态。
“拜见刘使君!”
太史慈见到刘备等人兴师动众出迎,顿时大为触动,一眼就看到“双耳垂肩”的刘备,立刻拜见道。
“嗯?!”
看到太史慈之后,刘备顿时心中一动。
刘备此人的眼光那是毋庸置疑的,可以在关羽、张飞还未发迹的时候,就看到他们的闪光点。
谁能想到,一个杀猪的、一个卖红枣绿豆的,未来可以成为名震天下的万人敌虎将!
而现在,刘备看到太史慈之后,立刻就确认——此将也是有勇有谋的人才!
“壮士快快请起!”
刘备礼贤下士,双手将太史慈托起,令太史慈更加动容,心中暗想刘使君果然是平易近人。
“刘使君,这是孔北海的求援信,如今管亥暴乱,数十万大军聚拢而至,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
“刘使君乃青州牧,更有仁义之名,能救人急难,因此北海正盼待贵助,更使我甘冒刀刃之险,突出重围,从万死之中托言于使君,惟望使君存知此事!”
太史慈情真意切的说道,同时递出了孔融的求援信。
刘备虽然是青州牧,但如果他不想救援北海,谁也没办法指责。
毕竟刘备还在济南国、乐安郡镇压贼乱,分身乏术,力有未逮!
太史慈又不知道刘备与孔融的交情。
闻言后,刘备心中一动。
太史慈这句话,透露出很多内容——
孔北海……说明太史慈不是孔融部将。
管亥暴乱,数十万大军聚拢而至……这说明黄巾贼兵大部分都聚拢到北海。
我甘冒刀刃之险,突出重围……这说明太史慈的勇猛和忠义。
等等。
刘备心中浮想联翩,但很快接过孔融的求援信,上面没有言明向谁求援,显然孔融还不知道他来到青州了。
言毕后,刘备转交给郭嘉阅览,却直接对着太史慈承诺道:
“我与文举交情匪浅,如今北海有难,莫说我身为青州牧,哪怕是一介白身,为国为民,都是责无旁贷!”
“多谢刘使君!”太史慈大喜过望。
刘备有安抚太史慈一番,令人好酒好菜招待,旋即进行了文臣武将会议。
“大哥,方才军师不是说了,屯田种植、保障后勤,才是最佳选择。
若是俺们驰援北海,不说粮草危机,就是这支乌合之众,万一发生意外,就会兵败如山倒!”
张飞不解问道。
但刘备却坚定的说道:
“三弟,不说孔北海与备的交情,就北海的数十万黎民百姓,我们也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受到黄巾贼裹挟祸乱。”
“这……好吧!俺听大哥的!”张飞没有异议。
“奉孝,我是不是有些鲁莽了?”刘备苦笑问道。
郭嘉摇头笑道:
“刘使君仁义!其实战场之上瞬息万变,方才我们不知北海情况,因此屯田种植方为上策。
如今知道北海军情战报,其实主动出击,也不失为一招妙计!”
“喔?!”众人都有些好奇。
郭嘉没有卖关子,继续解释道:
“管亥率兵侵略北海,兵围孔北海于都昌县。而那些黄巾贼兵,被我们击败后,溃败奔逃,逐渐向着北海汇聚。
“剿贼最难之处,就是贼兵四散溃逃,与我们打游击战,难以一举擒获。而如今他们聚兵北海,看似声势浩大。
“但这时候,我们可以包围歼灭,一劳永逸。此战过后,青州黄巾贼将难以成势,最多只剩下游兵散勇,不成气候!”
闻言,众人恍然大悟!
郭嘉果真是奇才,可以跟着战场的形势变换战术!
“那我们就立刻驰援北海,不惜一切代价击溃黄巾贼主力,擒杀渠帅管亥,一举平定青州黄巾贼乱!”
“诺!!!”
刘备闻言后,因为鲁莽而歉意的情绪,顿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起来了。
刘备的仁义,其实对于一些人而言是意气用事,不顾全大局,这不是一位合格的统治者,肯定会有人心中腹诽、发牢骚、埋怨刘备。
但是!
如今在郭嘉这个理由说辞下,绝对是再无异议了!
由此可见,郭嘉不仅是一位军事奇才,也是一位很懂得为上司分忧解难的良臣!
难怪原历史中,可以成为曹操的心腹谋臣!
至此,上下一心,刘备军整顿兵马,杀向北海!
在关羽、张飞、赵云等将的统帅下,他们反向将管亥等十万黄巾贼兵包围,通过郭嘉的运筹帷幄,连战连胜,最后一举击溃这支贼兵。
黄巾贼渠帅管亥被关羽斩杀!
此战,刘备收缴兵马五六万,人口二十余万。
至此,刘备麾下可战兵力已经高达十万,随军人口五十余万了。
北海孔融出城相迎,设宴款待。
饱餐一顿后,刘备继续率军清扫溃兵,经过月余时间的清扫,终于完全平定青州黄巾贼乱。
只有少量游兵散勇,在青州各地作乱,但已经不成气候了。
至此,刘备完全掌控青州!
同时因为其仁义、且长时间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太史慈投效刘备!
刘备屯兵青州齐国,这是青州的中心,由此开始推行汉帝刘辩的“摊丁入亩”赋税改革。
清查隐田、丈量田亩,摊丁入亩。
同时请求朝廷恩赐红薯、玉米和土豆种子,决定全力种植这些新的农作物!
这可是第一次问世的新农作物,肯定会引起百姓们的质疑反对!
但因为青州黄巾贼乱,世家大族近乎跑光了,而那些百姓们,因为刘备率军平定黄巾贼乱,获得了名望,因此反对的声音微乎其微!
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这才令刘备果断上奏请赐!
刘备如此忠心耿耿,刘辩自然朱批特许了。
并且除了红薯、玉米和土豆之外,还赐下了神器曲辕犁、水车、氮磷钾化肥等农耕神器!
这是这段时间刘辩每日抽奖得到的!
不知是不是“心有所想”,京师粮草危机、大汉因全国大旱而缺粮。在刘辩掌控京师后,系统每日抽奖的都是农耕神器。
红薯、玉米、土豆、曲辕犁、水车、化肥等等。
刘辩相信,通过他们的努力,大汉的缺粮情况,很快可以得到改善。
只需要三年五载的推广,天下将再无饿殍!
……
(本章完)